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培育扶持 提升经营质效
2024-01-09孙文艳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
孙文艳/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
宋森楠/盐城市大丰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有利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经营管理,家庭农场数量逐年增加,经营质效明显提升。
发展概况
经营数量增加。大丰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优先将家庭农场列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和实施主体,在项目立项、新增农业补贴等方面向其倾斜,对当年新创成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一次性分别奖励15万元、10万元、5万元。在各项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大丰区家庭农场数量逐年增加,经区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达603家,经营面积超23万亩。
经营类型多样。家庭农场主要经营类型是种植业,以稻麦种植为主,农场数量540家,经营面积20.7万亩,分别占家庭农场总数和总经营面积的89%和90%,如位于新丰镇引水村的大丰区华腾家庭农场从事稻麦轮作,经营面积达1980亩;另外有35家从事种养结合,如位于草堰镇三元村的大丰区三元晓成家庭农场,该农场主要从事稻虾综合种养;还有12家从事园艺种植,如位于小海镇的宝兰家庭农场,该农场主要生产优质葡萄。
经营质态优化。全区家庭农场呈现规模化种植,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381亩,累计创建各级示范家庭农场279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3家,带动了全区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在三龙、草庙等乡镇形成家庭农场集聚群,示范家庭农场发挥了引领带头作用。
主要做法
加强规范管理。以家庭农场名录管理为抓手,将认定的家庭农场全部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入户走访和电话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录入信息进行核查,确保录入信息数据质量、数据动态更新。全面推广使用江苏家庭农场随手记APP软件,实现认定家庭农场全覆盖,为家庭农场规范发展打下基础。围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开展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着重培育一批生产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良好、示范能力突出的家庭农场。
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家庭农场生产条件、提升技术应用和生产经营能力,重点支持购置机械设备和建设基础设施,目前有109家家庭农场获得省级及以上财政奖补资金877万元。同时区财政先后安排2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改善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财政资金的投入不仅减轻了家庭农场前期建设成本,还吸引、带动家庭农场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农场装备水平,促进家庭农场做大变强。
保障土地供应。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意见》等文件,引导农村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对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签订规范、保证金收取到位的土地流转交易,根据流转规模给与村集体组织一次性资金奖励。区级成立大丰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镇级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每个村专门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一站式”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推行“不见面”交易,实现了24小时“不打烊服务”,为家庭农场积极进场交易创造条件。
加强技术服务。大丰区积极利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区优势,在省内率先开办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试点班,聘请农业技术专家为家庭农场主讲解先进的种植养殖品种和技术,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家庭农场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能力,探索建立家庭农场科技指导员制度,从区、镇农技队伍中遴选农技人才,并邀请高校老师组成科技指导服务团队,“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家庭农场主开展农业生产,做到关键节点、需求热点精准服务,实现了新技术快速进村入户。
提升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加大对家庭农场宣传力度,着力提升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发展家庭农场舆论氛围。通过宣传家庭农场注册认定标准、方式以及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转型升级为家庭农场。
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做强优势产业。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要素,充分挖掘区域优势产业,引导家庭农场因地制宜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多元化发展。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地分拣包装、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存储运输、销售服务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三是打造农场品牌。指导家庭农场开展品牌建设,依托“大丰仓”公用地域品牌,提升家庭农场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影响力。
注重人才培养。在培养对象上,一是培养本土人才。选拔一批思想积极、善学肯干、热爱农业的本土农民,培养成家庭农场主。针对现有家庭农场主平均年龄较大问题,鼓励家庭农场从家庭中推选年轻成员重点培养,完成农场主新老交替。二是吸引外来人才。鼓励涉农院校毕业生、职业农民、有返乡意愿等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发挥其资金、技术、经验等方面优势;在培养形式上:结合田间课堂、网络授课等培训方式,着重培养青年一代农场主,支持青年农场主学历提升,让青年群体逐步成为经营家庭农场的“主力军”;在培养内容上:开展“菜单式”培训,从农场主缺乏的法律法规培训入手,提高农场主的政策理论和经营管理水平。
抓好典型带动。发挥示范家庭农场典型带动作用,带动周边种植户发展家庭农场,推广优质品种和绿色生态技术,形成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发展态势,提升全区家庭农场发展层次。发挥家庭农场协会的服务带动功能,通过广泛吸纳农资生产企业、金融保险机构等主体相互合作,降低农场生产成本,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鼓励家庭农场加快转型升级,探索发展“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多元融合的经营模式,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强化风险防控。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着重向家庭农场集聚区域倾斜,通过建设泵站、渠道、管道等硬件,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灾害天气预警。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预测,及时发布灾害天气预警。农业农村部门要引导家庭农场提高自然灾害防控能力,及早采取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减少自然灾害对家庭农场造成的损失。三是提供市场信息分析。建议在江苏家庭农场随手记APP中添加农产品市场信息功能,实时更新农产品市场信息,提高家庭农场市场风险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