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主义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4-01-11谈爱志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典故创作文章

谈爱志

人文主义理论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和歧视,注重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和世界观。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贯彻人文主义理论,避免直接灌输写作知识,强制设置写作练习,而要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激发其创作兴趣,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并利用网络拓展学习时空,提升核心素养。

一、用心观察,描绘美好瞬间

1.拓展視角,调动多种感官

写作离不开材料,而材料的积累需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把握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应少一些知识和技巧的灌输,而要指导学生自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挖掘写作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生要试着运用发散思维,调动多种感官,写下不同的观察感受,从而丰富文章内容。

阅读了《荷塘月色》等精美的散文后,很多学生对写景类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到“多元观察”的活动中,引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该活动分为“自主观察”“合作讨论”“拓展视角”三个环节。在“自主观察”中,学生融入大自然,分别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合作讨论”中,学生各自用不同的语句描写景物,并讨论彼此切入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在“拓展视角”中,学生分析此前交流的收获,想一想有哪些角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并试着从这个角度写作。比如,描写秋天的果园时,一般会从视觉角度写,但他们在交流中发现,还可以从嗅觉和味觉的角度写。

通过多角度观察,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从而写出内容丰富、鲜活的优秀作品。

2.抓住特征,找准切入点

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学生可以互动交流,看看彼此的观察视角是否一致,所发现的事物特征有什么不同。在探讨中,他们能对形形色色的事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022年高考北京卷,要求学生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闪电”的特点是什么,然后让他们观察生活,寻找和闪电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学生在分析讨论后,发现闪电具有光亮耀眼、速度快、稍纵即逝等特点。接着,教师让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特点入手观察,看看还有哪些事物也具有相同的特点,比如闪光灯具有耀眼、快速的特点,与闪电一致。此后,教师再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分析本质,思考“闪光灯”的引申意义,看看其是否和“闪电”有相似之处。学生认为“闪光灯”表示拍照,意味着用摄像机记录下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样,他们就找到了既符合“闪电”的特点,又具有新意的写作切入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在写作中就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想法,避免人云亦云,更加鲜明地彰显自己的个性。

3.生成体验,赋予情感色彩

在观察中,还要试着从表象入手,将感受到的深刻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创作中。如此能让作品沉淀情感记忆,有助于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让文章变得更深刻,更耐人寻味。

比如,《我与地坛》不仅写了作者对景物的观感,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阅读课文,思考作者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同时融入自己的想法。学生可以按照“获得整体感受、挖掘情感根源、创作展现情感”这三步,写出情感色彩。如看到山崖上的黄山松,体会到了生命的坚强,便可以由此深入思考,说说黄山松在哪些方面促使自己产生“坚强”的感受,比如生长环境、形貌特点,再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具有黄山松精神的人,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最后,具体创作时,不仅要写下观察所得,还要阐述自己对“坚强”的具体表现的认识。

在写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将情感融入其中,从实际出发,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体现人性美,才能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特点。

二、海量阅读,生成心理体验

1.读名著,积累历史典故

鲁迅先生说:“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在写作教学中,要体现人文主义,教师就不能直接灌输写作技巧,而要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心理体验,激发创作的欲望,从而提升创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名著,积累历史典故,并引导他们在写作中借鉴利用,让文章展现出古朴典雅的气息。

2022年高考甲卷作文材料中展现了《红楼梦》的片段。基于这道题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以及材料中提到的《醉翁亭记》等文章,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创作这篇文章。这一写作活动分“阅读积累典故”“对照材料选择”“实践融入典故”三个环节。在第一环节,不仅要解读《红楼梦》,还要阅读其他经典作品,并用批注法记录下其中的历史典故,标注它们的寓意。在第二环节,要依据作文要求筛选出符合主题思想的材料。比如《世说新语·文学》中提到了“标新立异”的典故,这与材料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选为写作素材。最后,要思考如何将典故和自己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比如,作文的主题思想是“在创作中,可以借鉴化用,但更重要的是写出新意”,则可引入“标新立异”的典故。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摄取知识,还能在诵读中体会语言的妙境,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接受语言的整体熏陶。如此一来,他们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历史典故,提升作品内涵。

2.读报刊,提升表达能力

读报刊,也是海量阅读的一个重要方向。报刊中文章种类繁多,文体各异,能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总结归纳多种写作方法,进而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比如,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目中,展现了不少和“双奥之城”北京有关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使其了解相关信息,思考北京在群众体育、科技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变化。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作者在描绘北京时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可发现新闻类作品给人严谨、认真的感觉,而游记、杂记类文章,则给人语言优美、风趣幽默等阅读感受。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写下对“双奥之城”的理解,展现北京的跨越和发展。

报刊给学生提供了比较时尚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新颖,语言各具特色。因此,阅读报刊能让学生博采众长,有助于他们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作品。

3.读生活,学以致用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有时候并不需要借助于书面文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读生活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他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202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目为:“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教师可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和家人、邻居、路人聊天,通过采访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是如何理解“烟火气”的,并将自己印象深刻的回答与文章创作相结合。例如,某同学在调查中得知,一名老人对于“烟火气”的理解是:“一个人吃饭,常点外卖,这样省事。而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就很少点外卖,而是自己烧火煮饭,这样就有了烟火气。”该老人将“烟火气”和“食”结合在一起,并将“团圆”的概念融入其中,展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学生在创作中可以融入这种观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生活经验,这样他们就会发现,生活才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从而在自己的作文中融入浓浓的生活气息。

三、融合网络,拓展资源空间

1.借鉴典型素材,凸显主题

部分教师和家长反对学生使用网络,认为他们会沉溺其中。但是,在人文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教师不应一味地阻止学生上网,而应教会他们如何科学上网。其实,合理利用网络,学生能够拓宽视野,积累更多素材。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要求学生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创作一篇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网,分别以“选择”“创造”“未来”为关键词,搜索与之有关的信息,然后思考如何将这三个关键词整合起来,拟定主题思想。最后,围绕文章主题,学生筛选出合适的写作素材。例如,有一名学生搜索到了与家乡发展有关的新闻,他确定的主题是:“城市发展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是千篇一律选择现代化,构筑时尚都市,还是不走寻常路,将民族的、血脉的东西融入其中,这值得城市建设者认真思考。”结合这一主题,可以选择一些与乡土中国有关的素材。

基于网络,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可以搜索到不同的资料,教师应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让文章展现出浓厚的个人风格,体现出人文气息。

2.辨析事件真伪,发展思维

网络上的观点有真有伪、有好有坏,在以人为本的课堂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做选择,而要鼓励他们自主辨析事件真伪,全面分析各种观点。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网络新闻辨析活动。该活动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为提案和搜索信息,学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并搜索相关资料,思考其中有哪些内容相互矛盾,或者与常理不符;第二环节为辨析真假,学生可以采用对比发布时间、探究信息来源、融入推理分析等方法,判断这些事件的真伪;第三个环节则是自主创作,学生可以围绕该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结合“谣言为何会产生”这个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创作完毕后,学生再次交流互动,讨论彼此的分析是否合理。

通过网络搜索,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网友对同一事件的看法,这有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同时,学生也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采用辩证思考的方式,和同伴互动讨论,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3.搜索文化背景,深化意蕴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还可以搜索作品的写作背景,拓展见识。在创作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融入其中,有助于深化文章意蕴,写出文化深度。

比如,在涉及“本手”“妙手”“俗手”这三个围棋术语的作文题目,学生首先可以上网搜索这几个名词的基本含义。其次,搜索以这几个词为关键词的文章,并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引申意。最后,结合搜索所得,融入个人想法,写下自己的理解。例如,有一名学生发现,很多文章都将“本手”“妙手”“俗手”引申为做事情的方法。同时,文章还蕴含辩证的思想,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作者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妙手”能转化成“俗手”,“俗手”也会转化成“妙手”。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种思想,写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以“人”的培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积累写作知识,接受人文熏陶,并将自己的感悟内化为个人品格、气质和修养。这种写作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猜你喜欢

典故创作文章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一墙之隔》创作谈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创作随笔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