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OE框架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多元提升路径
--以73家军工装备制造企业为例
2024-01-09任宪同
熊 曦, 任宪同, 李 绚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京 211106;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军民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南京 211106; 3.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 济南 250100)
把制造业做大做强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生产具备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特征的高端装备逐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军工装备制造企业而言,企业既要承担国防科研生产任务,为国家武装力量提供各类军用装备研制;又要实现军用技术民用化,参与和生产相关民用产品,主动融入市场竞争[1]。因此,军工装备制造企业具有其独特性,其技术经济行为具有鲜明特点,如何提高这类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破解“效率鸿沟”难题,亟待学界探究。
当前,学术界对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军工企业转型路径研究,主要从促进军、民企业协同创新的典型模式等角度深刻剖析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2-3];二是对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测度及评价研究,主要从技术创新效率、生产效率变化、资源配置效率等角度测度军工企业绩效[4-6];三是军工企业绩效的提升路径研究,从双元创新的实现模式、驱动因素等角度探讨提升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7-8]。上述研究中,提升路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驱动因素的军工企业技术创新提升路径研究,不同学者从军民融合政策、政府补助等外部视角,以及数字化转型、融资方式、技术多元化等内部视角进行了探讨。张军[9]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实证检验了军民融合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军民融合政策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机制和交易成本降低机制显著推动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钟珍等[10]发现政府补助在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中起显著促进作用。也有部分研究从内部视角深入探讨影响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蒋雯等[11]从创新活动、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3个角度探究数字化转型对军工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并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管理效率显著促进军工企业经营绩效;湛泳和王浩军[12]证实不同国防科技融资方式对军工上市企业的创新效率影响不一致,其中内源融资、债券融资对创新效率均有显著积极效应,但股权融资对创新效率有一定抑制作用;李小丽和陈蕾[13]利用固定效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企业内部发明者合作网络影响军民融合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结构洞、技术多元化与结构洞的交互作用以及网络密度和结构洞的平衡关系均能显著促进军民融合企业技术效率的提升;蔡建峰和张芳[14]研究发现技术特性是影响参军民企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其中技术复杂性和内隐性均对企业具有正向促进效应。
综上可知:①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单一因素对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净效应影响,忽视了多因素之间产生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协同效应;②军工企业技术创新受到组织、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前因条件的影响,较少有研究从组态视角深入探究产生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复杂配置,揭示“殊途同归”现象背后复杂非对称因果关系。鉴于此,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扩展: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引入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从系统、整体的视角提出有助于揭示影响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驱动模型;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试图揭示多个前因条件与结果的复杂非对称因果关系,识别所有可能产生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复杂配置,从而提出有助于提升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实现路径。因此,基于73家军工装备制造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径向SBM-DEA(slack-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测度,并借助fsQCA方法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维度解析影响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前因组态,探究提升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元实现路径,以期对军工装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1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驱动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视域从多维度和多层面综合考量影响军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前因条件。TOE框架是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提出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框架,该框架将影响技术应用条件的讨论放在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下进行分析[15]。其中,技术层面强调技术本身的特征以及其他与技术相关的因素,如技术复杂性、兼容性等;组织层面关注的是与技术相匹配的组织本身的特征,如制度、结构、资金投入等因素;环境层面则聚焦于组织所处技术采纳的环境,如政策、基础设施、竞争关系等因素[15-16]。已有学者将TOE框架应用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绩效[17]、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组态路径[18]、企业跨界技术并购绩效[19]以及战略性新兴企业高质量发展[20]等,充分证实了TOE框架在企业技术创新相关领域提取影响因素方面具有较高的系统性、灵活性和适配性[21]。基于此,分别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维度提取军工装备制造企业产生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性前因条件,为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前因构型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1.1 技术层面因素
对于包括军工企业在内的高技术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技术领先、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2]。因此,在技术层面上分别选取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多元化两个前因条件。技术研发能力是指企业在持续、动态地进行知识创造和积累过程中,将累积的知识应用于开发产品及流程技术创新的能力[23]。已有研究表明,研发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围绕产品或服务开展的研发活动能够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24]。高研发能力的企业还可以吸引更多研发合作伙伴,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从技术领先的一流企业获取知识,更易出现创新成果[25]。而技术多元化是指企业将技术层面的活动与知识扩展至多个领域,其本质是依靠企业内部研发和外部合作开发新技术或强化已有技术[26]。技术多元化有利于军工企业扩大技术基础范围,开发适用于军口和民口的产品与技术,另一方面军工企业通过加快技术积累和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技术创新效率的有效提升[27]。
1.2 组织层面因素
规模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以及在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仍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规模越大的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这是因为大公司往往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更为丰富的人才储备、技术和合理配置资源的经验[28-29]。但有学者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指出,我国高技术企业普遍规模过大,存在配置与协调现有资源低效等问题,需要避免“唯规模论”[30]。一部分学者研究实证认为,企业规模与创新某个单一指标之间存在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即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将在经营方向、技术等方面调整困难[31]。也有学者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形关系,即根据企业创新所处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呈现出三次曲线趋势[32]。因此,在组织层面选取企业运营规模作为前因条件。成长性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持续生存的重要衡量标准。有研究指出,企业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速度,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其资产、获利能力等增长有利于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强度[33]。企业成长能力越强则拥有更多渠道将外部资源转为内部资源,给员工带来激励并增加企业预期收益[34]。基于此,选取企业成长能力作为组织维度的变量。
1.3 环境层面因素
从资源依赖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来看,组织与外部环境存在一种协同发展关系,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并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帮助企业实现持续成长[17]。创新环境主要体现在政府支持力度、工业发展水平与市场竞争程度等创新氛围中。对于军工企业而言,政府对于企业的政策支持可通过财政直接补助、税费减免、政府采购等手段支持和帮助军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利于激发军工企业创新活力。已有研究表明,财政补助对企业创新往往具有正向激励效应,政府补助作为市场补偿机制的补充能够部分抵消企业创新引致的沉没成本,带动企业层面的研发资金投入[35]。也有对政府补助持“负面效应”的观点,认为政府补助会对企业创新投入产生“挤出”效应[36]。相比于其他行业,军工企业对政府的财政政策反应往往更为强烈。此外,军工企业所处区域内的工业基础水平也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工业发展水平较强的区域往往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有研究表明区域内工业发展水平越高,企业有更多机会参与区域内生产资源和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也能形成更强的创业机会与资源集聚优势[38]。市场竞争也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市场竞争能够缓解组织冗余资源的持有和创新融资约束,间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当市场竞争信号强度在适度范围内时,企业往往会主动增加创新投入。也有研究表明,市场竞争的信号强度超过一定临界值后会降低企业创新的意愿和动力[36]。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非径向SBM-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用于评价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一组同质的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作为一种非参数方法,DEA无须设定生产函数,通过构造非参数的包络前沿面借此来识别非有效的决策单元。特别是创新效率测度,从创新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真实的生产函数是未知。然而,传统的DEA模型假定投入或产出成比例变化,Tone[37]提出了基于松弛变量的非径向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SBM模型允许非比例变化,通过将反映决策单元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松弛变量整合到目标函数中,以松弛值来测度绩效水平,一定程度减少了无效率结果的影响。
2.1.2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
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由美国学者拉金提出的基于布尔代数和集合论的研究方法,被用于分析具有多重因果关系组态的内在机理[36]。该方法假定结果变量和前因变量之间是非线性和不对称关系。在本文中采用fsQCA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原因:①影响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而fsQCA方法侧重于揭示结果变量与前因条件之间的复杂和不对称关系,可用于深入分析影响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各因素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②利用fsQCA方法可以深入探究所有可能产生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复杂配置,从而提出有助于提升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实现路径;③fsQCA同时适用于不同大小样本量情形,尤其是可以用于分析中小样本量。本文中所选取的军工企业研究案例数量为73个,介于10~80个中小样本案例数量,符合fsQCA对案例数量的基本要求。
2.2 样本选择与变量设计
2.2.1 样本及数据来源
以同花顺国防军工板块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初步确定125家案例企业。为获取较为规范和完整的披露信息,收集2017-2019年的企业创新数据,剔除ST公司以及数据严重缺失的样本后,最终得到73家军工装备制造企业。
本文的数据源自以下数据库:①投入产出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中2017-2019年各企业年度合并报表;②专利数据来自IncoPat数据库;③政府补助、资产规模、资产增长率等企业经营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④环境层面数据如第二产业增加值等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2.2 变量设计
参考现有相关研究[4,12],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表1)对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测度。选取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数量两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而专利申请量、主营业务收入和市场占有率3个指标作为产出指标,运用非径向SBM-DEA模型测度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表1 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的结果变量为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基于TOE框架下影响军工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前因构型有7个变量。其中:技术层面包括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多元化。技术研发能力则以企业内部研发人员占企业总员工的比例来测度,而技术多元化通过专利分类号计算IPC分类小类数来测度技术多元化程度。组织层面包括企业运营规模和企业成长能力。企业规模体现在资产的对数中,通过3年总资产平均值的自然对数进行测度。而企业成长能力则用总资产增长率来衡量,即年末总资产增长额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环境层面则包含政府支持力度、工业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程度3个前因变量。其中,政府支持力度通过各企业年报中的政府补助金额进行衡量,工业发展水平则以各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衡量,市场竞争程度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并取自然对数计算得出。需要指出的是,前因条件变量采用2017-2019年数据的平均值。变量选取见表2。
表2 变量选取
2.3 数据校准
fsQCA中最重要的步骤是数据校准。校准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不同的集合隶属分数,是真值表构建的前提。利用直接校准法将结果变量和前因条件的数据转换为模糊集,即研究者根据已有理论知识和案例情境精准设定3个锚点值完成校准:完全隶属(赋值=1)、交叉点(赋值=0.5)以及完全不隶属(赋值=0),校准后变量介于0~1。借鉴Fiss[38]的做法,将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的校准锚点分别设定为80%、50%和20%分位数值。表3展示了结果变量和前因条件的隶属度校准值。
表3 结果变量和前因条件的隶属度校准值
3 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定性比较分析
3.1 必要条件分析
按照fsQCA操作流程,在真值表分析之前,需要就单个条件(包括其非集)是否构成军工装备制造企业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进行检验。一般认为,当某一单个条件的一致性大于0.9时,即可认定该条件是引致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采用fsQCA3.0软件进行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条件变量一致性结果均低于临界值0.9(表4),说明各变量均无法单独构成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鉴于此,将进一步分析TOE框架下多因素联动作用对军工装备制造企业高创新绩效的影响。
表4 前因条件必要性检验结果
3.2 军工装备制造企业高创新绩效的组态分析
在条件组态分析中,通过判断前因条件不同组合是否为结果的子集,可以揭示多个条件构成的不同组态引致军工装备制造企业产生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借助fsQCA 3.0软件进行布尔最小化运算生成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3种结果,识别出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结果见表5。其中,原始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PRI(proportional reduction in inconsistency)阈值设定为0.75,案例频数阈值设定为1。
表5中每列代表一种可能的条件组态,结果表明军工装备制造企业产生高创新绩效有4个条件组态,解的总体一致性为0.92,超过0.80阈值;解的覆盖度为0.32,表明该4种条件组态可以解释32%的案例企业的高创新绩效的状态。进一步,根据核心条件的不同将4条路径分别归纳为组织-技术型和组织-环境型两种模式。以下分别对两种模式加以分析。
3.2.1 高创新绩效组态分析
3.2.1.1 组织-环境型
条件组态1为组织驱动政府支撑型,该组态表明当企业成长能力良好、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情境下,无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高低以及技术是否多元化,都能产生高创新绩效。重返案例发现,该组态的案例企业多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代表有成都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北斗导航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并成功入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北斗导航产业作为“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培育产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而作为该产业的龙头企业,振芯科技拥有良好的成长前景,公司在国防竞品的研发方面持续保持国内领先状态。因此,尽管公司在民用北斗卫星导航应用领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在政策与资源的多重助力下振芯科技仍然可以产生高创新绩效,并领跑行业内企业。由此可见,政府支持与企业成长能力对于军工装备制造企业产生高创新绩效至关重要。
3.2.1.2 组织-技术型
条件组态2、组态3、组态4均为组织技术协同驱动型,且均以技术多元化、企业运营规模及企业成长能力为核心条件,主要差异在于技术研发能力和环境方面因素对于军工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影响。组态2表明,当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良好且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时,技术多元化能够弥补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足,帮助企业达成高创新绩效。这一组态的典型案例包括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返案例发现,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在江西省和清华大学“省校合作”推动下注册成立。得益于省校合作政策与公司多年的探索,泰豪科技在发电机及发电机组、电动机及配套设备、环保及节能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维修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技术多元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这类企业多位于军民融合发展洼地,难以借助区位优势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但依靠政府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协作仍能获得较多资源与拓新机会,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实现。
对于组态3,该路径表明当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良好且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时,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多元化和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取得高创新绩效。军工装备制造企业具有多元化的技术知识有利于企业转换旧技术、整合现有技术资源,同时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规模又会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消化、吸收进一步掌握行业核心技术,从而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此路径下的典型案例有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立科技”)。大立科技主营业务主要涵盖红外及光电类产品和巡检机器人类产品两大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收益回报。该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最新报告期内其研发投入占到营业收入的21.80%,并先后建设多家企业研发及实验中心,为企业未来业务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该公司多次承担国家科研专项任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累积收到中央财政下达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工程研制”项目资金1 451万元,是国内非制冷红外科研领域技术方向的领头羊。以专项和产业化项目为契机,不断在技术上积累优势,进一步取得高创新绩效。
以技术多元化和良好的组织条件获得高创新绩效的路径不同,组态4表明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想要实现高创新绩效离不开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支撑,硬环境赋能可以弥补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的不足。军工企业离不开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物质、数据和知识等价值交换活动,良好的工业基础、活力的市场环境等环境因素在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路径下典型案例有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亚星锚链”)。亚星锚链作为专业化从事船用锚链、海洋系泊链和矿用链的生产企业,为船舶、海洋工程行业的配套产业。该公司行业地位显著,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已获得全球知名企业认证和市场广泛认可。泰州作为江苏的船舶产业主要集聚地,与南通和扬州三地共占据了全省80%以上的船舶制造能力。亚星锚链地处江苏泰州,借助船舶产业集群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带动船舶配套业壮大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显著优势。
3.2.2 非高创新绩效组态分析
在非高创新绩效组态中,根据核心因素的差异可以分为两类企业。第1类(组态1、组态2)企业虽然具备技术优势,但受到企业运营规模小、成长性不足等组织层面因素制约,在外部环境不具优势的情况下,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实现高创新绩效。第2类包括组态3、组态4、组态5,此类企业即使具备技术优势,但由于缺乏规模效应和成长空间,即便在外部环境中获得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也会因无法消化、吸收导致难以实现高创新绩效。对比产生高创新绩效组态可知,技术与环境方面的优势无法弥补组织因素的短板。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1)技术多元化、技术研发能力、企业成长能力、企业运营规模、政府支持力度、工业发展水平及市场竞争程度均无法单独构成军工企业取得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表明单一因素无法有效提升军工企业创新绩效。
2)共产生4种取得高创新绩效的实施路径,依据核心条件的差异,将其归纳为组织驱动政府支撑型与组织技术协同驱动型两大发展模式。其主导因素的不同也说明产生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并非单一,呈现出“殊途同归”多种条件组态。
3)4条产生高创新绩效路径中,组态1强调企业成长能力与政府支持力度的联动匹配,组态2、组态3、组态4均以技术多元化水平高、企业运营规模大、企业成长能力高为核心条件,辅以不同边缘条件说明军工装备制造企业产生高创新绩效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4)对比高创新绩效与非高创新绩效组态发现,军工装备制造企业能否取得高创新绩效,企业运营规模与企业成长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结论,军工装备制造企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协同影响,应充分利用不同前因条件之间的替代和互补效应,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整体组态效应,选择高效可行的实施路径,以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4.2 管理启示
1)产生高创新绩效的4条路径中,组织维度两个前因条件如企业运营规模和企业成长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基于组织内部视角,军工装备制造企业需要提升当期成长水平,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势,培育核心技术优势,使得企业快速发展成长。对处于成长期但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应已开拓市场为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多领域拓展市场,不断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技术研发能力高并不是构成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军工装备制造企业应该正确看待自身技术优势,无论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否处于行业领先,都应综合考虑政策环境与组织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提升绩效路径。特别地,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拥有多元化技术可以作为其竞争能力的基础,通过扩大企业技术基础范围,同时涉足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帮助企业加快积累或利用新兴技术知识,最终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3)面对复杂多变的组织创新环境,军工装备制造企业需要合理高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来产生高创新绩效,无论选择组织驱动政府支撑型还是组织技术协同驱动型,企业应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产业战略布局以获得更多政府支持,如积极申报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的制订工作。从政府角度来讲,应该积极扶持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民参军”领域和层次,如提高“军工四证”认定申请办理效率,缩短办理时限。尤其是优化市场环境方面,通过建立以军民融合信托基金、委托贷款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军工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3 不足与展望
基于拓展的TOE分析框架,综合运用fsQCA方法探究了影响军工装备制造企业产生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复杂因果关系,给出不同组态构型下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路径,拓展和深化了已有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基于横截面数据运用静态fsQCA方法,并未考虑时间效应,可进一步使用动态fsQCA方法同时考察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探究不同时期下军工装备制造企业高创新绩效实现路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②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不同维度共选取7个前因条件搭建驱动模型,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复杂性,在影响因素选择方面可能有所疏忽,未来仍需要进一步从企业管理创新等角度开展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