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群众组织起来”:《解放日报》副刊《卫生》与陕甘宁边区卫生工作的宣传动员

2024-01-11胡梦雅

关键词:解放日报副刊边区

张 朋,胡梦雅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抗日战争中人力物力的动员和投入,离不开医疗卫生工作的有力支撑。其时,中国共产党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医疗卫生工作,为党政军民的健康提供保障,有力支援了战争,也为创建人民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础。边区医疗卫生工作既关乎技术意义上的医疗工作,也关乎社会意义上的卫生工作,尤其是后者多侧重树立边区党政军民新卫生观念和习惯,属于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社会改造不可或缺的一环。

“把群众组织起来”[1]参见:毛泽东.组织起来[N].真理,1944-02-25(17)。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开展社会经济建设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方式,卫生工作亦然。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党报等传播媒介如何发挥宣传和组织作用,即党报如何与具体、细致的如卫生工作等群众工作结合起来,自是延安时期探索党报媒介功能及媒介实践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在《解放日报》创刊及此后的改版中,就曾反复论述“各部门利用报纸做工作”[2]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42,“有一个《解放日报》,就可以组织起整个边区的政治、文化生活”[2]156等主张。由此观之,中央总卫生处于1941 年创办并延续至1945 年的《解放日报》副刊《卫生》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从而探析中国共产党在“把群众组织起来”理念下如何运用党报组织卫生工作的语境、脉络及其微观实践[3]已有研究者对《解放日报》副刊《卫生》展开研究,如罗智凯、刘宗灵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卫生防疫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以〈解放日报〉为中心》,柏玉的《抗战时期中共卫生宣传的叙事研究——基于〈解放日报〉卫生副刊的考察》等。但现有研究侧重对该刊传播内容及特点分析,很少将该刊与边区卫生工作结合起来展开研究,对该刊与延安时期党报改版及实践等关联性,亦少有关注。参见:罗智凯,刘宗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卫生防疫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以《解放日报》为中心[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20-37;柏玉.抗战时期中共卫生宣传的叙事研究:基于《解放日报》卫生副刊的考察重庆大学[D].重庆:重庆大学,2021。。

一、陕甘宁边区卫生工作与《卫生》副刊创设及流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语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创建的民主政权多处于山区或偏远地区的乡村,文化、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不足,药品匮乏,群众卫生意识淡薄,加之战争中军民伤亡带来的医疗救治压力,故而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形势严峻。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初的中央苏区,党就已开始建立医疗卫生体系,并注意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群众卫生运动的方式推动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形塑群众卫生观念等[4]参见:刘善玖,钟继润,李媛.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总后方的陕甘宁边区,其卫生防疫形势依旧严峻。据记载,边区总人口约150 万人,每年因病死亡的人数达八九万人,占总人口的6%;延安市每年传染病致死人数有500 多人,占当地年死亡人数的47%[5]参见: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5 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6:340。。据1941 年安塞卫生试验区第一次调查,二十多个村庄有397 户1 587人,其中生病者占总人口34%;生育小孩1 607 个,死亡人数却达到1 001 人[6]参见:安塞卫生试验区调查结果 第一区患病者及死亡率惊人 深望医界人士注意[N].解放日报,1941-06-15(2)。。李维汉曾如此描述边区的情况:“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达到百分之六十,成人达到百分之三。”[7]参见: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66。该年10 月,八路军总卫生部公布的上半年直属各院科所伤病统计显示:急性传染病最多,占全部病患者的28%,外科疾病次之,占全部病患者的27%;外科疾病患者多是前方战场负伤之战士,“而急性传染病之多,证明我们对于边区卫生工作,尚未提到应有之注意”[8]参见:总卫生部公布所属医院伤病统计[N].解放日报, 1941-10-07(4)。。

抗日战争涉及人力物力的全面动员,而边区严峻的卫生形势显然无法适应持久抗战的局面,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爆发初期即着手在边区建立卫生工作领导机构、医院、学校等工作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卫生工作制度。1938 年中央总卫生处正式成立,下设医政科、保健科、药材科。中央总卫生处既是卫生行政领导部门,也是医药卫生技术的指导机关,主要任务涉及卫生宣传、卫生防疫、环境卫生及群众卫生工作等[9]参见:卢希谦,李忠全.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28。如前所述,边区医疗卫生工作包括医疗工作、卫生工作两个层面,后者多侧重树立边区党政军民新卫生观念和习惯,涉及卫生宣传、教育,以及与群众运动结合起来开展卫生运动等。当时,党对边区群众性的卫生工作非常关注。1939 年7 月,《陕甘宁边区卫生行政系统大纲》公布,着力构建隶属边区政府民政厅的卫生行政系统,提出“为便于推进卫生运动”而在党政军等各机关内设“卫生委员会”[9]213;12 月,边区第二次党代会通过《关于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决议》,号召边区各机关广泛开展“清洁卫生运动”[9]217。次年4 月,分管科技、卫生、教育工作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等发起组织成立第一届延安防疫委员会;5 月,委员会正式成立,李富春担任主任[9]338。1940 年7 月12 日,《新中华报》第3 版“批评与建议”栏刊文《从速开展边区卫生工作》指出,“卫生工作,不只限于医疗工作……各级党与政府和民众团体应在民众中进行普遍的卫生宣传教育”;针对“最薄弱的一环”的边区民众卫生工作,建议中央总卫生处、八路军军医处等帮助边区政府建立健全此项工作[10]参见:从速开展边区卫生工作[N].新中华报,1940-07-12(3)。。

为使边区卫生工作迅速贯彻落实,运用党报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受到中央总卫生处的重视。《解放日报》于5 月16 日创刊之时即对卫生工作的宣传报道高度重视,当日第2 版刊登《防疫简讯》,报道军政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等机关开展清洁运动、大扫除等活动[11]参见:防疫简讯[N].解放日报,1941-05-16(2)。。17 日第2 版刊登《市府公布卫生规则》《卫生展览会开幕》两条新闻及《医药卫生展览会启事》。据统计,至《卫生》副刊创刊前,该报刊登卫生运动相关的新闻、广告及卫生知识文章共计41 篇[12]此系笔者根据《解放日报》所刊新闻、评论、广告等各类文体的标题进行的统计,统计的时间跨度为:1941年5 月16 日至1941 年11 月23 日。。可见陕甘宁边区卫生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为使《解放日报》将卫生运动宣传报道集中起来,中央总卫生处于11 月24 日在该报开辟《卫生》副刊,中央总卫生处医政科长李志中任主编,通讯处即为中央总卫生处。创刊号的《发刊词》由分管卫生等领域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亲自撰写。他在《发刊词》中强调,“在延安,在全国讲求卫生,发展卫生运动;使新中国的新人活泼泼地精神焕发,心身喜悦,坚强抗战必胜信心,有着严重的政治意义”[13]参见:李富春.发刊词[N].解放日报,1941-11-24(4)。,即抗战动员与群众卫生运动紧密相关,而报刊宣传则应发挥重要角色,“怎样开展卫生运动?……尤其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同人等遵守上列信念,发为《卫生副刊》”[13]。简言之,李富春主张,《卫生》副刊要在边区开展的群众性的卫生运动中贡献力量。

作为一份专门针对卫生工作宣传动员的专刊,《卫生》副刊在《解放日报》“八大专刊”中出版的持续时间较久[14]《解放日报》副刊版面的其他七个专刊为:《文艺》《青年之页》《中国工人》《敌情》《中国妇女》《科学园地》《军事》。1942 年《解放日报》改版后,根据读者意见,《中国工人》《青年之页》《中国妇女》三个专刊停办。而《卫生》副刊持续时间较长,直至1945 年1 月20 日出至第62 期止。,其编辑方针及版面也在1942 年4 月《解放日报》改版中经历了比较大的调整。总体来说,《解放日报》改版有两点与《卫生》副刊关系密切。一是副刊版面的增加。《卫生》副刊前6 期为第4 版半版,从1942 年4 月19 日第7 期开始改为整版并持续至1945 年1 月20 日第62 期,第62 期后《卫生》副刊改为专栏。二是编辑方针的重大调整。《解放日报》改版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党对党报的领导,以及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报对各项工作的组织性和战斗性作用,有力彰显党报的政治功能。这在《卫生》副刊第7 期头条《致读者》中就有明确说明。文章指出,该刊前6 期“尽了一些灌输一般卫生知识的力量”,而改版之后应“担负起建设并组织起边区新卫生事业的责任”[15]参见:致读者[N].解放日报,1942-04-19(4)。。文章强调,卫生工作是一种“有组织性的群众工作”,该刊应成为组织卫生工作的桥梁,“如果要达到保持健康而不生病,或有病而很快的恢复健康,都须要广大的群众与卫生人员合作并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向疾病作斗争,但这一工作是须要通过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医务卫生人员本身合作并组织起来,本刊愿与读者共同担负起这种任务”[15]。也就是说,《卫生》副刊不仅要成为卫生知识的“传播者”角色,更要转变为边区卫生工作的“组织者”角色。

从《卫生》副刊所刊文章的体裁及演变来看,也可见该刊力图将边区卫生工作“组织起来”的角色定位。《卫生》副刊所刊文章涉及社论、科普文章、通告、工作通讯等四种主要体裁,各类文章数量的年度统计见表1。由表1 可见,社论、通告主要是卫生政策的直接传递,相对比较稳定,而科普文章、工作通讯变化最为明显。1944 年之前,承担卫生知识“传播者”角色的科普文章数量在所有有关卫生内容文章数量中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1941 年占比为87.5%,1942 年占比为69%,1943 年占比为57%,1944 年占比为46%)。而随着1942 年《卫生》副刊第7 期改版,反映各机关单位、各地方卫生工作典型经验的工作通讯数量在所有有关卫生内容文章数量中所占比例总体上呈增多趋势(1941 年为0、1942 年占比为14%、1943 年占比为19%),至1944 年超过了科普文章的数量(占比为47%)。如果说科普文章主要体现卫生知识的传播,那么工作通讯意在了解各机关、各地方卫生工作实况及典型经验,从而搭建工作交流平台。1943 年底《卫生》副刊第47 期头条刊登《编者的话》,指出:“一、要求全边区县、区级的党、政干部,军队中的团、营、连级的军、政干部,能经常把当前农村里,军队中的各种卫生问题……给我们报导……二、要求全边区的卫生人员来办本刊,也只有全体卫生人员来办本刊,关心本刊,把实际工作的经验,调查研究所得的资料,广大群众卫生生活的反映,由各个角落的卫生人员写出来,投给本刊,才能使本刊成为卫生教育的武器。”[16]参见:编者的话[N].解放日报,1943-12-30(4)。由此可见,在《解放日报》改版后逐步形成的“全党办报”格局下,《卫生》副刊鼓励各机关单位及各级卫生工作人员积极向刊物投稿,发展卫生工作中的通讯员队伍,以使刊物能成为卫生工作典型经验的展示、交流之平台。

表1 《解放日报》副刊《卫生》1941-1944 年有关卫生内容文章体裁分类统计

总之,《解放日报》副刊《卫生》的创设反映了抗战语境下边区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共产党运用党报在推进诸如卫生工作等“有组织性的群众工作”的基本构想。1945 年1 月20日,《卫生》副刊在出至第62 期后再次调整,由每期一整版的专刊改为三分之一版的专栏,“登些切合实际需要的卫生常识短文”[17]参见:编者的话[N].解放日报,1945-01-20(4)。,重新回到该刊初期侧重卫生知识传播的定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边区卫生工作及群众卫生运动的顺利开展语境下该刊历史使命的完成。

二、政策传递:《卫生》副刊与边区卫生工作议题的媒介呈现

边区卫生工作的开展涉及政策引导、组织领导、宣传动员及软硬件支持等方方面面,关键是激发医务工作者以及普通群众的广泛参与。毛泽东指出:“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18]参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M].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7。如何运用党报将卫生工作组织起来?中央总卫生处领导下的《卫生》副刊力图通过版面语言、社论和科学文本互文作用,积极设置媒介议题,展示边区卫生工作的重点、焦点及趋向。

《卫生》副刊创刊之初,首要关注的边区卫生工作议题是疫病防治,涉及伤寒、鼠疫、季节性传染病等。1941 年11 月24 日,《卫生》副刊创刊号上除李富春的《发刊词》外,另刊三篇文章内容皆为伤寒的防治问题。其中,中央医院何穆等撰写的《延安伤寒流行的教训》分析了中央医院收治伤寒病人的特点及卫生习惯,指出“没有早期诊断及隔离”“大小便处理十分不得当”“我们的同志很多有吃生水的习惯”“疫苗缺乏”等六点教训[19]参见:何穆,李庸.延安伤寒流行的教训[N].解放日报,1941-11-24(4)。。另两篇文章旨在说明伤寒的表现、传染方式、预防等相关知识。由于鼠疫危害性极大,且紧邻陕甘宁边区东北边界的绥远在1941年发生鼠疫疫情,故而边区卫生部门及《卫生》副刊对鼠疫的预防高度关注。1942 年4 月29 日,《卫生》副刊第8 期即编为“预防鼠疫专号(一)”,刊登科学小品《人和鼠疫的战争》,以通俗的笔法讲述鼠疫的历史、致病原理以及防治方法等;康心的《鼠疫见闻回忆录》讲述作者1918年经历的东北鼠疫过程;专栏“讲座”刊登《怎样识别鼠疫》分析鼠疫的种类及症状[20]参见:预防鼠疫专号(一)[N].解放日报,1942-04-29(4)。。另刊发“启事”称:“本刊征求简单而有效的捕鼠灭鼠方法,希望各界同志多予投稿。”[21]参见:本刊启事[N].解放日报,1942-04-29(4)。5 月29 日,《卫生》副刊头条再次刊登署名“编委”的文章《鼠疫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发展和流行的可能?》,分析“鼠疫到底有否在延安发生或流行的可能?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怎样才能流行?又应怎样去预防的问题”[22]参见:编委.鼠疫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发展和流行的可能?[N].解放日报,1942-05-29(4)。,旨在为延安的鼠疫预防工作提供指引。此外,季节性的传染病是《卫生》副刊始终关注的议题,多次开辟专版予以介绍(见表2)。

表2 《解放日报》副刊《卫生》的季节性防疫专号

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的部署安排体现了“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定位及特点,突出表现为《卫生》副刊对防疫工作的组织制度建设等相关议题的高度关注。边区防疫工作组织机构建设涉及卫生防疫总委员会及各分委员会的逐步建立和工作的开展。据《解放日报》报道,1942 年4 月28 日,边区卫生防疫总委会正式成立,刘景范任主任、李治中任秘书,“该会任务为筹划管理全边区防疫工作。延市四十里以内党政军民防疫卫生事项之进行,于总委员会下,设立分委会四处……划定区域分别负责各该区防疫工作”[23]参见:边区正式成立防疫总委会[N].解放日报,1942-05-04(2)。,随后以延安为中心的各防疫分委员会相继建立并开展工作。据该报6 月1 日报道,延安市划定四个防疫分区分别设立防疫委员会分会,并在“各机关学校人口较集中之乡内设立支会,并规定每月将工作总结汇报总会”,同时安排市公安局各分驻所以及各乡政府在各分区担任检查、督促、纠察的责任[24]参见:防疫:本市分四区进行[N].解放日报,1942-06-01(2)。。7 月22 日,从《卫生》副刊刊登的一组防疫简讯可见,延安市各防疫分区委员会次第成立,主要工作涉及“环境卫生调查,及促进传染病报告制度之进行”等;同时,边区防疫总委员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扫除运动,“自八月一日起举行全延安大扫除运动,并由各防疫分区委员,会同市政府,公安局,严格检审执行结果,予以奖惩”[25]参见:防疫工作简讯[N].解放日报,1942-07-22(4)。。边区防疫委员会旨在构建系统的预防传染病的工作机制。10 月29 日,《卫生》副刊刊登刘景范所撰《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五个月来的工作报告》称:“在边区比较有组织有系统的办理防疫工作,这还属第一次,过去卫生机关多注重疾病治疗,而忽视预防工作”,因此该会甫经成立,“即进行建立延市各分区委员会,各支会的组织工作,并令各县亦成立分会。制订管理传染病规则,并建立各种工作制度”[26]参见:刘景范.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五个月来的工作报告[N].解放日报, 1942-10-29(4)。。可见,边区防疫委员会工作机制力图使疫病防治工作实现组织化、系统化。

在战争压力、医疗条件有限的境况下,要使边区“有组织性”的卫生工作取得成效,其前提是要建立精密的卫生调查统计,从而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调配。1942 年7 月30 日,《卫生》副刊社论提出建立系统的“卫生统计”工作:“要使我们的有限的人力,物力,及设备,能获得更大的效果,就不能什么都一把抓,不分主要与次要,不分轻、重、缓、急,而包罗万象去进行工作的。要使我们的卫生工作,能更有计划的,更有组织的,更积极的,更主动的发挥它的能力,卫生统计是必要的指南针与测量器。”[27]参见:建立必要的卫生统计[N].解放日报,1942-07-30(4)。如何建立系统的“卫生统计”工作,该刊编辑部呼吁:“我们认为党、政、军的卫生行政机关,应召开一个联席会议,制定统一的最低的统计方案,指定专人加以短期训练,以便顺利的担任某一机关卫生统计工作,每季累计起来,加以分析及研究,以备全社会人士与全边区卫生机关的参考。”[27]对此,《卫生》副刊“身体力行”,刊发了大量卫生调查统计文章,意在形成示范效应。大体上,此类文章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中外各国的卫生统计资料。如1942 年2 月23 日,《卫生》副刊第4 期《卫生统计(一):各国死亡率比较》《卫生统计(二):各国寿命预测比较》,3 月22 日,《卫生》副刊第5 期《卫生统计(三):各国传染病死亡人数占全体死亡人数百分比》,7 月30 日,《卫生》副刊第14 期《卫生统计(四):中国八大城市中小学校学生体格缺点统计表》《卫生统计(五):北平地毯工人体格缺点分类统计表》等等。二是关于边区卫生问题的调查统计分析。如1942 年8 月14 日,《卫生》副刊第15 期《延安市环境卫生调查(一):急待改善的各机关的饮水问题》,系延安第二防疫分区针对南区各机关、学校、工厂的饮水问题之调查,提出改善办法作为其他机关之参考;9 月2 日,《卫生》副刊第16 期再次刊出《延安市环境卫生调查(二):病从口入!改善厨房》,对延安的饮食卫生问题展开调查分析;12 月14 日,《卫生》副刊第23 期刊登延安第四防疫分区针对枣园、斐庄两乡传染病情况的调查分析。可见,针对边区的卫生环境调查分析旨在摸清卫生状况、提出改进措施,并借助《解放日报》的传播平台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除了医务工作者的及时介入,也与边区干部群众的保健观念和卫生习惯等息息相关,《卫生》副刊针对卫生教育的提倡不遗余力。1942 年7 月22 日,《卫生》副刊第13 期头条刊登未署名、实则具有编辑部社论性质的文章《养成个人卫生习惯 免去莫须有的疾病》。文章从建设革命队伍的高度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在病前,没有注意到个人保健问题,忘记了自己是革命力量组成的一部份,忽略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这一句军事用语,是该用在我们革命队伍内,才能克服最后的困难,迎接最后的胜利”,呼吁在抗战的艰难时刻,“不但在思想上改变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并且在行动上去改变作风,以达到保护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一极其重要的任务”[28]参见:养成个人卫生习惯 免去莫须有的疾病[N].解放日报,1942-07-22(4)。。怎样提高干部群众的保健观念和卫生习惯?《卫生》副刊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口号,并加强卫生教育工作的指引。12 月29 日,《卫生》副刊社论指出,“如果要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固然要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但文化教育及卫生教育,在这一工作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呼吁要将卫生教育作为“每一个卫生机关,和每一个卫生人员的研究课题之一”[29]参见:开展卫生教育工作[N].解放日报,1942-12-29(4)。。次年1 月15 日,该刊社论再次聚焦卫生教育,强调落实举措:“今年卫生领导机关,在加强教育工作方面,应设法提出‘怎样作’的办法,作为教材,而卫生人员则应在具体工作中去体验去学习这‘怎样作’,并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更高的理论来。”[30]参见:两大中心任务下的卫生工作[N].解放日报,1943-01-15(4)。即是说,卫生教育也要有系统性,涉及相关教材的编写、学习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等。

随着大生产运动开展及自然灾害减少,1943 年边区获得农业大丰收。在物质条件改善的状况下,边区卫生工作议题从疫病的预防、救治走向更高层次的营养、保健等。1 月31 日,《卫生》副刊第26 期编为“营养问题研究专号(一)”,刊《怎样改善我们的营养》《谈谈营养问题》《延安市老百姓的饭食调查》《几个机关的厨房和饮食卫生问题》四篇文章,“编委的话”称,营养问题“是一个卫生上的大问题,我们将继续这一工作,并必要时成立营养研究会,将研究结果贡献给总的生产领导机关,推行下去”[31]参见:编委的话[N].解放日报,1943-01-31(4)。。这一工作迅速得到推进,紧随其后的2 月3 日《卫生》副刊第27 期即有中央总卫生处成立营养研究会的消息。消息称:“中央总卫生处为了响应毛主席‘丰衣足食’的号召,及李富春同志‘丰衣足食,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及‘给自然科学会的信’两个指示,特聘请医学界先进何穆、金茂岳、侯健存、魏一斋,及国际友人阿洛夫等同志,组设营养研究委员会……主要研究课题为二——四月的菜、饭谱。”[32]参见:中央总卫生处成立营养研究委员会[N].解放日报,1943-02-03(4)。在这一期,林南的文章分析了动物血、内脏,米汤,豆腐渣等的营养价值,及相应的加工、制作和烹饪方法;伯庸的文章从节省、健康两方面,提出边区机关和部队应从两餐制改为三餐制,以及相应的就餐时间;素文、英岚合编“主要维他命说明”一览表,直观呈现了维他命的种类、性质、健康价值,及其在各种食物中的含量等[33]参见:林南.增强我们营养的办法拾零[N].解放日报,1943-02-03(4);伯庸.调整我们吃饭的时间[N].解放日报,1943-02-03(4);素文,英岚.主要维他命(生活素)说明[N].解放日报,1943-02-03(4)。。该期可谓是“营养问题研究专号”之延续。

随后,营养问题得到《卫生》副刊持续关注。1943 年3 月15 日,《卫生》副刊第30 期的刊首文章指出边区小米饭的脂肪、蛋白质含量不足,建议食用多种杂粮的“混合饭”,因而“提议今年多种豆类,特别是黄豆”[34]参见:康心.改善伙食,要多种黄豆[N].解放日报,1943-03-15(4)。。3 月21 日、22 日,《卫生》副刊连出第31 期、第32 期,编为“营养问题研究专号(二)”及“营养问题研究专号(三)”,前者整版刊登中央总卫生处营养研究委员会编的《春季的饭谱和菜谱》,后者主要刊登该委员会的《改善伙食的实验报告》。对于在中央医院实行的改善伙食实验,“编者按”称,中央医院的实验“不但说明了改善伙食对大家健康上、精神上的帮助,及从何着手,有何困难。而且,主要的,是这次实验打破了一般人对改善伙食的畏惧心理,因为像中央医院这样一个一向都是很难将伙食弄好的机关,都可以行得通,其他机关自然就更易做到”[35]参见:编者按[N].解放日报,1943-03-22(4)。。可见,中央总卫生处及其《卫生》副刊力图以实验验证改善伙食工作的价值及可行性。

总之,边区卫生工作是在人力、设备不足以及战争的残酷环境下建立和展开的。在中央总卫生处的领导下,《卫生》副刊通过设置媒介议题,呈现边区卫生工作的重点、焦点及趋向,成为“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卫生工作之重要一环。《卫生》副刊的议题建构涉及版面语言、社论和科学文本互文作用,前者多体现为“专号”、头条及其对阶段性重点工作的媒介引导,后者多体现政策传递的社论文本与精确调查统计、实验验证的科学文本之间关联互动,属意用科学话语增强卫生工作宣传动员的说服效力。

三、树立模范:《卫生》副刊与卫生工作的典型示范

《卫生》副刊围绕“把群众组织起来”这一中心诉求,除了运用社论、科学文本进行政策传递,也着力通过树立卫生模范人物、单位、村庄等,运用典型示范的方式实现舆论引导。1941年5 月30 日,边区政府组织委员会议提出:“卫生工作,是政治的同时是文化的建设工作,它需要长时间的斗争过程……应从机关、部队、学校、团体做起,建立模范的例子,用实际的影响,逐渐推广到一般居民。”[36]参见:边区政府委员会议 讨论卫生工作 卫生处应拟定三年建设计划[N].解放日报,1941-05-30(2)。随着1944 年边区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其对树立和宣传基层的卫生模范更为重视。当年6 月召开的延安卫生动员大会就提出“向大批卫生模范村、模范家庭,及模范卫生工作者看齐,造成广泛而热烈的群众卫生运动”[37]参见:延市卫生动员大会号召组织一切力量扑灭疾病死亡[N].解放日报,1944-07-02(2)。。对此,《卫生》副刊力图搭建卫生模范及其典型经验的传播和交流平台,展示模范人物、村庄及相关单位的卫生工作新风貌。

《解放日报》副刊《卫生》选树卫生模范涵盖了多种类型,涉及卫生模范人物、模范单位及其典型经验等,旨在号召向先进者看齐。广大医务工作者是边区卫生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卫生》副刊呈现的模范医生兼具技术精湛与政治素质,第16 期特为此撰文称:“我们虽是一些技术工作者,但是我们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与一定的奋斗目标,与一般的医生只是为了生活、地位、名誉等等,绝不相同。我们同样的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服务,不只是一些单纯的技术工作者。”[38]参见:曲正.医生应有的态度[N].解放日报,1942-09-02(4)。因此,该刊对模范医护形象的话语表述力图兼顾技术与政治。诸如驻军老医生蒋维屏面临缺医少药的困难,“他亲自上山去找药草,自己加工焙制”;尽管因繁重工作而病倒,他拒绝到后方,说:“活着一天,救治病员就是我的责任。”[39]参见:模范医师蒋老同志力疾从公[N].解放日报,1942-02-26(4)。优秀的援华外国医生始终得到《卫生》副刊关注。除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者白求恩,《卫生》副刊曾大篇幅报道了印度医生柯棣华、朝鲜医生方禹镛、美籍医生马海德等先进事迹。1939 年抵达延安的柯棣华不仅参加临床工作,而且参与医院行政和政治工作,“兼顾医院政治工作,改善伤病员精神生活,提高其抗战精神”[40]参见:饶正锡.哀悼柯棣华同志[N].解放日报,1942-12-29(4)。。从朝鲜到中国参加抗战的“革命先进医学专家”方禹镛内科造诣深厚,治病救人,“抱定负责到底的精神”;在整风运动、生产运动中均堪称模范,“整风开始后,他每天随着大家,按照规定时间,在屋里或是到树荫下读文件。晚间,他戴上花镜,坐在灯下记笔记。在文件上,他都注明了小标题,在重要的地方,都加上书签。写反省,答测验,他踊跃地按时交卷”;记者呼吁,“他不仅看病看得好,整风整得好,而且种菜种得好。他是值得我们每个同志来学习的”[41]参见:向方禹镛大夫学习[N].解放日报,1943-02-27(4)。。同样,美籍医生马海德身上的白求恩式工作精神、技术工作与事务工作结合的观点、高度劳动组织观念、虚心学习联系群众等工作作风,“值得我们一般医务工作同志学习”[42]参见:李智.国际友人马海德同志[N].解放日报,1944-09-30(4)。。

随着边区卫生工作的持续推进,学校、工厂、部队等机关单位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卫生》副刊相关报道既注重展示机关单位的卫生工作典型经验,也注意总结优缺点、明确工作方向。在中央直属军区各单位中,中央党校的卫生工作做得较好,遵循“预防胜于治疗的新观点”开展卫生扫除、安装防蝇装置、进行卫生检查等,因此内科病人大为减少,“减少了五分之二以上”[43]参见:李亚非.一个学校卫生工作经验[N].解放日报,1943-05-31(4)。。在中央印刷厂,1943 年较1942 年的病假大为减少,“减至四九九小时,这样就等于全年增加了九百个工”,这是因为坚持“预防第一”、改善卫生环境、普遍施行防疫注射以及饮食营养的改善等[44]参见:今年中央印刷厂的病假是怎样减少的?[N].解放日报,1943-12-17(4)。。在边区生产部队中,前进连第一班的卫生工作做得好,“一年来十个人中没有一个病的”,总结其经验:“第一,班长计应昌同志督促严格,执行认真……第二,接受连上发生疾病的经验教训……第三,互相批评,互相监督,发扬积极份子,养成大家讲卫生的习惯……”等等[45]参见:莫异明.一年来十个人中没有一个病的[N].解放日报,1943-11-14(4)。。这些经验受到该刊编辑部肯定,文后“编者按”称:“这一班的卫生工作是好的,但其他班还有病人,卫生工作也作的不太好。我们把这篇文章发表出来,是为了所有的连队向这一班学习。”[46]参见:编者按[N].解放日报,1943-11-14(4)。为适应敌后游击战争,地方部队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战地医疗卫生工作,其典型经验亦得到该刊的示范推广。据1943 年10 月20 日《卫生》副刊头条报道,新四军的战地救护采取“乡村医疗小组”的形式,“小组由医务员二、三人,伤病员六——十二人组成。……他们被分散在地区较为偏僻隐蔽的村庄,分住在群众家里”;苏中部队地临江海,因遭遇敌人频繁扫荡,故将医疗卫生物资放置在船上,“平时停泊在海岸,和岸上的医院部队保持密切的连系,进行配制供给保管卫生材料等工作。一旦情况紧急,便解缆海中,由海上游击队护卫着自由的来去”[47]参见:张方.新四军卫生工作点滴[N].解放日报,1943-10-20(4)。。

为将卫生观念和卫生习惯深入到边区基层的村庄和家庭,1943 年后群众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卫生》副刊亦逐步增加对基层卫生模范村庄、模范家庭等的呈现及舆论引导。关于建设卫生模范村庄、模范家庭等的政策主张,早在1941 年10 月举行的边区卫生处会议上就已提出。会议讨论开展安塞卫生试验区工作,“卫生试验区工作要先于每一行政村建设1-3 家卫生模范家庭,每乡建设1 卫生模范村,然后逐渐扩展,完成卫生试验区建设”[9]57。对于卫生模范家庭也制定相应标准:“卫生模范家庭的标准,以做到有厕所,人畜分居,窑内院落清洁为合格。”[9]57卫生模范群众、村庄树立离不开《卫生》副刊等的积极宣传。1943 年12 月30 日,《卫生》副刊《编者的话》强调,该刊过去“内容还只局限于延安的各机关,很少顾到全边区广大群众的卫生问题”,要求“广大群众卫生生活的反映,由各个角落的卫生人员写出来,投给本刊”[16]。随后在1944年2 月中央总卫生处召开的年度会议上,傅连暲再次提出:“《卫生》副刊本年应更‘面向群众’,更应反映在生产中的卫生工作,并应由全体卫生人员办《卫生》。每个卫生人员均应成为卫生宣传家(反对教条主义),应利用一切机会及方式(如候诊教育)向群众宣传防病常识,使本处口号成为群众的口号。”[48]参见:傅连暲.一九四三年中央总卫生处工作总结[N].解放日报,1944-03-01(4)。

在此背景下,《卫生》副刊积极展示边区基层卫生模范村庄、家庭的新风貌,引导边区群众树立卫生新观念。文化乡后沟村积极改善村环境卫生,动员家家户户制作苍蝇拍,“他们还举行了大扫除,拆洗了被子,过去这村子是比较脏的,尔刻想争取卫生模范”[49]参见:争取卫生模范[N].解放日报,1944-04-30(4)。。争取卫生模范村庄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大力帮助,也要劳动模范发挥带头作用。生产部队“坚决”部所属卫生部门帮助当地政府开展乡村卫生运动,“在阴坡和史家番建立两个卫生模范村。姜哲医生和苏枫女医生在马栏街上,挨户调查卫生状况和宣传卫生知识”[50]参见:“坚决”部协助政府民众建立两个卫生模范村[N].解放日报,1944-06-11(2)。。如何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卫生》副刊以“编委会”之名发表《给劳动英雄们的一封信》,呼吁“为了具体施行‘增进卫生,减少疾病’,我们建议在各种‘组织起来’了的劳动组合里,设立卫生小组,或卫生委员会,经常组织了大家的劳动力去作必需的卫生建设工作,如挖水沟,建厕所,和发动卫生运动及宣传”[51]参见:《卫生》副刊编委会.给劳动英雄们的一封信[N].解放日报,1943-12-17(4)。。

卫生模范村庄、家庭建设的关键是改变群众旧观念和旧习惯。据报道,延安北区杨家湾村卫生环境差,村民高满祥等对卫生运动消极对待,得了“青腿牙疳”病请巫神医治未果,随后在中央医院治疗并康复,这促发村民破除迷信、积极参与卫生运动,“现在村里再看不见路上有牲口粪及破柴乱草,满村庄都干干净净的”。杨家湾村不仅在1944 年当选为卫生模范村,还发动村与村之间的卫生比赛,对延安北区的卫生工作起了推动作用。[52]参见:杨家湾当选卫生模范村 破除迷信相信医药全村气象一新[N].解放日报,1944-06-30(2)。与之类似的还有任家窑子的麻老婆。她63 岁,“是全村最勤劳朴实的好老婆”,但缺乏卫生观念和习惯,后在长期接受边区医院的砂眼治疗的过程中,她的卫生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决心把家庭卫生搞好,“就这样,麻老婆不但由肮脏转变到干净,而且养成了卫生习惯,成为全村的卫生模范”[53]参见:徐福静.任家窑子的卫生模范:麻老婆[N].解放日报,1944-06-24(4)。。生产与卫生兼顾,是《卫生》副刊倡导创建的理想乡村。新宁县的窦家湾村,“人们都很勤劳,又能接受政府指导,所以,不但生产搞得好,而且也很讲卫生”[54]参见:新宁县的模范卫生村:窦家湾[N].解放日报,1944-10-28(4)。。养成卫生习惯,建设卫生模范村庄和家庭,最直接的效果是减少疾病。固临县南庄村在1944 年荣膺卫生模范村,“系由孙生富的卫生模范家庭之影响所养成”,其结果是“固临今年疫病流行,惟南庄村的十三户,无一人得病”,孙生富的家庭“个个健康愉快,邻里无不欣羡,并向之效法”[55]参见:固临南庄村荣膺卫生模范村[N].解放日报,1944-12-23(2)。。总之,这些典型报道文本呈现了个人卫生与村庄卫生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及讲究卫生与积极生产的理想村庄的图景,着意激发边区群众建设卫生模范村庄、模范家庭的积极主动性。

四、结 论

从延安新闻事业及《解放日报》历史轨迹来看,作为“八大专刊”之一的《卫生》副刊或只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以至于少有新闻史学者关注和分析。但从创办语境、功能调整及宣传实践等方面看,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工作理念下探索党报如何引领、指导、组织工作的生动过程。抗战动员语境下边区卫生工作关涉技术层面的医疗工作与社会层面的卫生工作,后者属于中国共产党推进边区社会改造的重要一环,《卫生》副刊称之为“有组织性的群众工作”。《卫生》副刊如何指导卫生工作,则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与《解放日报》1942 年改版可谓同频共振,即从前6 期注重卫生知识的传播转向改版之后力图把卫生工作“组织起来”的诉求和定位。就该刊围绕卫生工作的宣传实践而言,既体现媒介逻辑,也注重卫生的专业逻辑,前者多体现社论、工作通讯乃至版面语言等,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后者多体现卫生知识、调查、问答等科学文本,发挥媒介的知识传播功能。两者相互配合有助于增强《卫生》副刊这一专业刊物的说服力,起到设置媒介议程的效果。同时,树立典型模范作为舆论引导的有效方式,也受到了《卫生》副刊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日渐深入的群众卫生运动中,该刊积极参与树立卫生模范人物、单位、村庄等,使刊物成为卫生工作典型经验的展示、交流之平台。

总之,中国共产党强调党报是集体的宣传者、组织者等功能定位。党报要发挥宣传组织作用,涉及“全党办报”、集体读报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也体现在具体的、细微的围绕群众工作的媒介实践当中。“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工作理念下的党报实践关涉新闻政策的“顶层设计”及其落实,由中央总卫生处这一卫生主管单位来主持《卫生》副刊,体现了《解放日报》“开门办报”的思路,力图将党报与具体的业务性工作结合起来。而党报的宣传组织功能要落到实处,基层的组织保障机制亦十分关键,从《解放日报》到基层的墙报、黑板报等信息和知识流通网络构建一直受到党的重视。卫生运动中《卫生》副刊的许多文章张贴于乡村的墙壁上,同时通过识字组、读报组等向基层群众传递信息[56]参见:鄜县太乐区通过学生、读报组推行卫生运动[N].解放日报,1944-08-11(2)。。就此而言,从中国共产党“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工作理念和实践维度来探索延安时期党报的媒介功能、传播机制及微观实践等,仍属学术界尚未充分开掘的重要论题。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副刊边区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真的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