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塑造的启示
2024-01-11孙婷婷丁成际
孙婷婷,丁成际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71,这是对时代的回应,也是对青年的期盼。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样貌关涉其成人过程,而对成人之道的深层次追问便指向人格形象的培育。人格是个体综合气质的反映,决定了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健全且独立的人格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孟子通过对君子、大丈夫和圣人形象的描绘,阐发了理想人格的本质是道德人格,其拥有成就个体德性的道德自觉、成己达人的道德觉悟、担当大任的道德抱负,内蕴中华优秀传统人格文化的精髓,是完满人格的典范。基于此,探讨孟子理想人格对于当下青年人格形象的塑造不失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孟子理想人格的具象表达
“人的问题是儒家关注的基本之点,而这一问题的探讨,往往与理想人格的设定及成人之道(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相联系。”[2]孟子也承其要义,从何谓理想人格、何以成之两个方面阐发了其人格学说。对于现实的个体而言,理想人格是抽象的存在,需要赋予具体的形象方能被人接受和理解,成为人人学习的榜样。对此,孟子将理想人格具象成君子、大丈夫和圣人三种,展现了一个完满立体的人格形象。
(一)居仁由义的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之一,也是孟子尤为注重的人格形象。君子的首要品格是仁,“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仁位于各种德目之首,即一种仁爱精神,表现为对自己之外的他者的关怀,君子由亲亲,而后仁民,最终爱物,是心存仁心的体现。义是仅次于仁的重要品质,“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有德之人并不一定言语守信,事事周全,但为人处世却要依义而行。义即羞恶之心,是明晰善恶界限的标准,行事符合道义,才是一个磊落正直之人。作为一种原则性和规范性的存在,义能够规约个体,使个体的言行始终保持在正义的范围之内,给个体指明向善向好的人生路向。因此,孟子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仁是人之精神得以安居的核心品质,义是人生走正确之路的必要素养,仁以义为正确航向,义以仁为内在精神,二者相互促进,为个体成就德性提供指引。君子正是秉持仁义之心,施以仁义之行,故而不仅能够成己之德,更能成人之美,成物之用,成为真正品德高尚之人。
(二)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是孟子提出的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形象。其中,“大”字内蕴人格中刚强勇毅的精神气概,体现了其形象境界之高、志向之大、胸襟之广。首先,大丈夫是光明磊落之人,他“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大丈夫身处最广阔的居所、站在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最光明的大道上,依旧仁义礼藏于心,做到守心又不失坦荡、自由又不失规矩,展现了崇高远大的道德追求。其次,大丈夫善于成己达人,他“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在得志时,大丈夫会带领民众一起前进,不得志时,大丈夫能够保持本心,坚守原则底线,展现了其识时通变的处世态度。大丈夫不仅时刻反求诸己,也积极成就他人,真正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仁爱友善。最后,大丈夫拥有不屈不馁的坚定意志,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金钱、地位和权势都不能动摇他的本心、改变他的本性。此种不为强权动心、不为困难折腰的坚毅气节,正是大丈夫独有的特质,展现了以德抗位的精神品质。与君子人格相比,大丈夫人格多了份立于天地之间的宏伟气质,具有对世事无常而处变不惊的心境以及不畏权贵而坚持自我本色的格局,身处现世又保留个体性、独特性的人格形象,可视为君子人格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三)人伦之至的圣人人格
圣人人格是儒家学说中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形象,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孔子认为圣人人格是可望不可及的,普通人无法达到此等道德境界,而孟子却以“圣人与我同类”(《孟子·告子上》)拉近了普通人和圣人的距离,赋予道德修养主体平等性,激发普通人达至尧舜,实现道德理想的信心和决心。孟子表明圣人与普通民众是同类,但却“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道德修养,是世人纷纷效仿的模范标杆。一方面,圣人知人伦之理,尽人伦之行。他不仅知晓万事万物运行规则、明晰社会伦理纲常,也在日常行为中积极践履伦理规范,为人处世符合仁义道德。并且,圣人还致力履行其为人师表的职责,将人伦规范传授给民众,进而扩充至整个社会,故而孟子言:“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另一方面,圣人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人典范,感染世代民众,充分发挥了其人伦之师的价值,留给后人十分宝贵的道德财富。因为“人格的现实形态同时体现于内圣和外王的互动过程”[3]。孟子以伯夷、柳下惠品德高尚之人为现身说法,以尧舜为人格典范,阐明正是达到人伦之至的高度,圣人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能成就他人和社会,称得上“百世之师”。在孟子看来,“内圣外王”才是圣人人格的终极表现。可见,圣人人格又是对大丈夫人格的延伸,肩负着为国为民的责任使命。
通过对君子、大丈夫和圣人形象的描绘,孟子诠释了理想人格应具备的气质和品质,即对内能够修身成己,对外能够成人成物。可以说,孟子理想人格亦是道德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4],昭示了个体的内在精神、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
二、孟子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
丰富的内在规定,是理想人格逐渐饱满生动的内核,也是其为后世所推崇、效仿的理据。无论是居仁由义的君子、浩然正气的大丈夫,还是人伦之至的圣人,都是理想人格的现实写照。每个人人格虽各有特点,但也内含着相同的特质,即拥有德性之知,还能施以德性之行,是内在品质和外在践履的统一。
(一)感知是非的道德认知
(二)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理想人格的重要要素,是主体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对于他者的关怀之情,其由内而生发,是激发主体从知到行的情感推动力。孟子视恻隐之心为理想人格应具备的首要素养,具体表现为当他者遭遇危难困苦之时,主体产生发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之情,并伸出援助之手。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意味着每个人都具有关心他者的基本道德感。然而,恻隐之心并不局限于对弱者的关怀,孟子认为它更展现出一种仁爱精神,即主体心存仁慈大爱,并以此为基本遵循指导生活。这种仁爱之情起源于血缘亲情,通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情感传递路向,将爱人之心从家庭领域扩充至社会生活中,进而达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和谐人际状态。可见,道德情感始于恻隐之心,但并不终于此,如果说恻隐之心是引发对他者关怀之情的起点,那么仁爱精神便是关怀之情的发散与延伸。最重要的是,这种情感不只产生于亲密的伦理关系中,更能够在陌生伦理关系中运行。理想人格具有“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孟子·尽心下》)的道德胸襟,不仅可以将爱给予他爱的人,更能将爱给予他不爱的人。
(三)坚毅不屈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理想人格的关键要素,决定了主体能否在艰难境遇下仍然坚定保持人格独立、不懈追求道德理想的恒心。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意志辅之,坚定的道德意志是个体持续向善的精神支撑,也是进行道德实践的动力源泉。孟子“尚志”,并以仁和义作为志的注解。一方面,崇尚意志是践行仁义之道的内在要求,仁义之道也需要意志持续推进;另一方面,崇尚意志也是对于意志积极作用的肯定,理想品格的形成离不开意志的激励。“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历来重视道德环境对个体道德生成的影响,重视道德环境对道德意志培养的作用。”[5]孟子也十分注重意志的磨炼,尤为强调险恶环境对于主体品质塑造的意义和作用,认为在逆境中走出来的人才能奋发有为,担负大任,因而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成人之路是坎坷的,成就理想人格也需要一个积善成德的过程。个体只有不断锻炼其身体、磨砺其心性、锻造其品格,才能在遭遇困境时不被击垮,充满诱惑时不为所动,甚至面临两难抉择时甘于牺牲,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大人”。
(四)人皆尧舜的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理想人格的核心要素,是主体基于一定的认知,在情感的驱动和意志的加持下,发自内心对于实现某种道德理想的确信,并以此指导行为的精神感召力。如若没有对理想人格的认可和崇敬,便不会为之向往;如若没有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便不会有努力达成的动力和坚持不懈的勇气。作为完满品格和极高修养的代名词,理想人格因其崇高性和神秘性往往令诸多普通人望而却步,丧失欲求的信心,孟子却在道德本性、道德修习以及道德境界方面赋予主体平等性,增加了主体完善个人品德的自信。在道德本性上,孟子认为人皆有善端,一是人与生俱来拥有“四心”,二是人有不学而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这为主体成就理想人格提供平等的人性起点。在道德修习上,孟子强调主体都能通过“存心养性”“持志养气”等修养功夫和接受后天教化来提升道德涵养,为主体成就理想人格提供平等的修习过程。在道德境界上,孟子秉持“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的理念,让主体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道德境界,为主体成就理想人格提供平等的目标旨归。正是怀揣可能、可为和可成的道德信念,才鼓舞主体向善的自觉性,激发主体朝向理想人格的信心,从而为之践履笃行。
(五)达济天下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理想人格的具体呈现,是主体道德之知、情、意、行的现实指向,也是最终归宿。主体道德品质的优劣、道德境界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内在涵养,更表现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尤其是在人与人的相处关系中才能明晰。一个完满人格的人既能够时常约束自己的言行,也拥有成就他人的友善之举,更承载着肩负社会责任、复兴民族大任的报国之行。一方面,孟子认为理想人格应当有合乎伦理、合乎规矩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则体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作为现实的人,主体在不同的伦理场域中成长发展,面对多样的伦理关系,被赋予不同的伦理角色,也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人子应恪守孝道、为人臣应遵循道义、为人夫应尽好责任、为人兄应做好榜样、为人友应秉持诚信,在与人交往中达至理想境界。另一方面,理想人格应有保全独立人格的志气,也应有得志后利国利民的志向,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无论是“穷”时的困顿,还是“达”时的安逸,主体都需要在日常小事中践履道德,在人际相处中展现优良德性,但不应仅局限于小我,还应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真正将道德之行融入自己的生命历程。
理想人格的实现是个体成人的过程,需要在正当的道德目的下发挥内在规定的合力作用,缺少任一环节的人格都是不完整的、不健全的。人格的缺陷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也会使个体丧失当下道德践履的底气,更有可能使之放弃未来追寻道德理想的勇气。
三、孟子理想人格对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塑造的启示
“青年强,则国家强。”[1]71青年是推进社会发展、民族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责任和时代使命。健康积极的人格是青年实现个人价值的内生动力,也是青年助力社会繁荣和国家昌盛的关键。基于此,塑造何种青年人格,即青年人格应该展现何种样貌便是需要回答的逻辑前提。孟子理想人格思想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人格文化的意蕴,阐发了成人之道,是当前塑造青年完满人格的宝贵思想资源。
(一)道德人格: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的本质内核
个体的成长发展亦是人格生成与完善的过程,随着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个体逐渐知晓人格的概念和获得关于人格的认知,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健全、实现人格的独立,即人格形成于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呈现动态的、前进的发展态势。人格是一个有机复合的概念,道德人格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形态,是个体人格在道德生活领域展现的面貌。青年正值人格和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人格是引领青年走正确人生道路的内在推动力量,需高度重视。
在广义上,道德人格可以界定为道德层面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4]。尊严、价值和品格暗含了人是什么、能够成为什么以及应当成为什么的哲学追问,是做人的根本问题。尊严是人所具有的且应当被他人尊重的指称,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特质,是做人的始点;价值是人能够实现和可以创造的有用性,是做人的意义所在;品格是人基本素养的体现,反映个体对待他者的行为态度,是做人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人格是内隐的,需要依靠显露的品质来展现。品质是个体的处世方式,“其善恶性质决定着人格的善恶性质,品质是不是道德的(即德性的),是区别人格是否道德的主要依据”[6]。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品质和品格决定了其人格的好坏、善恶,具有道德品质就具有道德人格,拥有何种道德人格也意味着具有何种道德品质。因此,狭义上的道德人格指一个人的品质。品质和品格统摄着人格的其他要素,成为个体如何保留自身尊严、怎样追求人生价值的方向指引。如果品质恶劣,道德人格便低下,进而阻碍个体尊严和价值的获得;如果品质优良,道德人格便高尚,能够促进个体尊严和价值的达成。道德人格作为人的规定性,决定了个体的思想认知、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是合格且成熟的个体的代名词,是新时代青年应该且必须具备的。
一方面,道德人格是人的本质的生动诠释。青年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存在于人类历史长河中,其次才是作为其个体独特性存在于现实社会。其一,人的本质内蕴个体形成道德人格的需求,道德人格也不断确证着人的本质内核。道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性,也是孟子口中“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核心特质。其二,每个个体不是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的存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不仅点明人作为类存在的特性,阐发了社会关系之于个体的重要性,也表明道德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正是道德性让人知晓伦理道德,懂得礼义廉耻,从而能够在一定原则和规范的约束下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实践活动。新时代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知伦理、明道德、有原则、讲规范,要在家庭中孝老爱亲、在校园里遵规守纪、在社会中明礼诚信,自觉做家庭孝道的传承者、学校纪律的遵守者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另一方面,道德人格是推动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其一,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需要道德人格。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大环境的影响,新时代青年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焦虑感、压迫感随之而来,使其对于未来充满诸多疑虑;加之网络文化的渗透影响,青年容易混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不能区分两个不同世界的自我角色,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自我认同危机以及对他者的信任危机。道德人格能够使个体意识并自觉调整摇摆不定的心态,适应不同场域的角色,达到相对稳定的自我同一状态。其二,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道德人格。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个体除了追求物质生活的丰裕,精神世界的充盈更加重要。此外,美好生活也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一环,美好生活的获得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诸多内外在条件,“德性的卓越,道德人格的完善也是美好幸福生活所必不可缺的”[8]。无论幸福是依靠奋斗、劳动获得,还是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联系,抑或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梦想,都是新时代对个体道德人格提出的更高要求。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德既丧失做人的基本尊严,也失去追寻人生价值的方向,青年只有以德为本、立德成人,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成己达人: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的核心要义
理想人格之所以具有崇高性是因为其不仅对己宽容,更能待人友善。在大多数道德情境中,个体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得失,关切自身的利益,却很少能够给予他人关怀,为他人提供便利。然而,个体与他人是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联合体,一个人无法脱离共同体生活,因而需要个体调整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成己而后达人的宽仁心境促成二者共同发展,达到既能各美其美,也能成人之美,实现美美与共的和谐状态。相比以往,新时代青年的生活场域更为广阔,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因而其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人、成就他人之善。
一方面,新时代青年要增强自身本领,塑造“成己”的道德能力。健全的人格是德性与能力的统一,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能力离开了人的德性,便往往缺乏内在的价值承诺和理想的引导,从而容易趋向于工具化和与手段化;人的德性离开了人的内在能力及其现实的历史作用过程,则每每导向抽象化与玄虚化。”[9]新时代有新的环境和机遇,也有新的挑战和风险,青年一代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积极主动适应时代潮流迎接良机,坚定勇敢直面人生的逆境,才能形成健全、自由且独立的人格。其一,青年要以身作则,提高道德自律。塑造理想人格,个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提升道德认知、深化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并积极投身道德践履中,将内在德性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个体应该增强自律意识,严于律己、省察克治,维护善良本性,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道德高线,以理想人格形象要求自己,不被私欲或外在环境所干扰。其二,青年要勤于思考,增长道德智慧。在现实道德生活中,由于个体身处多个伦理场域,担任多重伦理角色,每个场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尽相同,不同角色的要求和义务也不同,这将导致或多或少的矛盾和冲突。个体时常会面临感性与理性、功利和道义、法律与人情的两难抉择,往往不自觉陷入道德困境,不知化解之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道德情境不再局限于人类自身,逐渐拓展至人与物、人与机等维度,变得愈发复杂。青年需要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作出合理正当的价值选择,善于透过现象观察本质,巧妙化解道德矛盾和冲突,有敢于捍卫道德的勇气,将内在修养的提升和本领的练就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新时代青年要坚持仁爱友善,增进“达人”的道德关怀。道德人格的一个重要意义便是主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关注到他者,理解并深化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道德要闪耀出道义的光辉,实现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跃进,必然通过道德关怀,‘化理论为德性’,实现人类自身的统一、精神的完善。”[10]新时代青年要涵养广阔的道德心胸,以开阔的人伦视野观照现实生活,善于推己及人,弘扬仁爱精神,将对他人的关注上升为对生命的道德关怀,真正体悟道德人格的魅力所在。其一,积极承认他者的重要性。自我与他者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他者是“我”之外的其他一切人、事、物等,“我”的存在可以证明他者的存在,他者的存在给予“我”的存在以现实性。自我与他人“这种关系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实在的经验上的关系,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认知关系,而是一种原初的伦理关系”[11]。人既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也因与他人的普遍联系而具有真实性。正是他者的存在,才使自我的存在呈现出意义和价值。因此,新时代青年应自觉抵制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积极认可他人,正确理解他人存在对于自我的意义,这才是在现实生活中确立自我价值的重要态度。其二,建立自我与他者的统一意识。自我与他者的统一是直面人际冷漠、道德失语等困境的良药,也是缓解伦理关系失衡的关键。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道德失真的泥沼里,怀疑道德的力量,推卸道德责任,表现出冷漠、无视的道德态度,道德冲突时有发生。当面对他人苦难时我们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去了解和判断,而是质疑、抨击的声音更加响亮,致使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僵化。新时代,青年在面对道德事件时要化情绪为理性、化暴力为对话、化歧视为尊重、化冷漠为关怀,主动传递情感温暖,使现存的伦理共同体更加美好。
(三)担当大任:新时代青年人格形象的行动纲领
时代呼唤青年,使命成就担当。新时代青年正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繁荣时期,站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上,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重任,需要有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为社会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和智慧。
一方面,新时代青年要坚定道德自信,弘扬中华优秀道德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承载着历史、观照着现在、延续着未来,“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12]。中华优秀道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烙印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各种新文化层出不穷的时代境遇,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想要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便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青年一代是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人、传播者,理应坚定道德自信,“相信并坚守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12]。其一,青年要主动了解、学习中华优秀道德文化,把握其中的精神实质。中华优秀道德文化内蕴成人之道、处世之法,如在成人方面强调道德自律、知行合一等,在处世方面要求讲仁爱、重道义、守诚信、尚和睦等,这无疑给当前青年人格的养成提供了启示。青年只有深入探索以知其然,才能感悟道理以知其所以然,生成对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底气,并自觉将德性内化于心,形成良好的品格。其二,青年要积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道德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在熟悉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青年群体更要学会如何更好地传播道德文化,继续创新传播方法,拓宽传播路径。讲好中国故事,激活道德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至关重要,如此才能对内凝心聚力,对外彰显民族精神。同时,青年也应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以包容的态度、友好的对话接纳和吸收各国优秀文化,使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时俱进,保持活力,经久不衰。
另一方面,新时代青年要树立远大志向,涵养自觉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更应牢记艰难困苦的民族振兴史,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奋斗精神。其一,青年要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奋斗热情。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新时代青年也焕发出敢拼敢为的奋斗热情,但仍有部分青年出现“唯利己而少担当,虚干而非实干,主动逃避与退缩”[13]的情况,造成个体奋斗方向偏离、奋斗精神弱化。原因在于:青年的奋斗观念较为狭隘或带有功利性,且自我认知不清晰,未找到人生定位,缺乏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责任感;加之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佛系、躺平等“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深受认同和广为流传,无形中削弱了青年的奋斗热情。青年要立大志,合理规划人生目标,找准人生方向;要担大任,在专注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在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建设和为国家奋斗的过程中找寻人生意义。其二,青年要深入基层社会实践,磨炼奋斗本领。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体悟劳动意义、感受奋斗过程的有形抓手。青年可以在专业实习中练就本领、在志愿服务中感知奉献。不探索生活,怎知生活美好;不参与实践,怎知奋斗意味。人生道路既充满各种机遇,也存在未知和挑战,只有脚踏实地、持续奋斗,以过硬的才干本领创造幸福生活,助推社会现代化建设,青年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服务于社会,切实获得能力的提升、阅历的丰富、品格的养成。
概而论之,孟子理想人格思想为我们展现了完满人格的基本样貌,理想人格应是道德人格,其拥有成就个体德性的道德自觉、成己达人的道德胸襟、担当大任的道德理想,这无疑给当下塑造青年健全且自由的人格形象提供了范导。新时代青年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高远的价值追求,应该坚定理想信念,为幸福生活而奋斗、为社会繁荣而努力、为民族复兴而拼搏,成为有德、有智、有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