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拍摄画面质量提高技巧

2024-01-09何寿堂

电视技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反光板普通用户背景

凌 月,何寿堂

(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 昆明 650500)

0 引言

视频拍摄设备的便捷化使得普通用户成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然而,普通用户在拍摄固定镜头、固定景别的人物采访时,短视频所呈现的视觉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1 000 个采访短视频作为数据集,从清晰度、色彩还原、亮度层次、色度层次、构图及用光这几个方面对采访视频的画面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专业媒体工作者拍摄的视频,都存在色彩还原不佳、构图不当及布光不足等缺陷,而其画面质量受拍摄设备、摄影技术、拍摄场景、灯光条件、视频传输及视频编解码标准的诸多影响。

1 UGC 与PGC

一般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指普通用户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传播自己的视频内容。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PGC)指传统广电行业人员通过广播级平台进行视频内容的传输发布。UGC 在拍摄人物采访时,采用易得、易操作的设备进行拍摄,通过网络平台传输素材,再由电视台专业人员进行视频下载和后期制作,播出画面存在抖动、模糊、亮度不足和曝光过度等问题。PGC 拍摄人物采访,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摄像师进行拍摄,使用广播级平台进行视频上载和后期制作,播出的画面在色彩还原和清晰度方面较能令人满意[1]。

一条视频的产生需要经历策划、拍摄、制作、编码、传输和发布的整个流程。通过比较PGC 与UGC视频的生产流程可知,影响视频质量的因素包括拍摄设备、拍摄技术、传输制作设备和编码标准。广播级摄像设备与民用设备在成像分辨率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智能手机也能拍摄1 080 p 到4K 分辨率的画面,手机相机还具备光圈、白平衡、感光度ISO 和自动对焦(Automatic Focus,AF)等专业级拍摄功能,甚至在夜间拍摄人像时,手机的广角摄像头还能利用更大光圈来优化人物的对比度和肤色[2]。但是UGC 视频在收看终端上呈现的画面清晰度并不令人满意。2023 年5—7 月《新闻直播间》采访短视频画面质量分析如表1 所示,有42.42%的UGC视频存在画面模糊问题。结合笔者所在电视台对UGC 视频采用的流程进行分析,电视台对UGC 视频编辑制作与播出的过程都采用了与PGC 视频同样的制作标准,那么UGC 视频质量的损失便出现在普通用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视频传输的这个过程,而视频传输最关键的是对视频编码压缩标准的选择。短视频平台为了保障普通用户视频素材上载的速率,将视频编码压缩效率放在第一位,极大地降低了画面的噪声强度和动态范围,损失了画质。目前,短视频平台普遍使用H.264/AVC 编码压缩标准,压缩比控制在50 ∶1 到80 ∶1,这意味着原始视频可以被压缩到其原始大小的2%到1.25%。传统电视台采用面向更高清晰度、更高帧率的视频压缩标准H.264/HEVC,压缩比控制在25 ∶1 到10 ∶1[3]。

表1 采访短视频画面质量分析

由表1 可见,PGC 和UGC 拍摄的采访视频在视觉呈现上还存在人脸曝光不正确、背景过亮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注重人物拍摄的技术细节。本文结合人物采访拍摄的特点,从前期拍摄布光和构图着手,深入分析提高人物采访视频质量的具体措施,使画面更具感染力。

2 人物构图

2.1 居中构图

人物居中的近景构图,是一个稳定坚实的三角形图像。表1 中,UGC 视频居中构图的比例达到72.73%。居中构图是UGC 拍摄人物采访时使用的主要构图方式。当采访对象头部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过小,不足画面高度的1/5 时,观众便不能清楚地观察到采访对象的神情,视觉呈现的效果被削弱,如图1 所示。采用人物居中的近景构图时,需要将采访人物的眼睛放在画面上部的1/3 处,呈现人物的整个头部和上半身,此时人物显得比较庄重。

图1 人物采访视频帧示例

2.2 左侧/右侧构图

观众的目光一般从画面左边进入,然后向右、向下移动,视觉的终点位于画面的右边,这与阅读文字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眼动习惯一致[4]。德国艺术史学家亨利希·沃福林认为:当从左向右解读一幅画时,右边就变得比左边“重”,因此必须在左边加上额外的重量以取得平衡。如果采用沃福林所阐述的假设,那么在人物构图时就偏向于将人物放置在画面右边,因为画面右边相比左边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反对的观点认为位于画面左边比位于右边的对象会吸引观众更多的注意力,因为当从左向右看画面时,第一眼便会看到位于画面左边的采访对象。

如果从大脑感受和处理信息的模式来对人物的构图位置进行分析,那么人物位于画面左边和右边时所引起的注意力差别有多大,对信息传达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都值得探讨。一般来说,人类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左脑主要负责控制逻辑、语言、数字等方面,右脑则主要负责形象、感性、空间等方面[5]。因此,进行人物采访时,应该根据采访的目的,结合大脑信息处理模式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构图位置。具体来说,如果采访是想传达观点,那么将人物放在画面的右边,可以刺激观众的左脑活动,使其更加关注人物的语言和思考过程。如果采访想要传达情感和人物的性格魅力,则将人物放在画面的左边,以刺激观众的右脑活动,使其更加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形象特征。

从观看习惯和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两个角度分析了画面的重心之后,如果仍然对采访人物摆放的位置无从下手,那么最简单的构图方式便是将人物居右。通常情况下,人类左右眼睛中所呈现的图像信息不是完全相同的,所包含信息的重要程度也不一样,每只眼睛分配到的注意力大小不完全一致,因此在视觉感知的过程中,可能会使其中一只眼睛获取的视觉信息占据主导作用。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右眼在注意力和反应时间方面比左眼更为敏锐,这是因为右眼的视觉信息通过大脑的神经通路能更快速地进行处理,从而提高视觉信息传达的效果,让采访人物的观点更好地深入人心。表1 中,UGC 和PGC 拍摄的视频中人物居右的构图方式比居左的构图所占的比例均稍高。除了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外,画面中的色彩、亮度、轮廓、空间等因素都可以导致分配的注意力发生变化,视觉信息传达效果也不一致。

2.3 头顶空间

拍摄人物采访时,头顶空间究竟保留多少能够使得画面保持平衡,使人物在画框中的位置看起来舒服,受众也能将视觉重心聚焦在人物身上,这是人物构图需要注意的方面。

头顶空间可以平衡画面上边框的拉力,使人物在画框中的位置看起来舒服。如果没有头顶空间或头顶空间太少,人物就会在画面中会显得拥挤。因此,不要让头部“粘”在画面的上边框。由于在节目录制或信号发射过程中会损失掉部分画面空间,留出的头顶空间需要比令人舒服的空间再多出一些。当然,如果头顶空间留得过多,下边框的拉力同样会使画面下部过重,显得极不平衡。

普通用户喜欢采用裁切人物额头的特写构图,以期突出人物的眼睛和面部表情。这样的构图方式显得画面过于紧凑、缺少空间感,对于以传递信息为主的电视媒体而言并不适合。

头顶空间的留白还与采用的景别、长短焦有关。人物的中景构图相比近景构图一般需要保持较多的头顶空间,全景构图更甚。采用广角镜头拍摄人物全景,拍摄时需要留出比较宽松的头顶空间,避免采访人物头部在画面中出现扭曲和变形的情况,因为广角镜头具有较大的视场效果和明显的透视效果,容易影响画面的美观和真实感。而长焦镜头具备视角小、景深浅的特点,特别适合捕捉人物表情。相较于广角镜头,在用长焦拍摄人物时,近景构图可以适当减少头顶空间的留白。

2.4 采访背景

采访人物与背景的距离、与摄像机的距离也会对画面的视觉效果产生影响。当采访拍摄位于室内时,将采访对象布置在房间对角线的1/3 处时,拍摄的画面会呈现较好的空间感。当人物与摄像机的距离保持在1.5 ~2.0 m,镜头可以比较清晰地捕捉到人物面部表情和动作,同时能够保持适当的画面稳定性。

3 拍摄用光

拍摄短视频时,烈日下、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屏幕墙过亮、室内光照不够和夜晚室外这样的拍摄场景会让人物面部曝光不正确。人物处于顶光、逆光的位置,衣服和肤色光比过大,也会影响人物面部的正确曝光。表1 中,UGC 视频和PGC 视频中存在面部曝光不正确的比例分别为39.39%和15.2%。

3.1 室外人物采访

拍摄人物采访时,现场常见的问题是光照太低或过曝。除了利用室外自然光线、室内荧光灯进行面部补光,反光板、LED 新闻灯和补光棒等便携、易用的补光工具也可以用来提高画面的颗粒度,增加质感。

反光板有利于减少主体和明亮背景的反差。在明亮的室外进行人物拍摄时,尽量将采访对象放在阴影区内。不要将摄像机对着由阳光照耀形成的明亮背景,否则明亮的背景会立刻将主体变成一个剪影。如果为了提高阴影区的人物亮度而尽量调整光圈,背景则将曝光过度。如果不得不将采访对象放在逆光环境下拍摄,那就尽可能拍摄人物的近景,并且使用反光板将光线反射到人物面部。

反光板还能减少采访对象明亮服装和肤色的反差。当采访人物肤色较深而穿着白色服装进行采访时,首先需要保证人物面部曝光是正确的,再来处理画面整体过曝的问题。当拍摄的人物身着白色服装,为了降低白色服装对画面曝光的影响,可以采取近景构图,尽量裁切白色服装,减少白色服装在画面中的占比,再根据人物面部的光线设定光圈,尽量还原人物面部表情和亮度细节。如果必须用中景和全景拍摄采访人物,可以使用反光板对面部进行补光。

反光板也能减少人物面部亮部和浓重阴影之间的反差。室外采访时,强烈的阳光不可避免地会在采访对象的脸上造成浓重的阴影,首先观察阴影的位置,使用反光板将人物脸上的阴影照亮一点。这是因为反光板有助于将强光与浓重阴影之间的最大对比度控制在40 ∶1 之内,当减弱面部亮度和阴影的反差,人物面部线条也随之变得柔和[6]。在室外对交警、消防员、救援队员进行采访时,帽檐使得人物面部处于阴影中,此时反光板对于减弱面部的阴影毫无作用。这种情况下,应尽量把采访对象整个地放在阴影区,再进行后续拍摄。

LED 新闻灯、手持补光棒是天文观测、火灾、夜间交通事故等夜间现场采访的利器。LED 新闻灯在夜间拍摄时可以提供强光,对采访对象面部进行补光。摄像师一般将LED新闻灯安装在摄像机热靴上,直接对准采访人物,但人物在硬光照射下睁不开眼,摄像师可以通过远离采访对象的办法来降低光照的强度。夜间人物采访中出现人物面部光线较硬、画面明暗反差大的状况时,可以给新闻灯加上柔光布,减弱硬光打出的浓厚阴影。还可以将LED 新闻灯充当主光,将商店的橱窗灯作为辅助光来增加人物立体感。

普通用户进行夜间拍摄时,需要手动对手机的曝光功能进行调整。手机相机会在光线较暗时通过自动曝光来提高整体画面的亮度,但是自动曝光使得画面中人物脸部过曝、画面增益过大,因此需要手动调节曝光功能,锁定焦距。进行夜间拍摄时,普通用户也需要将手机亮度调到最高,便于清晰监看画面细节,同时保持手机稳定,减少画面的晃动。

3.2 室内人物采访

在室内拍摄人物时,明亮的采访背景会造成画面整体曝光过度或者人物面部过暗、画面亮度层次不够的状况。表1 中,15.15%的UGC 视频采用白墙作为采访背景。UGC用户无论在家还是在办公区,找一面白墙作为采访背景都较为容易。8.96%的PGC 视频采用了LED 屏幕墙和白墙作为采访背景(其中白墙2.75%,LED 屏幕3.85%,窗户2.36%)。

在室内拍摄人物时,若采访对象倾向坐在桌子的后面进行拍摄,当桌子位于明亮的巨大落地窗前,可以通过拉下窗帘或百叶窗,用便携式灯光照亮人物,或者拍特写并尽量切掉背景,降低明亮的背景对人物面部的影响[7]。但这些措施并不是对所有的场景都适用,有些窗户没有窗帘或者百叶窗,而且并非所有的采访对象在特写镜头中都显得好看。此时可以将摄像机移到桌子的侧面,让人物面对摄像机,保持采访对象与窗户平行,把从窗户外面进来的光线作为主光,使用反光板对人物面部进行补光,此时镜头中人物的面部曝光就正确了。

若采访对象倾向站在整面LED 屏幕墙前接受采访,此时人物逆光,由于不能调节屏幕亮度,可以让人物尽量远离屏幕,通过长焦减少镜头入光量,虚化LED 背景,减少过亮的背景对面部曝光的影响。

对于普通用户,在室内进行采访时,应避免选择白墙、窗户作为采访的背景,可以选择书柜、挂画、绿植等作为背景,使用台灯或者反光板进行面部补光。

4 结语

UGC 短视频在传统媒体中越来越多被采用,面对普通用户由于使用网络平台传输视频带来的画质损失以及短视频拍摄技术方面的欠缺导致人物采访视觉效果不佳的状况。专业媒体工作者,应该设计更好的短视频传输发布的流程来降低画质损失,并且不断提高视频拍摄的技术,提高人物拍摄的画面质量,还应该用专业媒体制作的理念培育普通用户,促进短视频拍摄的优质发展。

猜你喜欢

反光板普通用户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即使是普通用户也需要备一张家庭影院入门攻略:影音调校工具篇1
南向外窗反光板采光设计分析—以张家口地区为例
自己做一个反光板
反光板套装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Numerical Analysis of Refueling Drogue Oscillation During Refueling Docking
多功能反光板
普通用户简单、流畅才是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