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人的个体道德修养与精神谱系关系探究
——以恽代英的道德修身思想为例

2024-01-09薛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恽代英谱系道德修养

薛燕

(1.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2.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引言

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共产党人在内忧外患背景下,寻求救亡图存方案时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由共产党人的个体道德精神凝聚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1]这些精神谱系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加强个体道德修养是共产党人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要条件。共产党人作为改造世界的担当者,胸怀天下,以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自己的使命,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注重个体道德修养,淬炼自身的革命品质与能力,对传统伦理学说、道德修养理论进行超越与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理论。恽代英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他在革命过程中注重道德修身,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道德修炼方法,并将个体道德修养运用于革命实践中,构建了从个体之善推及团体之善,再到群众之善的道德修身思想,这成为他后期成功开展革命事业的内在动力。

一、从个体到群体:恽代英的道德修身思想

恽代英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他是一位严以修身的道德理想主义者,从14岁开始记日记,坚持撰写修身日记,发起和组织多个修身小团体,砥砺个人道德修养,立志为社会服务,以身作则鼓励青年学生以道德的力量领导群众运动,探索革命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以日记为载体进行个人的道德修身

《恽代英日记》是恽代英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修身日记,时间跨度为1917年至1919年,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恽代英青年时期的生活作息、社会活动与思想变化。1919年元旦,他在贺年卡片中指出日记是“最良的修养方法”,并罗列了数条日记的好处,其中第一条为“详于反省则神志清明不昏不怠,反省而未改过莫自馁且加倍责志”[2]453。他在日记中时常记下自己的过错,不会轻易放过生活中的一些小恶习,比如“晏起”,即贪睡、起床晚,恽代英在日记中处处提醒自己,几乎日日反省,“自省,晏二十分起,仍未免恋床癖也”[2]461,“自省,晏起晏睡习惯不改,伤身、废事,夸何执迷不悟”[2]463,“晏起之习看视小事,而如附骨之疽,总不能除。才有一过便不能改,何以为人?吾思总是怪自己不发决心。夜间作事看书则不肯睡,早间恋床又不肯起,遂两失之。吾一息尚存,终当与此恶习奋斗也”[2]465。

恽代英通过日记进行“吾日三省吾身”,重视日记在道德修身中的作用,“我总盼望我是更有用的人。亦盼望我们的朋友是更有用的人。若说假不激烈之名,以饰其奴颜婢膝之实,是父母所生的人呢,宁死不愿我的父母有这般的儿子”[2]534。恽代英对道德救国寄予了厚望,他认为“国家危机的消弭和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人们普遍的道德完善的基础之上,一个人的善只是个体之善,一群人的善才是群体之善……换言之,道德的完善是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一剂良方”[3]。

(二)以社团为载体实施团体的道德修养

恽代英曾于1917年1月在《光华学报》上发表《社会性之修养》一文,提出人类有“乐群之德,本于先天”,要增强团结力和凝聚力,并希望通过“集会结社”完成政治或社会事业,同时要具备“公德、公心、诚心、谨慎、谦虚、服从、礼貌、利他”等八大社会修养能力[4]19-24。同时,他看到了团队修养的重要性,“吾国善人多即为独善其身之人。故善人团结力恒小,而因以其势力亦小。又善人多属消极的非积极的,故其活动力亦不如恶人。此所以我国社会乃永无改良之望也。吾意当设法联络一般善人,鼓励其勇气,又须告以可为之事,无以过高之事语之,使彼以为不值一听。如此,庶几可以逐渐养成一种良好势力,渐与恶势力争。小人之群是乌合的,是暂时的,患君子无势力以敌之耳。如有势力以敌之,未有不胜之理”[2]183-184。循此思路,恽代英在武昌发起和组织多个修身小团体,在小团体中注重个人修养,立志为社会服务,宣传新文化运动,将个人修身向团体修养发展,并尝试共同生活,试图改造社会。

互助社和利群书社是恽代英发起和组织的两个修身小团体。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是一个注重个人品格修养且为社会服务的团体。有研究者指出,“互助社延续了恽代英个人的修身实践经验,它成立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员之间的道德互助以完善青年个体品性,养成新的道德规范”[5]。利群书社是恽代英组织的另一个修身小团体,该社以传播新文化、体验共同生活为己任,是一个服务社会、共同生活的修身团体。社员们在书社内半工半读,共同生活。该社制订了严格的自修和服务制度,致力于传播新文化,销售进步书报杂志。社员们思想与认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深入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抛弃了对工读互助、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幻想,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尤其是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安徽等地的社员在恽代英的号召下,踊跃加入中国共产党或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些修身小团体成为了培养革命力量的土壤,是训练未来革命战士的基地。

(三)以革命运动为载体提升群众的道德修养

五四运动之后,恽代英在5月7日的日记中记载,“晓峰来信,叙京校学生示威及各界骚动事。读之泣下,卖国贼万死不足以蔽其辜。吾等懦夫固不欲为示威事,亦中情不敢为也。与陈学渭君及勺庭三君谈,人须‘舍得’才能救国”[2]537。但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他看到了群众修养的不足之处,“闻学生团因双方各有弱点(或由不诚心,或由无担肩,或由不能临机应变),至多无味争执,且好激烈,而又惮负责任,呜呼学生”[2]541。青年是社会变革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群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恽代英看到了当时的青年在这场爱国运动中缺乏实践经验、远见卓识与深谋远虑的规划,缺乏有效的组织策划力量,只凭个体的自觉、个体的激情和冲动,是难以持久也难以成大事的。针对这种情况,恽代英提出了“群众生活修养”的观念,要求研究群众心理,掌握团结群众的方法。

首先,恽代英提出领袖的精神与态度是群众运动的关键。他认为组织一场成功的群众运动,除了有“周密的事前计划”“机警的临事计划”“审慎、恒久的事后计划”外,领袖的精神和领袖的态度也很重要。这是一种“组织与群众相处最良的最应该具备的品格同能力”[4]105,它可以指导群众开展活动。他告诫大家具有领袖精神并不是在群众面前摆出领袖的面孔与姿态,也不可以在群众运动中表现出过于自信与急于求成;在运动中遇到与群众意见不一致时,领袖需要有条件地放弃自己的意见,但是出现重大、根本的意见分歧时坚决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而去取悦群众。

其次,“打感情牌”是赢得群众信任与帮助的关键。恽代英强调在组织和领导群众运动中要用虔诚的爱与真挚的感情去赢得群众的信任与帮助。在获得群众信任方面,他认为“现在的一般人,把政客欺骗够了,所以他很怕人亏损他以自己渔利;我们要得人的信心,最要避他这样的怀疑”,一方面要使朋友相信自己是一位无私的人,另一方面要使他完全相信自己不会损害朋友利益,这就需要“真正的品格”和“显明的成绩”。在获得群众帮助方面,情感的力量大于理性,在群众运动中要注重运用情感:“我说要和平、谦逊,以不与人生恶感;又要以感情动人,以与人加增善感”“和平他便不会想到我不愿与他为伍;谦逊他便不会想到他不配与我为伍”[4]110-112。

二、从原点到光谱:个体道德修养与精神谱系的共同点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个体参与革命、建设实践的具体精神形态,既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共产党人作为参与实践的主体,其个体道德修养是精神谱系生成的第一步,并以个体的道德品性为原点向外层层递展,形成了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光谱。恽代英的道德修身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样,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同时通过撰写修身日记、创办小团体、发动群众运动等实践活动得以体现。

(一)共同的落脚点: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人民力量,植根于人民群众中,并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形成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精神谱系特征。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理论,并揭示了道德修养的实质在于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实践。共产党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修养,这个道德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尤其是不能脱离“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6]80。

恽代英的道德修身思想虽然从个人出发,但是其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个体的道德修身回归到团体和群众的修养。他把个体的道德修身作为立德树人、自助助人与领导群众的起点,在个人、团体与群众中寻找道德的力量,用小我推动大我,最终实现提高全体人民群众道德修养的目标。恽代英在日记中时常记下自己的过错,不轻易放过生活中的小恶习,勇于自我宣战,修身克己。当时的青年学生中很多人还沉醉在极端个人主义的享乐腐败生活中,存在嫖、赌、烟、酒、鄙弃劳动等现象。针对这些时弊,恽代英组织了互助社和利群书店,要求社员每日自省,在书社内半工半读,体验共同生活,传播新文化。在五四运动期间,恽代英看到了学生领导群众运动中的一些弊端,尤其是学生缺乏领导、团结群众的能力,提出了“群众生活修养”的观念,要求青年善于研究群众心理,掌握团结群众的方法,争取革命事业的胜利。

(二)共同的精神来源: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思想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支撑,更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表现。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谱系。如党的精神谱系中彰显热爱祖国、英勇奋斗、牺牲奉献、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心系天下、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民惟邦本等价值理念高度契合。同时,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真实呈现了坚持真理、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风貌。

恽代英的个体道德修养思想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五四期间新思想新文化的引领。他在10岁入新式学堂前已在家塾读了4年开蒙之书与四书五经。少年时期,恽代英在母亲的督促下读了《古文观止》《纲鉴易知录》《战国策》等经典之作,在学生时代,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德育鉴》、黄炎培的《青年自省二十则》、谢无量的《国民立身训》等都是他的读物[7],这些书籍均包含了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人格修养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恽代英认为在人格修养上内在精神高于外部取向,赞成陆王学派信仰内在的思想道德习性,并运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修养方法。恽代英仿效曾子“三省吾身”之法,它与儒家《大学》中提倡的“八条目”道德修养路径相似,其在日记中所表现出的道德严格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他树立修身立命、兼济天下的志向提供了文化滋养。

在创立第一个修身小团体互助社时,恽代英仿照青年会组织模式,将基督徒的忏悔与理学家的自省相结合,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理念,将王阳明的道德哲学作为人格修养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阳明致良知,其徒之发愤有为,颇近耶教,皆一恃上帝,一恃良心也。余亦将略采良知之说,以自成就。”[2]139他在修身时非常强调“静”,每次在互助社会议开始前5分钟,要求社员们静坐,让大家“平心静气,免其有‘不神圣会务’之弊也”[8]123。

从恽代英的日记中可以看到,1917—1919年间,他阅读的报刊与书籍种类繁多,尤其是一些进步报刊是他阅读的主要对象,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青年进步》《东方杂志》《解放与改造》等。有研究者用量化方法分析其阅读的报刊,1917年排前3位的是《体育》(24次)、《东方杂志》(19次)、《妇女杂志》(11次),1918年排前3位的是《东方杂志》(10次)、《青年进步》(6次)、《妇女杂志》(5次),1919年排前3位的是《时事新报》(31次)、《新青年》(12次)、《新潮》(8次)[9]。他在1919年9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很喜欢看《新青年》《新潮》,因为他们是传播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劳动的福音的。”[2]624他在日记中抄写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周氏兄弟等人的言论,他通过阅读感受五四前夕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

利群书社致力于介绍新文化与新思想,通过销售进步书报杂志在武昌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革命同志廖焕星在回忆武昌利群书社时提到,“国内的新文化刊物涌出,宣传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报,也日益增多:若《湘江评论》、《新青年》、《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因之,代英同志就在1919年秋,发起组织武昌利群书社和利群织布厂,来传播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来实行摆脱黑暗教育,实现半工半读的自学主张”[8]204。可见,恽代英在组织修身小团体时,自身的道德思想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洗礼。

(三)共同的实现方式:在革命实践中完成道德修身

100年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使命,形成了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一批批共产党人以身作则,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与实践中,并取得了百年辉煌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密码。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提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使人民普遍地发生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只存在于“实际运动”中,一个阶级若想要推翻另一个统治阶级,必须要在革命运动中“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10]才能成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实践活动中注重个人道德修身,不断抛弃原有的旧道德、旧思想与“陈旧的肮脏东西”,才把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实践是实现道德修身的重要方法。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到共产党员的修养不能离开实践,他提到了中国古代有很多修身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不能直接照搬,因为它们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面对社会革命实践,这些旧有的修身方法“夸大主观能动性”,以为只要保持一颗“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状,这和我们共产党人的修身思想是相对的,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实践”[6]22-23。面对当时的青年目标迷茫、社会混乱、民族危难等现实问题,恽代英刻苦求知、砥砺品行,将道德修身思想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受益。为了践行道德理想主义,他坚持撰写修身日记,不忌讳让其他人翻阅日记,还经常“以日记会友”,向世人充分展示自己充满虔诚的反省、痛心疾首的自责和严格的自我道德约束。为帮助青年完善个体品性,养成新的道德规范,他发起和组织互助社,让青年在团体中互相切磋、互相琢磨、共同成长;为改造社会,培养青年既独立自主又能适应共同生活的能力,他积极筹划成立利群书社,将书社作为传播新文化和体验共同生活的基地。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武汉后,为声援北京学界,恽代英亲自写下了“四年五月七日之事”等爱国传单向民众散发,并针对学生领导群众运动的弱点,提出了“群众生活修养”的思想,指导后续的群众运动胜利开展。

三、结语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以个人的道德修养形成群体的精神谱系,凸显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些精神谱系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环境,精神内涵也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共产党员个体道德的集中呈现。从恽代英的道德修身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严以律己、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注重群众运动等思想。恽代英不仅在个体道德修养中实现了从一名知识青年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适应了中国共产党由早期的“研究型团体”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型政党”转变,还将个体道德修养通过革命实践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推动了中国革命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猜你喜欢

恽代英谱系道德修养
神族谱系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恽代英的两副对联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