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陋室铭》的写作手法赏析

2024-01-09汪波倩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陋室铭比兴陋室

汪波倩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篇目。《陋室铭》一文中展现出了作者刘禹锡含蓄、不可直言的意趣。该文集比兴、类比、互文、用典等写作手法于一体,历史名人典故的穿插引用,勾勒出雅致“陋室”的不凡之处,也体现出作者卓尔不群的高雅风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陋室铭》中的写作手法作为课时鉴赏教学的重点,通过多元写作手法的深度解析,感受古人的行文智慧,体悟作者的高洁情操。

一、比兴写作手法赏析

比兴是中国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朱熹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可以理解为比喻,以一类事物比喻另一类事物;“兴”则可以理解为“起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此引出要歌咏、感叹、起兴的内容。比兴联用,能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增强诗歌的语势和韵味。教师可以在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时,将比兴手法作为写作手法的鉴赏角度之一,向学生渗透“比兴”的内涵,指导学生掌握比兴手法鉴赏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对“比兴”文学审美的感知力。

例如,在《陋室铭》教学中,运用“比兴”手法的一句是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句将作者生活中已知的事例(山中有仙)或典型性事物关系(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进行比较,达到比的目的;“兴”则体现在作者真正想要通过物象引出的对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的“陋室”与“吾”,对应着前文“山中之仙”“水中之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有比兴和無比兴手法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比兴手法的优美之处。学生从尝试删减“比”句,以“兴”来点题,发现文章气势有所弱化,辨识度降低,感染力降低。学生由此深刻了解到“比兴”写作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价值:山与水本是寻常的山与水,因为有了仙和龙的滋养才有了气韵;同理,陋室原本是平凡的陋室,因为有了德馨之“吾”的存在才变得更有价值。比兴的手法能带来说理逻辑的递进,使作者的核心观点更具说服力,诗文更具感染力。比和兴的递进铺设,能为该文支撑起磅礴的气势,借助宏大的意象佐证作者观点,更显作者大气洒脱的精神意蕴。以比兴为写作手法展开诗文鉴赏,有助于学生诗文鉴赏体验的深化与鉴赏情感的升华。

二、类比写作手法赏析

“类比”的写作手法鉴赏角度在写作意图与比兴手法存在质的区别。“类比”旨在将两个本质上存在差异的事物进行共性比较,以此设喻说理,帮助描述或解析较为复杂的事物关系。典型性类比案例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以此比喻生活环境不同对人、物的品质带来的转变。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类比写作手法是常见的写作手法之一。教师可以从类比写作手法出发,指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加以赏析,指导学生通过设喻说理、类比分析,增强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力,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趣和思想观点。

例如,在《陋室铭》教学中,类比的用法主要体现在作者提出“陋室不陋”思想后,对陋室之不陋进行的进一步解释与说明。首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陋室环境来看,陋室无疑是简陋的,台阶都染上了青苔。但正因所居住的人的不同,陋室变得“不陋”这里的不陋类比体现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高朋满座,尽是当世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虽然生活简洁,却可以帮助作者摆脱世俗物质的樊笼,让作者回归自然,享受高雅之事,可见“陋室不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进一步说明陋室的清闲生活,没有世俗的声音干扰视听,没有繁重的工作压力劳累身形,陋室的生活怡然自得,凸显出其“何陋之有”。作者运用一系列类比详细说明了“陋室不陋”,为“陋室不陋”观点予以一系列有力的佐证。这种列举典型案例来设喻说理、分析复杂的事物关系的方式是典型的“类比”写作手法。在教师的深度剖析作用下,学生对于古代诗歌中“类比”写作手法的作用能获得进一步理解,进而增强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力。

三、互文写作手法赏析

“互文”写作手法又称为“互辞”,是常见的古文修辞之一。从字面含义来解读,“互文”即将一个句子或短语的含义拆分融入两个短句或短语汇总,在解释时,上下两句的含义要相互补充;从古文今译角度出发,互文的形式为:上下两句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关联的结构,看似在说两件事,实则相互阐发与补充,在同步解释一件事。以互文手法展开古文写作,能增强古文对仗的工整性,韵律的优美性。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互文写作手法时,可以从互文修辞的鉴别、意义鉴赏等角度出发,品读古代诗歌中的互文,体会作者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陋室铭》中,运用到互文手法的一句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的“有鸿儒”和“无白丁”既表示独立的两个群体,又展现出陋室访客的共性特征。“鸿儒”是当时学问之巨擘,是学识渊博之人;“白丁”是与鸿儒相对应的,知识浅薄的人。作者以“有鸿儒”“无白丁”来相互交叉补充陋室访客的信息,勾勒出访客的最高水平,凸显出来访者的共性:均是学识渊博之人。这里互文手法的运用,展现出作者交友方面高雅的志趣,访客的品德与学识成为“陋室不陋”的有力佐证之一。学生能从此处深度了解“互文”写作手法的内涵。同时,教师可以从格律之美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欣赏“互文”手法在诗文整体韵律上展现的美。互文的应用使上下两句的对仗更加工整,骈文更具韵律性,读之朗朗上口,存在妙不可言的意趣。学生能由此感受到互文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价值。

四、用典写作手法赏析

引经据典是古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典故被视为独立的写作素材分支,作者往往能在表达观点、创作文本时引用前人之言、经典语句作为丰富文体的材料,增强文本的说服力和表现力,以此节省笔墨。用典写作的资源主要包括用词、用句、用事三种类型。在用典写作手法赏析活动中,教师需注意带领学生辨析典故应用的形式,体会用典的精妙之处,注意积累文学典故,指导学生活学活用,以此来增强用典手法教学的有效性,使古文内涵更丰富,意蕴更深刻。

例如,在《陋室铭》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鉴赏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运用手法。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典故引用的主要形式和改良,使学生对古人引经据典的三种类型加以了解。学生能在用典手法的基础上自主辨识诗文中典故的应用差别。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属于用词用典,引用生活中知名的景点、地理位置或词汇来做典故,将自己的陋室与先贤诸葛亮、扬雄作比,更突显作者“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的核心思想;此外,“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则属于用句用典,直接运用典籍中成型的先贤语句作为典故,直抒胸臆,以先贤的文化观点为有力佐证。这一结尾直达中心思想,凸显作者观点,使结尾短小精悍而富有力量。通过用典方式、用典价值的解析,学生能感受到引经据典这一写作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价值。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深度解析用典的方式方法,如:以增强诗歌的丰富性为目标,设计典故,其典故的应用对作者是一种思想感情的抒发,对写作水平具有较高的文化要求。恰当的用典能使文章浑然天成,成为点睛之笔。不成熟的用典则存在赘述之嫌疑。此外,用典的时机也应有所把握。以《陋室铭》的用典案例来解析,作者在结尾的用典能恰到好处地点明主旨,进一步丰富文本内涵,升华“陋室不陋”的思想境界,给人以意蕴丰富、余韵悠长的感受。

综上所述,鉴赏《陋室铭》的审美意蕴,可以从多元写作手法展开深度探究。教师可以从比兴手法、类比手法、互文手法、用典手法四个维度出发,浅析多元写作手法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陋室铭》为教学阵地,指导学生在该篇目中深度探究多元写作手法的存在形式,体会多元艺术手法的意蕴特征。学生能在指向性强的写作手法鉴赏教学作用下深度体会古代诗歌之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猜你喜欢

陋室铭比兴陋室
陋室铭(行书)
母 校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桂花
方寸天地
《刘禹锡 陋室铭》
比兴、咏物辨说
赋比兴之当代运用
陋室有鱼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