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交通人才工匠精神体系研究

2024-01-09司双双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匠精神

摘要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推进交通强国的重要因素,交通类领域要主动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该研究运用文献法,选取交通运输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在交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体系,有助于提高交通运输领域人才的能力和素养,有助于培养敬业、团结、专注、精益、创新的交通类大国工匠,有助于中国制造强国的发展。

关键词 交通运输;交通人才;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U49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8949(2023)23-0173-04

0 引言

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设施的建立,也推进了现代流通领域的发展和完善,更是推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在交通人才方面需求量不断增加,更需要具有高技术、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交通强国的要求,交通强国要实现强的突破,就必须拥有一批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交通类人才,工匠精神的提出为更好地培养交通人才指明了方向,工匠精神内涵中要求的专注、精益、创新等要求,与交通强国中要求培养高质量的交通人才这一目标相契合。构建交通人才工匠精神体系,是实现交通强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

1 交通人才工匠精神体系的研究背景

1.1 倡导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21年再次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在交通人才领域弘扬工匠精神,可以为国家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也实现了整体跃升,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速铁路、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等重大工程建成投运,“复兴号”动车组、C919 大飞机等大国重器制造水平不断攀升,工匠们的地位在逐渐被认可。在进行对外贸易中也逐渐转变理念,不仅要当制造大国,也要向制造强国去发展,且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认可工匠的价值。

1.2 建设交通强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提出,交通强国的发展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必要改革。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奋力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在品质方面提出“要坚持高质量的发展”。交通领域的发展,既要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又要追求质的有效提升,在依靠传统要素的驱动下也要注重创新突破。交通强国的推动,需要依靠人才来实现,需要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技能、高素质的交通人才,要打造交通领域的科研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精益求精地去研究、制造、创新交通类的技术、产品、模式。而在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下,传统的交通技术和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交通发展的需求,比如无人机的研发、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车路协同的出现、智慧交通的运行,要求交通领域也必须学习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建立新业态。

2 交通运输领域培养交通人才的问题

2.1 交通领域的发展缺乏高质量人才

交通领域涵盖的范围广,需求的人才数量多,特别是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需要新型的高技术、高素质交通类人才。比如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目前全国在建线路达6 246.3 km,参照行业人员配置标准,有数据显示,每建设1 k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管理及技術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约需要各类专门人才1 000余人,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人才有巨大需求量,预计2023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将新增从业人员约31万。同时交通运输路网也是连接东西部市场,提高地区经济效益的基础条件。根据西部10个省市的预算,未来几年内交通投资将达到千亿,主要用于高级路段的公路、铁路建设和农村公路网络的普及。这么多亟待建设的道路桥梁工程及交通设施的发展,急需要一批人才投到大西部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目前在中东部发展地区较为集中,在西部及偏远地区交通运输类的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较为匮乏,且人才流失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人才的持续性难以保障。目前,我国建设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然而,对比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国,我国交通运输在安全水平、技术装备、服务质量、效率成本以及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现交通强国方面,迫切需要在各个交通领域方面培养高质量的人才[1]

2.2 交通人才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交通运输行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交通类高校开设课程中,在课程内容方面理论课程安排比重大于实践课程,在仅有的实践课程方面,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对于实践内容的设置偏简单化,在课程考核方面,高校设置的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实训以平时作业的形式来提交。这导致学生在重视程度上,更偏重理论知识的复习,所学知识广而不精,又忽视实践能力的掌握,现阶段培养出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比较薄弱,不能适应企业、社会的实际需求。

现阶段交通类高校实行校企合作制度比较普遍,但校企合作中学生可接触到的实质性内容较少,即使到企业进行实训,大多以参观为主,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参与实践内容。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更侧重于利益化,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且企业会更愿意选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交通类专业毕业生被选择的机会也有限。

2.3 交通类技术专业被低层次化,职业认识有偏差

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薪酬待遇并不是特别高,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吸纳的基础性人才较多,这就导致了交通人才领域被认为是技术含量不高、门槛低的工作,所以交通运输类工作在大众认知中被低层次化,大部分人只是把交通运输类工作归为技术工种,认为他们从事单一性、重复性的劳动[2]

现阶段交通类学生在择业选择上,大部分可选择的岗位是基础性岗位,一线技术人员想要成为高技术人才必须要经过时间的积累,交通领域人才需要理论知识储备,上岗后也要从事实习经验的积累,逐渐才能向管理层发展或者成长为有经验的高技术人才,但在“快速成名”“暴富”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年青人想通过努力快速得到财富,这样急功近利的想法导致交通类专业学生转行情况较多,人才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不少家庭对于交通行业的认识仅停留在技术工这样的定义,认为从事这样的工种无法出人头地、无法达到成才的目的。

3 构建交通人才工匠精神体系的培育路径

3.1 国家要实施好交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交通领域大国工匠

交通强国政策中,要求必须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这一要求,各基层交通运输部门、企业要积极落实好政策。交通运输部门应制定人才选拔方案,一方面是人才引进。交通运输部门应联合当地政府、企业,积极引进交通类高技术人才,提高薪酬待遇,对于有经验的高技术人员实施住房、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留住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新生力量。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应制定应届生招聘方案,给交通类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在选拔考核中除了理论测试,应加入技能测试,通过理论+技能的考核模式进行人才的选拔,要选拔出一批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新生人才。

国家、基层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实现联动,要把培养大国工匠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交通运输部门、企业通过选拔各个领域的工匠,对工匠们的实际工作和操作流程进行拍摄、记录来作为技术模板,对于优秀的工匠要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激发人才不断提升自我,成长为大国工匠。

高校应认真落实好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在培养计划上做出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实践课程方面投入经费,满足学生的实践材料所需。专业教师也要深入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习。如车辆工程类专业的实习,加入零件制作、车辆制造这类实操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参与设计、制造流程。同时设置的实践内容要满足与社会企业需求,认真落实好学生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在课程考核方面也要加入实践技能考试,让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掌握技能。

3.2 强化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树立能力为本培养目标

交通类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结合社会、企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树立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以赛促能。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交通技能类别的比赛,如交通类建模大赛、汽车类竞赛项目等,达到以赛促能、以赛促学,在参与比赛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3]。第二,以职业资格证促能。交通类应用型高校可以将职业资格证书加入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中。高校可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合作,鼓励学生进行相关领域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一方面加强学生技能方面的增长,同时也更加符合社会、企业的人才录用要求[4]。第三,以实习、实训促能。学生在完成系统理论后,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实习、实训课程中。在实训前,教师要按照规范操作标准进行演示,着眼于细节,耐心讲解操作流程。在实训中,学生从图纸设计、模型制造等方面,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着眼于细节做到精益求精,教师可以使用加工成品的零件或者合格的模型与学生制作模型进行对照、分析和总结[5]。培养学生能独立进行模型的设计和操作,增长自身的专业技能。第四,以专业类社团形式,培养学生对交通专业的兴趣和能力。交通类学校可以鼓励建立专业类领域的社团,比如车队、建模类等,为学生提供发挥自己专长的课后平台,学校应对社团的申请相应给予补贴,鼓励学生以社团为依托,參与各种竞赛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可以更好地打造交通类学校的品牌。

3.3 加强与交通类企业的合作,建立储备性人才制度

校企合作是目前交通类应用型高校的主要模式,校企合作应建立互惠的合作制度,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场所和机遇,学校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更为需求的人才。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可以实行定岗学习,落实好实习薪酬,激发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加入实习绩效考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专业技术,最后设置实习考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负责人共同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实习证明。

合作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储备性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通过理论测试初步遴选出符合条件的大四学生,深入企业加强理论学习,进行岗位认知培训,提供岗位进行实践操作,进行储备性人才的培养,最后通过职业技能证书评估和实际岗位操作的评估,来决定是否可以签署合同,留岗工作。在企业实践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对储备性人才进行严格培训,培养耐心、专注、敬业、精益的工作作风,同时可以建立师徒制度,企业资深的工匠与储备性人才建立师徒合作制度,进行交流、学习、沟通,逐步实现人才由储备性向技能性大国工匠的发展模式。

3.4 开拓家庭领域和自我教育,认识工匠精神转变职业观念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源头。家庭的观念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在传统式家庭教育中,公务员、教师被认为是光鲜的职业,职业类、技术类是不被重视的工作。在“考公热”“考研热”的今天,交通类人才的职业观念也需要逐渐转变,家庭成员要认识到拥有技术也可以实现好的就业、好的生存。家庭要转变职业观念,改变考公是唯一出路这一观念,同时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评价人的成功与价值,不能忽视人本身从事职业所发挥的价值和功能。家庭在教育中,要逐步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庭教育要真正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6]

加强工匠精神的自我教育。交通类专业学生更需要发扬工匠精神,耐心、执着地学习交通领域理论知识,考取相关领域的职业技能证书。在实践中要精益求精完成自己的设计、产品,认真参与校内外实习,为自己积累实践经验、具备技术经验,为进入交通领域工作打好坚实基础。交通类专业学生要转变职业观念,要看到属于自己领域的工作价值。同时,交通类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目标,认识到只有踏实劳动才能逐渐从一线技术人员成长为高技术人才,只有紧跟时代的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学好专业技术,才能够成为国家的大国工匠。

3.5 劳动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

国家新开设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应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课程内容[7]。第一,重点讲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基本要求,宣传交通类大国工匠的优秀案例和典型人物,比如为国家战机打磨叶片技术的洪家光、研究动车组调试设备的罗昭强、为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拧螺丝的管延安,这些大国工匠都为交通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都是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秉持着坚持、耐心,精益成长为大国工匠,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成长为交通运输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第二,可以邀请交通领域大国工匠进校园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近距离认识大国工匠,通过大国工匠专题讲座,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第三,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中,结合学校的实习实训内容,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对应专业的交通类模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第四,开展寻找校园中的工匠活动,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工匠,实地了解、访谈、参观,更好地向身边的工匠学习。在劳动教育中要真正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交通领域的发展中,千千万万的交通类工匠创造了交通历史、交通发展,认识到各个交通领域人才的价值,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4 结语

交通强国的实现能够推动国家复兴,交通强国的实现需要高技能人才。满足国家的交通人才所需,为国家培养大国工匠是交通类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交通人才工匠精神体系的建立,为交通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工匠精神对人才提出的追求卓越、追求品质的目标,能更好地培养出高质量、高能力的科研型、技能型交通运输类人才,进而会推动我国交通强国的实现。现代社会发展中,国防、贸易、生活都需要交通运输的作为基础,而智慧交通、新能源交通的出现更要求交通领域必须具有创新性。交通强国的实现,需要精良专业、创新奉献、高技能的交通类人才。在交通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交通人才队伍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交通人才技能的增强,有助于交通领域制造的发展,更有利于创新型交通模式的建立。在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创新交通的新发展理念下,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交通领域大国工匠,会更好、更强地推进我国交通强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川, 于滨, 鲁光泉, 等. 面向交通强国建设需求的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及实践[J]. 高教学刊, 2022(32): 30-34.

[2]农胜隆, 高尚晗, 潘亚娟, 等. 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紧迫性及实施途径[J]. 教育观察, 2018(23): 139-141.

[3]宗冬芳, 董其炜. 基于“双平台”的“五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为例[J]. 时代汽车, 2022(3): 98-100.

[4]孔湘君. 基于“双向嵌入”校企合作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6): 441+443.

[5]张杰, 魏安, 陈海滨, 等. 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金工实训的实践与研究[J]. 时代汽车, 2021(15): 79-80.

[6]徐保玮. 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10): 39-41.

[7]孙书霞, 马丽璇, 王杏歌. 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J]. 科技视界, 2021(28): 18-19.

收稿日期:2023-09-28

作者簡介:司双双(1991—),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交通教育。

猜你喜欢

交通运输工匠精神
试析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公路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分析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