黛玉与晴雯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子现象
2024-01-11陈祖秀
[摘 要] 《红楼梦》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有其独特之处,但细究可发现,特定人物之间也存在着共性,脂批《红楼梦》的相关学者将这种人物设置和结构建构方式称为“影子说”,本文通过分析黛玉、晴雯的人物形象,探析《红楼梦》黛玉与晴雯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影子现象。
[关键词] 《红楼梦》 黛玉 晴雯 影子现象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23-0003-04
一、才华和相貌
黛玉是千金小姐,晴雯是丫鬟,书中对于两人交集的描写屈指可数,两人看似天差地别,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把两人放置在各自阶级阵营当中考察,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在聚集史湘云、薛宝钗、李纨等一众才女的大观园中,黛玉的才华是十分突出的。首先,黛玉的才情表现在她有浓厚的诗人气质,曹雪芹所给判词为“堪怜咏絮才”,“咏絮才”这一典故出自东晋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就一代女才人,从此“咏絮才”也成了才华横溢的代名词,由此可见,曹雪芹有意重用笔墨书黛玉之才。林黛玉身上有着超凡脱俗的诗人才情,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阅读量大,从刘姥姥进大观园,瞧见潇湘馆摆放着大量的书,以为是哪位公子哥儿的房间可见,林黛玉平时非常热爱读书,黛玉与宝玉共读《西厢》的情节表现出其阅读不局限于儒家所推崇的“四书五经”,还对其他题材有所涉猎。另外,从黛玉教香菱学诗可见,她对王维、李商隐等诗人的诗歌如数家珍。在元妃出题这一情节中,黛玉的表现得到了元妃的赞赏,可见其有极佳的才情。另外從黛玉为宝玉解难、元妃评定黛玉给宝玉的那一首为四首最佳也可看出,黛玉诗才出众。黛玉所作诗如《葬花吟》《咏菊》《桃花行》等,大多以桃花和菊花为主要意象。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桃花是美人、爱情的象征,同时桃花花期短,在经过短暂绚烂地开放之后回到土里。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也是作者暗示黛玉的生命如桃花一样,绚烂但短暂易逝,黛玉不忍其落入肮脏的沟渠,于是有了葬花的情节,可以看出黛玉如桃花般圣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特点。而中国文学史上,菊花是平淡自然、质朴高洁和淡泊名利的意象,林黛玉无论在《问菊》还是《咏菊》都流露出少女的纯真,是她回归本我生命意识的体现。由此可见,黛玉的才情表现在其突出的文学才华上。
晴雯虽然在写诗作画上无法与黛玉相比,但晴雯在大观园的丫鬟中是极具才华的那个。晴雯的才华是符合其丫鬟身份的。晴雯的口才以及女红水平是得到贾母的认可的,贾母曾说:“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1]《红楼梦》中,贾母对贾宝玉极度宠爱,贾母一定会选择最拔尖的、自己最满意的丫头送到宝玉房里,晴雯是贾母从众丫头里掐尖儿送给宝玉的,说明其能力得到贾母的认可。另外,晴雯的女红水平也是被众丫头所欣羡的,在大观园中,晴雯的女红是无人能及的,宝玉将贾母所赐孔雀金裘烧了一个洞后,怡红院里的丫头们乱成一团,就连一向沉稳的袭人也无计可施,可见,缝补孔雀金裘是一件极富挑战性的任务,而当时还在生病的晴雯却能缝补得天衣无缝,可见其女红水平了得,是大观园众丫鬟中的佼佼者。不仅如此,晴雯每一次出场都能利用她的机警灵敏摸清楚事情的状况,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比如她帮助宝玉躲过贾政的考察,面对王夫人的盘问时,她也能自如应答。由此可见,晴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红楼梦》中,黛玉与晴雯的才华在各自阶层内都是一流的。
除了才华,两人相貌也符合“影子说”的人物塑造特点。曹雪芹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黛玉的长相,《红楼梦》中曾描述林黛玉的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可见,黛玉的美在美人聚集的大观园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是大观园中大家公认的美人。
晴雯的样貌在丫鬟群体中也是出众的。相对于林黛玉来说,曹雪芹并没有花大量笔墨来对晴雯的外貌进行详细的正面描写,大多是侧面描写,王善保家的曾这样描述晴雯:“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1]王夫人见到晴雯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1]晴雯最终落得一个“红颜祸水”的罪名也正是因为其俊俏貌美的外貌条件,《红楼梦》中,读者对晴雯的外貌的认知大多是从别人的描述中而来,这种侧面描写也更具客观性。
总的来说,晴雯在长相上与林黛玉有着相似之处。在千金小姐中,林黛玉的相貌是出众的;在丫鬟中,晴雯的相貌也是出类拔萃的。由此可见,黛玉和晴雯的外貌塑造的影子现象并不仅仅体现于两人在才华上的相似,也在于林黛玉为小姐中的第一美人,而晴雯则是丫鬟中的第一美人。
不管是才华还是外貌,黛玉是小姐中的佼佼者,晴雯是丫鬟中的拔尖儿人物,两人的才华和相貌都印证了“晴为黛影”一说。
二、语言和处事
林黛玉和晴雯在为人处世上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她们都喜形于色、敏感多疑,善于用锋利的语言去掩饰柔软的心。林黛玉牙尖嘴利、性情率真,眼里容不得沙子,也不会去掩饰自己,爱耍小性儿。
从出身来看,黛玉自幼丧母,其后丧父,寄居于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心理学认为,母亲是幼儿的支持和依附对象,自幼丧母的黛玉失去了精神依托,原生家庭缺乏母爱,后寄居于贾府,贾母虽宠爱黛玉,但总的来说,黛玉依然觉得自己有寄人篱下之感,才貌出众的黛玉也只能收敛锋芒,看人眼色行事。因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林黛玉养成了外刚内柔的忧郁性格,失去父母、寄人篱下的黛玉,只能以高贵矜持的态度掩饰内心的悲凉和自卑,所以她说话总是带刺儿,语言呛人,不给人留颜面。黛玉与宝玉共同探望宝钗,黛玉留下一句“早知他来, 我就不来了”[1],明明是贾宝玉来了她才来的, 却又故意说来得不巧, 用语言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曹雪芹以此表现出她骄傲又敏感的性格。在雪雁送小手炉的情节中,黛玉说:“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 比圣旨还快些!”[1]这句表面上是在说雪雁听紫鹃的话,其实是在暗讽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喝冷酒,暗示宝玉忘记黛玉平日所说的那些话,黛玉的伶牙俐齿可见一斑,她善于用语言包裹自己,利用锋芒的语言掩饰内心的孤独和伤感。
晴雯亦如此。晴雯自小被卖到贾府,她本是赖大家的小丫鬟,后服侍贾母,得贾母赏识,最后辗转被指派到宝玉房里。她无父无母、无依无靠,自小成长于贾府,从小丫头成长为宝玉身边的大丫鬟,因无原生家庭的庇护,晴雯只得用浑身的刺来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贾府中小丫鬟的成长环境是残酷的,全凭自己的才能成为大丫鬟更是十分艰难,所以晴雯对平等对待她的宝玉尤为珍视。她追求平等和自由,想要逃脱命运的束缚,她也不趋炎附势,性格简单率真、疾恶如仇,说话心直口快、得理不饶人。《红楼梦》中晴雯首次出场时,娇嗔地埋怨宝玉回来得太晚了,颇有女主人之风[2],这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主仆之间清晰的界限被打破,这是晴雯对封建社会发起的挑战。在经典的晴雯撕扇情节中,宝玉只是因为说教了她几句,晴雯便不依不饶,见宝玉妥协后,晴雯便更表现得加肆无忌惮和乖张,最后宝玉撕扇为博美人一笑。在封建社会中,主子说教奴才是正常现象,打骂、杖毙奴才都是常事,可晴雯却因为宝玉说教而高调撕扇,足以见得她性情简单率真,同时也行事张扬,处事没有等级观念。她还多次打趣麝月和袭人想当姨太太,宝玉拿篦子给麝月篦头,晴雯又酸酸地冷笑道:“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晴雯不屑于如袭人、麝月一样成为宝玉的姨太太,甚至厌恶这种行为,并且通过言行表达了出来。这些都足以看出晴雯平时行事乖张、不受封建礼教约束、坚持本真的特点,同样,这种处事方式让她树敌众多,最后落得被害死的下场。
《红楼梦》中多次提到黛玉和晴雯都喜欢冷笑着说话,喜怒都写在脸上,从不委曲求全,善用锋利的语言保护敏感脆弱的心[3]。不过,两人在为人处世上也有一些不同,黛玉说话虽毒舌,但不至于对人嬉笑谩骂,更多的是语言讥讽,言语锋芒中带了些文雅气息;晴雯的语言风格则是泼辣,语出大胆犀利,甚至不顾身份大吼大叫,言语中充满着反抗精神。黛玉的语言充满着书卷气,晴雯的语言是未经雕琢的自然气,两人互相映照但又各具特色。
在行为处事上,晴雯和黛玉都不屑考虑周围人的态度,不为环境束缚于自己,两人追求本真、爱憎分明。虽出身不同的家庭,一个是贵族小姐,一个是奴婢,但黛玉和晴雯却都是直率的性格。黛玉虽自小寄居贾府,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漂泊感,所以她是自卑、谨慎的,只有通过高贵矜持的行为来伪装内心的孤独与自卑。晴雯也自小父母双亡,从服侍赖大家的到服侍贾母,最后到了宝玉身边,和黛玉一样有漂泊流离之感,相对于林黛玉,她更难在贾府生存,只有用浑身的刺来保护自己,用独树一帜的处事风格来捍卫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尊严。
曹雪芹利用影子现象塑造人物,使两人在语言风格、处事态度上也有共性,但又有独特的个性,两人都有各自的魅力。
三、反抗的精神和必然的悲剧性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大背景下,晴雯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我,不受礼教的约束。在封建社会中,嫡庶长幼有别,女性地位低下,身为庶女的小姐探春只能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宝玉,但身为丫鬟的晴雯却把宝玉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她不在乎他们主仆有别。晴雯所追求的平等和自由不被当时的封建社会所认同。晴雯非常在乎自己的尊严,多次讥讽袭人、麝月等人想成为姨太太的行为,她认为自己与宝玉之间是真诚、平等、纯洁的爱。晴雯的反抗精神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查抄大观园时,贾府的丫鬟们和性格懦弱的小姐惜春表现得任人宰割、忍气吞声,对查抄大观园的罪魁祸首——谄媚狡诈、狐假虎威的王善保家的态度也是得过且过。但晴雯却将自己所有之物通通倒出,给了王善保家的一个下马威,就算王善保家的搬出王夫人,晴雯依旧不服压迫,与之拌起嘴来。晴雯的这种行为是在向大观园中的人证明她是有尊严的,尽管她只是一个丫鬟。她敢于反抗,敢于说不,敢于为自己争取尊严,不允许自己的尊严被践踏。可也正因如此,她的反抗精神在封建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作为丫鬟的晴雯追求与主人宝玉之间的平等本就违反了封建等级制度,因为晴雯过度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愿如袭人般趋炎附势,看不起狐假虎威、谄媚狡诈的王善保家的,最终致自己树敌过多,这件事也成了后期王善保家的和袭人向王夫人进言的导火索,最终晴雯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后死亡。
贾府中的女子虽多,但具浓烈反抗意识的却屈指可数,其中,黛玉和晴雯的反抗意识极为鲜明。黛玉悲剧结局的发生与她身上和晴雯同有的反抗意识息息相关。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有着清高、率真的文人气度,后不得已投奔賈府,寄居生活让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看人脸色。可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精通人情世故、服从封建礼教,黛玉清冷孤高的性格使得她无法像薛宝钗一般在封建社会中过得游刃有余,在当时,女子应是受拘束的、守规则的,但林黛玉却是向往自由的,她爱读书,却不仅限于“四书五经”,从她的诗歌可以看出,她对李商隐、陶渊明的诗歌都颇有了解;从她和宝玉共读《西厢记》可见其追求的是充满诗意的、自由的爱情。但是,这种萌发于封建大家族夹缝里的爱情注定无法善终[4],黛玉想要冲破封建社会的桎梏,最后撞得头破血流,这是林黛玉反封建、勇于抗争的集中体现。林黛玉的反抗精神不仅于此,她对于科举的态度也是其对封建社会反抗的表现,宝黛的爱情是纯洁的,是发乎情止乎礼的,黛玉更在乎精神上的爱,追求灵魂的契合。黛玉从不劝宝玉考取功名,在反对科举这个问题上,黛玉和宝玉站在了一起,他们灵魂是契合的。
晴雯和黛玉身上都有强烈的抗争性,晴雯是锋芒毕露的,她渴求平等、渴求自由、追求本真,一次又一次地对抗封建礼教;黛玉有文人孤高的气质,她追求高洁的品质,追求自由和灵魂的契合。两人都追求本真,可不幸的是,她们的力量过于渺小,最后只能抱憾而终,这是她们悲剧的必然性。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林黛玉和晴雯两人在才华和相貌、语言和处事方式、反抗的精神和悲剧的必然性上的相似,得出两人之间有许多共性,人物形象互相映照,存在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子现象。但两人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这就是《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无名氏.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丁岽.浅析《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J].汉字文化,2022(14).
[3] 刘奕男.从“黛之影”谈《红楼梦》的人物塑造[J].红楼梦学刊,2020(5).
[4] 徐源鸿.压抑与反抗——论《红楼梦》中的寄居者[J].名作欣赏,2022(15).
[5] 卜喜逢.析《红楼梦》前五回的纲领作用[J].红楼梦学刊,2022(5).
[6] 张晓红,顾妍.《红楼梦》中的“女红”书写[J].红楼梦学刊,2022(1).
[7] 王宇.崔莺莺与林黛玉人物形象比较[J].文学艺术周刊,2023(11).
(责任编辑 陆晓璇)
作者简介:陈祖秀,伊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