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态农场综合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2024-01-08万敏锐王绍华
万敏锐 王绍华
长沙市一中株洲实验学校以劳动教育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聚焦学生、教师及家长综合素养的提升,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扎实有序的农场教育实践与探索中挖掘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传承中华劳动文化美德,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优化生态农场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规划以儿童为中心,创设大量的校园空间,为孩子们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提供展示平台。桃李园、滴翠廊、桂花苑、梅花亭、芙蓉圃,五个小花园成为校园的四季画廊、成长乐园。在芙蓉圃里,学校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一新农场”,为开展生态农场综合育人实践活动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一新农场里设立了蔬菜区、果树区、花卉区、中草药种植区、小动物养殖区、个性种植养殖展示区、工具房,是师生们喜欢驻足流连的校园新“景点”。
学校整合社会、政府、家庭的多种资源来优化一新农场的管理,成立了由学生、家长辅导员和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组成的农场管理团队。学校每日安排学生管理员巡查登记农场动植物生长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家长及兼职劳动教师针对实际情况,设计多元融合的農场实践项目,充分发挥生态农场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融合教育教学,彰显综合育人实效
学校以健全的制度、多元的评价激励促进生态农场综合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班级、学科组、行政部门、党建、家长辅导员、社会力量均可以进行种植、养殖区域的认领,并引导、鼓励其结合农场实践开展综合育人活动。劳动教育工作小组对各领养区域进行过程性成果跟踪展示。每个学期,各区域的负责人至少组织1-2次农场与学科融合综合育人活动。学期末,开展“农场里的七彩课堂”综合育人案例征集评比。
“农场里的数学问题”“农场里的果蔬临摹”“植物标本制作”“21天农场观察日记行动”……一个个从学科融合中衍生出来的极具育人价值,又深受学生喜爱的生态农场实践项目,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了“综合育人”的目标,展现出教育创新意蕴。
三、构建节气课程,提炼特色育人成果
随着劳动教育研究的深入,我们深刻感受到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凸显校园生态农场的综合育人功效,形成能彰显学校育人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在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序的农场综合育人实践活动中,把二十四节气文化中中华文化内涵进行萃取。每个节气从生态园、实践园、拓展园、保健园、诗意园、书香园六个版块对节气文化校本活动内容进行精选和整理,并设立时政链接,展现节气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生态园”版块,介绍每个节气富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种类和节气三候,目的是培养学生“顺天时,应人心”的中华文化中朴素的生态观念。“实践园”版块引导学生开展以传统劳动文化教育为核心的节气实践活动。“拓展园”安排了与节气相关的知识链接。“保健园”介绍与节气相对应的身心保健知识。“诗意园”和“书香园”推荐经典节气诗词和书籍。“成长园”是让学生和家长记录参与二十四节气活动的感想,在点滴记录中收获成长,感悟四时变迁的神奇和美妙。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园生态农场综合育人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1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