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神话虚拟景观“互文”的实体景观研究
—— 以厦门方特东方神画为例

2024-01-08朱乐妍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方特互文女娲

朱乐妍

神话在文化旅游语境中被大量地挪用和重构,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代民间文化主题乐园中,室内的虚拟神话展演以高科技的声、光、电手段带给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 然而,神话的叙述并非屏幕亮起后才开始,当游客望见民间文化主题乐园充满设计感的大门时,神话的叙述已经拉开序幕。主题乐园内的雕塑、各项目区的建筑外观和内饰、进入展演舞台的通道等景观,都将游客带入神话叙述中。“方特东方神画”是以中国非物质文化为主题,采用VR、MR、AR 等高科技手段打造出的一座主题乐园,园中有女娲补天、哪吒闹海、牛郎织女等民间文学展演。①《厦门方特旅游区(介绍)》,厦门方特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qp3W4adepNq6BeQDSvKRSA,发布日期:2019 年7 月27 日,浏览时间:2022 年7 月30 日。孙伟伟以济南“方特东方神画女娲补天项目”为案例,探究虚拟景观中神话资源转化的特点与方式。②孙伟伟:《虚拟景观中神话资源转化研究——以济南方特东方神画女娲补天项目为例》,《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5 期。而方特东方神画园区中实体的建筑景观同样是神话资源转化的成果,此类实体景观和虚拟景观共同为游客构建起神话叙事空间。那么,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中神话的实体景观与虚拟景观是否可以视为一体?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呢?游客在神话主义的景观叙事中发挥什么作用?本文以厦门方特东方神画园区对神话的挪用和重述为个案,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和田野作业的方法,结合神话主义与景观叙事学的理论,将园区内的实体建筑景观视为虚拟神话展演的“互文”,力图展现旅游语境中神话主义实体建筑景观的特点,发掘神话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互文叙事的具体表现方式及网络机理。

一、神话主义景观叙事的互文呈现

在主题乐园中,神话的实体景观以惟妙惟肖的形象和图景重述遥远的过去,虚拟景观以数字化场景带来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神话主义和景观叙事既有的研究成果为探究神话实体景观与虚拟景观的联系提供学理支撑。

(一)神话主义研究的景观角度

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神话讲述的语境和媒介发生了显著变化。受到国际民俗学界自20 世纪60 年代起有关民俗主义、民俗化、民俗的商品化、民俗过程以及“类民俗”等讨论影响,杨利慧将神话主义定义为:“20 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现代文化产业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广泛影响而产生的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游客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①杨利慧等:《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与重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年,第10—11 页。神话主义概念的提出为神话在当代被挪用和重述的现象“正名”,使人们特别关注到了神话生命的延展与循环,提供了观照神话当代新变的有力理论工具。

媒介可以是艺术表达的物质或技术手段,具有语言、声音、形象②[美]玛丽-劳尔·瑞安:《故事的变身》,张新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年,第16 页。,神话叙事的每一种媒介都赋予其独特的韵味,神话资源在景观媒介中的创造性转化是神话主义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景观”概念起源于地理学,范围包括自然演化结构中的自然景观(地貌、水体、天象、动植物等)和文明演化结构中的人文景观(建筑、园林、书法、雕塑、习俗等)。③陈鸣主编:《新编旅游美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64 页。民俗学领域将“景观叙事”定义为“以景观建筑为核心,由传说图像、雕塑、文字介绍、导游口述等共同构成的景观叙事系统”④余红艳:《走向景观叙事:传说形态与功能的当代演变研究——以法海洞与雷峰塔为中心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2 期。。景观叙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为洞见神话的当代呈现提供切入点,为神话主义研究增添新的维度。

在神话学领域,以景观叙事的视角切入神话主义研究的成果并不少见,其研究旨趣紧扣神话主义的核心。在电影、电视等虚拟数字媒介中,“景观”一词侧重强调现代技术塑造虚拟神话场景、带给受众奇幻的视听享受、展现出场面宏大且摄人心魄的特点。研究者注意到景观场面与神话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其为切入点分析神话资源的转化。例如丁卫真分析“景观电影”中带来强大视觉冲击的宏大场面与神话叙事的关系⑤丁卫真:《〈海王〉:景观电影的新神话建构》,《电影文学》,2020 年第5 期。;孙伟伟在总结虚拟景观中神话表达的特点与神话资源的转化方式的基础上,指出挖掘神话资源的精神核心是创造性转化成功之所在。⑥孙伟伟:《虚拟景观中神话资源转化研究——以济南方特东方神画女娲补天项目为例》,《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5 期。面对神话主题的雕塑、建筑、图画等实体景观时,学者们解构神话的景观化路径和叙事伦理,以及景观发挥的现实功能,如孙正国对武汉大禹神话园群雕叙事伦理的分析⑦孙正国:《武汉大禹神话园群雕叙事伦理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6 期。等。

在现代大众文化中,神话主义的虚拟景观(景观电影、虚拟展演等)与实体景观(壁画、雕塑、建筑)因为各自展现形式、表达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往往被分门别类地讨论。学者们对神话资源转化的虚拟成果与实体成果间相互关系的研讨尚不充分,似乎少有合适的语境能够把虚拟成果与实体成果统筹起来。如果能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神话主义研究稍显零碎的薄弱点。

(二)景观叙事的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本是文学理论术语,通常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①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1 页。,这种关系体现为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交叉、重叠、转换”②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316 页。。简言之,互文性研究的核心要义是将对象放在横向的创作者、受众维度,与纵向的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他相关对象维度综合进行考察。基于此,文学研究将社会历史、读者的解释、其他文本等外部要素纳入考察范畴,打通共时性与历时性,走出单一孤立的文学领域,迈向跨学科研究。互文性并非只与文学有关,格雷汉姆·艾伦认为,电影、交响乐、建筑、绘画以及几乎所有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如同文学文本一样,彼此联系,存在互文关系。③Graham Allen, Intertextuali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0, p.174.因此,景观并不独立进行叙事,不同的景观形态之间形成互文关系,相互参照转化,唤醒受众的记忆,从而达到叙事的目的。对于民间口头叙事而言,景观叙事呼应了语言叙事,又重构了语言叙事,二者共同构成整体叙事系统的重要内容。

景观叙事的互文理论认为,在开放的意义网络中,景观叙事内部和外部(与其他叙事形式)存在吸收与转化、相互参照与指涉的互文关系,设计者的创编以及受众对景观叙事的理解都是在整体文化的互文网络中生成的。(见图1)

图1 景观叙事意义生成的互文网络示意图

图2 厦门方特女娲补天项目区中的“女娲神车”② 图片来源:方特旅游应用软件女娲补天项目简介,浏览时间:2022 年8 月1 日。

从设计者角度看,景观叙事诸手段互文意义的生成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设计者们利用刻文记载、构思系列情节、邀请受众给某些地方添上他们自己的故事等形式传达含义。④[美]马修·波泰格、杰米·普灵顿:《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序”,张楠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年,第vi 页。“景观”中的“观”则带有受众的观看、认识、思考之意。可见,景观研究不仅关注景观的建筑外观与内部的结构形态,还涉及受众从中得到的观赏体验。从受众角度看,受众对于景观的理解是在互文性中生成的。美国学者马修·波泰格和杰米·普灵顿以“解释群体”这一术语指代景观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群,他们有共同的解读景观叙事的方法,熟悉一套符号、体裁、故事结构等等。“解释群体”对景观的解读依赖记忆,而记忆正是一个文本叠盖交织的互文领域,它散布于个体之中,又为集体所共享。换言之,互文的意义可以依存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在这些社会背景里,社会群体围绕共有的故事和对这些故事的共同解释而存在。①[美]马修·波泰格、杰米·普灵顿:《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张楠等译,第62 页。尽管马修·波泰格和杰米·普灵顿较为详尽地阐释了景观叙事的互文关系,但他们在《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中并没有结合具体的景观案例解释这一理论。总体而言,景观叙事互文关系的理论阐释较为完备,但具体案例分析还有待补充。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方特东方神画园区内,神话主义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被放置在同一个文化旅游语境中,具有相互衔接、呼应与重叠的互文关联。本文试图进一步追问:神话是如何实现在不同景观媒介之间的挪移和重构的?不同景观之间的神话主义表达有何关联,如何互动?受众是如何在神话主义景观叙事中发挥作用的?本文将以厦门方特东方神画的神话主义景观女娲补天作为样例,使用神话主义与景观叙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解答上述问题。

二、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的互文叙事形式

在互文性视角下,一个文本(某个包含一定意义的微型符号形式,它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非文字的②王瑾:《互文性》,第99 页。)能够与处在共时维度的其他文本产生意义的交织,构成互文关系。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景区中“融合全球顶尖高科技”③转录自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播放的宣传片,转录时间:2022 年7 月18 日,转录地点: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景区。的现代虚拟神话展演以逼真的视觉效果、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而相邻的以雕塑、绘画等历史悠久的“无声”形式展现的实体景观同样是此处神话叙事的一部分,与虚拟神话展演在古今、虚实的碰撞中相互补充、相互交融。本部分将从游览的实际过程和体验出发,阐释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的互文叙事形式。

(一)由“实”入“虚”

互文性注意到前后文本的共存关系,文本之间的承接和过渡架起了二者的桥梁。在景观设计领域,设计者凭借从户外实体景观进入室内虚拟景观的通道建立起线性观赏次序,其间各式设计带领着游客逐步深入神话世界。在女娲补天项目区,游客从宽敞的门厅和狭长的通道进入虚拟神话展演的演出场地,观看等候区屏幕播放的“先导片”,经历了从实体景观空间进入虚拟景观主导空间的过程。门厅和通道的设计、室内的装饰与此后的虚拟展演形成互文关系,形象、氛围与主题相连结。

依据叙事学理论,神话主义实体景观可被视为虚拟神话展演的“预叙”,在内容上形成衔接关系。在女娲补天项目区,“预叙”通过氛围营造、线索提示等方式,预先告知游客后边景观空间的一些信息,激发游客的探索兴趣,由实体景观逐渐过渡到虚拟景观。具体而言,女娲补天项目区的通道被设计成山石间的小道,两侧有烛火状的灯饰。项目区先导片主要叙述了女娲炼就的五彩石若被恶人利用,则会给世间带来毁灭性灾难的背景,将游客引入保护五彩石的旅途。此后,女娲授予游客保护五彩石的任务,提醒他们小心共工和祝融的袭击。游客乘坐的轨道车“女娲神车”作为实体景观叙事的一部分,是与虚拟神话世界的连接点。游客会被告知“女娲神车”运行时会出现加速、后退、倾斜等动作,车灯就象征着五彩石,能够发出彩色的灯光。由此,实体景观提示的信息被游客携带着正式进入虚拟神话展演之中,并在此后的展演中不断以再现的方式得到印证,强化了互文关系。

(二)“虚”“实”同步

互文性反映的是文本之间的密切关联,处于同一时空中的文本则将这种关联性较为直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在女娲补天项目中,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处于一个空间背景当中,呈现出同步的状态,“在透视上保持一致”①丁亮:《〈东方神画〉从“神话创作”到“创造神话!”》,https://mp.weixin.qq.com/s/M1R7SZU4g_LLfhuMTwxbrQ,发布日期:2016 年12 月16 日,浏览日期:2022 年7 月30 日。。尤其是在演播厅中,二者配合程度较高,场景转换几乎同频,游客通过无轨车绕行方式逐步转换到各个空间场景中。

在女娲补天项目区内部,大石块塑成的景观与神话中女娲前往不周山补天的背景统一。木质横梁架起了建筑的主体,点点烛火将室内映成暖色。随着情节的推进,游客乘坐着“女娲神车”来到不同的地点,建筑的内饰也随之变化。水神共工争夺五彩石时,深幽的蓝光照亮全场;上古神龟阻碍女娲补天时,周围的建筑内饰是灰色的铁链和卵状石块;黑龙吐出烈焰时,游客恍若被笼罩在火光中;女娲飞升到天空中后,山石景观向上延展,屏幕由横向变为纵向。

“虚”“实”同步的叙事方式证明着二者互相交错、密不可分的互文关系,强化了游客的观赏体验,古典的实体景观与高科技的虚拟景观契合,带给游客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这印证了宣传语中的“方特人用文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让从前来到眼前”③转录自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播放的宣传片,转录时间:2022 年7 月18 日,转录地点: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景区。。

(三)“虚”“实”背离

互文性可能产生于某一文本对另一文本看似相反的解构与重新建构之中,在意义的撕裂和拉扯中调动受众的阐释主动性。在景观叙事中,不同的景观特色可以调动游客差异化的情绪,在进入虚拟神话展演之前,游客以欣赏者的客位视角观看园区中的神话主义实体景观,与神话存在距离感。在虚拟神话展演中,游客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被赋予成为神话中的一个角色,加入神话的叙述中。游客可以亲身参与沉浸式场景,具身地感知身体的晃动、位置的挪移、3D 眼镜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加全面和真切感受神话。游客从安稳平和的静态观赏到惊险刺激的动态冒险,“虚”“实”背离、相反相成的互文叙事张力得以生成。

神话实体建筑景观的宏大与神秘无形中产生了压力,壮观的建筑景观、抽象的壁画、山洞般的隧道会令游客对女娲产生尊崇之情,这种情感暗含着人类与神话角色的距离感。而虚拟景观中与女娲共同守卫五彩石的经历,则会给游客带来使命感与自豪感,拉近了人与女娲的距离。“女娲娘娘,快来救救我们”的喊叫声,以及“保护好五彩石”等提示任务的话语,证明人类的安危与女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神话展演结束后,游客走下“女娲神车”,他们会再次经过一段洞穴式的通道,带着对女娲的敬意走入现实世界。

以现代高科技主导的虚拟景观与形式古老的实体景观共同完成神话的叙事,二者由“实”入“虚”、“虚”“实”同步、“虚”“实”背离的互文叙事形式既在形式上把它们紧密嵌套在一起,又在意义上形成完整的板块。

三、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叙事的互文网络机理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会与过去、当下、未来的文本形成互动关系。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共同构筑起神话叙事网络,这一网络是鲜活流动的,它承继神话传统,具有自己的精神内核,并在虚拟媒介与实体媒介之间形成互动,甚至大量渗入到现实世界的互联网空间中,留待未来继续延展。

(一)承继传统

互文的意义是在整体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其中文化传统的力量不容忽视,因为“任何文本都是过去文本的重新组织”①樊宝英主编:《语文解读学》,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年,第161 页。。马修·波泰格和杰米·普灵顿认为,“理解景观叙事,就是把常常视作物质的或可见的景物的东西同不太具体但却真实的叙事网络联系起来”②[美]马修·波泰格、杰米·普灵顿:《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张楠等译,第25 页。,人们口口相传、耳濡目染的民间叙事传统便是一张宽广的叙事网络。林继富认为,“民间叙事传统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种现实的即时表达,它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表现了传统的存在。”③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第300 页。因此,民间叙事传统并不追寻和维护“本真性”,而是包容后人的加工与再阐释。尽管神话的叙事形式多样,但是其中相对稳定的核心角色、形象、情节和意旨连接着过去与今天,并在当下的演绎中历久弥新。

厦门方特东方神画的神话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设计“借鉴了一些古代的资料”④丁亮:《〈东方神画〉从“神话创作”到“创造神话”》,https://mp.weixin.qq.com/s/M1R7SZU4g_LLfhuMTwxbrQ,发布日期:2016 年12 月16 日,浏览日期:2022 年7 月30 日。,都继承、融合口头讲述、书面记录、图像等神话叙事传统,其中人物、情节与神话叙事传统大体一致,但“虚”“实”景观对民间传统的派生、组织与加工存在差异,虚拟展演选取神话中矛盾冲突激烈的核心片段,以精巧刺激的情节引导着游客进入神话语境;大屏幕之外的实体景观并未明确意义指向,给游客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以便对叙事进行补充和延展。例如,厦门方特东方神画女娲补天项目的图像景观与中国古代的女娲图形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隐含着承继关系。女娲补天项目区门厅的女娲壁画(图3)类似于古代的女娲画像(图4、图5、图6),这些女娲画像均为人首蛇身、手擎圆轮,姿态飘逸灵动。项目区的实体壁画景观继承了图像传统,其中简约、面目模糊的女娲形象与虚拟景观中精细具体、充满现代感的女娲动漫形象形成互补关系,前者被加工的痕迹远轻于后者,古人与今人的想象相互碰撞。

图3 女娲补天项目区门厅的壁画① 图片来源:笔者拍摄,拍摄时间:2022 年7 月18 日,拍摄地点: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景区。

图4 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② 朱大渭主编:《中国通史图说》,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年,第32 页。

图5 汉画像石 女娲擎月伏羲擎日③ 吴裕成:《酉鸡有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年,第137 页。

图6 吉林集安洞沟五盔坟4号墓女娲擎月(建于6世纪中期前后)④ 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年,第216 页。

图7 厦门方特女娲补天项目区建筑外观⑤ 图片来源:笔者拍摄,拍摄时间:2022 年7 月18 日,拍摄地点: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景区。

图8 厦门方特女娲补天项目区通道内景① 图片来源:方特旅游应用软件女娲补天项目简介,浏览时间:2022 年8 月1 日。

图9 厦门方特女娲补天项目区建筑门厅的一幅壁画① 图片来源:笔者拍摄,拍摄时间:2022 年7 月18 日,拍摄地点: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景区。

蕴含着群体共同文化记忆的民间叙事传统是厦门东方方特神画景观叙事的核心,为景观提供文化支撑。在景观媒介互文叙事构建起的庞大网络中,强大的核心凝聚起所有内容,使得以不同的顺序和方式领会景观的游客对神话景观的解读不至零散。主题公园设计者着意在“世界需要聆听中国故事的时候”⑤转录自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播放的宣传片,转录时间;2022 年7 月18 日,转录地点:厦门东方方特神画景区。,展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创造力,激发游客内心的共同文化记忆。一位游客在网络上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女娲补天……3D 效果特别赞,仿佛身临其境,一起跟着主角经历了一场冒险……还是从小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特别有共鸣。”⑥麦田风暴:《周天自驾厦门方特一日游》,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5c910c43000000000e008cff?secondshare=we ixin&share_from_user_hidden=false&appuid=&apptime=,发布日期:2019 年3 月19 日,浏览日期:2022 年8 月1 日。可见,园区的主要叙事内核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展现中国民间口头传统厚重的人文底蕴。

(二)跨越媒介

互文性理论尊重读者的意义解释,而读者正是不同媒介中互文意义诠释的“穿针引线”者。跨媒介叙事学理论研究者玛丽-劳尔·瑞安所认同的媒介的定义是:艺术表达的物质或技术手段,具有语言、声音、形象⑦[美]玛丽-劳尔·瑞安:《故事的变身》,张新军译,第16 页。,由此可见,口头语言、书面文字、仪式行为、景观等神话的表达手段可被视为神话叙事的媒介。景观叙事多数时候是静默地展示,不同景观媒介之间的间隙需要游客进行填补。游客是互文叙事网络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他们必须利用自己的理解力与创造力汇集各媒介的叙事信息、厘清事件序列、填补空缺和解释意义,甚至在诠释景观的过程中编构自身的故事。面对神话主义景观,游客参与感知、解读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中的神话。他们通过解读景观的色彩、图案、建筑形式的暗示,联想起神话中的景物、人物和事件,将景观媒介、语词媒介中的神话表达整合到一起。例如,在女娲补天项目区,女娲向上托举的姿势在建筑外立面、壁画、虚拟展演中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尽管精细程度有别,但共同透露着女娲守卫人间的勇敢与坚韧。游客便能领会到设计者在各景观媒介中强调女娲恢复世界秩序的壮举的意图,多次感受到神话叙事的波澜壮阔,实现了各媒介景观叙事意义的整一。

此外,玛丽-劳尔·瑞安介绍过媒介的另一种定义,即通讯、信息、娱乐的渠道或系统,此处的媒介是作为“管道”出现的,信息以某种形式编码后,通过媒介“管道”发送,在另一端被解码①[美]玛丽-劳尔·瑞安:《故事的变身》,张新军译,第16—17 页。。厦门方特东方神画的游客将自身对景观媒介中神话的理解转译为文字,经由互联网渠道传送给五湖四海的网友,使得神话叙事从现实世界穿透到网络虚拟空间中,将景观叙事的意义网络延展到主题乐园之外。游客富于趣味和想象力的游览体验表达加剧了一代代人对于旅游的渴望,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游览神话主义景观后,游客通过重新讲述、记录和创编神话,主动表达自己、与他人交流、和以往的神话叙事对话,这一过程可视为“神话的整个生命过程”②杨利慧等:《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与重构》,第82 页。的一部分。例如,一位游客在评论中显然已经把自己加入了神话的叙述里:

女娲补天:从神州塔下来我想找个像哪吒那样的项目休闲一下的,结果去了女娲补天!!它比哪吒刺激5 倍左右,大家玩过神庙逃亡吗?类似。女娲娘娘的敌人比较多,比哪吒没空管我们,所以我们很颠沛流离。③一个龟毛的处女座:《厦门方特东方神画夜场票半日游》,https://www.xiaohongshu.com/discovery/item/603309ab000000000 102cd6f?share_from_user_hidden=true&xhsshare=WeixinSession&appuid=5eb431300000000001007365&apptime=1658914995,发布日期:2022 年2 月22 日,浏览日期:2022 年8 月1 日。

跨媒介叙事提供更加开放的言说空间,调动游客的想象力,而游客积极地参与表达景观叙事记忆拓展了互文意义生成的动态网络,使神话成为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

正如互文性理论主张将文本与其前后的社会文化文本串联起来,神话主义景观叙事的设计者接续民间传统,进行加工创造,开放再诠释的空间。所以,解读神话主义景观叙事是既受控制又开放包容的,隐现着一条贯穿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线索。一方面,在民间传统的文化网络中,神话主义景观叙事来源于对神话角色、核心情节、风格、主旨思想等的挪用和加工,“沉默”的民间传统发挥着规范的功能,划定了景观叙事解读限度。另一方面,神话主义景观叙事引发新的叙事,并保持意义拓展的空间。设计者与游客共同处于社会文化网络中,“通过识别和共同创造故事,讲故事的人和读者/听者创造了一种情感纽带和感觉团结:讲述和重述‘我的故事’变成了‘我们的故事’。”④Joseph E. Davis, Stories of Change:Narrative and Social Movement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2, p.19.

四、神话主义实体景观叙事的特点

当神话的表现形式从口头讲述、文字记录转化为以壁画、雕塑、建筑为代表的实体物质景观后,神话被具象化为非语词的直观视像,设计者的创造与神话叙事中相对稳定的角色、情节和内涵巧妙地融为一体。在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景区,神话资源被运用到实体建筑景观中,以“沉默无言”的方式进行叙事。作为虚拟景观叙事的“互文”,神话主义实体景观叙事显现出与口头讲述、虚拟展演不同的特征。

(一)动态场景定格化

美国学者马修·波泰格和杰米·普灵顿将景观叙事分为时间中一点的定格、线性叙事、连续叙事三类①[美]马修·波泰格、杰米·普灵顿:《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张楠等译,第8—9 页。,厦门方特东方神画的景观建筑外立面的叙事可视为时间中一点的定格,非连续性的场景引发人们对前后发生的事件的推测和想象。此处的实体建筑景观虽然是静态的,但由于设计者截取神话的主要情节画面作为建筑的主体,凝固动态瞬间,因而建筑气势恢宏、富于动感。神话主义实体景观的定格叙事汲取了虚拟景观连续性叙事的动态性特征,动静的背反之间蕴含着互文张力生成的可能性。

女娲补天项目区的建筑外立面以女娲向上托举的姿态为主体,周边环以由藤蔓缠绕的巨大石块。女娲仰头看天,双手直直地向上伸着,长发在腰间扬起,好像补天的一瞬被捕捉下来。但她手中并没有石块,双手上方广阔的天空似乎成了雕塑的一部分。此外,女娲主体下方绘有与广西左江流域花山岩画类似的人形轮廓图案,人形图案为蓝色,动作各不相同,背景的波浪形状表明人类正经受着水灾的侵扰,与《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的“水浩洋而不息”②刘安等编著、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65 页。的场面吻合。这些剪影式的人体造型线条简约,具有质朴刚健的感染力,类似的形象被运用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 年出品的动画短片《女娲补天》中③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21 年第3 期。,展现出“古朴、粗狂、凝炼的用线特色”④刘晓东:《广西花山岩画的图像元素及其在现代动画中的呈现》,《艺海》,2014 年第3 期。。由于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景区建成已有五年,女娲补天项目的景观建筑大部分被葱茏的绿植所覆盖,浓郁的绿色为建筑增添了热烈的生命力,巧妙地契合了女娲补天的壮举为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实体景观所呈现的女娲补天的情景正是虚拟景观以雄浑壮阔的音乐、纵向大幅度拉伸的画面着力烘托的高潮,凝固了动态的虚拟景观叙事中富于感染力的一刻。动态场景定格化的实体景观叙事特点使得景观造型如同电影中的一帧,与流动的虚拟景观叙事链条形成互文关系,蕴含着铺展叙事的潜能。

(二)氛围营造主题化

神话发生的时代往往被认为是遥远的古代,代表着人类值得珍视的过去,正如园区门口对联所写的“东方千载传古韵,神画万卷展遗风”。厦门方特东方神画中的神话主义实体景观以独具特色的色调、楼宇外形、建筑内饰、通道边的小型景观等设计为神话项目区营造了鲜明的主题化氛围,与虚拟景观中壮阔的画面、浑厚的音乐等元素交相辉映,形成相辅相成的互文关系,共同营造大气诡谲的神话叙事氛围。

从整体上看,厦门方特东方神画园区极富古典韵味。园区的门楼是具有本地客家土楼特色的圆柱体建筑,园内悬挂着大量的红灯笼,主体建筑高大宏伟,视觉冲击力强。然而,整体的风格并不能掩盖项目区的独特个性,这为游客带来差异化的观赏体验和精神享受。具体而言,女娲补天项目区的建筑整体色彩相对单调,饱和度低。建筑外观以石块和木材为主体,屋顶是由茅草覆盖的圆锥形顶棚,下方是石头砌成的瞭望台和堡垒。室内的建筑内饰被制成石块、木材的样式,照明灯饰的外观是黑色托盘悬挂起的烛火。与之匹配的是,虚拟景观设计同样具有古朴大气的主题风格,例如,以绿、黑为主色的女娲衣饰简约利落,深棕色的落石与暗红色的天空给人以沉重之感,女娲补天时的配乐低沉壮美。女娲补天实体景观处处充满洪荒时代的韵味,与虚拟景观中的诸多细节设计相得益彰地营造出主题化的文化空间氛围,显示着来自上古先民的原始力量与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神话与其他代表着人类过去的民间叙事文类并非雷同,方特东方神画中的神话主义景观力避同质化的“中国古风式”表达,彰显了神话的特殊性。女娲补天项目区虚实景观营造出的原始深邃的主题氛围与其他民间文学景观形成鲜明的差异,表明了神话在民间文学诸文类中的个性。哪吒闹海、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传说项目区的建筑大多外观色彩丰富明艳,主体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宫廷式楼宇,风格稍显相似。神话主义实体景观古老而神秘的主题特色,同虚拟景观形成互文叙事,彰显出与其他民间文学文类相区别的特色,从侧面证明专门提出神话主义概念并进行神话主义研究的必要性。

(三)平面与立体并置

厦门方特东方神画实体景观中,壁画等平面图像与雕塑等立体建筑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增强了神话景观叙事的含容量。女娲补天项目区中,建筑内部的门厅、通道、等候区平面的壁画提示神话的情节,与立体的实体建筑景观搭配。神话主义虚拟景观虽然通过3D 技术将平面形象呈现出“立体感”,但终归无法挣脱平面,而与之相互补充形成互文叙事的实体景观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这一缺憾。

女娲补天项目区由石块、木条装饰的门厅嵌入了人首蛇身、手持圆轮、被飘飞的云彩围绕的女娲形象壁画。壁画线条简约质朴,颜色皆为红褐色,其含义充满想象的空间。壁画周围立体的原始风格饰物,构成了平面壁画的边框,平面与立体的景观层次分明、风格协调。此处具有浓郁神话特色的平面图像较立体景观而言更为抽象,开放较大的意义生成与阐释空间,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欣赏、品评,调动起游客的想象力。实体景观仿佛将虚拟景观中的神话世界变成了现实,游客甚至有机会轻抚石块、房柱、门框等物体粗糙的纹理,感触神话的天然古拙。平面的虚拟景观与兼具平面与立体形式的实体景观相互搭配,以互文的形式凸显了神话叙事跨越空间维度的丰富可能性。

主题乐园的设计者将神话元素以图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载体凝聚在立体的空间中,或撷取虚拟景观中充满张力的瞬间,或打造与虚拟景观协调的主题氛围,或综合利用平面与立体的物质载体,带给游客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由此,神话主义实体景观叙事具有动态场景定格化、氛围营造主题化、平面与立体并置等特点,与虚拟景观叙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扭结成神话叙事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结 语

神话在当代的挪用和重述可以称得上是构筑起了一个庞大的叙事世界,神话主义研究应更加注重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多种事象的关联性。神话主义的提出使研究者将眼光投向社会公共文化空间中被展示和重述的神话,景观叙事研究引发人们关注旅途中匆匆而过的非语词叙事,二者交汇点上的神话主义景观叙事研究兼采神话学与叙事学所长,能够较为精准而有针对性地分析神话主义景观实践。

依据互文性理论,景观叙事的意义无法离开社会文化网络,与语言、仪式等叙事形式相互参照,在设计者的创作和受众的解释中被具体化。厦门方特东方神画的神话主义景观案例表明,主题乐园中的神话主义实体景观以引入、同步、背离的结构方式共时性地促成与虚拟景观互文关系的产生。二者的互文叙事同样拥有广阔的意义网络,历时性地勾连起古代与现代、景观与其所处的民间文化背景、大众旅游语境与互联网中的开放性语境等等,将原本零碎的景观信息编织到一个叙事系统中,以沉浸式、互动式景观激活人们对神话叙事的参与。作为虚拟景观叙事的“互文”,神话主义实体景观叙事具有动态场景定格化、氛围营造主题化、平面与立体并置的特点,在虚与实、动与静、平面与立体之间形成互文叙事张力,蕴含着无穷的拓展潜能。

猜你喜欢

方特互文女娲
女娲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华强方特从“熊出没”走向内容产业化
方特梦幻王国
方特梦幻王国
方特东方神画
女娲造人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