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4-01-10陈运欧静禧童雅玲粟漩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盆腔炎灌肠发文

陈运,欧静禧,童雅玲,粟漩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2.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3.佛山市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3

慢性盆腔炎是发生在女性生殖器及其关联结缔组织或盆腔腹膜的一种慢性炎症,临床上可表现为下腹坠胀感、疼痛及腰骶痛等症状,后期亦可导致慢性盆腔痛及月经紊乱,甚至引发不孕[1-2]。该病易反复发作,使得多数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严重影响其工作及生活[3]。目前西医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然而抗生素导致的耐药对该病治疗进程的影响亦不容小觑[4]。慢性盆腔炎作为中医治疗优势疾病,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对其有着显著的疗效[5]。及时有效梳理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归纳总结,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把握该领域发展趋势。本研究应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对近年来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宏观把握该领域研究现状与趋势,为今后慢性盆腔炎研究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检索式:(“中药”OR“草药”OR“中草药”OR“中成药”OR“植物药”OR“动物药”OR“矿物药”OR“方剂”)AND(“慢性盆腔炎”),检索时间范围:2012年1月1日-2022年8月11日。

1.2 文献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主题为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相关的文献;②研究类型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理论探讨、文献研究、名医经验;③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排除标准:①以慢性盆腔炎伴随继发疾病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导致的腰痛;②未明确指出研究对象为慢性盆腔炎的文献;③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文献,如推拿、针灸、穴位贴敷等;④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科普宣传;⑤重复发表的文献仅保留1篇。

1.3 数据提取与规范

将纳入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命名为“download_xxx.txt”,文献题录包含标题、作者、研究机构、摘要、关键词、刊载期刊、发表年份、卷次、起止页码。将原始文件导入Excel2019中,将同一机构的不同别称(如河南中医药大学与河南中医学院)、同一机构与其下属科室名称(如广东省中医院与广东省中医院妇产科)进行规范。并对年度发文量、期刊发文情况等进行统计。

1.4 数据分析

运用VOSviewer1.6.18软件对作者、机构合作关系进行图谱绘制,分别按照关联强度、发文量生成作者、机构合作关系热图,将强关联、高发文量的作者、机构合作关系图谱进行进一步分析。

运用CiteSpace5.7.R2软件将导出的Refworks格式文件转换成可识别文件。设置Time Slicing(时间分区)为2012年1月-2022年8月,每1年为1个时间切片。Node Types(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关键词)。Top N per slice(阈值)设定为50,(剪切方式)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时间线图和关键词突显图谱。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得到文献1 667篇,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后纳入1 337篇。

2.2 发文量分布

纳入文献的年度发文情况见图1。年发文量可分为2个阶段:2012-2015年呈平稳增长趋势,年均发文量182.25篇,2015年达到峰值,发文量为188篇;2015-2016年,整体呈快速下降趋势,由188篇降至127篇,自2016年后,该领域发文量开始呈下降趋势,2016-2021年年均发文量98.16篇。对文献发表时间分析,整体发文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目前该领域发展亟需新的突破。

图1 1 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发文时间分布

2.3 作者

采用VOSviewer分别按照关联强度与发文量生成作者合作网络,见图2、图3。作者间合作关系见图4。在图2、图3中,彩色簇团为关联强度较高、发文量多的作者及其研究团队。由普赖斯定律[6]得知,发文量≥2篇为核心作者,共计188位,共发文413篇,占30.9%。发文量前5位的作者为高研(5篇)、罗窅(4篇)、马力凤(4篇)、龚燕岚(4篇)、李鴳(4篇)。从图2发现,以高妍、吴大斌、罗窅、李维民、于天狐为代表的5个研究团队为高关联强度团队。

图2 1 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关联强度)

图3 1 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发文量)

图4 1 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作者合作网络

通过观察特定领域文献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了解该领域作者的影响力,并可发现特定时间内研究动态。由图4可知,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目前较分散,作者间关联紧密度不足,形成了多个以某一作者为主体的独立集群:集群1以李亚萍为代表,关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集群2以李维民为代表,关注慢性盆腔炎外治法应用;集群3以罗窅为代表,关注外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集群4以杨艳丽为代表,关注中药穴位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集群5以邱明霞为代表,关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以上研究团队合作相对分散,联系程度有待加强。

2.4 研究机构

1 337篇文献涉及1 375个研究机构,采用VOSviewer分别按照关联强度与发文量生成机构合作网络,见图5、图6。图中彩色簇团为关联强度较高、发文量多的机构及其合作机构,其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为高关联强度、高发文量机构。研究机构间合作关系见图7。各研究机构合作多局限于各自地区,或存在附属机构间的联系,跨机构、跨地域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图7 1 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2.5 关键词

2.5.1 共现分析

本研究纳入文献共涉及关键词1 187个,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8。图中共包含558个节点,频次较高的前20位关键词在图中具体展现,提示该关键词在研究领域内更受学者关注,影响力更强。前20位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分别见表1、表2。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为主题的研究以节点最大的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为中心展开,多以中药灌肠或中药灌肠联合其他治疗方案,如针刺等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为主。

表1 1 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前20位)

表2 1 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高中心性关键词(前20位)

图8 1 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2.5.2 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基于LLR算法生成9个聚类,见图9。将9个聚类进行分析归纳得出9个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中药灌肠的方剂应用方法与临床疗效、慢性盆腔炎证型分析及中药口服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评价等,见表3。

表3 1 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信息

图9 1 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

2.5.3 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见图10,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从早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临床研究逐渐过渡到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中药口服、中医疗法、中医证型等多方面的研究。关键词突现提示研究热点发生转变的重要节点。由关键词突显分析产生20个突显强度较高的关键词,其中排名前6位分别是:中医药疗法(2012-2013)、血液流变学(2016-2020)、疗效观察(2012-2014)和临床效果(2019-2022)、保留灌肠(2013-2014)和治疗效果(2016-2020)。其中带下病、炎性因子、炎症因子、临床效果、中医症候积分、气滞血瘀型突现时间持续至2022年。

图10 1337篇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文献突现关键词

3 讨论

3.1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发展现状

临床上,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7-8],同时,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是指南推荐治疗手段[9],表示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广阔的研究及应用前景。然而近年来,该领域研究文献年发文量呈下降趋势,提示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受到的关注有所减少。目前国家对于中药产业大力支持,重点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专注中医药装备和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能力,因此,加强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相关研究,更深入挖掘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多种可能性势在必行。

由作者合作网络可知,目前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领域以李亚萍、李维民、罗窅、杨艳丽、邱明霞为代表的团队发文量较高。李亚萍团队以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研究规范化中药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李维民团队以中药自拟方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为主要研究方向,关注不同中医外治疗法对于慢性盆腔炎的应用进展。罗窅团队重视中药外治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或配合相应临床护理,同时也关注中药灌肠结合临床护理对于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杨艳丽团队以“温散理血”为核心,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上重视温通理血腧穴的应用,同时也重视艾灸疗法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作用。邱明霞团队以中药内服结合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两者结合的临床疗效观察。各个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不尽相同,所处地区、院校不同,是研究团队间合作较少的重要原因。

3.2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热点

纳入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显示,目前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药灌肠、中药口服及各种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疗效评价3个方面,中药灌肠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保守灌肠治疗疗效分析、对药液肠内停留时间比较分析、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效分析等。中药口服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评价也是重要研究方向,以方剂为主,包括清瘀方、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透骨川椒汤、红藤汤、复方铁冬青汤等。而各种临床研究主要以对照研究为主,通常以炎症因子为评价指标。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根本在于经络闭阻所致气血凝滞,进而引发冲任不调,带脉不通则水湿不运,瘀便不可避免[10],因此,瘀的形成在慢性盆腔炎进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临床有效方药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关注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以中药保留灌肠为例,对不同组方进行分析,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败酱草,其次为丹参、三棱、蒲公英、莪术、紫花地丁、红藤,频率相对较高的药对为莪术和三棱[11]。现代药理学表明,上述中药所含黄酮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多具有抗菌消炎及抗病毒作用[12-16]。突现分析结果表明,关键词中医证候积分、炎性因子等仍是目前研究热点,两者皆作为慢性盆腔炎的评价指标,表明目前针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通常为临床研究,并且对于慢性盆腔炎分型论治的趋势亦不容忽视。

3.3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趋势及展望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整体呈下降趋势,该领域应当得到重视,亟需激发活力,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机构及地域间合作仍较弱,今后应提供更多平台支持和鼓励跨地区的交流及合作。目前慢性盆腔炎治疗仍存在反复发作的问题,各种中药疗法包括较为常用的中药保留灌肠法,针对其治疗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晰,有效建立中医证候病理模型,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方能更好地辨证施治,优化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分析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脉络、热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作者及研究机构间合作,鼓励跨机构、跨地域间交流;二是鼓励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当前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相关研究进展缓慢,应注重加强中药效应机制、循证评价方面的研究,加强对于慢性盆腔炎疾病的了解,优化病证分型论治,提升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率和精确性。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对CNKI来源文献进行分析,可能会导致结果存在偏差或疏漏。今后将扩大数据库来源,以全面探究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盆腔炎灌肠发文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