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24-01-09张夏力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6期
关键词:宜业宜居公共服务

张夏力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既是乡村建设行动的目标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农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了重点部署,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日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为进一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如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我们必须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在深刻理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稳扎稳打推动乡村建设,确保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以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抓手,将农村打造成现代文明生活的幸福家园。

一、深刻理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内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充实,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目标实现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涵盖村庄规划建设、农村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改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总体上要把握好以下要求。

一是抓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一现阶段农民的迫切需求,这也是乡村建设最易出成效的板块。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有明显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如农村改厕问题、村容村貌整治、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不仅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而且可以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二是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业机会,不用让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让更多的农民能够离土不离乡,在县域内就地就业。“宜业”的前提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要找到适合农村自身特点的出路,也要有相关政策和服务保障的支持。三是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要培育文明乡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有力支撑。

二、稳扎稳打推动乡村建设

首先,做好规划是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前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并强调了村庄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这也是对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进一步延伸,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集中力量抓好民生建设。同时,要尊重农民意愿,尽可能保留原生态的乡土特点,把现代生活元素融入村居风貌,确保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到位,在满足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还能保持原有的乡风、乡韵和乡愁。

其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上作出了具体安排。例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从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引导农民开展户内改厕,到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再到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打造干净整洁的村庄生活环境。此外,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交通、水利、电力、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让现代化要素融入千家万户。

最后,乡村建设离不开公共服务的改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教育、医疗、防疫、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力度,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层队伍建设方面发力。总体来讲,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现代化发展与乡情乡愁融为一体,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确保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宜业,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解决乡村产业振兴问题,就能找到实现乡村振兴重要的突破口。乡村产业兴旺,能够带动更多人才、资金、项目等社会资源向乡村流动,农民就能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乡村就能够留住人才,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高质量发展的乡村产业做支撑,乡村就无法实现长久的宜居。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产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宜业的深层含义在于,每个地方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禀赋,做大做强现有的特色产业,以此来提高乡村产业的竞争力,与另起炉灶、重新布局相比,产业发展的风险和投入要小很多。农村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农副产品、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和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这些既是乡村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最适宜的土壤。综合来说,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彰显区域特色,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找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探索群众致富新途径。

宜业的目标是能够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或者推动农民创业,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农民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但是现阶段农村就业机会不够多、创业成功率不够高,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民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要依靠外出务工,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的生活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村落的“空心化”问题等。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下半场”,需要城乡平衡发展、协调发展,要把产业留下来、把就业留下来,这也是重视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以县域辐射带动周围农村的体现。我们可以把县域作为农民就业的缓冲地,进一步促进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存能力。

四、以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抓手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转变,是对乡村建设发展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和”的理念早已渗透在源自农耕文明的乡土文化当中,和谐社会的思想也已沁润人心,和美乡村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满足,更要体现新时代新农村新风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是“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战略思想的体现。农业强国的核心要素不仅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建设完善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体系。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关注当前我国城乡利益关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变动和农民思想观念变化,注意防范风险,找准突出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相关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走中国特色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治理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和谐稳定,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而不同,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破除陈规陋习,利用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优美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文明风尚,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所强调的农村现代生活,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迫切需要。新时代新征程,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补齐短板,筑牢基础,围绕目标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三农”工作新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宜业宜居公共服务
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环湖强县的几点思考
公共服务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浮山县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