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人居环境教学效应及其影响*
——以成渝六高校联合毕业设计为例
2024-01-11赵万民董莉莉周建华
赵万民 赵 炜 黄 耘 赵 兵 董莉莉 周建华
1 新常态下“人居环境”本科教学的思考
1.1 新常态下建筑大类教育面对新局面
中国30年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整体的城市和乡村建设,由快速发展进入到稳步发展,由增量发展转入到存量发展,由粗犷型发展进入到精细化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也需要稳步发展,科学规划,实事求是,产学研结合,为国家和地区的城乡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城乡建设进入稳步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在相关行业领域,如建筑大类(建筑、规划、风景园林、环艺)、土木大类(土木、岩土工程,市政、环境工程等)面对了高考生源萎缩,以及本科生、研究生就业不景气局面。建筑大类和土木工程大类本科教育,面临新常态下宏观调整和转变,即如何应对市场需求、经济现实、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时制和内容)等新的变化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以适应社会需求,是建筑大类高校需要普遍思考和面对教育发展新的问题[1]。
在新常态发展时期,建筑大类本科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宽口径学科知识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知识结构变革需要,是当下建筑大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思考和探索创新的内容。
1.2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教育启示
吴良镛院士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提出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学科内涵和构成关系,其核心是创建健康、理想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阐明了学科交叉、生长、融合的科学性与技术性。学科融贯和辩证的综合性思维,是“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精髓[2](图1)。
图1 吴良镛:人居环境三位一体学科构成关系图示Fig.1 the model of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by WU Liangyong
人居环境科学阐述“大建筑”学科间所形成融会贯通的内在联系,这与当代世界上科学认识新发展和哲学思维新演进十分吻合。科学思维不全是单纯建立在物质和技术层面上,也不仅仅是技术概念和物质单元孤立的单向链接,而是广泛包涵了人文形态和哲学内涵对技术行为的参与和启迪,以及从事物整体性上来认识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规律,建立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导事物正确发展。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提出认识与把握当代科学思维发展,结合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和经验,认识中国城镇化发展实际,在纷繁物质世界中,在社会进步推演中,认识和把握方向,以科学的态度,在可持续发展概念下建设中国理想的人居环境[2]。
近20年来,在我国不少重要高校的建筑规划学院,都设立了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课程,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学习。相当多的高校,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建立人居环境学科团队③,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方面,对各个地域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4](图2)。
图2 重庆大学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团队的系列研究工作Fig.2 the series of research works by Mountainous Human Settlements Research Group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1.3 人居环境教育发展:由研究生教育到本科生启蒙
1.3.1 《建筑十书》中古典“建筑学”综合思想再认识
《建筑十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古罗马早期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学”专著,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转换的时代,最初建筑师、规划师、土木工程师、景观设计师都是融为一体的。在西方建筑大类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十书》充分强调建筑学的综合性。维特鲁威提出:建筑师应接受广泛的知识教育才能胜任他的本职工作⑤。《建筑十书》不仅论及建筑工程本身,也相当全面地创立了各种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后世制定了规范。因此,早期古希腊、古罗马从建筑个体到神庙等群体,再到城市、广场、市政设施等,都是由“建筑师”完成设计甚至工程建造的,这里的建筑师,广泛包涵了规划师、景观师、结构工程师等综合概念,以及“建筑学”所涵盖的专业融贯的综合知识(图3-4)。
图3 古罗马早期维特鲁威《建筑十书》Fig.3 De Architecture, by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BC 46-30
图4 雅典卫城,古典时期山地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典例Fig.4 Acropolis of Athens, the model of three in one of architecture,urban designing, and landscape
吴良镛院士《广义建筑学》学术思想,与2000年前的《建筑十书》有相通的建筑学思维理念。吴良镛院士指出:“建筑学”的概念应该包括建筑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如果仅看见建筑物个体而看不见环境,建筑学就不完整了[3]。
1.3.2 建筑大类教学发展的误区
现代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强调各自学科的技术性、独立性、创新性,而忽略了三个学科间的理论内核和技术合理联系,使得学生们单一的理解“建筑物个体”,使建筑学的理论知识走向孤立和解构。使原本同根同源的建筑、规划、景观三位一体的理论内核和技术方法,出现偏误,协同和对话成分越来越少,各自专业往往在“创新”和“个性”方面单向的越走越远。
另一方面,近十多年来,在建筑大类学科发展中,在国际化、数据化、SCI、EI等的观念驱动下,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才队伍类型培养,更是走向学术“创新”的极端,导致本科教学水平和能力评价走向误区。高校 受“人才引进”导向和“职称晋升”指标评价驱使等等方面,建筑大类高校的师资,在建筑形态教学和空间设计知识能力方面,变得越来越弱;设计能力和“手头”技术高的教师数量,越来越少。在设计课堂上,能够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师亲自给学生手把手改图的教学技术方式,已经变得非常少见了。
2 重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融贯教学方法的启示
我国建筑大类高校,当前“人居环境科学”概念,多是在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上,学术研究和教育受益对象多是硕士生和博士生。我国当前开办建筑大类院校近300所,除“985”“211”“双一流”等品牌院校,是以“研究型”“综合性”为目标。相当部分建筑学院或者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是以培养“工科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为数不少、以工科型、应用性为目标的建筑大类院校,分别在探索教育转型和教学方法改革。各自院校根据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情况,设置宽口径教学目标,加入高年级教学(如毕业设计等)人居环境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学科交叉、技术统筹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以重庆大学土建类本科联合毕业设计为例,具有一定创新观念启示。十年前,重庆大学利用自己学校专业优势,探索推进建筑大类和土木工程大类本科的联合毕业设计,寻求建筑、土木工程、市政工程设计的协同教学方法全过程,其目的是专业内涵和外延的融贯发展,宽口径进行本科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素质变化需要持续十年的推进和探索,得到了很好的学科交叉教学和实践效果创新。2023年,重庆大学以“校企合作十年 同守育人初心:土建类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为选题,申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⑥(图5)。
图5 重庆大学2023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校企合作十年 同守育人初心:土建类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Fig.5 pattern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cooperation graduation project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2023
重庆大学将理论创新点总结为:直面土建类人才“学科化”单一化困境,研讨培养人才适应国家战略、行业发展需求创新途径,抓住毕业设计这一工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关键环节,打破学科体系壁垒,以学生整体性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创建了破解上述人才危机的高成效创新教学体系⑥。经过10年教学实践,实现了从土建类人才“学科化”传统培养范式迈向“工程化”培养范式的重大转变,形成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型教学与创新性实践的全面协同;构建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以毕业设计教学为连接点关联产业链的育人新生态。
重庆大学探索的拓宽教学口径,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认识专业交叉和知识融贯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使本科教育中提前适应市场需要,找到社会职业位置和工程应用价值,强调学以致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
3 成渝高校“人居环境”联动教学的时空认识
3.1 成渝建筑大类院校教育发展的地域性认识
川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构成国家第四个“城镇化”发达的核心地区,在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国际中美新形势下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定位。
据相关资料,在四川地区,开办具有建筑大类(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艺设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学校有18所,在重庆地区有14所。川渝地区建筑大类高校,每年75%~80%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选择在川渝地区工作。人才的积累和增长,为川渝、甚至西南地区的城乡建设发展,科技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相对于全国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建筑大类院校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发展,川渝地区还是比较弱小的,在学科积累和人才培养方面,还有相当距离。
川渝这些年来学术成果积累和人才成长,得益于川渝山水土壤和文化积淀,巴山蜀水,一脉相连,形成独特学术空间和氛围。建筑大类高校,在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人才成长、前沿研究等方面,川渝更需要形成合力,凝练科学问题,创新理论建树,探讨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为地区和全国范围做贡献(图6)。
图6 巴山蜀水,一脉相连,形成独特的山地人居环境形态空间和人文品质Fig.6 the mountainous urban form in Chongqing downtown river side
2012年,由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7所院校牵头⑦,在西南地区建筑大类院校间提出“西南地区建筑院校教育联盟”的学术形式,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的35所院校参加的教育联盟,并组织了4次有质量有内容的学术会议。大家共同认为,“西南教育联盟”,对促进教学水平与交流,提升科研协同,引导年轻学者发展,加强学科建设上平台,交集和共享前沿院校信息,等等诸多方面,都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3.2 成渝建筑大类院校“人居环境”选题联合毕业设计的推动工作
2021年秋,相隔 “西南教育联盟”(2012年)发起近10年时间后,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原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四家建筑院校为共同启动,提出联合毕业设计的推进工作;2022年形成六家院校,2023年形成七家院校⑧。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当下我国大城市地区 “旧城更新”为选题内容,针对都市人居环境建设发展,从历史性、文化性、空间性、民生性等综合方面,提出人居环境教学方法训练和专业技术内容教学。在联合教师群体的带领下,学习和掌握人居环境整体的思维方式和专业技术,学生们学习和了解社会调研方法,认识城市历史文化,体验民生状态和生活构成,学习空间设计方法。让学生们了解不同专业间“宏观—中观—围观”的把控能力和协同能力。
4 “人居环境”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效应
川渝建筑大类联合毕业设计,得到各个学校教学管理、老师们、同学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所探索的人居环境教学模式在建筑大类学科间(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开展,融贯专业间的思维方式和技术训练方法,在学校间,有效促进教学方法探讨和交流、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拓展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视野。在成-渝高校间形成学生、教师教学效果的比较和交流,形成教学方法和内容交流与互补。
联合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答辩和教学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带来很好的学术影响,政府媒体和官方网站等纷纷报道,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⑨。
4.1 “重庆主城十八梯旧城更新” 2022年成渝四校联合毕业设计
4.1.1 基本情况
成渝四校联合毕业设计,从2021年11月到2022年6月,以重庆渝中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山城记忆”的城市更新为选题,组织成渝地区四所建筑大类高校师生⑩,对山地都市历史风貌街区进行社会调研、历史文化认识、城市和建筑空间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图7)。
图7 “十八梯”四校联合毕业设计学生作品Fig.7 the students’ urban design works of Cooperation Graduation Project of the Four Schools: history street in Chongqing downtown “Shibati”
渝中区“十八梯”是重庆主城最能体现山城特色的地段,立体城市格局,传统宜人步行街道,转折起伏的空间“梯坎”等,“十八梯”记载着老重庆的烟火气息,是重庆旧城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域风貌和生活文化场景地区。城市化进程,旧城逐步被侵蚀,历史和文化地段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要。联合毕业设计选点“十八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让年轻的学生们充分认识和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认识山地城市空间的再生和复兴,学习和掌握历史与当代、本土与外来、再生与保护的设计关系。
4.1.2 教学效果
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调研工作,组织师生对所选街区的社会环境和民生认识和调研,街区历史和文化内容认识和调研。第二,围绕“历史和当代意境诗画——重庆十八梯典型山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主题,各个学校教学小组对所选场地的城市空间、建筑形态、环境景观进行调研和认识。第三,学校间师生的教学方法、技术内容、工作深度的中期交流和研讨。第四,联合毕业设计组成的终期答辩、专家点评,学术研讨、成果集成等。四校联合毕业设计从2021年12月起,老师们和学生们克服“疫情”等多重困难,经历6个多月时间,完整推进各个程序的工作。
各院校师生们展现了对课题的解读、丰富的设计创意,成果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如,四川美院同学的参数化拓扑设计,进行构筑物找形,以重庆黄葛树为形态起点,提出想象力和视觉张力的空间形态创意设计;西南民大同学通过“触媒”理念的植入、全龄友好健身场所的体现,关注和表现全方位构建场地空间的功能;重庆交大同学对地域性问题的反馈、对街区原住居民生活复兴诉求的关注,表达了其前瞻性和现代性的对城市空间设计独特性思考;重庆城科同学以历史的角度提出“旧文化新体验”,用慢行系统串联地域文化特色,选题“历史和当代意境诗画”再次进行深化,深入表达了山地都市的生活场景和烟火气风貌。
4.2 “重庆九龙半岛艺术湾区城市设计” 2023年成渝六校联合毕业设计⑪
4.2.1 基本情况
续2022四校联合毕业设计后,2023又增加了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继续了成渝地区的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工作。
本这活动聚集了六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四个专业方向的师生120多人,聚焦于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老校区)的重庆发电厂旧有工业厂房片区,以多元角度诠释艺术介入城市更新,旧有大型工业厂房有机利用与改造主题, 形成“艺术大湾区”旧城更新的构想(图8-9)。
图8 “十八梯”四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师讲评学生作品Fig.8 teachers illustrating the students’ urban design work of Cooperation Graduation Project of the Four Schools: history street in Chongqing downtown “Shibati”
图9 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四川美院现场调研Fig.9 the field research of Cooperation Graduation Project of the Six Schools
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以四川美术学院和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为主,策划选题。各校教学小组,针对本届选题,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体现从人居环境综合理念,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活动,做到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不同学校间师生合作与交流,相互砥砺和促进,达到联合教学、深化教学观点和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积极效果。
重庆“九龙半岛”区位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山水环境与都市建设结合巧妙,在山地都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成渝高校间的教学互动与学术交流,为成渝地区 “建筑大类”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提供了价值成果和借鉴思路。
4.2.2 教学效果
终期成果汇报,从六校毕业学子中精选了15项课题,总体反映了联合毕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比如,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毛亚同学以《ART·SCIENCE·LIFE——重庆市九龙半岛临江片区城市更新与建筑设计》为题进行答辩,着眼当下科学技术,建构艺术与生活的桥梁。如,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系的向婷艺、何月新同学带来了《基于针灸模式下的城市更新》,以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诊断当下城市更新难点,提出了“复格局——定穴位策略,景观格局、空间格局、文化格局重塑;拓功能——通脉策略,空间通脉计划与文化复兴脉络计划;显特色——辩症调理策略,长江岸线消落带空间的修复与文化特色打造;优品质——渐进统一策略,构建空间平台,等等(图10)。
图10 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学生作品Fig.10 the students’ urban design work of Cooperation Graduation Project of the Six Schools
学生们设计成果赋予创意、异彩纷呈,获得指导教师们的肯定、赞扬和点评。西南大学周建华教授提出了联合设计的广泛性,可以跨学科、跨专业,甚至是跨学校的可行性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尹伟副教授给予课题落地性思考,思维的活跃与现实的可行操作层面的矛盾性思考;四川大学赵炜教授建议学生们在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优秀的设计作品具备严谨完整的理论架构和设计语言表达;四川美术学院的郭辉副教授提出“有机更新”的人文基因思考,城市更新最大的创意在于人文概念的思考,文化趋向问题的思考,等等。
5 小结
从联合毕业设计人居环境教学理念的教学实践,论文提出一些教学观念改革与创新的探索性思考。
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多世纪以来,建筑大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从土木建筑,发展到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技术、环境艺术,等等,学科得到极大的外延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40年高速发展期,建筑大类学科,总体趋势上,是增量发展,粗放型发展,外延型发展,分解和派生性发展。今天,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在“新常态”时期发展。按照国际惯例,城乡建设,是向存量发展、整合型发展、精细化发展、兼容性发展转型和过渡。
在本科教育层面,建筑大类的社会发展和市场趋向,已经明显出现人才需求的兼容性,知识面需求的综合性,以及社会联动对人才知识的再培养和再塑造过程⑫。论文提出高年级“人居环境”教学理念的植入,是期望对建筑大类的学生形成兼容、融贯、宽口径的专业学习思维和技术基础培养。在我国成渝、西南地区,建筑大类的高校,对本科人才的培养,相当部分的院校是以“工程型”“应用型”为市场目标,以及人才需求的社会知识结构为定位。这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相当时期人才知识结构的客观需求市场和发展趋势。
总体而论,联合毕业设计的第一受益人是学生,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平台上,得到各校老师们的指导和同学间交流;第二受益人是教师,年轻教师很多,教学方法和学术观点交流能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从学科视角看,学术有地域差别,成渝是一块具有历史渊源和厚重文脉的区域,要有自己的学术领域和归属感。联合毕业设计活动可望带领年轻教师、未来学子们构建具有自己地域感文化感的学术圈层,从而在全国学术圈层找到属于成渝地区或西南地区的定位。在城市建设走向多元,促使建筑大类学科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向综合、融贯和协同,这样的教学探索和学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瞻性和新常态意义。
本论文是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内容①。论文几位作者也是课题申请的主要人员,在目前成渝建筑大类院校承担教学和一定行政职务的教学一线工作者,有较好的教学研究与管理经验。论文以“山地人居环境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效应及其影响”为题目,希望有相应思考观点:第一,本科高年级教学观念中适当植入“人居环境”的综合思维和课程技术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融贯能力,整合建筑大类教学内容的共通点和合理内核。第二,我国新常态时期,面对学科的兼容、市场的收缩和精细化,建筑大类本科生知识结构需要提出宽泛性和兼容性教学改革,加强社会知识适应能力。
相应的学术观点,若有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指正和批评建议。
图片来源:
图1: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图2:作者绘制
图3: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图4、8-9:作者拍摄
图5: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3相关教学成果报奖材料
图6:重庆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相关重庆城市规划建设资料
图7、10: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学生作品
感谢成渝四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校外指导专家:徐千里(重庆市设计集团)、肖礼军(中规院西部分院)、李志(重庆交通大学)、王正(重庆大学)、汪峰(重庆交通大学)、陈纲(重庆大学),感谢参加2022四校和2023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们和同学们。
注释:
① 2022年4月,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为牵头,联合重庆交通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五家单位的相关二级学院,申请了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并获得立项批准。续后,几个学院的相关参与人员,推进了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并进行联合毕业设计等教学方法与效应的实践探索。
② 建筑大类的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学制是五年,在目前市场萎缩、社会人才需求下滑的情况下,我国不少院校,如清华、同济、东南、天大、重大等,提出可能缩短学制为四年的设想,以适应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变化与现实需求。
③ 如清华大学的人居科学研究院(综合类)、同济大学的都市高密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寒地人居环境研究中心、重庆大学的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的亚热地人居环境研究中心等。
④ 重庆大学学科团队在 “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方面所做的系列贡献工作。
⑤ 《建筑十书》提出建筑师要能写作,还必须是绘图高手,应精通几何学、光学、化学、天文学、算术、音乐、哲学,等等。甚至为了理解装饰纹样的含义,还必须掌握历史知识。
⑥ 重庆大学2023年牵头获得的二等奖成果,“校企合作十年 同守育人初心:土建类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
⑦ 2013年, “西南地区建筑院校教育联盟”的发起单位7家: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⑧ 2022年六家院校联合毕业设计: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西南大学,2023年增加西南科技大学,形成七家院校。
⑨ 成渝高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和学术活动,关注重庆都市发展,成为热点话题,得到如重庆日报、重庆晚报、人民网、大渝网的报道,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⑩ 2022年成渝四校联合毕业设计,参与单位,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
⑪ 2022年度成渝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参与单位,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
⑫ 中国的大学教育,当前已经非常重视和提倡校企合作的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大类的人才培养,根据不少用人企业的经验和反馈意见,希望在大学教育中,能够形成宽口径、社会知识和技术知识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才适应知识需求的能力。详见笔者对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集团、杭州五洲工程总公司等企业的人才需求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