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岩诗话(一)

2024-01-11秦岭雪

台港文学选刊 2023年6期

(一)陈文岩咏曹操

老骥伏枥①本枭雄,横槊赋诗②霸者风。

对酒当歌③谁若此,建安七子学无从。

① 曹操《步出夏门行》之《龟虽寿》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 苏轼《前赤壁赋》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 曹操《短歌行》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秦岭雪:曹孟德,《三国演义》中是汉贼,是奸雄,而几百年来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又被抹成大白脸。一个华容道上狼狈逃窜的失败者,甚至是一个好色之徒。

但读曹操的文章,你会觉得这位奸雄竟是一个伟丈夫。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并直截了当表示为自身和社稷祸福计,不会交出兵权。几千年的封建史,有哪位统治者不伪饰,不以金玉之言包藏独裁之心?他的《军谯令》说:“为天下除暴乱……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他的《求言令》,因频年以来不闻佳谋,甚为自责,要求部将每月初一各言其失。他甚至允许妻妾在他死后改嫁。这一些,都不同凡响。

中国古典诗歌从二言、三言、四言到汉末,五言诗已经成熟,《古诗十九首》为代表。曹操的歌行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质实刚健,叙其亲历,令人如临其境。《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写道:“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这些都是实录。读杜工部仓皇历乱之作,特别是《秦州杂诗》,我常常想起曹操这些诗句。文学史言老杜汲取了汉乐府的养分,确切地说,他更受到曹操的影响。惟老杜在总结自己的诗路历程时,只提及阴铿、何逊和二谢。

曹操最出色的作品是他的四言诗。《诗经》之后,卓立诗坛,无人可及。

《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特别是《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这几首诗迄今传诵不衰,更是许多书家的创作题材。一种沉雄之气、一种博大胸怀、一种浩大的感叹、一种诚挚的呼喊,深深感动后世无数志士才人。短暂人生,无穷时空,令多少人扼腕叹息。其苍茫意绪,无奈执着都在这些章句里回响,真如虎啸熊吟。

清人张玉谷说:“写沧海,正自写也。”诚哉斯言。

上古迄宋代,诗乐一家,从《诗经》到宋词,都可以唱。让我们发挥一点想象力,回到曹公的庙堂。当打击乐、吹奏的笙箫响起,雄浑的男声合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该有多么强烈的感召力!诗歌、诗歌,诗本来就应当歌。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约有二十五年。以曹操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士集团及其追随者所创作的诗赋,人称“建安文学”。刘勰《文心雕龙》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各有其成就。诗赋以王粲更为出色,《登楼赋》是他的代表作:“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但比起曹操,只能说是猿叫乌啼。

(二)陈文岩咏曹植

七步成诗有甚奇,信知情急可为之。

凌波裁就洛神赋①,八斗朦胧寄绮思②。

①《洛神赋》写洛神凌波。

② 有谓曹植文中的“洛神”是他心中的情人曹丕妻甄妃。

秦岭雪:旧时代读书人颇有能在短时间内吟成一首诗者,只要通诗韵、熟典故,略有才思即可。我的老师——粤港著名诗人陈芦荻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自称广东“陈二步”,真可以在杯酒之间率尔成篇。本书作者陈文岩医生更是一位奇才,不仅五绝、七绝信手拈来,还能五古、七古珠玉相连,如蚕吐丝,边吟边以大草书之。朋辈叹为观止。

传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于遭受极大压迫之时,刀在颈上,悲愤欲绝,而以巧思妙喻出之。不腼颜乞求,且有责难之意,令人击节叹赏。此诗见于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篇第四,也有人认为是小说家语,不足为信。

同一机杼的是章怀太子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哀怨凄切,令人不忍卒读。

《七步诗》是兄弟阋墙,《黄台瓜辞》是母子相残,皇权啊!

依照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说法,曹子建是六朝至唐的诗神。其所以“神”,是将五言诗的创作水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以其贵介公子的品性,才士的至美情怀并融入遭受贬谪身世之感,写下一系列精美的作品。如《白马篇》《野田黄雀行》《送应氏》《赠白马王彪》等等。他善于起调、精于刻画、用字精警、对句工整。以气运辞,尤少闲言赘语,音调慷慨而寄意高远。钟嵘《诗品》赞美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论者认为王维、岑参诸盛唐诗人笔下之游侠少年的勇武精神及形象,皆脱胎于此。

《赠白马王彪》,读此诗先读其序:“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全诗六章抒写遭受迫害、骨肉分离的惨剧,可谓悲愤填膺,涕泪满襟。仅摘数句如下:“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方东树曰:“此诗气体高峻雄浑,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遂开杜公之宗。”

感情的深度常常是诗歌艺术的高度。

曹植在语言上精研声律,平仄谐调妥帖,俨若后来的律句。如“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又如“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等等。

古典诗歌走向精致,曹植可称“导夫先路”。

曹植更为后世传诵的作品是《洛神赋》。因附会甄后的故事,就如《长恨歌》之咏叹“杨李”相恋,为后人谱成戏曲、歌舞。画圣顾恺之还绘有长卷。

曹子建写的是神女,依我看,他写的是一位多情的舞蹈家。以山川为舞台,云烟为帐幕,在迷离恍惚间轻歌曼舞,眉目传情,让一位遭贬逐的王侯神移目骇,情怀激荡。其声源于楚辞,其文源于汉赋,仍是那种夸饰、那种全面的立体的描绘;仍是那种斑斓的色调、曼声畅吟的音韵、首尾完整的故事。

不妨说,这是曹子建渴望时的绮思、失意时的自慰。“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不是有点自作多情么?

作者在序中说:“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生花妙笔,文士伎俩,历来如是,实没有什么内幕。然而他的一诗一赋都让后世哓哓不休,这当然与他的身世有关。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已成为美女的典故,为后世诗家挦撦殆尽。

(三)陈文岩咏陶渊明

五古读来似品茶,村居淡适别无他。

折腰①抵得官场累,不若南山种菊花②。

①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② 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秦岭雪:陶渊明略后于王羲之,可说是同时代的人。晋宋间政治腐败,篡废时有,却产生了两位文化巨人。一位是“书圣”,一位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先哲说过,文艺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往往不在同一轨道上。

陶渊明为了生活,曾三度出仕,当小官糊口。但他的秉性实无法适应官场,所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百般挣扎,终于复归于田园,躬耕陇亩,贫困自适。这些都很坦诚地写入诗中。《归园田居》云:“少無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又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读他的诗,好像听一位老实人茶余酒后诉说他的心事,语语入心。他对于回归自然本性的坚持、对于融入田园的欢欣、对于鸡鸣狗吠的亲切感,很自然地把你引入审美的境界。

陶渊明写五言古诗,也写四言,都很出色。他在当时也是另类。时人追求工巧、华丽,正如鲍照所批评的“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以质朴的语言抒写真实的感情。元好问赞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曾纮说:“造语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

品茶,就是要淡而有味。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新”是泛绿、拔高。据说,苏东坡有一次在学士院忽然兴至,用各种字体连书这两句诗七八纸分赠左右。张表臣曰:“仆居中陶,稼穑是力。秋夏之交,稍旱得雨。雨余徐步,清风猎猎,禾黍竞秀,濯尘埃而泛新绿,乃悟渊明之句善体物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诗的名句。篱边野菊,小小花朵,淡白、浅黄或者紫红,都不甚起眼。“采菊”,也是楚辞遗绪,美人芳草之意。“见南山”,看到了什么?林木蓊郁、巉岩高峻。看到夕阳下山、飞鸟回巢,体悟到与大自然亲和的深远意味。比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更有满足感、更有哲思。久而久之,作者很可能就异化为那座高耸入云、远离世俗的庐山。后世许多山水诗、山水画写的都是作者的胸襟、志节、个性,也就是人化的自然。他们是否从陶渊明那里得到启发?

诗人不是大自然的旁观者,他就是自然。

周啸天教授说陶诗:“诗人无论写乐,还是写苦,都能不动声色,都能持一份平常心。明明是丰收,却云‘聊可观’……明明劳作辛苦,却说‘肆微勤’……于欣慨之间,觅取绝妙平衡。这种既无大喜,也无大悲,喜愠不形于色的情态,有如万顷湖面,微风乍起,虽有波澜,终归圆融平静,是一种哲人的风度,也是陶诗的魅力所在。”

陶诗,的确值得品味。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我们可以读出它的对立面即龌龊的当时官场。也可以读出作者不随俗俯仰、不屈节事人的独立人格。继嵇康、阮籍之后又一次在文艺创作上辉耀人性的光芒。

陶渊明的散文也非常出众,甚至比他的诗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其实,不只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闲情赋》都令人叹赏不置。

(四)陈文岩咏谢灵运

失意翻为山水亲①,谢公屐②底谪仙根③。

也知一斗④多珠玉,明月清风各有魂。

① 谢灵运失意官场,纵游山川。

②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③ 李白推崇二谢,亦从中汲取营养。

④ 谢灵运曾谓天下才共九斗,曹植独得八斗,自己得一斗。

秦岭雪:罗宗强教授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指出:山水怡情是东晋中期以后士人生活一个重要内容。他以“兰亭之会”为例说明其特点在于山水审美与玄理的契合,以及山水审美与生命意识的体认相契合。他同时指出“兰亭之会”的诗“往往比较粗糙”。

“兰亭之会”后卅二年谢灵运出世,提升山水诗的契机就落在他身上。

谢灵运是公元五世纪由晋入宋的著名诗人,他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宋少帝刘义符即位后,谢批评朝政令执政大臣不满,被贬为永嘉太守。后来又多次遭贬,一度退隐,终于被杀。他生命的最后十二年是在窜逐失意中度过的。这同曹植在曹丕即位后被贬逐颇为相似,心迹也合拍。因此,他引曹植为同调,在诗歌创作上也成为曹植的继承者。

他们的“魂”就是遭受迫害的孤愤。

永嘉是浙东山水优胜之地。谢灵运在这里呼朋唤侣,结伴同游,时人以为是山贼。为了便于登山,他发明了谢公屐。屐底装有可活动的齿,上山弃掉前齿,下山卸后齿。李太白两百多年后把它写入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山水诗的发展,经历了宴游、行旅、游览三个阶段,诗中描写山水的成分逐渐增加,由配景而成为描绘的中心。结构有层次,转折见机巧。词采华丽,融情入景,终于独立成体,成为诗史上重要的流派。谢灵运是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

且读《登池上樓》:“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周啸天教授说:“前八句发官场失意卧病永嘉的牢骚;中间八句写病起看到的满园春色;末六句写触景感怀,决计归隐。”读者可以感觉到谢灵运的语言比较古雅。他化用了《诗经》的句子,还借用了《易经》的喻象。这首诗写了眼之所见、心之所感,写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作者“移情山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罗宗强语)。

另一首较具客观意味的是《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此诗写了一天游踪,以工笔描绘湖景,极富生机。与后来的山水诗相比,似乎又少了一份洒脱。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几乎与山水诗同时。早期的山水也是人物画的配景,十分粗糙,甚至不合比例,人大于舟。到了顾恺之笔下方有远近之分。而真正成熟要到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比谢灵运的山水诗迟了两百年。

谢灵运受到李杜的衷心赞赏。杜甫云:“久为谢客寻幽惯。”又说:“孰知二谢将能事。”但从唐代王孟的山水诗反观谢康乐,你就会发觉前人对他的批评,如象意分离、玄言尾巴、有句无篇等等,并非十分苛刻。诗史上的定位与艺术审美往往并不一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的名句,元好问惊为天人吟道“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其实,首句只是白描,即目所见;次句有细致的观察,“变”字精警,有声有色,应说不俗。同一层意思,如果我们拿来与杜审言的“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相比较,会不会觉得唐人更精致、更圆熟?

(五)陈文岩咏孟浩然

夫子风流天下闻①,落花啼鸟雨中春②。

田园信是疏闲惯,五律吟来似卧云。

① 李白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② 孟浩然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秦岭雪:李白赠孟浩然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长李白十二岁。李白三十四岁漫游襄阳作此诗,过一年,孟浩然就去世了。李白诗中说“弃轩冕”就是孟浩然自己感叹的“不才明主弃”,即是科举铩羽。他不是不事君,而是未能事。李白在这里化被动为主动,赞美孟浩然隐士的高洁,而接下来似乎有自己的影子。太白也是酒仙,此时正高隐等待征召。这首诗说到归隐、说到喝酒、说到流连光景,却没有提到孟浩然的诗。

孟浩然四十岁进长安。在太学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轰动京师。王维同他友善,张九龄也很欣赏,后来招他入幕府。杜甫少他廿四岁,应是后辈,“安史”乱后在成都满怀深情写下对他的追忆:“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在唐代诗人中与孟浩然最为投契的还是李太白,迄今传诵的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流浩渺,别情依依,千载之下我们似乎还在伫望那远去的帆影……

孟浩然最受好评的是五律和五绝,在当代《唐诗百首流行榜》中占有五席,并常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

孟浩然的五律写田园,如《过故人庄》;写隐居,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常有历时性,并具诗的单纯美。《过故人庄》从应邀写到后约;《夏日南亭怀辛大》从太阳落山写到皓月中天。表面平平淡淡复絮絮叨叨,但所取的景象、色彩、声响都有明确的指向。《过故人庄》的“鸡黍、绿树、青山、场圃、桑麻、菊花”,《夏日南亭怀辛大》的“山光、池月、竹露、鸣琴”,作者通过精妙的炼字将这些物象声音绾合起来,以景传情、以声传意。《过故人庄》的“合、斜、面、话”,历来很受评家点赞。特别是结尾的“就”字,好友的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孟浩然的怀古诗,又别出机杼,常常先表达一种感慨,仿佛奏乐开始,大锣大鼓,让听众警醒。《与诸子登岘山》劈头就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晚泊浔阳望庐山》先说“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然后才转到眼前“始见香炉峰”。刘辰翁评曰:“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景俱称,悲慨胜于形容……”

孟浩然的几首五绝可能比五律更为人传诵。当我们听到二三岁的孩子用稚嫩的童音吟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时,不能不感叹传统文化的魅力。诗人把因夜来风雨而失眠轻轻抹过,以一句很惬意的“春眠不觉晓”起调,让全世界都听到清脆的鸟声,一片惜春的情绪就此弥漫开来。这是何等的巧思、何等的蕴藉!另一首《宿建德江》也是许多书画家的题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新”字非常精警。为何新?作者没说,只让你在朦胧月色中远近搜寻。旷阔的原野、天边的远树、清冷的江水、水中可亲近的月亮是如此的孤寂……那么,这“新”字也就意在言外了。作者运用了视觉中景物对应的物理关系构成工致的对偶,而其中所表达的情怀却是摇漾不休的。

鲁迅说,陶潜并非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以隐逸知名的孟浩然也具侠义的热肠,请读这一首:“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吹箫弄笛的高手也偶作金钲羯鼓之声。

(六)陈文岩咏王维

境秀词清出自然,空山鸟语谷中泉。

不依群丑歌凝碧①,独抱佛心写辋川②。

① 安禄山反叛,王维不参与凝碧池殿音乐表演。

② 王维有诗佛之称,曾置辋川别业。

秦岭雪:当代学人有一本《唐诗百首排行榜》,以各种数据统计唐诗的流行度。王维居第二,有十首,胜于李白。王右丞是盛唐第一位大家,依我看,古典诗歌到王维才可称为精金美玉。内容与形式高度吻合,无懈可击。王维的一些作品,如《红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千年传诵,迄今仍为童蒙读本。王维各体皆擅,从五古到歌行,佳构迭出。能状宏大之景,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能寄微妙情思,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音节谐婉、色调清雅、诗情画意交融。苏东坡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试吟其《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思缠绵、情感深挚,依依不舍之状如在眼前,曼声吟唱,情何以堪?此所谓“阳关三叠”也。

王维生于八世纪第一年,安史之乱发生时他已过知天命之年,而这也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公元七百五十六年,王维被安史叛军拘于菩提寺并被授予伪职。当时,好友裴迪来看他,王维私诵口号一首。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表达了对李唐王朝的忠心。据说,此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又因他弟弟王缙时已任高官,替他说情。所以变乱平息之后,王维官复原职,以后还续有升迁。但王维自觉“秽污残骸,无地自容”,向皇帝请求出家不获准,成了隐于朝廷的居士。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日以诵经为事,走向忘机和虚无。

王维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很早就购买了辋川别墅奉母安居。然而,“安史”乱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王维是进取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位血性男子。请读《息夫人》:“莫以今日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王维青年时代游走于权贵之门,这首诗的本事是:唐玄宗之兄宁王强占饼师的妻子。一年之后,宁王问她还想念饼师吗?并召饼师前来相见。她注视丈夫,悲不自胜。当时在座的有十几位文士,宁王命赋诗,王维诗先成。宁王读后,感到羞愧,就把这女人还给饼师。这首诗凄恻动人,更令人佩服的是王维竟把宁王比为昏聩好色的楚王,具见他的锐气和锋芒——这是与晚年礼佛完全不同的王维。因此也才有《观猎》《老将行》《少年行》《从军行》这些劲健雄放的杰作。

史称王维为“诗佛”,说他诗歌中充满禅思。何谓禅?用王维诗中的喻象来说,就是飞鸟无迹。这也是《华严经》里的意思,鹏运空无以至灭绝。回到王维诗中就是不涉世事,崇尚自然,陶醉在个人自我寻味、自我满足的静景之中。《辋川集》二十首是他的代表作。但不论是一点青苔、一片月光、一只白鹭、一声人响,入耳即目都是鲜明的景象,还有一点执着。就是水穷处还有山石,云起云飞还是有流云飘过。如果一切都虚幻灭绝,也就没有文字和诗了。王维的禅思是以他有限的执着,让读者展开无穷的想象。这种想象不是指向尘世的风华,而是指向人生与宇宙的本体——无穷的寻觅和永久的蒙昧。作为诗歌,也就有永远的荣耀。

依我看,禅就是以短暂追寻永恒、从具象到达虚无。看禅宗喋喋不休,千百卷语录缥缃满眼,不就是以其“有”启发无数信众的“无”吗?

读王维的一些诗,当你情与景会,有所感悟,或欲语还休、或言难尽意、或想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也就有了禅。

(七)陈文岩咏李白

斗酒换来诗百篇,罡风海岳尽天然。

长歌别出新机杼①,后世唯能仰谪仙②。

① 李白擅长歌行,开篇结尾每有奇句。

② 李白有谪仙之誉。

秦岭雪:前人批评李白说,诗中十之八九言醇酒、妇人。这有点夸张,诗中多酒却是事实。《将进酒》高唱“但愿长醉不愿醒”,醉就是常态。至于“花间一壶酒”“醉杀洞庭秋”更是众口传诵。在太白,诗酒不可分。传说醉后为唐明皇、杨贵妃作《清平调》三首,风流倜傥,甚至有一点儿不庄重,很可能真是醉笔。因为醉,就直言无忌、就翻江倒海、就放浪颠逸、就登峰造极。李白的研究家郁贤皓先生说,李白将乐府诗做到深做到极致,令后世作者难于措手。也就是说,他在某些题材,某类诗体前面矗立起珠穆朗玛峰,你只能仰慕,只能抚膺长叹。诗仙之誉,并非浪得虚名。

大鹏与皓月是李白诗中的喻象。大鹏高举故而放逸;皓月朗照故而莹澈。李白自许卿相之才,睥睨俗世。他干谒权贵,走终南快捷方式,待价而沽。一生追求功名,直至临终还盼望“铅刀一割”。他的事业心与济世救民的理想高度一致,可以说鄙俗与高贵同框。他不俯首帖耳,不惺惺作态,不屈节事人。总是带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倨傲。这就是太白的底气。因此,当他朗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们不觉其势利庸俗;而当他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们会欣然接受他的狂放。他的渴望、痴想、骄傲、失意以至他的鄙视、牢骚、愤怒一无例外地发泄于诗中。没有温柔敦厚,没有欲言又止。这是一股强劲的西北风,如同我们今天聆听王洛宾、胡松华的歌曲,新奇激荡、酣畅淋漓。

李白的乡情、亲情、柔情常常借着清冷的月光传达给我们。这一片月光抚慰了太白,也抚慰了读者。从朦胧的半轮到玲珑的满月;从花间凌乱到地上凝霜。或是“月下飞天镜”,或是“白露垂珠滴秋月”,或是“举手可近月”,或是“月下倾金罍”,总是一种清新、一种深挚、一种高华、一种渺远。这是李白的意象,也是李白的文采。李白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世都以为是夫子自道。其实,清水出芙蓉就是雕飾。为何不是别的景色?水要清,花需芙蓉,如此方称绝配,而让你觉得自然天成。雕饰是六朝以来的文风,一直到唐初仍然如此。四杰发端,陈子昂之后风气大变。而直到王维、李白出现,你才发觉,盛唐人换了一副歌喉,清新流畅,口齿留香,才真正有了“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

李白的长篇歌行千年传诵,就此一调式而言,后世无人能望其项背。他初入长安,著名诗人张九龄就为之倾倒,呼他为“谪仙人”,很可能就是读了《将进酒》《蜀道难》这些杰作。李白的长歌,包括《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梁甫吟》等等,其实都不太长,大约就四五十句。就在这有限的篇幅之中,极尽腾挪变化之能事。挥斥八极,指陈时事,自抒胸臆,似天风海涛,层层推进。而又曲折生姿,收放自如。有时曼声高吟,有时戛然而止。意气高扬而无赘语,回环往复仍多余韵。七言为主,杂以三四五六言,长至十余言,形成一种自然流畅而又波澜起伏的节奏感。一般人作长调,不免拖沓,不免疲弱,令人觉得力不从心。太白却是气象峥嵘、通体光华、奇思妙想、妙语盘空。他的语言波澜起伏、文白结合,在雅俗之间有一种力度、一种生气。也用典,但不生僻,各阶层的人都能接受。

(八)陈文岩咏岑参

诗作不为无病吟,风霜边塞写亲临。

长安城里被衾暖,谁解征人一片心。

秦岭雪:杜甫《渼陂行》云:“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从戎赴边塞,当然是为了猎取功名。但因为好奇,就敢历险。漫漫黄沙,边鄙苦寒,往往成为珍奇的诗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西头热海水如煮……中有鲤鱼长且肥”“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都是为人熟知的名句。岑参对苦寒尤有真切生动的描绘。如“风掣红旗冻不翻”,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几句:“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在他笔下,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涯往往成为审美对象,就中提炼出一连串昂扬、感性、有温度的诗句,充满豪情胜概。它不是琵琶与羌笛,而是军中筚篥,一声声高昂。

文学史上高适与岑参齐名,称为边塞诗派。高适的代表作是《燕歌行》,思虑更深广,甚至指出军中的阶级分野,历史感更为强烈。也因为寄意繁多,多重主题并立,氣势就没有那么连贯,好像由几个精彩片段联缀而成。岑参的写法更单纯、更集中、更有生活细节,感染力更强。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诗以“胡天八月即飞雪”开始,而以“雪上空留马行处”作结。先写雪之美,继写雪之寒,再写雪中置酒、雪下辕门,然后是雪中送君。笔墨如丸流转而不离一个“雪”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又是何等惨烈残酷、触目惊心!

岑参出身名门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五律和七律,典雅华贵,格律精严,很受人推重。《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与王维、杜甫、贾至这几位大诗人同题竞技,不能不佩服他写得高华而得体,有大唐皇朝气象。

岑参的一些短诗,朴素深挚,也为人传诵。思念战乱中的家乡,那一句“遥怜故园菊”,牵动多少游子的心。从戎戍边,途中遇回长安的使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本来写信要倾诉的就是无限的思念、销魂的别情,而以“望”与“泪”两字概括之。“马上相逢”是特定情景,“无纸笔”是生活中常态,第三句于全篇是一个转折,而句中又自有跌宕。千言万语最后凝结成平平淡淡的“平安”二字,看似平易却非常有分量。犹如一块巨石投入读者的心湖,自然天成又出人意表。匆促间能说什么呢?细想来也只有这千金难买的“平安”啊!作者以一件偶发的小事写出人类普遍的情感。不远行,不思念父母妻儿、故园山川,不经过磨难,断然写不出这样的诗句。

(九)陈文岩咏杜甫

细琢竟然无迹寻,用词遣字后人钦。

羡他律句多奇古,谁个剖心如此吟?

秦岭雪: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开头几年正处于漩涡的中心。对于个体生命,这是悲惨的磨难。而对于诗人,却是生活的厚赐。他弃官之后,携妇将雏,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流徙于陕西到四川的穷山幽谷之中。看到的是血腥、死亡、破败,自己则历尽艰险,朝不保夕。战乱让一个封建官吏接近人民、亲近人民,成为难民中的一分子。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写下一系列悲悯苍生的不朽杰作。

杜甫的悲悯是深广的,他说:“我能剖心血……一洗苍生忧。”他有一种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有一种对于弱势群体的深切关爱。他在漫天飞雪中恸哭冻毙的尸骨;在秋风秋雨中怜念褴褛的衣衫;浊酒初酿,与农夫同杯共醉;枣儿黄熟,愿老妇分尝甘甜;爱小鹅红掌荡漾清波,盼新发枝柯直上云端;赞浪花中不驯的鸥鸟,唱细雨中翩跹的春燕。他的爱与自然、社会同在,与生命同在,他炽热的诗句与人民同在。诗史上爱民篇章甚多,如元结,如白居易。但都未能与老杜比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千年高标,难以逾越。

总的来说,杜甫长于铺叙,长篇更优于短章。他作七律有时也写连章体,如《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寄严郑公》等。老杜七律近古,首先是骨壮意深,如刘熙载《艺概·诗概》所言:高、大、深俱不可及。能涵茹,能吐弃,能曲折。名句如“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再者就是“善于把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古诗章法纳入七律之中”(莫砺锋语)。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而《阁夜》尤称奇绝:“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俯仰古今,声情摇曳,雄浑悲壮。

诗是语言的艺术。老杜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诗人本色。他有一位非常自大却做得一手好诗的祖父杜审言,因此就将写诗作为“吾家事”看待,好像祖业一般。老杜的不凡之处在于对诗骚以来的文学传统有深刻的认识,有历史的辩证的眼光,他给予初唐四杰崇高的地位。同时,不废六朝有成就的诗人,对庾信健笔、二谢、阴何的清丽都虚心学习。这种气度、见识是超前的,已然接近近代文艺家的水平。回首历史,我们会在艺术潮头上看到他高大的身影。

宋人研析唐诗,提出“诗眼”的概念,杜甫正是诗中有眼的表表者。他写柑园:“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羞”与“避”即是诗眼。又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不胜枚举。有诗眼方有好句。诗人一腔柔情、满怀幽绪,尽借三言两语吐出,而中有珠玉,辉映文苑,传诵千古。

杜甫善于安排虚字,开宋调之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连用“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以实济虚,虚实互长,组合成生平第一快诗。还有研究者指出,老杜用“自”字极见功夫。宋代《韵语阳秋》举出“寒城菊自花”“风月自清夜”“虚阁自松声”等等,更有名的是《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不是画家,却善于点色。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等等。杜甫也不是音乐家,却善用叠字,如“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又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老杜还常用俗语入诗,元稹就指出“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如“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写于草堂时期的一些绝句更是如此。

还有研究者指出老杜善于变换词序,典型的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有反常合道,无理而有味者,如叶燮《原诗》所举的“碧瓦初寒外”“月傍九霄多”,都非常值得寻味。

从这一些,我们可以看到老杜并不止于忠实地描摹客观事物。他更跟着感觉走,以“我”为主,取物为象,自由地挥动他的彩笔。

“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诗要诀。

(十)陈文岩咏孟郊

人人争说孟郊寒①,游子吟②来案可翻。

知否乾隆三万首③,欲传一句也真难。

① 苏轼言“郊寒岛瘦”,后人多引用。

② 孟郊《游子吟》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 乾隆爱作诗,却无一句人能诵。

秦岭雪:孟郊两首情真意挚的诗都与衣裳有关。其一是妈妈最喜欢教儿女吟诵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识字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名作。“心”字有两意,“寸草春晖”已成为成语。读这首诗,如果你是游子,头脑里定然满满是母亲素手抽针的影像。“密密、迟迟”音节短促而情意缠绵,令人低回寻味。

另一首是唐诗中罕见的爱情诗——《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游子吟》写缝衣,这一首写结衣。首“结”是民歌体,如《木兰辞》。接下来连用九个“结”,著名诗评家李元洛教授说:“全诗有如一阕情爱天长地久的回旋曲,新诗中唯有台湾诗人纪弦之《你的名字》,庶几近之。”

孟郊家贫,不得不外出做小官,尝尽亲人别离之苦。这两首诗都有个人深切的体会。

孟郊属“韩孟诗派”,在中唐很著名,时称“孟诗韩笔”。他的名作都明白如话,没有韩愈的奇崛。如另一首为人熟知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廿八字写尽高中的狂喜,没有常见的感恩,也没有略表谦卑的门面字。“龌龊”乃昔日之寒酸,“放荡”乃今时之得意,用俗语写真情。“春风得意马蹄疾”已为后世习用。孟郊太穷苦了,白首穷经,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又因性格不合,郁郁离任。到六十四岁又外出谋生,结果死在赴任途中。表面上这首七绝非常狂放,得意忘形之状跃然纸上。但如果了解孟郊的身世,会读懂他满腹的辛酸而给予深深的同情。

苏东坡说“郊寒岛瘦”,已成为文学史的定评。寒者,啼饥号寒。这是内容,说孟诗反映个人穷愁潦倒以及民生疾苦。但“寒”也是一种词采、一种文字的格调。孟郊以朴质而深挚的语言,以白描的手法写实抒怀,达到深刻生动的境界。如《寒地百姓吟》:“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號。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读了这几句,你能不“寒”吗?

韩愈对孟郊很亲厚,有两首名作与孟有关。一首是《荐士》,将孟置于汉魏以来五言诗的传统中,排在陈子昂、李杜之后。对孟的不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首《醉留东野》,更表达了对孟的倾倒备至:“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朝廷名臣、文章巨公对一位贫困失意的文友如此推举,实在令人感动。

(十一)陈文岩咏李贺

千百余年一鬼才①,巧思信自楚辞来。

诗从险峭追奇古,片段时嫌破碎裁。

① 李贺有诗鬼之称。

秦岭雪:唐代两位著名诗人王勃与李贺,都在廿六岁的青春年华停止了歌唱。都是仕途失意,抑郁难申而文采斐然、头角峥嵘。传说王勃在滕王阁上欣然命笔,语惊四座。而李贺十九岁落第后,韩文公与皇甫湜过访,李贺赋《高轩过》申谢。一文一诗,是否不待宿构,有待考证。然词格老苍、应对有仪,殆无疑问。这两位青年才子都很自负,李贺说“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又说“笔补造化天无功”。他的咏马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也是自喻。

是的,李贺没有说错。他的二百四十首诗扩大了诗国的疆土,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艺术风格,永远为人传诵。

说他是“鬼才”,是说他的诗歌匪夷所思,难以企及,造语新奇,颇涉幽明。如“柏陵飞燕埋香骨”“嗷嗷鬼母秋郊哭”“三十六宫土花碧”等等,仿佛美丽的诗境随时有异物闪动。

同是玩月,刘克庄的《清平乐》如此描写:“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而在李贺笔下却是:“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梦天》)月光仿佛能拧出水来,玉兔在哭泣,嫦娥环佩叮当款款走来,相逢在飘着桂花香的路上……设想奇特,此所谓浪漫主义也。

李贺不仅追求新奇,而且追求极致。《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浩歌》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又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唱天下白”等等。他用词遣字有别于一般诗人的含蓄蕴藉,总是出语惊人,充满力度,与此相适应。他描写物象,喜用浓墨重彩,“金、黑、黄、红、绿、紫”反复出现。“白”在他那儿也是眩目的色素,凡九十见。可见情有独钟。

清人的《唐诗三百首》未收李贺的作品。在许多唐诗选本五律、七律的门类也找不到长吉诗。但我们在当代“诗魔”洛夫先生的诗集中找到了,洛夫说李贺“背了一袋骇人的意象”。李元洛称他是中国新诗现代派的先驱。

且看《李凭箜篌引》,连用“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种种意象形容音响之美。从人事到神话、从花草到宫殿、从天空到大海,可谓出古入今、上天入地、开阖起落、气势动荡。而其间并无铺叙或过渡,纯是意象,论者称为“徒接硬转”。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都是描写弦乐的名作。白诗交代了弹奏的全过程,很明显带有历时性。韩诗差近之,都没有李贺的幽奇诡异,难以捉摸。《梦天》短短八句,写尽沧海桑田变幻之感,也是若断若续的片断组合。

李贺多奇思妙想,造语“生”是他的特色。随手摘几句:“虫响灯光薄”“银浦流云学水声”“塞上燕脂凝夜紫”“羲和敲日玻璃声”。难怪他母亲要说:“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尔!”

李贺写了六十首咏马诗,占现存作品四分之一。这也是诗史上的纪录。而他的一些绝句清新曼妙,有奇幻之思,也很迷人。如《南园》:“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最后一句为宋代词人张先所袭用:“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又如《昌谷北园新笋》:“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如果你曾经在春天的清晨步入竹园,其时朝阳未高、晨露犹稀,你就会真切体会到“腻香春粉、露压烟啼”八字的微妙。

(十二)陈文岩咏柳宗元

不多唇舌不张扬①,言简意赅又一章。

写尽寂寥千万首,谁如孤笠钓寒江②。

① 柳宗元文简浅意深。

② 柳宗元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寂寥之极致也。

秦岭雪:柳宗元的遭遇都写在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江流曲似九回肠”“秋来处处割愁肠”,几句写尽羁旅宦情。

安史之乱后,人口减了四分之三,到处是贫穷、残破。此时柳宗元作为罪臣被贬至广西,真是无限凄惶。韩愈贬潮州时写给他侄孙的“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正与此同调。

柳宗元最著名的两首诗都与渔翁有关,一首是廿字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另一首是《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一首五绝、一首七古,一冷一热。一造景、一写景,各臻其妙。

《江雪》成了国画家的创作题材。喜欢画雪景的,更是闻诗起兴。他的单纯与孤高令人心醉。柳宗元在这里用的是减法,天地只留下一痕,众生只余下一人,而又置身在无限迷惘之中。“独钓”两字,殊堪玩味,前面说“绝”、说“灭”,其实不是的。漫天风雪中仍有人坚挺、执着、顽强地生活着。这是谁呢?依我看,这首诗并非“写实”,乃是作者的“心象”,诗人造境以寄意。

而《渔翁》是飞动的,渔舟顺流直下,一声“欸乃”唤醒了青山绿水。“绿”字非常警醒。诗中有烟、有火、有明晃晃的朝阳、有飞舟、有飞卷的白云,还有渔翁的特写。全诗充满生活气息,跳跃着明亮的色彩。虽有寄意,这个“意”可能是闲适、是淡薄,但基本上是写实的。

关于这首诗的结尾两句,苏东坡说“虽不必亦可”,还是商量的语气。明代的胡應麟就说“除去末二句自佳”,颇为自信。到了清代,王士祯就斩钉截铁说“二句真蛇足耳”。从诗的结构上,“回看天际下中流”是对于上面的补充和扩展。有了这一句,天地广阔了、视野扩大了。作者的心志也借白云表达出来,这就是柳诗中的“机心久已忘”。无此两句,未能尽意,此其一。其二,此诗之所以是六句而不是四句,是诗的体裁决定的。这是一首七古,起调舒缓,而渐入佳境,到了三四,方进入高潮,不可戛然而止。从声调上说,要有一个尾声。我相信这是作者一开始的布局,并非蛇足。

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旗帜。韩文雄健、柳文简峭,各臻其致。而韩一代宗师的地位不可替代。韩柳亦都擅诗,韩开拓了一片疆土,创造了奇崛诗派。韩诗擅刻画描绘,笔力千钧,然其诘屈聱牙亦为人诟病。柳诗峭洁澄澈,论者以为深受谢灵运影响。柳擅抒情,其近体愤激缠绵,感人至深。对于普通的读者柳诗可选读的比韩诗多,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别舍弟宗一》《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诸什都广为传诵。

柳的一些绝句也很有情致。如《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又如《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东坡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十三)陈文岩咏韩愈

笔健欲兴八代衰①,诗偏艰涩意难推。

韩公纵有千千字,都在蓝关雪一堆②。

① 苏轼谓韩“文起八代之衰”。

② 韩愈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秦岭雪: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旗手,他的诗歌创作在诗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清人钱良择说:“唐自李杜崛起,尽翻六朝窠臼,文章之事已尽,无可变化矣。昌黎生其后,乃尽废前人之法,而创为奇僻拙拗之语,遂开千古未有之面目。”“奇僻”指题材和形象;“拙拗”指语言和声律。

读韩诗不仅感到笔力雄健,无不达之意。你仿佛看到一位脚踏风火轮的天神驱赶风云雷电、八方神祇,搏斗于碧海青天;又仿佛看到一位手挥巨斧的雕刻家,劈山斫石,穷形尽相,让万物降服在刀下。他写赤藤杖、写山火、写洞庭,奇思妙想、光怪陆离,创造出一种震荡变幻的美。他写牛鬼蛇神、写蝎子寒雀,为历来士大夫文学所罕见。“鸱枭啄母脑,母死子始翻。蝮蛇生子时,坼裂肠与肝。”丑恶的形象令人毛骨悚然。同时,你也能体会到“韩孟诗派”刻意求新的创造欲望。真是“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醉赠张秘书》)。

韩愈以文为诗,意象比较密集、精巧,充分发挥汉语单字见义的特点,也常用“之、矣、哉”等等助语词。舒芜更指出:韩诗的散文化,还表现在章法上讲究虚实正反、转折顿挫。他又说:韩诗的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在诗歌形式上所形成的就是反对称、反均衡、反圆润之美。这也是拨乱反正,由当代格律诗的圆熟流转、对称和谐又回到古诗的刚健质朴、参差拗折。还有论者指出韩愈诗喜用“舂、撞、劈、戛、崩”这些字眼,以造成狠重奇险的艺术效果。

历来文艺革新,一开始总带来一股清气,但又不免矫枉过正。不必说末流,韩愈的作品就是如此。有成功的为人传诵的《山石》,也有为人诟病的《南山》,或许还有一篇之中优劣参半。中国诗歌有一种颇具哲学意味的“中和之美”。也就是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一般读者就难以接受。好像“五四”以来的白话诗,由浅白而精巧而社会化、政治化。然后是横的移植,中西结合,出现台岛及内地一众名家。近年则趋向于晦涩、玄虚、粗俗,变成小圈子的玩艺。古今对照,颇值得玩味。

文学革新者的历史地位,他的代表这个流派的标志性作品与作品的流行性,往往不在一个刻度上。韩诗最为传诵的不是狠重奇险之作,而是愤激跌宕充满抒情意味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艰难倔强之状如见。因宪宗退位,几个月后,韩愈就调回长安了。但年仅十二岁的爱女却死在流放途中。韩愈回程过其墓祭奠,写了一首诗,如下:“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写得何等酸楚沉重。这类诗写了普遍的人情、人性,语语从心中流出,故感人也深。

韩愈写了一百零五首绝句,有几首情致深婉、构思独特,也为人传诵。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又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完全是另一副面目,卸下狰狞的面具就是翩翩公子。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韩愈与柳宗元、刘禹锡都是好朋友。柳的墓志铭,也出自韩愈的大笔。但他攻击起永贞革新来也是有笔如刀,毫不留情的。依现实社会的观点,韩在当时是政治上保守一类的人。

(十四)陈文岩咏元稹

曾經沧海难为水①,几首悼亡情最真②。

果然情多容易滥,西厢稿里有遗痕③。

① 元稹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② 元稹之悼亡妻诗感人,如“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脍炙人口。

③《西厢记》原改自元稹《会真记》。

秦岭雪:元稹十五岁明经及第,应“直言极谏科”又得第一。他的诗很早就传入宫中配乐歌唱,人称元才子。后来又与白居易倡新乐府运动,时称“元白”。但他的乐府诗常一题多义,词采、结构、情感和深度均不如白居易。他的名作《连昌宫词》也咏“李杨”故事,历来都有人认为可媲美《长恨歌》,其实并不在一个水平上。他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含蓄隽永,不少唐诗选本元稹名下只有这一首。但又有人考出是王建的宫词混入《元氏长庆集》。

和韩文公一样,他的招牌和流行的作品并不一致。元稹传诵之作是他的悼亡诗,元稹出身寒微,娶名门韦氏女为妻。夫妇情笃,可惜韦丛廿七岁就病殁。此后二三十年间,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除了被《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誉为古今悼亡诗之冠的《遣悲怀三首》,还有《离思五首》《夜闲》《梦井》《六年春遣怀》等等,都写得情真意挚,凄伤欲绝,深具才子本色。

这首《离思》四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陈寅恪先生考出是为表妹崔莺莺而作。但不管是为崔氏还是为韦氏,都是沉淀后的深长回味。前两句从情感体验提升到人生经验,常为人引用。第三句有说“花丛”,是指美女如云,其实这是一种喻象并不一定指实。第四句“修道”与“缘君”各半,此乃巧言。修道即是缘君,二而一。究其实,是表示全都为你。元稹之善言语,能取悦人于此可见。这句也常为示爱者借用。

说到这里,不能不带出他的悼亡杰作《遣悲怀三首》。本来诗史上的悼亡诗以潘岳最著名,自元稹出,潘就逐渐为人忘却。艺术有时也是明码实价,童叟无欺,真刀真枪较量。《遣悲怀》的优胜之处在于:一是剪裁日常生活片断,以寻常语表达深沉的悲痛。“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一个“顾”字、一个“泥”字,昔日情谊,都到眼前,能不肠断?“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又唤起寻常人家多少回忆?其二是概括了深刻的人生经验而以熟语、俚语出之。“贫贱夫妻百事哀”“百年都是几多时”,迄今还停留在人们口边。其三,以独创的形象表达终身的遗憾。“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长开眼、未展眉”真是妙对。未亲身体验,不能言之。这三首诗的不凡之处在于剪裁。赵昌平先生说:“诗似断实续,悲君又复自悲,有总有分,首尾呼应,得草蛇灰线之妙。”应该指出的是,此诗描写当日生活的窘迫不无夸张。“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说得好像戏曲中的王宝钏与薛平贵。

元稹写情诗也写艳诗。“春酥见欲消”“一多梨花压象床”“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玉栊深处暗闻香”等等,不是透露了若干消息吗?

元稹还撰有传奇小说《会真记》,就是后来被王实甫妙笔改编成为杂剧的《西厢记》。记述他和表妹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被后人讥为始乱终弃。他后来任西州节度使与著名校书薛涛恋爱,同居数月,待得回京也就不了了之;而同时元稹又与一位歌女关系暧昧。这一些都让人觉得元才子言行不符,甚至相当玩弄感情。因之,也就怀疑他的悼亡诗是否虚言夸饰,并不那么诚挚。

我想,我们不能以今天的道德标准要求元稹,他毕竟是一个可以拥有三妻四妾的封建官僚。而就人性而言,一个人可以拥有多段感情,而每一段都是真实的。

(十五)陈文岩咏刘禹锡

竹枝①也竞出新声,不负诗豪②才气情。

燕子③来时当告我,谁家陋室得君铭④。

① 刘禹锡以民歌写竹枝词。

②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③ 刘禹锡诗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④《陋室铭》为刘禹锡著名短文。

秦岭雪:青年时代读到一些大文章,常见引用刘禹锡这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意思是说,某种体制一天天烂下去,而某种体制又一天天好起来。信心十足,气魄宏大,所言者世界大事也。而原作是刘禹锡在贬谪生涯中酬答白居易慰问他的诗句。“沉舟、病树”是指刘自己,“千帆过、万木春”是他指兼自指。当然也可以说是诗人在困境中并没有消极颓废,对未来仍抱有信心云云。显然,这两句诗不是触景生情,信笔书之,而是经过深刻思考达到哲理高度的凝练之笔。于是,也就成为文艺理论中形象大于思想的一个脚注。

白居易称刘禹锡“诗之豪者也”。刘自称刘郎,郎是唐人对男子的尊称,如称玄宗为三郎。可见其兀傲之气。白居易常叹老,刘却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千古文人悲秋,刘却唱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又说:“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胸怀高远,绝非寒酸文士可比。刘之狂之豪更突出表现在看花二“绝”中。刘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游长安玄都观,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君子者谁?不管是当年的余孽还是今朝之新贵,这些势焰熏天者又岂在我刘郎眼中。这首诗闯了祸,为执政者所不满,又远放外州。十四年后回京,刘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对政敌充满蔑视,极尽揶揄之能事。“前度刘郎今又来”是何等狂放,而这句诗也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熟语。

在中唐的文化史上,刘禹锡与柳宗元都被称为思想家。他的哲思和胸怀还表现在广为传诵的怀古诗中。最著名的是《石头城》和《乌衣巷》。淮水东边的冷月、王谢堂前的燕子,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它的清辉,舞动着它的身影。这组诗纯用白描,情由景生,而无限感慨即在其中。刘禹锡怀古诗的主旨可用陈寅恪先生两句诗来概括,那就是:“兴亡今古郁孤怀,一放悲歌仰天吼。”吊古伤时,不只为自己长期遭贬逐的命运,更为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当我们读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真是不胜低回!

刘禹锡长期在巴山楚水之间流徙,接近底层人民,了解各地风俗,也接受了民歌的滋养。白居易说刘禹锡能唱“竹枝”,音调凄婉动人。他学习民歌创作的《竹枝词》《浪淘沙》,形象生动,格调清新而含义深长。诗评家李元洛认为:“既保留了民歌质朴天然的天生丽质,多用口语入诗,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同时又俚词而入雅调,从语言到情调多了一份文人的优雅高华。”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又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陋室铭》是刘禹锡的名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名士襟怀,孤高脱俗,也就成为道德君子的宣示表。常有人抄写或请书家挥毫补壁。全文四言六句,五言六句,文短而意足,气象峥嵘,眼界开阔,物质匮乏而精神富足。两个“可以”,两个“无”,舒适惬意之状可掬。

(十六)陈文岩咏贾岛

两句三年尽峭枯,笑君一世为诗奴。

苦吟哪句能传得,除却推敲①甚也无。

① 贾岛:“僧推(敲)月下门”,成了典故。

秦岭雪:贾岛“推敲”的故事,在历代诗话中最为眩目。一位平民诗人,或许还穿着袈裟,在长安大街上骑着瘦驴昏头昏脑,兀自孤吟,撞上了市长大人的车骑。这在今天也一定能上热搜。

这位市长就是韩愈。贾阆仙非但没有惹祸,还同市长交上朋友。而“推、敲”两字也从诗中跳了出来,成为人们普遍应用的词语。原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

寂静月下一声剥啄,何等醒耳。所謂用一“敲”字,境界全出。境者,幽居静寂之魂也。这首诗,颈联亦佳。论者认为“月光下的小路,野色巨石与空中飘过的云朵,构成了奇异优雅的流动画卷”。

贾岛好像有意为后世的诗评家提供堪以咀嚼的材料。他另有两句诗也很著名,这就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出自《忆江上吴处士》这首五律。表面看来,只是说秋风吹落了树叶,很寻常的景色,但加上“渭水、长安”这当时的繁华之地作为背景,其意味就颇堪寻觅。原来,他的朋友吴处士到福建去了。他想起夏天聚会的情景:“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现在,又到了秋天怀人的季节,我是如此地孤凄惆怅!亲爱的朋友,你何时回来呢?如此,平淡的景语就化为沉甸甸的情语,充满思友之情。所以有人说,气象直逼盛唐。这也启发读者:读诗不能只是寻章摘句,而要从全诗意境筋脉中体味。

贾岛听从韩愈的建议,脱下袈裟,应进士试,但始终没有考上。晚年做了两任县级的小官,生活一直很困窘,以致“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自不免多寒涩瘦削之词。苦吟是他的招牌:“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写诗到这份上又何苦来着?然而,晚唐却又有一位诗人李洞画其像置之屋壁,朝夕事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唐诗的兴盛与艰难。

贾岛还有几首短诗,经反复锤炼,显得省净而境界幽寂。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又如《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首诗同孟浩然的《送朱大入秦》一绝句十分相近。虽说是归隐或半归隐,心中还是有一把剑。

他还有一首思乡之作《渡桑干》也很有名:“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用笔委曲,更进一层,并州尚不能久住,何况咸阳?这种手法,很为后人模仿。

(十七)陈文岩咏白居易

琵琶①一曲泪珠弹,司马青衫湿复干。

百拣千挑无晦字,东瀛②谁不拜香山③。

① 白居易名篇《琵琶行》。

② 日本的别称。

③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秦岭雪:白居易最著名、流傳最广的作品就是《长恨歌》与《琵琶行》。这两首长诗代表了白居易的艺术成就,也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艺术的最高水平。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细致的心理描写、有荡气回肠的抒情、有无限的感慨唏嘘;情事合一、情景相生、收敛有度、音节谐美。独吟或群诵都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这两首杰作有一个共同点:都从具体的人事起笔,扩展升华,表达了对某种人类共通情感的终极关注。《长恨歌》从帝妃之私咏起,不无讽喻、抨击。而马嵬坡事变后,作者将李隆基、杨玉环还原为普通的人,对两人的生离死别寄予无限同情,对玄宗的相思入梦,悲苦凄清反复渲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则将杨妃生死相许的悲情推向极致,成为后世情侣的经典誓词。

《琵琶行》写的是一位倡女的飘零。年老色衰的命运与萧瑟的秋天、作者遭贬的宦情交融为一,最后推己及人,同声一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中有多少恻隐,多少侠义心肠,又有多少悲切?全诗饱满地体现了一种渴望求生奋斗路上互相关爱的情怀,因之也就成为朋友关系中经常引用的名句。

这首诗是实录还是虚构?主客体二而一,而秋水、荻花的背景又是如此自然天成,不能不引起一点疑惑。且看另一首。

白居易遭贬赴江州途经鄂州之时写了一首《夜闻歌者》:“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很明显,这就是《琵琶行》的先声,“终不说”留待《琵琶行》来说,让读者终于无憾。

白居易九岁通音律,对音乐有很深的认识,此诗对琵琶弹奏的描写出神入化,向来脍炙人口。据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诗中某些句子似从元稹《琵琶歌》化用。如元之“冰泉呜咽流莺涩”与白之“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又如元诗之“霓裳羽衣偏宛转”“六幺散序多笼捻”,亦可在白诗中找到痕迹。更扩展一点看,白居易之前已有不少诗人描写音乐。如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李颀《琴歌》等等,同辈诗人韩愈有名作《听颖师弹琴》。这些都可能对白居易有所影响,但他们都未能达到白居易的精妙。罗宗强教授说:“用‘急雨’、用‘呢喃低语’、用‘莺语间关’、用‘银瓶乍迸’、用‘铁骑刀枪和鸣’、用‘裂帛’等各种比喻来表现声象,不仅状乐声的起伏低昂,而且状由此引起的种种现象、种种感觉情思。”

一位诗人说,个人的一段生活经历加上全人类的文化成果就是诗。这个成果也包括作家本人艰苦的求索。先有一个雏形而最后成为巨著,这在文艺史上并不缺少例证。

《琵琶行》在文体上还可看出唐代变文的影响。叙事委曲而详尽,人物命运历历如绘,并有若干动人的细节描写,已具小说作意。《长恨歌》源于陈鸿的《长恨歌传》,取材当时的民间传闻。而元稹的《会真记》为元杂剧《西厢记》本事。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也是出色的传奇作手。这一些都透露了晚唐文坛走向群众化的若干讯息。白居易之后,古典诗坛已没有如此精于描写而又充满诗情画意,清词丽句络绎奔赴笔端的叙事长篇。清代吴梅村的《圆圆曲》则偏重于咏史,只有大事件、大场面,实在难以相比。

在诗歌语言上,白居易有意追求浅白切近,力求“老妪能解”。他的作品不仅“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还流传到日本、新罗。他的不少作品明显表现出口语化的趋向。可以说,他是诗史上第一位大力提倡通俗化、群众化的文学大师。

(十八)陈文岩咏杜牧

官场难得一分真,还是扬州梦①里亲。

绝句读来如洗耳,继君能有几多人?

① 杜牧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

秦岭雪:杜牧追慕李杜,崇敬韩柳。他说:“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又说:“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因此,他的作品有杜、韩的气骨,又有李白的词采。杜牧有不少绝句为人传诵,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的咏史诗深刻蕴藉,闪耀思想的光芒。不管是正面描写还是做翻案文章,都触动人心。《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一个“笑”字、一个“破”字,何等沉痛又何等犀利!咏赤壁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言人之所未言,沉思之后令人莞尔。

杜牧入扬州节度使幕府多年,诗酒风流,事后有多首追忆之作。清代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录了两首。其一《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一词,两本流行的《唐诗选》批注有所不同。“中国社科院文研所本”引秦穆公时萧史与弄玉的典故,指出“玉人”即以萧史喻韩绰。但马茂元先生《唐诗选》,“玉人”下注曰:玉人义同美人。这里指的是扬州歌妓。那么,“玉人”到底何所指?鄙见既是指韩绰,又可以指歌妓。因为教吹箫必有两人在焉,这是知交之间的调侃语、风雅语。

但这个并不重要。这首诗的妙处在于用廿八字写出一个明月的扬州、一个无限旖旎的扬州、一个美丽箫声中的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明月扬州之咏不绝如缕,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能不感谢杜牧的风流俊赏。

写自己的游冶生涯的,杜牧还有一首名作《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那这姑娘就是扬州的选美冠军了。诗人晚年回忆起这段日子还写了一首《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覺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评家俞陛云先生说:“不怨青楼之萍絮无情,而反躬自嗟其薄幸,非特忏除绮障,亦诗人忠厚之旨。”所谓“忏除绮障”就是为游冶的毛病忏悔。照我看,这首诗不仅不是忏悔,还有点风流自赏的意味。一切是那么坦然、惬意,往事如烟亦如梦。多少柔情蜜意,又多少惆怅意绪。还有人为了维护杜牧的美好形象,竟花功夫考出这首诗是伪作。其实完全无此必要,杜牧自己就说“十载飘然绳检外”。晚唐士大夫冶游成风,并没有什么清规戒律。

杜牧不少作品表现了对妇女命运的关注。《杜秋娘诗》《张好好诗》,都带有传奇色彩。香港作家高旅就将《杜秋娘诗》改编成长篇小说。

说起杜牧,读书人还会记起他的《阿房宫赋》。这是唐文的名篇,凝练警策,总结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杜牧不仅知史,而且知兵,颇想有一番作为。但大部分岁月在刺史任上流转未能一展雄才,因此他诗中常蕴含一些深沉的感慨。请读《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评者谓以势作主故能开合随心,有老杜格局而流丽过之。(见马茂元《唐诗选》)难怪后人称之为小杜。

(十九)陈文岩咏李商隐

缠绵绯艳苦无题,有爱难寻一处栖。

为甚后人多曲解①,只缘心底少灵犀②。

① 后人常把李商隐之情诗解为思念君王。

② 李商隐诗句:心有灵犀一点通。

秦岭雪:李商隐的诗,注家都以为有本事,以致“满天云雨尽堪疑”。或以为李是温庭筠一类浪子,招蜂引蝶,风流自赏。如苏雪林教授指“锦瑟”是宫人赠与义山的纪念品,其辞则是作者自叙与宫嫔的恋爱;或以为是李商隐仕途淹蹇,百般郁结,借此吐露一腔愁绪。甚至指实为令狐绹而作,慨叹“无良媒以接欢”,成了日夜苦吟的单相思。对此前人驳议辩证已多,虽众口纷纭而疑惑未消。所谓见仁见智,百家争鸣,姑置之勿论。

这里提供一种思路,姑妄言之。

李商隐早期有两组写恋情的诗,一组是《柳枝五首》,五言多比兴,近民歌体,前有长序;另一组是《燕台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对恋人的思念。奇思异想以及尚感生涩的造句都颇有李贺的影子。我很怀疑这两组诗是文艺青年李商隐的习作,并非纪实。

《柳枝五首》有序,近乎一篇小小说,读者可细味之。其不合情理处有三:一是《柳枝》以一商人家十七岁的少女,能于商隐友人让之片刻吟诵之间即理解《燕台》一诗之含义,并断带以结示爱;其二,隔天又主动邀约商隐河畔幽会,并以六朝民歌之《博山炉》寄意;其三,商隐竟不赴约,理由是:赴京行装为友人戏取,只能先去追回行李。这数事均极具戏剧性而欠缺情理,虚构色彩甚浓。

中国古典诗歌向来重视写实,有的竟如日记,或曰诗史。屈原、李白有种种想象,韩愈、李贺怪异百出,唯其发生处仍是具体的人事。到了晚唐,传奇小说出现,或亲历或传闻,既有完整故事,虚构因素遂多。元稹引诗入《会真记》,迨义山则变本加厉,以传奇为诗。《柳枝》《燕台》可堪为证。此种文艺笔法日渐成熟,遂贯串于义山一系列言情之作,特别是无题诗。或缘于某种感触,产生某种情绪。就如鲁迅论创作时所说“生发开去”,概括了种种人生经验,创造出足以充分表达情愫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虚构的、美丽的,甚至有一点神秘。

李商隐同于李贺者是片断意象的组合,无关系词、无指向,只是没有李贺生涩。李商隐是骈文高手,也比长吉多活了二十多年,文字自是更加圆熟。但早期的诗作如《日高》,则与长吉如出一辙。

如果我们把握了义山的创作心态,并对他借象以寄意的手法有所领悟,则读无题诗就不会如入云雾之中,不会死于句下。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半不限于一人一事,总是从具体情境出发。寄意高远,抑郁难平,其哀感愁怨,不止一端。“横看成岭侧成峰”,读者可自行寻味,但不可硬读。

李商隐其实是一个很深情的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广为传诵的《夜雨寄北》,打动了多少离人的心!他想念妻子,却不说自己如何苦思苦想,而是从对方着笔,说妻子盼望他归去。后面两句尤妙。杜工部直写“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李商隐用的是曲笔,共话当日相思情景,情意更深更浓。从对方着笔是抒情诗常用的手法,自己相思难遣,却把对方写成情种情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等等皆是。余如《圣女祠》《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离亭赋得折杨柳》皆同一机杼。

(廿)陈文岩咏李煜

末朝君主怨词多,生在皇家莫奈何。

小调南唐称第一,凄然垂泪对宫娥①。

① 李煜《破阵子》词句: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秦岭雪:李后主词存三十首左右,都是小令。最长不过六十二字,前后期各半。所谓后期即被俘后居于汴京的三年。其内容,也是男欢女爱与忧患意识各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极力叹赏之,近百年成为评论李煜词的主流话语。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眼界大即“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不限于歌筵舞畔,离情怨思;感慨深就是“亡国之音哀以思”;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有论者指为由俚俗而文雅。

这几句说得不错,但李后主并不全避俚俗,甚至以俗语入诗。如著名的《一斛珠》:“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其首两句以及结尾的“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对欧阳修、柳永、李清照都有影响。李后主词也少用典故,并不镂金错彩而是清新自然,雅俗共赏。他不像宋代词人经常大量化用古人诗句,甚至“掉书袋”以文为词。因其篇幅短而易懂,近代仍有作曲家青睐,成为流行歌曲。

王国维又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这几句就值得斟酌。李煜以帝王之尊归为臣虏,失去自由,受尽羞辱。连挚爱的小周后也要入宫侍奉宋太祖,可以想象其捶胸呕血之状。惟其词沉痛则有之,说以血书之就有点过甚其词。自来文艺作品以血书之不在少,如屈原《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血泪交迸,情见乎辞,远远不止于后主的“沈腰潘鬓消磨……垂泪对宫娥”。

其实,宋徽宗的《燕山亭》所咏叹与李后主并无二致,都是对于故宫的怀恋,对于雪压霜欺、风雪无情的感叹。请读下半阕:“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这不活脱又是一位李后主吗,哪有大小之分?

至于说“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则不知这位老先生何所据而云。释迦普渡众生、基督牺牲自我拯救世人,都有鲁迅说的“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勇气。李后主词中则只有失去帝王生活的哀叹。其内容仍是狭小的,所表达的仍然是个人身世之感。不能因为说到时序变迁“春花秋月何时了”,说到“往事知多少”,痛言人生无常,就说是眼界扩大,有宇宙观念。

李煜词千年传诵,自有他的高处、妙处。

《虞美人》是他的代表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的《唐宋词选》评曰:“作者在词中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地交织在一起,配合以音调的回环起伏,给人以思潮翻腾之感。特别是择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作为比喻,更能收到把他的感情形象化的突出效果。”

赋予一种浓情以宏大的形象,引起人们普遍共鸣,这是后主的绝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即是例证。

笔者以为,李后主作词最擅于起调,正如一位歌唱家凝神屏息,胸中百回千转,然后将万般愁绪喷薄而出,有惊天之概,有掷地之聲。

“多少事,昨夜梦魂中”“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都是情满意酣,主题先行。

工于白描,语言神秀,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耐人咀嚼。

(廿一)陈文岩咏范仲淹

岳阳楼记见胸襟,一士独怀天下心。

莫道文臣难吃苦,戍边词①有后人吟。

① 范仲淹曾戍边防西夏入侵,其《苏幕遮》《渔家傲》词传诵千古。

秦岭雪:范仲淹存词仅五首,有三首常为各种选本选用,其中两首入选《宋词百首流行榜》,列廿一、廿三。词中名句“碧云天,黄叶地”为王实甫《西厢记》所化用;“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则在李清照的《一剪梅》得到回响。这种“强强联合”,常为选家津津乐道。

范仲淹这三首常见的词都有一个“泪”字。

《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苏幕遮》与《御街行》写的是离情别恨,都是传统题材,但却没有脂粉气。秋风秋月,一片凄凉,景高远,情深挚。“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未到,先成泪”,婉曲深沉,前人所未到。

惹起争议的是他的名作《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没有唐人边塞诗的豪情胜概。景是落日苍茫,情是白发老泪。他不像一位边帅如此表忠:“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因此,他的朋友、政治上的同道者婉约派大家欧阳修说是“穷塞主之词”。

“穷”就是苍凉,无旗帜鲜明、军容强盛之貌,更无缚藩王置之阙下的豪迈。塞主指范仲淹时为陕西经略使,西北边防的主帅。

宋代立国已百年,燕云十六州始终未能回归。与西夏对峙,陷于苦战,互有胜负。范仲淹五十二岁受命御边,虽曾令西夏胆寒,但战局并不顺利,心理负担是沉重的。关塞风云之气、战士戍边之苦、英雄忧患之情,一齐涌上笔端。他也是战斗的一员,与征夫有共同的感受:同是思乡万里、同是边警紧急、同是久战不为功。这首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边防的情势以及戍边将士的思想感情。

在当时词坛上,这是一声独唱,也可称为孤篇横绝。与绮罗香泽、绸缪婉转的词风大异其趣。斯时,欧阳修正在汴京写他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范曾邀他到军中任书记,他借故不去,缺乏边塞生活的体验自然不会成为这首词的欣赏者。

范仲淹更有名的作品是《岳阳楼记》。这篇不算长的文字,作者虽未亲临其地,却写得凝练飞动。文有三体即诗、赋、古文。诗情、诗的精辟,赋的体物浏亮,古文的质朴刚健合而为一。高瞻远瞩,波澜迭起,清词丽句,络绎奔赴,令人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结尾一段,将中国士大夫爱国忧民的情怀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言,迄今仍光芒四射。

范仲淹是言行一致的,韩琦赞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廿二)陈文岩咏晏殊

如诗意境字行间,浅唱低吟兴未残。

归燕落花谁晓得①,苏州此日有评弹。

① 晏殊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秦岭雪:苏州评弹,吴侬软语。弦索叮当,说时絮絮叨叨,唱时一声裂帛,自有醉人妙韵。用来唱晏殊的小词,正是珠联璧合。

晏殊有一首小令《浣溪沙》入选《宋词百首排行榜》。其中两句特别令人叹赏: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以清词妙对写伤春意绪,语浅情深,而上下拍结尾两个同音字,余味不尽。

有评者谓作者体悟了宇宙无限的循环,充满深远的哲思。其实春秋代谢、人生无常的感慨,古已有之,不必自晏殊始。而晏殊经常用来宽解自己的词句,如“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并不见得有多么深刻的思致。

这首《浣溪沙》上拍写韶光难留,人事代谢;下拍写时序变迁,留连不舍。其题旨与一首流行曲非常相似——“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忆童年时……”

此词的妙处全在中间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律句入词徒增分量。这两句是从晏殊一首七律《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移植过来的(包括结尾一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亦是),而此联据说又是晏殊下属王珪所对。首先是妙语偶得,天衣无缝。再者,就是意象组合的张力可以让读者反复吟味,产生无穷的联想。这本也是汉诗的一种属性。“似曾相识燕归来”在蒙眬疑惑之间、在是与非之间、在新与旧之间,而“王谢堂前燕”又是有历史烙印的意象。因此,可以说此词之传诵不衰全在于王珪灵光一闪。

晏殊太平宰相,富贵闲人,大量作品为歌筵酒畔聊佐清欢而作。也有少数作品以白描绘景,形象鲜明。如《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写伤春的还有一阕《踏莎行》,全写意象,以境见情,不让前述之《浣溪沙》专美:“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又见燕子,晏殊心中似乎有它。

(廿三)陈文岩咏柳永

长调皆知创自君,偎红倚翠最销魂。

是非留与后人说,水井当年处处闻①。

① 时人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秦岭雪:十余岁读中学,教数学的郑老师抄了一首词给我,正是柳永的《雨霖铃·寒蟬凄切》。斯时,我正热衷于朗诵,朝夕讽咏,就深深刻在脑海中。

此阕的妙处在婉曲,叙离情。先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复设想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景语作情语,无比凄清。结拍直抒胸臆,似寄言,更似自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将情感之表达推向高潮。如此笔法,疏密相间、隐显兼济,多层次、多角度,丰富而酣畅,这正是慢词的优势。

柳永的《乐章集》存词二百余首,百分之九十是慢词。他是宋代第一位大量写慢词的作家。所谓慢词就是长调,每阕八十字以上,最长的《戚氏》竟达二百字。而其中,除十几首是唐以来的旧调,皆为新声。新声者,当时之流行曲也。上自皇帝,下至乐工,都乐此不疲。

这是城市经济发达的时代,这是市民意识高扬的时代。繁华竞逐,新声巧奏,歌筵酒畔醉生梦死。且看柳永如何自述美人索新词的情景:

迁延。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殢人含笑立尊前。接新声、珠喉渐稳,想旧意、波脸增妍。苦留连。凤衾鸳枕,忍负良天。

真有今日词坛大腕的牛逼气象。

柳永有两种笔墨。

他能为极雅之词。著名的如咏杭州的《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无一点尘俗气,何等清丽。又如写羁旅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气象开阔,笔墨苍劲,东坡誉为“不减唐人高处”。

即使写男欢女爱,也有极诚挚的文字。如《凤栖梧》,写倚楼念远,最后两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曾被王国维借来形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具备的坚毅与执着。

但柳永有意趋俗。他大量的作品以浅俗之语写艳情,被认为是“淫冶讴歌之曲”。他热烈歌唱的是游冶、是感官的享受,有些近乎色情。这正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兴趣和需要。如《浪淘沙慢》:“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又如《昼夜乐》:“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这些曲词流传极广,以至“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出身官宦人家,其父由南唐入宋,曾任工部侍郎。柳永曾任小官,并在五十多岁时考中进士。但他似乎大半生混迹于歌伶舞女当中,成了专业的填词人。据云,他身后萧条,寄棺于寺庙,还是歌女们凑钱把他安葬的。后世的传奇戏曲都有所描述。

这是命运?是兴趣?是生活所迫?还是个性使然?

他曾在进士试落第之后,傲然唱道: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从这个角度看,柳永是慢词的殉道者。在功名和填词之间他快乐地选择了后者。

(廿四)陈文岩咏苏轼

千百年间不二才,未知入世为谁来。

诗文书画学能得,难得心胸敞着开。

秦岭雪:坡公已成为文化宝库,评说的文字山呼海啸。他的著作、诗二千多首,词二百多首,各体散文四千多篇。未计哲学著作、书法和绘画。

这里只说两点。

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雄踞当代《宋词百首排行榜》首席。但非常流行的朱彊村本《宋词三百首》不收。据说第一稿收了,复又删去。

又云是因为“小乔初嫁了”这一句与周郎功业无关。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其实只推出“三国周郎赤壁”一人。写公瑾用了这样几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其中“英发”两字是孙策评论周郎语,见《三国志·吕蒙传》,算是史有实据。其余,“小乔”并非此时初嫁,而“羽扇纶巾”更是借用诸葛亮的行头。因此可以说,东坡的笔法并非写实,用当代的文艺术语就是“典型化”。从创作的角度看,“以美人烘托英雄,豪中含婉,笔墨精湛,匠心独运。”(刘乃昌教授语)如果换成“都督拜印了”,那就大为失色。

也有云可能是因为不谐音律。

关于这一点,宋代就有许多批评。李清照说坡公词是“句读不葺之诗”。“不葺”即不整齐,长短参差,直白说就是不谐音律又缺乏词韵的长短句。李清照将诗与词严格区分开来:诗言志,质实;词抒情,婉约。表达了她非常传统的“诗庄词媚”的美学观念。

但东坡恰恰喜欢这种“句读不葺之诗”。《与陈季常》云:“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与蔡景繁》云:“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

词就是长短句,句式不是问题,关键在语言的属性。是词的,还是诗的,这就大有讲究。牵涉到一系列的问题,此处不议。

刘尧民教授《词与音乐》一书引《东坡乐府·醉翁操》序说:“有精于琴艺的行家,因原来的曲词不能发挥音乐的特色,‘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可见,东坡也能倚声填词,他的破格乃有意为之。

现在,还有一众格律派,写诗填词斤斤计较一声一韵之得失。对此,刘先生说:“我以为词的音调既已失传,一个韵字用得合不合究竟以什么为标准?‘用之不紊,始能融入本调,收足本音。’在后代讲这话,岂非欺人之谈?就在词乐未失传的当日,看来也不至这样琐碎细微。有好多名家的词,曾用当时的方音、俗韵填词,当时并没有所谓的词韵可据,然而并不害其为名词。”此论最为通达。

苏东坡的诗词总是全面地、完美地呈现了他的人格。

乌台诗案,政治摧残了文艺。但坡公以一个地方官的身份的确与朝廷唱对台戏。他写诗揭露新法的流弊,激烈而尖刻。如《山村五绝》之一:“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这是针对盐法。另一首:“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是针对青苗法。

敢言,不附和,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宁折而不弯,这就是东坡的风骨。不仅熙宁变法时期是这样,后来司马光回朝也是这样,这一些都记录在史书上。

我感到有兴味的是苏轼始终是一位继承中国诗歌美刺传统而又躬行“诗言志”的诗人,他的感情都真实地倾注在诗词中。

你看他在狱中写的两首七律,感恩,怕死,惦念妻儿、兄弟。“圣主如天万物春”“他年夜雨独伤神”“魂惊汤火命如鸡,身后牛衣愧老妻”,哀恳动人。一出狱,马上就“走马联翩鹊啅人,试拈诗笔已如神”,所关心的是余年乐事。真是不知悔改,无可救药!贬谪黄州,仓皇出京,一路吟咏不绝。先有《梅花二首》,以梅自比,自伤身世,而笔势飞动,孤芳自赏。及至见了好友陈季常,就忘记了“平生文字为吾累”,又对政事发起议论:“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这就是苏轼。

到了黄州,寄居佛寺,写了名作《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纪晓岚评曰:“纯以海棠自寓,风姿高秀,兴象微深,后半尤烟波跌荡。此种真非东坡不能,东坡非一时兴到亦不能。”

还应该说,这是东坡遭受重大挫折后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深化,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一种睥睨俗世的高贵见之言外。这是诗人个性美的自我塑造,他就是海棠。

深挚,是东坡诗词的情感特色。伤悼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友爱苏辙的“与君世世为兄弟”都是如此。

(廿五)陈文岩咏黄庭坚

苏门学士首称君,立派江西①更出群。

急欲脱胎推拗体②,却从意趣让三分。

① 黄庭坚创江西诗派。

② 黄庭坚诗多拗体。

秦岭雪:苏门四学士,苏轼最看重黄庭坚,以平辈才士视之。但黄庭坚却终生师事苏轼,非常崇敬。古人以道义交,风范长存,令人怀想。

黄庭坚有诗一千九百多首,略少于东坡。宋代“苏黄”并称,而黄庭坚后来更为江西诗派奉为宗主,影响所及漫衍到民初诗坛。

黄庭坚论诗,最重要的是这几句:“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杜诗尽多直道当时语,“无一字无来处”显然不符合事实。“点铁成金”就有许多讲究。包括字词与作意的翻新,此中尽有成功的例子,可列为教科书。然黄的作法多半是笼括前人诗意。如《秋思寄子由》之“老松阅世卧云壑,挽着沧江无万牛”,即是从杜诗“云壑布衣骀背死”“万牛回首丘山重”而来;另一首“别来头并白,相见眼终青”,又是从杜诗“江山万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化出,这就不免拾人牙慧。黄庭坚又好用典故,著名的七律《寄黃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分别用《左传》《汉书》《史记》的典故,又化用了李白、杜甫、李商隐、柳宗元的诗句。写诗赠一个姓郭的朋友,连用五典,将郭氏家族请来作陪。评者谓搜史作文,炫耀才学。因此注“黄”,也成为学问家的热门功课,一注再注,一补再补。钱钟书的《谈艺录》就用了五十五页来纠正前人的错失。看来,要读懂《山谷集》,宜先进什么书院、精舍深造一番。

关于拗句,这是杜甫的创造。现存杜诗,律体九百多首,几占全部作品三分之二。而夔州之后约四百首,杜之拗句即产生于这一时期。杜甫自注“效吴体”。所谓拗句就是平仄不全合律的句子。如《愁》:“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此诗除结尾一句,其余七句全不入律,而且不注意黏对。(见莫砺锋《杜甫评传》)对于“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老杜,拗句乃有意为之。或因题生意,或一时兴起,想自由化一下,难以考究。其艺术后果,则为古人所评:“有疏斜之致,不衫不履。”或者竟是“笔势回旋,顿挫阔达,纵横如意,不流于直致,一往易尽”。如江水畅流,稍泛波澜,放几块大石,有些激荡,有几朵浪花,就耐人寻味。

关于黄庭坚的拗句,霍松林教授说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他不谐律是有讲究的。方东树就说他:“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倔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此诗(指《寄黄几复》)‘持家’句两平五仄,句中顺中带拗。其兀傲的句法与奇峭的音响,正有助于表现黄几复廉洁干练、刚正不阿的性格。”

音律与诗意是一对互相依存的矛盾。究竟是“声从义”,还是“意趋声”?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对声律的讲究可以促进诗意的深化和字词的优化,则是许多旧体诗人的切身体验。唯讲究过甚,又有诸多流弊,毋庸赘言。

(廿六)陈文岩咏秦观

格调尝来如酒醇,苏门婉约自称尊。

含苞花作女儿态,七夕鹊桥唱断魂①。

① 秦观《鹊桥仙》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岭雪:秦观是当时的流行曲名家。时称“秦七黄九,当代作手”。而秦观胜于黄山谷,这也是共识。秦观追随东坡,是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苏轼对他也很亲厚,自己逆境中过金陵,还托王安石为之延誉。秦观卅八岁,困守场屋廿年后才中举,与此不无关系。但秦观作词,上承南唐,近受柳永影响,走的不是苏词的路子。所以东坡委婉地批评他“学柳七作词”。秦观政治上受苏轼牵连,生命的最后十年一直在贬谪途中,身心俱疲,终于死在广西藤县当时的蛮荒之地。死前不久有幸与从海南岛放归的苏轼见上一面。宋代党斗对政敌的处置非常严酷,官职、薪俸一风吹。饮食粗劣,住破屋,形同监管。我想苏、秦劫后重逢,必然长歌当哭,动天地而泣鬼神。

秦观的《淮海集》存词七十七首,多半写艳情。其体制是长调与小令参半。量不多却卓然大家。当代的《宋词百首排行榜》秦观有五首入列。分别是:《踏莎行·郴州旅舍》《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山抹微云》《千秋岁·水边沙外》以及《望海潮·梅英疏淡》,前三首最为人传诵。

《踏莎行》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失、迷”写出凄美的境界。这是秦少游的拿手好戏。“桃源、驿寄梅花”都用典,浅显易解,如同己出,不必查书。一路清浅,到了“砌成此恨无重数”方用重锤,文势大振,这就引出结拍两句——江水自流并不为谁。以此作诘即是以无限的郁结拷问大自然,为谁?为谁?我们仿佛听到河谷中一声声呐喊。其无奈、其沉痛、其欲诉无由萦绕在山水之间。绿水长绕,青山常在,水又何其有幸!山容水态,离情别绪寄托着浓重的身世之感,这就不同于一般的伤别之作,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境界。

更有名的是《鹊桥仙》,词曰: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苏轼“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的绝唱;秦观的“纤云弄巧”是七夕词的绝唱,堪称宋词双璧。

此词之高处在出俗。在“词为艳科”的北宋,这是一阵清风,一声玉笛。

何等艰难方得一会,而此会胜过人间无数。此处借牛女相会,为下半阕作势。而“胜却”两字已透露若干讯息。下拍写“别、忍顾”是普遍的人性,谁不依依?伴随着这伤别意绪的竟是一声巨响!这一声提高了爱情的内涵,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将世俗的男欢女爱提升到以心相许,精神相通的高度,唱出了苦恋一族的普遍心声。伤别,本是感情的阴暗面,所谓“黯然销魂”者。然而,秦观这天才的歌唱却令离情别绪焕发诗意的光辉,将残缺升华为完美。这就是笔补造化。

秦观又被称为“山抹微云学士”。宋代詞人多有因一妙句而名噪天下者,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张三影”等等。论者又举出“乱分春色到人家”“破暖轻风,弄晴微雨”这样一些句子,说秦观的语言典雅而平易、清丽而自然、平淡中见功夫。用语用词的特色加上善用比兴、擅于造境、少用典故就构成了柔婉清丽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词句来形容就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的小诗也很令人喜欢。如《秋日》:“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都很清雅且富生活气息。

《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引起元代大批评家元好问的非议,说是“女郎诗”。也有人说他“诗如小词”。钱钟书先生说:“‘时女游春’的诗境未必不好。艺术之宫是重楼复室、千门万户,决不仅仅是一大间敞厅。”

(廿七)陈文岩咏周邦彦

创调才多创意少,霜寒马滑谁知晓①。

词坛尽许正宫商,格局终归高不了。

① 周邦彦词句:“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野史谓周邦彦碰上宋徽宗幽会李师师而填此词。

秦岭雪:周邦彦首先是音乐家。宋徽宗让他提举大晟府,是官方的音乐主管。周本人善创调制曲,著名的《六丑》《玲珑四犯》就是他的作品。能融合多种曲调的妙处,既难唱又好听。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尖新”吧。

《词谱》明代已轶,我们无法想象当时词坛竞逐管弦的情景。但词是依乐而填的,每个字都讲究。首先是音节,不仅四声,每声还分阴阳。再来是词义,有多种风调、有各种取向,或雅或俗、或豪或婉,也很费斟酌。这同诗言志直抒胸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子。因此,要读懂周邦彦一类作手的词,首先要明白词是依谱而填,这里头有太多的作意、有许多技巧。所谓“作”,就是不那么自然天成。

周邦彦善于隐括前人诗句入词。如众人盛誉的《西河·金陵怀古》:“……山围故国绕清江……怒涛寂寞打孤城……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全是化用刘禹锡名作《石头城》《乌衣巷》而成。《满庭芳》起首:“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三句就隐括了杜牧、杜甫、刘禹锡三首诗。所以读周郎我们得时时留心他句子里埋伏的古典。又如《锁窗寒》之“洒空阶,夜阑未休”一句看起来很平常,但研究家指出原来源于温庭筠的“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如此写法,也可称为点铁成金。但通读全词,并无新意,只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这本是读书人的寻常伎俩,但遇到“周粉”就句句珠玉,什么“气势沉雄”“苍凉悲壮”,推为绝唱。

读周邦彦词,我们可以悟到写词有二途,即“创”与“编”。创是自琢新词、自抒胸臆;编是在前人清词丽句中翻筋斗,腾挪变化。

周邦彦不是那种重感受、激情澎湃的作家,几乎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句子。他的优点是善于铺叙,有头有尾,有时仿佛隐隐约约地讲故事。在他手中,作词如作文(叶嘉莹先生说如作赋)。先将各种资料罗列,古今有关典故,所处环境内外景致。加上自身一段经历、几许愁绪,然后由古及今、由外及内、由他人(主要是歌妓)到自己,一一道来。但他不像柳永那样直截了当,平铺直叙。常常使用逆入、跳转、倒置等手法,恍如电影的蒙太奇。论者谓“在现在、过去、将来的时空链条上行绕变幻”,造成一种参差错落,朦胧暗碧的艺术感,颇为耐人寻味。

读清真词,读其婉曲心绪可矣。

有人用绘画来比附清真词,说作者善于勾勒和皴染。皴染就是反复着墨,务使尽意。这是一种递进式的层次美。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词分三片,每片有两层意思。由景及人,由己及于远行者,后又回到自身,忽又想及友人前事。随着镜头的转换,離情别绪渐见浓重,颇有曲径通幽之妙。这首词在宋绍兴年间很流行,常用来作道别曲如《阳关三叠》,原词如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王国维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马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