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基于科幻创作的人工智能教育探索
2024-01-09龚春美
龚春美
摘要:本文结合学生参与“AI科幻小说写作”活动获奖的过程,对信息科技教师为何带学生参与科幻写作活动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如何基于学科课程引导学生写作科幻小说,最后总结了组织学生参与科幻作品写作活动的意义。
关键词:科幻小说;科幻阅读;科幻写作;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1-0028-03
为何带学生参与科幻写作活动
1.主题教学,以多元作品展现学习成果
在被誉为“教育元宇宙”的帕拉卡3D动画编程软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遇到了“探索元宇宙”课程,在观看课程视频后,发现每段10分钟左右共6小段的视频内容很好,有必要推荐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和解密火爆词语的内涵。于是,笔者开启了“探索元宇宙”的项目主题教学活动,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进学习过程,将绘画、小报、视频、演示文稿等多元化的作品形式作为项目成果,将“作品提交平台、获奖拿证”作为项目化学习的评价结果。
2.参与征文,由读到写经历素养提升
2022年10月,在江苏省科技辅导员培训群里,有一条由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元宇宙向未来”科幻作者选拔招募活动的消息。在阅读此消息后,笔者认为此类活动的作品可以作为“探索元宇宙”项目主题学习的一种新颖的成果,同时也能用来提升学生对元宇宙的认识和科幻写作水平。带着这种想法,笔者在所任教班级中发动了几位写作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参加活动,参与比赛的两位学生的作品分别获得一等奖及三等奖。
3.持续参与,形成班级读写氛围
有了第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获奖经历,对于2023年上半年的人工智能课程学习,笔者如法炮制。学生通过平台学习《人工智能》基础课,课堂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如AI写诗、绘画、创作等)课程,并完成AI应用的课后作业。在初步体验人工智能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建立了AI基本知识库,并启动对AI进一步学习的进程。在以“人工智能·智阅未来”为主题的科幻作家招募活动中,五位学生参与比赛,撰写了以“人工智能·智阅未来”为主题的科幻小说。
如何基于学科课程引导学生写作科幻小说
从阅读到写作科幻作品,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信息科技学科课程知识,培养学科思维,不断发展创新思维的过程。下面,笔者选取学生写作的科幻小说的片段,从学科视角去评析小说中的信息科技学科元素,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写作科幻小说。
例如,科幻小说《从零到一》是周同学创作的关于机器人情感发展与哲学思考的小说作品,从零到一隐喻了机器人从无情到有朴素的“爱”,再到“脱逃”的思想发展过程,并以下一代机器人的“感恩”揭示情感的进化。
片段1:机器人的“被出生”,AI技术的表达。
“我是谁?”
这是零的神经中枢启动后,它的第一反应。
当零的视觉系统也开始运转的那一刻,光反射到它的感光组件上的图像是一个满头白发、胡须零碎的老年人类。它的芯片开始工作,感光组件运转着,识别出了它所在的地点——一间破旧到可怜的车间。
零的分析系统与视觉系统合力将一行数据发送到了它的中枢:眼前的这个邋遢的男人将他的声带以一种规律而诡异的频率振動,使空气也以差不多的周期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翻译系统成功地将这串按照人类语言编写的编码翻译了出来——“你好”。
零的神经中枢一阵缄默,随后它的语言系统又收到了其指令,显示屏上的光点有规律地亮起,组成了“您好”二字。而后,发声孔也以类似的频率振动起来,那疏密有致而有美感的波落入了眼前男人的鼓膜上。
评析:“零”是芬里尔制造的第一台机器人,在描述时应用到了“感光组件”的视觉获取,以及声波的数据编码——听取声音“你好”之后,从神经中枢处理到语言系统再次发声的振动、频率对鼓膜的作用,全面体现目前及想象中的AI模式识别策略与交互技术。
片段2:机器人的“情感进化”,情感数据模型的哲学化。
三日后,芬里尔从定位零的仪器中得到了零留给他的一句话——感谢你,冯。你的芯片让我拥有了爱。而后,便失去了和零的联系——零已经将定位组件完全化为己用了,包括其中几乎用不完的电舱。
芬里尔并未沮丧,因为零,他已经确信了承载自己制作的芯片的机器人,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仿生机器人,甚至他们的情感比一些人类还要真挚与热烈。
芬里尔带着微笑,组装出了下一台机器人—— 一。
“我是谁?”
这是一的神经中枢启动后,它的第一反应。
而当它知道了是芬里尔给予的它生命时,它产生了“感恩”之情并待以微笑。
评析:芬里尔制作的第一台机器人“零”因产生爱的情感“逃逸”之后主动失联,确认了它的“情感数据模型”的成功,高兴地组装出下一台机器人,它不像第一台机器人那样生来“迷茫”,还要经过哲学的人生追问才能达到“觉醒”,而是生来即具“感恩”之情,“微笑”面对未来,这是对AI情感的超强进化。
组织学生写作科幻作品活动的意义总结
1.在项目主题学习中拓展学习作品的形式
信息科技新课程倡导项目化学习模式,公开展示学生的作品是项目化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学生的小说作品将成为人工智能主题教学公开展示的成果作品,这份作品丰富了人工智能单元学习的成果形式,加强了学生对人工智能知识的理解,反映了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想象和表达。
2.以科幻写作活动融合科学素养的形成
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是人类的幻想与当代科技结合的小说。学生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无形中加强了对科学知识的认知,理解科学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借助科幻写作活动,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读想写三连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替代,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两种能力,培养和激发人类的这两种能力,是当下的重要事项。那么,如何在信息科技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呢?
在科幻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的公式中,幻想的过程即是想象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即是创造的过程。科幻写作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思想碰撞出火花,激发出无尽的创意。
“阅读、幻想、写作”三个连贯动作,促进学生顺利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小说作品。学生利用假期等课余时间大量阅读科幻科普类书籍,探寻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参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体验,从“读到的科学知识、看到的科学见闻、实践的科学技能点燃写作的科学热情”,到围绕“人工智能·智阅未来”主题撰写富有想象力和情节感的科幻故事,这一过程就是“閱读、幻想、写作”三个学习动作的过程。其间,学生的想象力在字里行间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小说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得到彰显,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文字的描述中有了表达。科幻作品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让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并为它们的茁壮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综上所述,科幻写作活动是一项可以拓展与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活动,是一项延伸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内容的活动,是一项丰富学生课内外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活动,也是一项文学和科技相结合的跨学科融合活动。此项活动,开启了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多样性的局面,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提升了师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应用能力,开辟了我们对科技认知、思维、表达的又一条通道。
参考文献:
[1]袁霞.初中科幻小说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9.
[2]邵晓星.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3]赵洋.面向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的科幻主题科学教育活动设计[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S2):53-60.
[4]吴岩.科幻作品与科学教育[J].科普童话,2014(11):7-8.
[5]曹勇军.怎样读科幻小说[J].初中生世界,2021(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