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计算机博物馆想到的
2024-01-10魏宁
不久前,由中国计算机学会筹建的计算机博物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线,这标志着计算机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已正式启动,定址浙江横店的这一博物馆将于今年年底动工,预计于2025年向公众开放,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博物馆。
这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一项里程碑工程。正如计算机博物馆官网上的介绍:“当我们回眸世界计算机历史,不禁会问: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什么样?中国对计算机发展有哪些贡献?未来计算技术会是什么样的?在CCF计算机博物馆也许会找到你满意的答案。”
长久以来,我国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资料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今天,当我们需要讲述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故事,弘扬科技自立自强精神时,却苦于象征历史记忆的实物资料匮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而计算机博物馆的筹建将能帮助我们找回中国计算机辉煌的历史记忆。
一个国家的计算机历史记忆必须予以保存,教育中的计算机历史记忆同样值得珍惜。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使用的第一台计算机,是1979年方毅同志出国时带回的一台家用电脑,将其赠予了北京景山学校。它的收藏过程颇具戏剧性,那是在1992年,北京景山学校搬迁到新校舍,当时任教景山学校的沙有威老师听说学校搬家,第一反应就是应该马上把老旧的计算机设备保留下来。他在机房中仔细翻检早期的设备,终于找到了这台“古董计算机”,以及一些游戏杆、解调器和苹果机等。后来,景山学校建立了校史馆,这一批珍贵的设备被隆重展出。多年来,这些“文物”迎接了一批批的参观者,向人们讲述着中国计算机教育的最初故事,它们是信息科技教育的历史见证者。
其实,与计算机有关的实物资料种类非常丰富,除了计算机整机,还有众多软硬件,包括CPU、存储器、键盘、鼠标、显卡、声卡、操作系统等,特别是彰显中国特色的汉卡、防病毒卡、中文操作系统,更是难得一见的鲜活教育素材。这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实物资料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历史的认知与记忆,让学生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体验,还有着更为宝贵的育人价值。
例如芯片,作为当今大国科技竞争的焦点,相关的新闻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但真实的芯片是什么样子的?芯片与CPU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若干芯片,当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后,再向学生详细讲解芯片的发展历史、技术原理、未来挑战,想必会给学生带来一堂不一样的信息科技课。
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有意识地搜集、收藏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实物资料,并将其巧妙融入信息科技教学中,相信一定能“变废为宝”,在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同时,使其更好地理解信息科技及其关键知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