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经济内循环发展研究述评

2024-01-11曹均学王涛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发展

曹均学,王涛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2020年4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这是党在深刻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如何理解内循环?如何有效推进经济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相互促进?学术界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提升经济内循环运行水平,也对构建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我国经济内循环发展研究概述

1.1 关于经济内循环内涵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新发展格局中“经济内循环”概念及内涵的研究主要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理论为基础,进而分析国内大循环代表的具体内涵和整体的实质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从生产出发经过分配、流通到消费环节,消费再反作用于生产,以此形成循环[2]。张蕾等[3]认为经济内循环中的“内”,在浅层含义上是指在“国内”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内需。杨承训[4]26认为“国内大循环”的“大”字是指诸多循环汇集而成,其内部包含的多层次矛盾体系启示我们在研究国内大循环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李富有等[5]42认为经济内循环中的循环,本质上要形成一个能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循环的机制。这个循环机制不是简单的量的重复,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质变,以确保更好地解决新时期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在经济内循环性质上陆岷峰[6]20认为内循环分为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两种,我国是在坚持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根据国内国际情形主动作出的抉择。在经济内循环的实质上,贾微晓[7]认为经济内循环的实质是主动求变进而推动经济新循环,而不应把建立经济内循环当作一个奋斗目标。同时,赵燕菁等[8]48认为经济内循环不是减少对外需求,而是将客场交易转变为主场交易。

1.2 关于经济内循环提出背景的研究

关于经济内循环提出的背景,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和国内经济内循环基础增强。

1.2.1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

经济内循环的提出主要是鉴于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主要的观点分为以下3种。第一,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各国停工停产造成了各产业链的中断,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同时,各国不尽相同的疫情防控措施给全球贸易带来了阻碍[5]36-37。第二,经济的下行压力激化了西方国家的内在矛盾,民粹主义、种族歧视等思潮重新抬头。为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西方政客将疫情政治化,把矛头指向中国[9]。第三,中美竞争全面升级,美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在贸易上打压中国企业,极力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特朗普政府的“退群”“美国优先”等策略致使逆全球化现象加剧[10]。因此,经济内循环战略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逆全球化”趋势的积极应对之策。

1.2.2 国内经济内循环基础增强

综合国内发展情况,改革开放40多年的积累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为经济内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工业基础较好,拥有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第二,超大的人口规模以及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提升,对应的巨大的消费需求市场成为经济内循环的基础[11]21。第三,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人才吸引力提升,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举措的见效,研发能力有所提高。

1.3 关于建立经济内循环的意义和价值的研究

经济内循环战略的提出是为应对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学术界主要从理论意义和价值、对中国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对世界的意义和价值3个角度进行阐释。

1.3.1 理论意义和价值

第一,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放缓,对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传统的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2]。第二,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构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合理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中国实际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13]6。

1.3.2 对中国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第一,经济内循环能降低对国外的依赖程度,提升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维护金融安全,增加中国经济的韧性[11]21。第二,经济与科技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着力经济内循环是持续推进改革、破解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的新发展途径[13]6。第三,推动经济内循环有利于破解国际逆全球化与去中国化浪潮。只有依靠自身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利用经济内循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才能在有效破除中国威胁论的同时让其他国家主动与我国进行经贸交流[14]。

1.3.3 对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来看,当前垄断资本主义还占有优势,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打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条件且必须依靠自身力量用实际发展为世界其他受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榜样[4]25-26。第二,中国依靠自身力量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道路选择,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第三,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带来的巨大需求,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连接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13]7。

1.4 关于经济内循环面临的困境的研究

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下行压力,推动构建经济内循环体系迫在眉睫。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有较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经济内循环的畅通运行,学术界认为经济内循环还面临高新技术领域落后、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分配不均的困境。

1.4.1 高新技术领域落后

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原始与集成创新领域相对较弱,在核心技术领域未取得关键性突破。在科技创新转化上,我国的科技创新转化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低,面对国内人口红利消失、沿海地租上升等因素使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15]。

1.4.2 经济结构失衡

中国虽然拥有巨大的需求及消费市场,但是国内产品在供给端大多处于中低端。供给侧中低端产品生产过剩而需求侧一些高端需求国内无法满足,造成供需结构错配[16]196-198。在产业结构上,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衡,第三产业的占比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较低,无法满足人们在文化精神领域的需要。在消费结构上,高额的房价,挤压了居民在其他领域的消费空间[6]24-25。

城镇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相差巨大。高收入群体财产增长过快,中等收入群体有限,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占较大比重的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增长缓慢,获得垄断地位行业的公司很少将利润用于提高员工工资及福利,高额的房价与教育成本让居民的负债率增加,限制最具消费弹性群体消费潜力的释放[17]40。另外,在地区格局上中国的东西差异以及新出现的南北差异也比较大[17]40。

1.5 关于经济内循环实践路径的研究

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加快推动经济内循环的有效运行。针对经济内循环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学者主要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进行了研究。

1.5.1 生产环节

对经济内循环在生产环节的研究,学者主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引领两方面进行探索。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国内需求。淘汰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也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6]28。在金融供给领域平等对待各市场主体,减少资金充足的公司反而贷款金额更多的资金错配情形。降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贷款门槛,对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科创板公司给予优先考虑[6]29。从供给侧领域增强宏观调控以减少地区、行业失调的同时改变资金逆流。第二,加强创新引领,破解发展难题。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学者[6]28提出我们要充分利用制度优势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开发新动能、新产业的同时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企业[6]29。此外,通过提升创新环境、以新平台聚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式形成创新驱动机制,为经济内循环提供不竭动力[16]199。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高效、实用创新,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

1.5.2 分配环节

分配环节对扩大消费需求有支撑作用[18]8,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经济内循环的各个堵点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经济内循环在分配环节的路径,学者主要从增加初次分配收入、完善分配调节制度、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3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政府通过发展教育,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培育落后地区内生动力。同时帮助其吸引人才,营造好营商环境,确保各类经济主体的平等地位,消除各种歧视性制度安排[17]39。同时,有学者[6]28指出要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首先是稳就业,强化就业优先及失业保障。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完善要素报酬制度,增加股权投资,获得资本性收入以增加低收入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第二,增强再分配制度的调节作用。有学者[17]42,[18]9提出以稳定个税起征点增强累进效应、提升财产税税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方式完善再分配制度。第三,发挥第三次分配对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补充作用。由于国内税收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三次分配在我国占比较低。为此有学者[17]42建议通过增强富人责任意识、征收遗产税、加快慈善捐赠法律法规出台等措施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同时强调要坚持非强制性以及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相协调的原则。

1.5.3 流通环节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的重要载体,研究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常绩效评价的主体包括财政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其中项目实施单位是基层的评价主体,也是直接负责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单位,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笔者侧重从项目实施单位角度,探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问题。

流通环节是经济内循环的堵点,畅通国民经济流通环节对扩大消费市场具有现实作用[19]26。对流通环节在经济内循环的实践路径,学者主要从市场体系和现代供应链体系上进行研究。第一,要推动要素市场建设就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而完善要素市场就要完善要素市场交易平台和相配套的规则[20]。建设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使要素流通顺畅。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政府只能起补充作用,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确保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21]。第二,打造现代供应链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发展现代物流。同时积极与互联网融合,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利用数字技术高效便捷的优点对供应链上各方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19]34。第三,通过制度型开放稳定预期,更好配置跨境资源[22]。

1.5.4 消费环节

消费环节是基础,在经济内循环中起着龙头作用[6]26,[18]7。对消费环节在经济内循环中的实践路径首先要搞清楚3个问题:居民怎样才会消费?居民想消费什么?居民怎样消费?对于第一个问题主要通过提高居民收入,结合文中分配环节进行解决。优化消费环境,消除消费顾虑。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公共消费的方式,解决消费背后的隐性忧虑,进一步降低居民储蓄意愿,释放消费潜力[18]8。对后2个问题,学者从顺应消费升级进行了深入研究。顺应消费升级,更好地满足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日常消费品的质量要求更高、更多样化,应积极开发新的消费种类,提升产品质量,满足消费刚需[6]26-27,[18]7-8。现在居民消费主要依靠线上网络购物,可利用互联网优势做好消费分级,通过精细化的定制消费方式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以及发展线上消费生态、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形式[23]。

2 经济内循环发展研究存在的不足

学术界针对经济内循环的研究成果相对较丰,但未能厘清经济内外循环与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关系,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方面均存在短板。

2.1 未能厘清经济内外循环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在研究新发展格局发展状况时对为什么提出新发展格局,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内循环的地位不断提升,以及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如何相互促进探讨不多,由此造成了在研究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仅把目光放在经济内循环上,割裂了经济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紧密关联。经济内循环不是封闭的内循环,重点发展内循环经济并不是不需要重视国际市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对我国经济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战略调整,只有厘清经济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以及与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理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形成合力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2.2 研究领域不平衡,缺乏整体思维

学者在经济内循环研究中普遍关注工业领域,对农业方面关注不足。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上可以看出,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逐步增加,但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是农村的2.4倍以上(见表1)。这个巨大差距直观地体现出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在研究过程中学者忽视了农民群体对经济内循环的重要驱动力,以及农业农村对经济内循环的“压舱石”作用。

表1 2018—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3 研究内容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思维

在实现路径上普遍关注创新、消费等“点”的问题,缺乏整体性的系统思维。第一,在应对国外打压以及高新技术封锁的过程中,学者普遍意识到科技自立自强在经济内循环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据此提出很多应对之策,但是学者的视角仅停留在传统科技创新的奖励体制机制改革上,未深入到起根本作用的教育领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普遍高于中国,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创新,最根本的还是在教育,教育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通过改善教育才能优化创新土壤,才能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第二,在经济内循环研究的过程中学者普遍注意到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着重消费环节,并指出了国人消费文化被动等现象。中国人被动的消费文化见之于普遍较高的储蓄率,为此学者提出各种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但是很少有学者思考形成这种高储蓄现象背后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国人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大多是由于“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而要想将这一部分储蓄转化为消费,就必须在增加居民对未来发展确定性的同时加大力度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消除老百姓的消费顾虑。

3 对经济内循环研究的几点建议

3.1 明确经济内外循环之间的关系

3.1.1 明确经济内循环的主体地位

随着中美竞争关系升级,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以及俄乌冲突的持续,欧盟与俄罗斯的矛盾加深,世界范围的动荡必将给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笼上一层阴霾。以“二战”后的日本为例,单纯的外向型经济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难以支撑强国战略。同时,美国为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会尽力打压新兴国家。为此,中国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重点发展当下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确保国内供应链、产业链的完整,以此推动内循环的畅通运行,给强国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借鉴日本的应对措施,将经济重点放在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居民收入,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企业转向价值链上游[24]。只有弄清了经济内循环的重要作用,才能清楚其为什么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只有结合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才能深入理解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辩证关系。

3.1.2 不能割裂内外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是通过经济内循环打造全球价值洼地,吸引全球的优质资源要素向中国聚拢,而不是割裂两者的关联来“闭门造车”。为此,在研究经济内循环的过程中不能偏废国际大循环。在明确经济内循环主体地位的同时,应积极研究国际市场最新动向,更好推动内外循环连接运行。经济内循环不是从奥运会退回到亚运会,而是从参与国外举办的奥运会转变为主场举办奥运会[8]55。经济内循环与国内大循环的连接点就是对外贸易,将经济内循环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积极与沿线国家沟通交流,建立统一协作的商贸机制更好地连接国内与国际。为此必须明白我们推动经济内循环不是走“闭关锁国”的老路、错路。恰恰相反,我们发展经济内循环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开放,使国内经济内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相互促进,使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拓展,更好地连接国际市场,更好地推动双循环的畅通运行。

3.2 拓宽研究领域,将经济内循环研究拓展到农业领域

3.2.1 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财产净收入

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来看,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4倍以上,从收入结构上看,城镇居民的财产净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0倍之多(见表2)。这背后体现出农村居民巨大的消费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财产净收入,成为经济内循环的突破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农村居民偏好储蓄的特性着力完善资本市场有关制度,提升金融监管力度,发展普惠性金融,在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同时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3.2.2 推动农业发展

农业是经济内循环的基础,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只有积极发展农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才能让经济内循环平稳运行。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然涉及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农村改革的关键[25],那么“土地三权分置”推动土地合理流转,积极探索农村财产性交易机制,进一步释放农村活力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农村改革的重点。以“金砖五国”中曾经最具有活力的巴西为例,最新一次引起世人关注的还是巴西总统卢拉·达席尔瓦(Lula da Silva)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到,他的任期愿望是让每个巴西人都能享用上咖啡、午餐和晚餐。作为农业大国的巴西,国内居民却面临食不果腹的境地。这背后的真相是巴西国内土地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这些人与西方殖民国家关系密切,热衷于和国际市场交易。为此出口农业发展较快,满足国内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粮食生产农业发展缓慢,这种农业的两极分化导致巴西工业的滞后,国内居民生活困苦,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26]。对此,中国要深刻认识到在“土地三权分置”中不能任由资本发展兼并。同时,在土地用途上必须严守粮食用地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的手中。外部局势的动乱更加凸显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3 提升研究内容深度,将经济内循环的研究深入教育、社会保障层次

3.3.1 深化教育领域改革

政府可以将原本用于学校创新项目竞赛奖励的资金用于成立专项种子投资基金。雇佣专业投资团队,政府制定投资项目具体限制,如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将资金从纸面项目转移到更多的用于实际的创新项目开发中。同时要建立有序的股权投资计划及退出机制,政府应避免让企业形成特殊的市场主体地位,以防干扰市场秩序,降低企业韧性。此外,中小学可以增设更多的活动课程及实验场所,提升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更多的小组交流探讨,优化创新土壤。高校主动对接外部创新企业,将学校的一些纸面创新创业项目承接落地,推动更多的创新计划落地。

3.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从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人均消费支出结构来看,教育、医疗和住房支出约占总支出的43%(见表3),直观地显示出居民在社会保障领域面临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居民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刚性消费不会随之减少,不少居民陷入流动性困境。经历此次疫情之后居民会更加偏好储蓄与现金持有,以此来应对必要消费。为此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坚持“房住不炒”,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制度,加大在医疗与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减少因病因学致贫返贫发生,解决好居民在教育、医疗领域的“后顾之忧”。

表3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 元

4 结语

综上所述,自习近平强调要“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学术界对经济内循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经济内循环有利于增强发展定力,提升我国经济韧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明确经济内外循环之间的关系,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农业领域,同时在研究内容上深入教育、社会保障层面,才能加快推动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