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写作教学方法探究
2024-01-11佟青青
佟青青
“双减”政策旨在缓解学生课业和课外辅导的压力,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让人民对教育更加满意。在减负提质的过程中,“提质”是贯彻“双减”政策的关键任务。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写作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深入探讨的课题之一。写作水平能够充分體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反映了写作教学的效果。在“双减”的大环境下,提供写作教学成果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写作达到新的高度,并为整体语文教学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写作教学策略
1.将作业放在课堂上
大部分学生通常对课外作业感到焦虑。在“双减”政策的号召下,小学语文老师秉承减负提质的核心理念,减少作业数量,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同时,他们科学规划课堂时间,促使学生在课堂这个重要场所解决作业难题,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并全面贯彻了“双减”政策。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我和____过一天”为例,该文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篇以想象为主题的作文。为了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写作题目,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圣诞老人光临一个小孩家的想象文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当圣诞老人出现在小孩子面前时,他的情绪有何变化?他做了什么?他向圣诞老人许下了什么愿望?”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思考和想法,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深入思考写作选题,梳理整体框架,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创作出更优质的习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习作。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渗透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茁壮成长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成为家长的最佳助手,协助家长完成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任务。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融合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世界中受到道德品质的熏陶,并从中提炼出多样化的写作技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有助于形成他们优秀的人格品质。因此,让德育教育融入小学写作教学课堂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为“减负提质”提供保障,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我想对您说”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真实情感,打开他们的心扉,向父母表达爱意,并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展现出来。为了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真实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爱和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不求回报的爱。例如,电视剧《人世间》描述了母亲为了让孩子平安来到这个世界而承受了分娩的痛苦。因此,在提到“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难日”后,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理解母亲分娩的痛苦,并对母亲产生深深的感激之情。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想要与妈妈分享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还实现了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可谓一举多得。
二、设计趣味写作活动
“双减”政策的宗旨是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和课外辅导的压力,为了实现减负的目标并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在写作教学期间创造放松、自由的写作环境,使写作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通过开展趣味合作活动,一方面可以烘托课堂的气氛,表现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另一个方面,根据具体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从而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回味的习作,从而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
例如,在 “接力填补句子”活动中,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课件的内容,将语句中的空白处留出,让学生找到合适的形容词来填补完整。游戏开始时,让每列排在第一位的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并填补空白处。然后,从第二、第三、第四位的学生开始,对后面语句的空白处进行填补,看哪一列学生完成的效率最高。最后,按照顺序将各列学生完成的句子读出来,让其他列的学生找出不足之处或揪出错误,并进行改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锻炼修辞技巧,从而掌握修辞方法。此外,这个游戏还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语法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充分利用写作单元
小学语文老师在实施写作教学时,以统编教材为参考依据。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总结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需要从题目设计、草拟内容和课文修辞等方面入手,完善学生的写作步骤和技巧,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实现提升写作能力的目标。与以往旧版教科书的习作单元仅提供一个范围不同,“双减”政策出台后,新版教科书中的习作单元都增加了一篇范文。每个习作单元的范文标题立意和语言特点各不相同,这可以让学生在每个习作范文中掌握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缓解学生的写作压力,提升小学写作教学质量,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从麻雀在遇到比自己高大、比自己能力强的敌人的时,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在第17课《爬天都峰》中,教师讲解了“我”与一位爷爷在登山前约定一起前进,在攀登过程中互相鼓励,最终登顶并拍照留念。爸爸勉励“我”要学习他人之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本课旨在教授学生如何按照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描述的方法。因此,这两篇文章以后的范文《小木船》和《杏儿熟了》,延续了之前课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深刻记忆以时间为顺序的描写方法,为写作提供了最优质的范文,同时也给小学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写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在课堂上,通过设计这样的写作环节,充分凸显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紧密性。学生可以在范文中掌握写作技巧,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切实体现了“以读促写”的教学特点,从而实现了提质的“双减”目标。
四、在生活中挖掘素材
没有切合实际的生活作为依托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很难与读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样的文字只能被局限在高楼之中。艺术来源于生活,道理就是如此。在“双减”政策推出之前,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所占据,写作仅仅依靠自身的联想能力、他人的讲述和多媒体技术的传播。学生很难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语言讲述来感受到登山人身上所具备的毅力,也很难通过PPT来体会故宫的壮观与美丽,更难以在实践活动当中感知生活的无忧无虑和美好。“双减”,即缩减课外辅导的数量,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家长将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观察自然界,体验周围花草树木的独特魅力。正如古人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提取素材,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参观博物馆、游历故宫等实践活动。这些直观且具象化的情境将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真实的画面,从而使他们创作出更具真实性的文章。通过积累丰富的素材,学生能够更好地创作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以人教版五年级的“有趣的蜗牛比赛”为例,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到户外观察蜗牛的特征和生活习惯,以此为创作起点,点燃学生创作的热情。只有在脑海中牢记蜗牛的形象,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蜗牛在比赛中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样的内容充满生气,学生会对这种类型的写作模式产生兴趣。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让他们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创作出更加真实、生动的作品,以此来实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
五、个性化评价
在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开展以原生态为主的写作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评价的作用和价值,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营造欢快、愉悦的写作氛围,减少对写作的限制,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个性化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规划以个性化为特点的评价环节,由于学生写作兴趣维持的时间较短,有效规划点评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在每天晨读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朗读班级中写得出色的习作内容和段落,或者从优秀的报刊中挑选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吻合的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写作技巧,体会作品的魅力。其次,修改和运用个性化的评价语言。譬如,小学语文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应对句子、中间段落及结尾的书写中,需要使用个性化的评价语言进行标注和记录。有学生在描述小狗的外形特点时写道:“这是一只身上长满白毛的动物,眼睛大大的,离近一看,还能看到它的胡子在来回晃动,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小学语文老师在“晃动”一词的下面标记并加上评语:“词语使用十分精准。”学生看到老师的评语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倍增,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
六、通过日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一蹴而就,小学语文老师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和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写作素材和表达方式都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积累和练习才能形成。然而,由于课堂时间和学校内部实施写作教学的时间有限,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
總体而言,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并在创作中运用。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评价、设计趣味写作活动以及渗透德育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努力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使写作不再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障碍,真正实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让写作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