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问题、对策及工作重点

2024-01-11徐冰莹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3期
关键词:汉滨区粮油园区

徐冰莹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陕西安康 725000)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坚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粮食生产,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底线,坚决扛牢粮食生产重任,强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1.1 重要农产品保持稳定供给

2021 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9 万hm2,总产量15.95 万t,实现了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只增不减的目标。在生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撬动民间资本投资,新增生猪产能15 万头,新开工建设生猪规模以上养殖场21 个,持续巩固汉滨区生猪大县的地位。按照政府引导、园区发展、企业主体和做优设施菜、做强高山菜、做精露地菜的发展思路,新建蔬菜保供基地14 个,保障城乡“菜篮子”有效供给。

1.2 农业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汉滨区是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021 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7.57 亿元,农业增加值30.0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4%。全区以五大主导产业为主,兼顾蚕桑、烤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生猪饲养、蔬菜种植、核桃产业均位列全市第一,茶叶种植位居全市第二,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248 个,其中省市级园区91 个,国家级水保示范园1 个,是陕西省认定省、市级园区最多的县区。为全面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汉滨区科学编制了《汉滨区“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汉滨区政府连续出台了《2021 年汉滨区富硒特色产业支持政策》《汉滨区2022 年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提质增效奖补办法(试行)》《汉滨区支持粮食生产若干政策措施(试行)》,鼓励支持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2021 年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农业2.09 亿元,为产业发展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生猪、茶叶、蔬菜、魔芋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进一步做优做精,“南茶北粮”的产业布局逐步形成。截至2021 年底,全区生猪饲养量83.26 万头,肉类总产4.64 万t;茶叶种植面积达1.37万hm2,年产茶叶7 668 t,已建成双龙、大竹园、晏坝、瀛湖、流水等5 个万亩茶叶示范镇;魔芋种植面积0.92 万hm2,产量达16 万t,现有3 家规模较大魔芋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5.4 万t,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蔬菜种植面积1.87 万hm2,产量45 万t。巩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0.044 万hm2,水产品产量达2 320 t;发展中药材0.193 万hm2,养蜂2.3 万箱,烤烟0.088 万hm2,食用菌550 万棒(袋),全年发蚕种16 285 张,产茧705 t,产值达到3 500 万元。各农业园区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22 个,其中绿色农产品16 个(认证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有机农产品5个,瀛湖枇杷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汉滨绿茶、汉滨香菇、汉滨蜂蜜等9 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得名特新优农产品授权企业累计达48 家。33 家茶企获得安康富硒茶证明商标使用权,茶叶企业累计获得省市茶叶参评奖项96 项。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产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汉滨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条件差、机械化率低、人工成本高,产业基地比较分散,生产道路建设滞后,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足,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2.2 乡村专业人才缺乏

该区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务农的大部分为老弱病残。涉农企业、农业园区和种养大户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工作,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占比较低[1]。普遍缺少与市场营销、电商、金融等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本土实用技术人才。

2.3 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

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方式落后,示范带动能力不足,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部分农业园区造血功能差,经济效益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2.4 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

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农机服务和农资供应[2]。普通小农户急需的各种产后服务,如农产品收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等比较缺乏,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3]。

2.5 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短板

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产品标准化和开发增值低,农产品品牌效益不明显,市场营销存在短板。农户和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

2.6 农业抗灾保障机制不健全

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较少,难以满足农业多种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3 对策及建议

3.1 坚持五抓五稳五优先思路,抓好粮食生产

3.1.1 抓思想、稳信心,优先贯彻粮食生产战略部署 汉滨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第一时间组织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有关粮食安全文件及会议精神,专题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稳粮扩豆增油工作,充实完善稳定粮油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粮食生产纳入乡村振兴重要内容,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4]。

3.1.2 抓任务、稳面积,优先抓好粮食种植 坚持应种尽种、能种尽种原则,于3 月中旬将2022 年粮食播种任务4.03 万hm2分季节、分茬口、分品种落实到镇、到村、到户、到主体、到地块。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永久基本农田坚决用于粮食生产,积极落实新修建高标准农田用于满足种粮要求,对耕地上的花卉苗木、退化老化的经济林果园,通过宣传,逐步还田种粮,确保牢牢守住全区4.28 万hm2耕地红线。

3.1.3 抓主体、稳队伍,优先支持规模生产 以“北山粮仓”、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大豆扩种、稻渔油项目为抓手,围绕粮食生产土、水、肥、种、管、收等关键环节,实施宜机化和配套设施改造提升,鼓励引导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粮油,累计培育规模化粮油种植经营主体300 余家。到2024 年,全面建成稻渔油规模化经营核心示范区1 070 hm2、稻油辐射带动区0.22 万hm2、两轮三作产能提升区0.6 万hm2,大幅提高粮油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5]。

3.1.4 抓保障、稳政策,优先扶持粮食生产 2022年筹措2 0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粮油生产,重点帮扶北山万亩优质米基地、稻油一体化、撂荒地治理提升、两轮三作、林粮套种、稻渔综合种养、病虫害绿色防控、粮油加工、品牌创建、农产品销售、粮油规模化经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粮油示范镇村创建等工作。印发《汉滨区支持粮油生产若干政策措施》,全面调动农民群众和经营主体参与种植粮油的积极性,推动粮油产业快速发展。

3.1.5 抓示范、稳产量,优先实施科技兴粮 实行区镇村三级包抓粮油示范基地机制,每个镇至少有1个13.33 hm2以上粮油示范点,区级领导和各镇办领导每人包抓1 个6.66 hm2以上的粮油示范点(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重点),每个村至少有1 个3.33 hm2以上粮油示范点,坚持区镇一体、合力打造,示范点平均亩产要较周边同作物亩产增产5%以上。做到科技特派员镇村粮油示范基地包抓全覆盖,定期开展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引进与示范推广,配套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治,指导农户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质量和效益,全力保障产量和收益。

3.2 大力实施蔬菜保供基地建设,保障城乡居民“菜蓝子”供应

3.2.1 做精设施菜,做优露地菜 汉滨区常年蔬菜供应人口102 万(含流动人口),年蔬菜需求量在80万t 以上,自给率不足1/2。依托“1+10+N”蔬菜保供基地建设项目,以钢管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快速发展,种植面积达0.339 万hm2,年产设施蔬菜10.5 万t。2021 年,共利用财政资金1 768 万元,在早阳镇高举村、县河镇财梁社区、晏坝镇胡家沟村等地新建蔬菜保供基地14 个,建成高质量钢架大棚76.67 hm2,扩增露地菜田面积143.33 hm2。2022 年将继续实施“1+10+N”蔬菜项目12 个,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40 hm2。利用产业扶持政策在农村社区周边开展“小菜园”建设,对土地流转费用进行补贴[6],在保障中心城市及集镇周边群众“菜篮子”供应的同时,还通过基地务工增加群众收入,确保了蔬菜基地建设效益持久发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3.2.2 蔬菜全产业链逐步壮大 以天瑞塬公司为龙头,开展蔬菜全产业链建设,全区已培育蔬菜生产经营主体72 家,工厂化育苗企业1 家,辣椒、南瓜、香菇深加工企业7 家。其中辣椒烘干厂1 家,年烘干能力5 000 t,辣椒食品加工厂4家,年生产加工能力1万t,蔬菜产业“产、加、销”体系逐步加强[7]。

3.3 以保障畜产品稳产保供为目标,强化畜牧产业发展

3.3.1 强化政策保障,持续推进产业发展 汉滨区政府连续出台支持畜牧产业发展的文件,从点上对建设规模养殖场的水电路、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扶持;从面上对脱贫户养殖生猪、母猪保产能、陕南白山羊保种等方面进行奖补,有效地推进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区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3.3.2 狠抓规模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汉滨区10 万头生猪繁育一体化养殖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年存栏能繁母猪5 000 头,年出栏生猪10 万头;加快安康本牧农业公司5 万头富硒生猪繁育一体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存栏能繁母猪2 000 头,年出栏生猪5 万头;加快阳晨公司4 000头种猪场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存栏基础母猪4 000头,年出栏总量10 万头;狠抓现代生猪产业“1+10+50+100”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培育富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4 个市级示范园,安康市和旺牧业有限公司等5 个区级示范园;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家。通过重点项目实施建成投产后,提升该区畜牧产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水平,助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2021 年一季度全区出栏生猪14.52 万头,同比增长14.22%;出栏牛0.37 万头,同比增长1.96%;出栏羊1.8 万只,出栏家禽44.01 万只,同期持平;肉类总产量1.31 万t,同比增长13.29%,禽蛋产量0.29 万t,同比增长0.95%,畜牧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4 下一步工作重点

4.1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4.1.1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坚持高标准农田质量和数量双轮驱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规模化经营核心示范区为重点,紧盯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持续抓好建设进度和建后管护力度,坚持工程建设与地力提升内外同修,强化农田基础设施,抓好土壤改良,提升耕地基础地力。

4.1.2 注重示范推进农机装备 用足用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实施宜机化改造提升、开展农机深松整地,提高机械化覆盖率,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良田良法集成配套。

4.1.3 补齐农业科技装备短板 建设病虫害自动化监测点,应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开展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使用性诱杀、高空杀虫灯、植保无人机绿色防控设备;配套建设农产品冷藏、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补上收种、仓储、减损等装备短板。

4.2 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以及稳粮保供的总要求,持续做好农业农村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动能。一是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落实“三个一”,1 名科技特派员包抓1 个现代农业园区,包抓1 个农业经营主体,包抓1 个园区所在村的所有示范大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二是持续开展产业脱贫户产业技术培训,确保具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产业技术培训实现全覆盖,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技能,让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大产业。三是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积极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一批留得住、业务精的农民技术员、职业农民和农民企业家。

4.3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业务范围,强化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五心”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管理。围绕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创建任务,统筹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帮助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为抓手,用足用活用好各类园区扶持政策,强化设施配套,完善园区功能,合理布局生产、加工和流通产业,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业园区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4.4 创新社会化服务组织

一是加快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支持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加与农民的合作要素,从资本扩大到劳动力、土地、技术等方面,实行混合型合作。服务内容从种苗引进、农用物资采购到生产全过程的农技、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引导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管代防、订单种植、机械收获等全方位托管服务。二是进一步深化推进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三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生猪产业联盟、蔬菜产业联盟、魔芋产业协会、茶产业协会等协会组织作用,由联建经营主体通过项目资金、技术服务、订单产销等带动联建村建设产业基地、完善产业链条,建立完善多元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村集体与农户个体同增收、共致富。

4.5 强化农业风险保障

建议上级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加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将鸟类啄食等野生动物损毁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运输和仓储农业产业链条提供更全面的保险服务,加快施行农作物全成本保险工作。不断提高抵御农业自然灾害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带来的损失,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风险保障[8]。

4.6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按照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方式,优先用于农产品加工厂厂房建设,依托农业园区、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和人口密集集中区域,加快建设农产品初加工标准厂房,推动实现农产品初加工全覆盖。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五里工业集中区富硒食品加工园区为载体,集中资源、资金等要素投入,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不断增强承载能力,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相衔接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融合格局[9]。三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引进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快速冷冻、保鲜杀菌、包装分级、物流运输等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10]。

4.7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一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全方位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口感更好、品质更优、营养更均衡、特色更鲜明的地域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及时更新和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名录,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SC 食品生产许可,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积极开发富硒新产品,制定富硒新标准,全面构建和完善以“两品一标”质量安全品牌为基础,名特优新等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为主体的汉滨农业品牌体系。二是创新营销方式方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承办各类推介展销活动,大力营销以安康富硒茶、汉滨大米等名特优新农产品。聚焦特色产业办好农民丰收节,持续推进农特产品“五进五销”工作。鼓励企业在大城市开设专营店、代购点、入驻商超酒店,不断建立拓宽销售渠道。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继续加强与消费扶贫“832”、京东、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线上线下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匹配、业态多元的市场营销体系,不断提升汉滨区富硒优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猜你喜欢

汉滨区粮油园区
“党建引领”不是空口号——汉滨区“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的调查
浇水要浇在根子上——汉滨区提升扶贫资金效益
攻坚致胜的根本在于“人”——汉滨区以党建促脱贫的调查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