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反套路命题”的技术处理

2024-01-08刘金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学类套路语言文字

刘金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测试形式要创新”,“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与此呼应,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命题一直致力于“反套路命题”,以规避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应考模式,进而考查考生真实的语文素养。现以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对“反套路命题”的技术处理略作分析,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启迪。

一、淡化各板块的界限,强化考点的融合

多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板块。新课标卷除了把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合二为一,整合为“信息类文本”外,其他板块保持不变。一般而言,不同板块、不同文本的内容和文体特点多有不同,各板块的考查点也相应不同,如论述类文本重在说理,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等文体要素,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实用类文本重在致用,强调文本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文学类作品重在鉴赏,侧重于文本语言、形象、思想的审美;文言文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但是,2023年语文试卷命题淡化了各板块的界限,强调了不同板块考点的重叠、融合,如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5题考查了表现手法,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4题考查了语言风格,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本来是文学类文本所应该考查的重点。又如对成语的考查,这本来是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考查内容,但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涉及“片甲不留”、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涉及“绝世无双”等成语的考查。

在这一点上,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表现最为典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把写作板块和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结合起来,使“读”与“写”结合,综合性非常强。语言文字运用Ⅱ介绍了通过戴耳机可达到“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目的,但使用耳机的时间过长、音量过大,却又会损害听力,带来健康隐患。作文材料的核心内容是青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让自己“放松,沉淀,成长”。将两者相互联系可知,命题者是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运用Ⅱ的相关内容和作文材料,引导青年思考:是否真的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应该打造一个怎样的属于自己的空间?如何打造一个“自己的空间”?这就对考生的辩证思维提出了挑战。

这种“跨界”的命题方式淡化了各板块的界限,拓宽了各板块的命题范围,考查更为立体,考点内容更为丰富,注重不同文本和各种能力的融合,体现了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面对这种视野更加宽阔的“反套路”试题,考生如果只是机械刷题,不注重提高语文素养,那肯定会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二、淡化技巧性的赏析,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随文设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原則,这就要求所选文本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要有鲜明的特点。唯其如此,才可能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出不同的题目,才能有效回避有很多共性的技巧性赏析,促使考生通过整体阅读,真正理解文本、读懂文本。

为了有效检测考生是否真的读懂了文本,命题往往会从整体出发,在全面考虑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选取能够集中体现作品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的关键点,以小中见大的方式,考查考生对作品的整体性理解。如新课标Ⅰ卷第9题: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

甲组: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对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②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的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成长的启示。

乙组: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其表现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②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所选的文学类文本是著名作家陈村的作品《给儿子》。这篇作品的叙事是独特的:作品似乎是“错位”的。开篇给读者一种“若干年后”的感受,但之后随着叙事的推进,大量充满细节的“闪回”式文字,不断将“你会”“你得”的推测转换成“我曾经”的回忆。作品所写的,好像并不是儿子未来的不可知的旅行,而是父亲自己以前的生活,父亲以替儿子畅想未来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怀旧之旅。陈村为什么要这样写?原来,他是借父亲的絮絮叨叨,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也希望儿子成长,“成长”是作品的主题。甲组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对应的就是文章的这一写作特点。

同时,《给儿子》这篇作品抒情浓郁,其浓厚的抒情味是通过一系列意象来营造的,其中最重要的意象就是“河流”。儿子下了火车,背着包爬上江堤,就看见了最为“亲切的河”——长江;此后,河流就没有离开过儿子的板桥之行。河流如此重要,意义何在?首先,河流构成了作品的背景、环境和风景。其次,河流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板桥的水渠、溪流流入了漕河,再汇入长江,奔向大海,而儿子顺着河流上溯,“返回”到板桥,这是一次空间的回迁,同时也是从“未来”返回父亲回忆中的“往昔”,是一次时间的回流。河流承载着人们的深深思索。乙组关键词“河流”所对应的就是这一写作特点。

这道题目要求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题目看似“无穷大”,实则切入口“无限小”,而这很小的切入口切中的却是文本的核心。考生顺着切入口,整体阅读、把握文本的主要特点,作答自然不难。考生平时即使刷到了“写文学短评”的题目,但如果对“这一篇”作品的阅读浮光掠影,没有整体把握文本,下笔为文便可能离题万里。

三、淡化字典义的识记,强化语境义的推导

我们平日刷到的题目是“死”的,但语境却是灵活多变、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是刷不到的。于是,高考反套路命题更加重视考查词语的语境义,而非其字典义。

如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所选取的词语大多是随文选取、考生平时刷不到的,如全国甲卷的“席薪枕块”、全国乙卷的“出入”“绝世”、新课标Ⅰ卷的“具臣”“诬说”、新课标Ⅱ卷的“平易”“片善”等等。要判断选项对这些词语的解说是否正确,必须联系具体语境,在读懂、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判断。

再如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命题非常注重引导考生辨析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意上的差别,如新课标Ⅱ卷第20题: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本题考查疑问代词“谁”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材料中“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是“任何人”的意思,B项中的“谁”也是这种用法,故答案为B。A项中的“谁”表示疑问,是“哪一个人”的意思;C项中的“谁知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表示没有想到;D项中的“谁”是虚指,表示不需要说出姓名的人。与此题类似的还有全国乙卷对“能”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新课标Ⅰ卷对不同语境中“像……似的”不同语义的考查等等。考生如果认为能够刷到此类题目,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命题方式每年都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且鲜明的语言现象宽泛无边,“大海”里根本不可能捞到“针”。退一万步说,即使能捞到“针”,由于语境变了,此“针”也非彼“针”了。

四、防止知识点的固化,强化考查点的延伸

为了防止套路,高考命题强化了考查点的延伸,很多题目的考查点更加灵活,以前没有出现过的考查点在2023年高考纷纷出现,出现了许多“首次”: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首次考查行文细节,在文言文选择题中首次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文言实词的用法,在语言文字运用中首次考查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首次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首次考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不同的表达效果,等等。

如新课标Ⅱ卷第19题: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

【答案】①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②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③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本题要求考生比较原文“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和“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首先,两个句子都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原文在每个动词后面都带了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着”,让整个句子有现场感,用来描写正在表演的皮影戏非常恰当;而改写的句子用了“正”,虽然也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但现场感弱化了很多。其次,原句中单音节动词“舞,踱,鸣”和双音节动词“顾盼,寻觅”并列,词语音节有变化,改后的句子全部用双音节,过于单调;最后,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更能体现仙鹤动作的轻盈。

此类试题的本意并非让考生死记硬背相关的语法知识,而是希望考生借助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语感进行判断、解答,而语感不是靠刷题能刷出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将反套路进行到底,高考命题有时候也会以“套路”来反“套路”,请看以下三个选项: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7题A项)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2021年高考新高考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6题A项)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020年高考新高考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7题B项)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这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错误点都设置在“埋下伏笔”“做了铺垫”上。为什么?因为教辅资料上都是这样写的,或者有些老师都是这样教的:分析某一个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乍一看,这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这或许是命题人为了反套路而故意设下的陷阱。第一个选项,联系文本可知,“颗粒无收的事实”是结果,是后发生的事,“人与大自然的冲突”是原因,是先发生的事,后发生的事情怎么可能为先发生的事情埋下伏笔?(当然,这个选项中“激烈冲突”的表述也是不正确的)第二个选项,后文没有任何情节和“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这個情节相关。第三个选项,后文没有写“眼镜”与父亲对弈,因而这三个选项所说“埋下伏笔”“做了铺垫”都是不成立的。一味刷题而不认真读懂文本的考生面对此类陷阱,大概率是会毫不犹豫跳下去的!而且,考后还会大发感慨:“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

必须说明的是,本文分析了高考语文“反套路命题”的技术处理,并非倡导语文学习技术化;恰恰相反,语文学习绝非技术活,它需要日积月累、长期浸染。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进而从容面对高考。对教师而言,少教些技巧和套路,从研究高考命题特点转向引导学生读懂各类文本,才是王道。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文学类套路语言文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文学类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