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表演专业基础课程思政育人的探索
——以《声乐课程》为例

2024-01-09王文娟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声乐思政专业

□王文娟/文

课程思政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此,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融入课程的教学之中。作为表演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声乐课程》通过课堂内外的感同身受,以“礼”为目标,以“声”为载体,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乡土情怀。本文以《声乐课程》为例,展开关于表演专业基础课程育人的探索和研究。

1 立德树人,实践双创新

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具体行动实践上,可以广泛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专家组,进行相关教学研究示范工作,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示范引领,强化资源共享,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面向普通本科教育,选取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面推进不同类型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路径,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2 《声乐课程》中的思政融入

《声乐课程》是表演专业的四大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声乐课程》在表演专业中的思政建设和实施,是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思考文化复兴,培育乡土情怀,把握时代脉搏,以《声乐课程》为载体进行浸润式课程思政育人。对于高校声乐教师而言,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在课前备课中挖掘所讲知识点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这些思政教育元素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声乐课程》作为“浸润式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涵盖了多门课程的综合运用和体现,例如:形体课、台词课、艺术概论、化妆造型、录音艺术等课程。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声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有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在于“润物细无声”的审美辨别和鉴赏力的提高。通过学习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提高声乐演唱的能力,并增强《声乐课程》育人的实效性,提升学生毕业后个人职业发展能力;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弘扬学生的探索和奋斗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声乐课程》是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大二第一、第二学期,共一年半的时间。作为表演专业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声乐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以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为基础,通过学唱和欣赏不同的声乐作品(包括创作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红色主旋律歌曲等),提高声乐演唱与艺术表演的能力[1]。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而有趣的训练进行声乐教学的展开,与表演教学、台词教学、形体教学等课程相互交融[2],多角度地、灵活地进行声乐教学的开展,在丰富的课堂教学中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在课程推进中构建《声乐课程》思政建设长效发展机制,持之以恒地加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的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由内而外地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教育和正确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力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心到身感受和践行。通过课堂内外的作品输出,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文艺晚会、社会实践演出等,尝试并结合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地践行声乐基础课程思政的元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人审美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声乐课程》培养目标,达到滴水穿石、无声胜有声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效果,培养出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所需要的时代人才。

根据《声乐课程》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地发现和凝练《声乐课程》的专业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有价值的思想,根据现实中的发展,合理地拓展《声乐课程》的广度、深度,从《声乐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凝练、行业内的发展特点、优秀文化等方面加强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要注重学思结合,让学生不断地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善于解决问题,在个人亲身参与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增长个人智慧。

3 《声乐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方法

《声乐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之一和表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何行之有效地把课程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点结合,是笔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推进中要不断实践和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明确表演专业基础课《声乐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声乐课堂思政建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声乐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学习品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

(2)结合表演专业的特点,分阶段、分类别推进声乐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将《声乐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推进分为以下模块:古诗词歌曲、歌剧作品、影视歌曲、地方声乐作品、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从各模块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与时俱进的作品内容。

(3)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课堂的把控都应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教师个人对于该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4 《声乐课程》和思政内容如何更好地融合

4.1 教学模式

为了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声乐课程1》《声乐课程2》《声乐课程3》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梳理、优化,细化大纲教学内容,并推出相关的课程精品(作品)展示。同时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声乐课程》内容选择上紧密贴合课程思政的理念,把课堂内容和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声、台、形、表”四门表演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丰富课堂授课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

4.2 学习模式

在学习模式方面,要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主要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导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第一课堂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第二课堂的展演,创排声乐文艺作品,开展浸润式思政教育,在实践中切身体会、感受、学习。同时,以学习通、网络为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鉴赏声乐作品。

4.3 师资模式

教师传授书本知识是基本的业务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把“知、仁、勇”融于个人,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依托,用强健的知识体魄,特有的文化气质成为锻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优秀教师。教师要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声乐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立。

4.4 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

在课程实施中第一课堂要分阶段、分组进行作品展示展演;对于第二课堂、选修课、校内外文艺实践的参与,教师要在成绩上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声乐课程》中思政内容的融入,要以不断创新发展的优秀文艺作品(声乐类)为切入点,在传承经典作品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主动参与课堂内的教学环节和课堂外的作品排练,让音乐之美悄悄进入学生的心田[3],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要通过有效地引导学习,用自己的学识、生活的经历、经验给学生学业上的培养和个人品格形成的正确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循序渐进地浸润学生,内化为平时的行为,增强学生个人的价值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和成才。

课程思政与《声乐课程》的融合,笔者所在院校依然在不停地探索、改进。在近三年的时间中取得了些许的成果和经验,例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表演唱《牧羊曲》,如图1所示;与岭南地方音乐咸水歌的融合,表演唱《水乡人家》,如图2所示;与红色革命故事的融合,表演唱《情深谊长》,如图3所示。

图1 表演唱《牧羊曲》

图2 表演唱《水乡人家》

图3 表演唱《情深谊长》

《声乐课程》作为表演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课程的讲授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在于“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审美辨别和鉴赏力的提高,通过学习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演唱方面的综合能力;把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相互交融,让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知识并不断升华,在课堂外不断地用实践锻炼自身各方面能力,让学生用个性且具魅力的“声音”,讲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

5 结语

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内容融入表演专业基础课程,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内外,打造课程思政的高效课堂,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声乐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引用

[1]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研室编.声乐表演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17-120.

[2] 王璐,吴洁茹.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语音发生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63.

[3] 上海市音乐公共课教材编订小组.大学音乐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109.

猜你喜欢

声乐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