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动能力差异的山地城市老旧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及更新启示*

2024-01-11牟燕川郭雨寒MOUYanchuanGUOYuhanHUANGLi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户外活动老年人特征

牟燕川 郭雨寒 黄 瓴 MOU Yanchuan, GUO Yuhan, HUANG Ling

0 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亿,占总人口的18.90%。预计“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十四五规划”首次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战略,健康老龄化是其中的重要举措。研究表明积极的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发病率,提升老年人自理能力,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1-2]。因此,促进体力活动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减轻国家医疗负担和节省卫生资源的有效方式。

一般认为,体力活动行为受到个人、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3]。近年来,环境影响因素成为公共卫生、心理学、人居环境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4-6]。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和认知功能逐渐下降,与社会网络成员的接触逐渐减少,这些因素的结合导致老年人出行范围逐渐缩小且具有规律性,社区公共空间成为老年人主要的户外体力活动(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以下简称户外活动)场所[2]。一个老年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应能补偿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及心理变化,适应且满足老年人当下的户外活动需求,推动老年人参与更多户外活动,引导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7-8]。围绕这一使命,部分学者聚焦 “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老年人出行规律”“老年人出行需求”等话题,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老年人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9];老年人在不同圈层内的活动类型及频率存在差异[10-11];老年人步行行为可分为大范围滞留、小范围移动、小范围滞留、均衡型和大范围移动5种类型[12];老年人日常出行活动具有高频次短时耗[13]、 固定性[14]、典型的社群性[15]等特征。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人类平均寿命大幅延长。从60岁步入老年直到生命的终结,这是一个漫长、持续渐进的演变过程。老年人衰老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进而引发听觉、视觉、灵活性以及记忆力等方面逐渐的退化[16]。不同老年人在社会经济特征、生理状况、健康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老年群体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10,17-18]。郑振华等将年龄作为老年人内部分层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个体的户外活动需求从步行到人际交往转移[18]。这一结论对社区环境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根据笔者的持续观察,除了年龄差异外,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也受到行动能力的影响,腿脚灵活的高龄老人可以做到爬坡上坎不费劲,而行动不便利的年轻老人受到环境限制只能在家门口活动,这在阶梯纵横、地形复杂的山地城市尤为明显。忽略差异的适老化建设带来供应—需求关系的失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指出,我国老年群体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在此背景下,分析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的出行特征,高效利用有限空间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需求,成为推动山地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具有典型山地特征的重庆市团结坝社区为例,采用活动日志与行为注记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特征及与建成环境的适应性关系,最后提出相适应的山地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山地城市适老化建设。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区域

团结坝社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原为重庆特钢厂家属区。社区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交通条件良好。本文以位于团结坝社区的3个老旧小区及周边公共活动空间作为研究区域,理由如下:一、范围内常住居民1 000余户,老龄化程度大于40%,为研究开展提供足够的老年人样本;二、研究区域内自然地形变化较大,各活动场地之间通过阶梯步道相连,最大高差将近30 m,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

1.2 老年人行动能力评估

行动能力主要指老年人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的能力。克莱尔·马库斯(Clare Marcus)等将老年人分为行动方便、行动迟缓和行动困难的三类[19]。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参考《老年人能力评估》(MZ/T 039—2013),明确各类老年人的行动能力特征,并以此作为老年人分类依据(图1)。

图1 老年人行动能力分类Fig.1 classification of mobility among older individuals

1.3 研究问题

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以下2个:一、山地城市社区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特征(频率、活动类型及范围)及差别是什么?二、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户外活动与社区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4 调研方案

正式调研之前,实地走访团结坝社区,梳理研究范围内可供老年人户外活动(有坐凳设施或者散步道)的公共空间,共梳理22处,面积在1 m2~5 000 m2之间。将公共空间分为单元口、小微活动场地及集中型活动场地三类(图2)。

图2 研究范围公共空间分布图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ublic spaces in the study area

研究通过活动日志收集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数据,用以分析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特征及差异。活动日志包括受访人(≥60岁)的基本数据(年龄、性别和居住信息)和受访人在一天中的户外活动起止时间、活动描述、目的地及交通方式。活动日志调查在2021年9月和2023年5月进行(晴,气温19~30 ℃,适合户外活动)。在活动日志调查时,本研究过程以使用者为中心,让受访者回顾前一天的户外活动事项、时间及路线,尽可能还原其生活事件。调研者通过笔记、录音等方式来进行现场记录。针对老年人群体随机发放活动日志119份,其中有效回收119份。在数据收集后,作者根据活动日志内容分析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频率、类型及范围等特征。

研究通过行为注记法获得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数据,用以探索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选择天气较好的工作日和周末两时段分别进行(其中,工作日3天,周末1天),调查时长涵盖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周期(早上8点~晚上8点),每隔90分钟连续观察和拍照收集各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同时记录老年人人数、行动能力、性别、活动等数据。研究一共记录老年人活动3 401人次,其中工作日2 431人次,周末970人次。

2 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及差异

2.1 老年人人口社会特征

研究一共收集了119位老年人的活动日志,其中行动方便老人84人,行动迟缓老人34人,行动困难老人1人。行动困难老人样本量太少,不具有代表性,故将其排除。本文主要关注行动方便与行动迟缓两类老人的户外活动特征及差异。

受访老年人人口社会数据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行动方便老人在各个年龄层分布较为均衡;行动迟缓老人中年龄最小的为61岁,80岁以上比例达到了85.3%。这表明同一年龄段老年人的行动能力呈现出较大差异,以年龄为依据的分层会掩盖老年群体内部的行动能力差异。在所有老人中,女性占比均超过一半。在居住信息方面,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在团结坝社区居住超过20年;在居住结构上,行动方便与行动迟缓老人都有着较高的独居比例。

表1 受访老年人人口社会特征统计Tab.1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2.2 老年人户外活动频率

2.2.1 总体特征

计算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频率,结果如表2所示。行动迟缓老人的户外活动频率为2.0次/每天,略低于行动方便老人。分析各时段户外活动人均频次发现,两类老人的活动高发时间段主要都集中在上午和下午。晚饭后老人的活动频次明显降低,尤其是行动迟缓老人。

表2 老年人总体及各时段户外活动频率Tab.2 participants’ overall outdoor activity levels and frequency

2.2.2 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户外活动频率比较

根据表2可以明显看出,在晚饭后,行动迟缓老人的出行频次为0.2次/每人,明显低于行动方便老人(0.4)。除去晚饭后的活动后,两类老人的户外活动频率非常接近。这个结论具有启发意义。部分调查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的文献,因为研究范围内观察到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较少,便直接推断高龄老人的活动意愿逐渐下降。本文基于活动日志的调研发现行动迟缓老人(其85%为高龄老人)有着和行动方便老人接近的户外活动频率,这要求行业从业者不应忽略这个群体的户外活动需求。

2.3 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

2.3.1 总体特征

将老年人户外活动目的总结为7个类型:散步、闲坐聊天、购物(包括买菜)、打牌下棋、跳广场舞、外出和其他(如球类运动等)。采用SPSS软件对老年人的活动类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图3)。结果显示,在行动方便老人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散步活动(39.3%),接下来是闲坐聊天(31.1%)和购物(12.3%)。除此之外,还有外出办事、打牌下棋、跳广场舞等活动。行动迟缓老人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散步和闲坐聊天,占所有活动比例的78.9%。总体而言,行动方便老人的活动类型更为丰富,不同人群各类活动的发生率在百分比上存在差异。

图3 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类型Fig.3 outdoor activity types for older adul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mobility

2.3.2 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比较

散步和闲坐聊天均是老人最主要的活动类型。这一点常常在设计中被忽略。适老化更新并不等于养老服务设施的增补,也不应仅仅存在于专项设计中。适老化改造应围绕老年人的主要活动类型,创造适合散步和闲坐聊天(也包括棋牌活动)的场所。

本文中独居老人的比例达到23.7%,其中行动迟缓老人的独居比例为29.4%,显著高于全国独居老人的平均占比。独居的老人除了日常锻炼、休闲等活动外,还有买菜、买药、扔垃圾、购买生活用品等基本的生活需求。16.3%的行动迟缓老人反映前一天去过超市或者菜市场。安全、便捷的社区建成环境对保持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大有裨益,尤其对于山地城市社区独居老人[20]。

2.4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分布

2.4.1 总体特征

老年人活动范围分为居住小区、社区及城市三个层次[10]。基于老年人活动目的地文本,分析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的活动范围,结果如表3所示。行动方便老人的活动范围涵盖小区、社区及区域三个层次,部分居民表示会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城市的其他地方,出行距离及范围受地形影响较小。行动迟缓老人的活动目的地文本分析结果显示,小区内,如家门口、楼下及社区滑梯广场(#15)被提及的次数最多。

表3 基于活动日志的老年人户外活动范围分析Tab.3 analysis of outdoor activity range for older adults based on activity logs

2.4.2 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户外活动范围比较

即使行动方便老人的出行不受限制,小区和社区仍然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目的地,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城市的其他地方是低频行为。除了在小区内部活动,大多行动迟缓老人仍然会前往社区,其中包括强目的性活动,如到社区的小菜店及药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也包括闲坐聊天、散步、打牌等弱目的性活动。

3 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户外活动与建成环境适应性关系

3.1 公共空间使用差异显著,老年人的选择具有一致性

研究一共记录老年人活动3 401人次,其中行动方便老人3 163人次,行动迟缓老人227人次,行动困难老人11人次。行动困难老人样本量太少,故将其排除。以ArcGIS 软件为基础,录入老年人活动数据并进行核密度分析,形成团结坝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密度分布图(图4),由此识别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地及分布模式。从图4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选择具有一致性,在场地15、20、21和22形成了老年人的聚集中心,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共空间几乎没有人使用,整体呈现出极不均衡的分布特征。因此,厘清影响老年人空间使用的因素,着力在具有使用潜力的空间上,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4 老年人户外活动分布图Fig.4 map of outdoor activity distribution among older adults

3.2 老年人青睐位于主要步行路径的空间

将老年人户外活动分布数据与研究范围步行路径叠加,发现使用率较高的公共空间大多位于主要步行路径上,其他远离主要路径的公共空间,鲜有老年人会光顾(图5)。同样是一张位于单元口、面向步行路径的长椅,场地6的长椅全天都有老人光顾,而场地8和9的长椅极少有人青睐。同样地,在研究哥本哈根时,盖尔发现,作为沿城市主要步行通道长凳上的人数,与这条道路的步行人数有着密切的关系[21]。“最吸引人的恰恰就是其他的人”。与人交谈与见面是老年人利用户外空间最重要的原因[19],位于主要步行路径的空间为邂逅、寒暄、观看他人活动提供了机会。

图5 公共空间活动老年人群密度与步行路径的关系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pedestrian paths and older crowd density in public spaces

3.3 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地及分布模式呈现差异

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密度如图6所示。行动方便老人形成了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聚集中心,呈现典型的单中心分布模式。场地20、21和22成为最受欢迎的场所,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精彩纷呈的老年社会生活在这里持续上演,涵盖跳广场舞、打球、散步、闲坐聊天、打牌下棋、等多种活动类型。比较而言,行动迟缓老人则在小区和社区均形成了多个数量均等的聚集中心。老年人的活动日志文本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行动方便老年人在社区内的活动频次远远高于居住小区,而行动迟缓老人在两个范围内的活动频率较为接近。

图6 不同行动能力老人户外活动分布Fig.6 outdoor activity distribution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different mobility

尽管观察到的行动迟缓老年人总数远少于行动方便老年人,但在单元口7、12和17的前者的数量接近甚至超过总人数的一半。行动迟缓老人的户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动能力的制约。他们通常就近选择步行相对容易到达的单元口或者广场进行活动。同时,这些空间大多呈现出面向热闹的街道或广场、有舒适的座椅和可遮阴挡风的小气候条件等特征(图7)。最受行动方便老人欢迎的场地22几乎没有行动迟缓老人的光顾,因为该场地与路面相比,下沉了6级台阶,且缺少可以让他们坐下来的设施。他们更享受周边的坐凳空间(场地21),成为这个广场最忠诚的观众。

图7 行动迟缓老年人聚集的空间Fig.7 spaces where older adults with slow mobility tend to gather

4 更新启示

社区作为老年人主要的户外活动场所,其适老化设计以支持且促进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最终提升个体身心健康是人居环境学科领域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从老年人整体特征上看,行动方便与迟缓老年人都有较高的户外活动频率,且他们的户外活动场地选择具有一致性,更青睐位于主要步行路径两侧的空间。从活动空间来看,行动迟缓老人在单元口及居住小区内的活动频次远远高于行动方便老人,且倾向于选择有舒适的座椅和可遮阴挡风的小气候条件的场地。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存在共性及显著差异,这一结论揭示出环境的适老化设计,除了通用设计外,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特征提出差异性和针对性的策略。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内涵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山地城市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在有限条件下求解,其目标需要从设施无障碍建设向人—活动—环境的整体性关系适配转变。精准化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而且提升改造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更新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老年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山地城市社区适老化更新策略。

4.1 充分利用主要步行路径两侧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位于主要步行路径两侧的公共空间更受老人的欢迎。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地交通空间以线性空间为主,具有显著的单向流动特征。因此,与平原城市社区居民的分散出行模式不同,山地城市一般会形成清晰、主次关系分明的步行系统等级体系[22]。通常情况下步道标高与单元楼建筑标高具有一定高差,从而在单元楼附近自然形成一些过渡空间[23]。梳理社区步行体系,明确各路径的人流量及与居民生活的关系,充分利用主要步行路径两侧的过渡空间,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4.2 重视近宅空间价值,丰富老人户外活动选择

行动迟缓老人的活动范围受到高差和距离的限制,单元口及宅前空间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选择。已有成果将老年人活动空间划分为“家—居住小区—社区(街道)—区域”4个层次[10]。本研究认为近宅空间作为社区公共空间一个简单而有价值的要素,是构成山地城市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形成山地城市老年人活动空间的5个层次(图8)。山地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应充分利用近宅空间,因地制宜地布置景观设施,为本单元楼或小区住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交流场所。同时,行动迟缓老人大多同时伴随着感官的缺陷或者退化,适老化更新应创造使用视觉、触觉的机会来增强老年人的体验。

图8 山地城市老年人活动空间的5个层次Fig.8 the five levels of activity spaces for older adults in mountainous urban areas

4.3 营造适合聊天和散步的场所,小改变撬动大幸福

对于行动方便和迟缓的老人,散步和闲坐聊天均是其最主要的活动类型。在社区适老化设计中,应积极创造适合聊天和散步的场所。研究范围内公共空间的坐凳多为清水混凝土材质的固定的石桌石凳。石桌石凳看起来很适合交谈、棋牌等活动,但石材无法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体验。而且多数情况下,石凳与石桌的距离不是太近就是太远,老人们扭曲着身体来使用这些非人性化的设施。这种未经任何舒适化设计的石桌石凳总是他们的末位选择。笔者在研究范围内发现大量闲置的石桌石凳,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综合已有成果[19,24-26],本文总结部分适合老年人聊天空间的特征,为适老化更新设计提供支持(图9)。适合散步的空间除了尽可能做到路面平整外,考虑将散步道路与超市、菜市场、公园等目的地接驳,使散步活动融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

4.4 优化家—社区步行路径,支持独居老人自主生活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愈加明显,独居老人群体迅速增加。2022年,我国独居老人比重达到19.6%,随着老龄化、少子化时代的到来,这一比例将持续扩大。处于独居状态的老人在健康脆弱性方面显著低于非独居状态的老人[27]。研究表明,独立自主地生活有助于帮助老年人维持生命的尊严,环境如何支持老年人的独居生活是山地城市适老化更新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地形地势复杂的山地城市社区,应尽量实现每个社区有一条连接菜市场(小菜店、杂货店等)的相对平坦、平整的路径,满足独居老人,尤其是行动迟缓独居老人的独立生活需求底线。沿途安装扶手和座椅,提升行走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5 结语

与平原城市不同的是,山地城市复杂地形强化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差异,从而衍发出不同的活动特征和环境关系,最终影响健康状况。本文以重庆市团结坝社区为例,探索了山地城市不同行动能力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和环境影响的差别。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老年友好环境并不是均质的,应与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差异化适配。山地城市老年友好环境更新需要认识到人—活动—环境的整体性,更新目标应从设施无障碍建设转变为整体性关系适配,使资源更高效地利用,更新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老年人。进一步地,本文提出山地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支持老年人自主生活。因行动困难老人群体的特殊性,本文尚未收集足够的调研样本。通过深度访谈或者个案研究了解该群体的户外活动需求,并将其整合进山地城市适老化更新框架,是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致谢:感谢大至设计建筑师张贝蒙、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雪同学对数据收集及图片绘制提供的帮助。

图表来源:

图1、3、5-6、8-9:作者绘制

图2、4、7:作者拍摄绘制

表1-3: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户外活动老年人特征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抓住特征巧观察
浅析户外活动对广播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