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妈见打”文具玩具必须露头就打
2024-01-08付彪
付彪
食品、文具、玩具等这些东西,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接触。据报道,一些中小学校园周边以及网络平台,都在售卖一些恶搞食品、问题文具,一些网络平台售卖的低俗玩具、色情“手办”更是不堪入目。
(12 月3 日《北京青年报》)
记得十多年前,一些地方中小学校园周边小卖部面向学生销售的“恶搞证”贴纸,就引起社会关注。如今,这类涉嫌恶搞低俗的文具、玩具重出江湖,特别是某些网络平台上售卖的针对未成年人的不良产品更多、更离奇,除了涉嫌恶搞低俗,还涉嫌暴力血腥,甚至涉嫌淫秽色情。这些不良产品俗称“妈见打”,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这类产品很反感。
近期,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多家电商平台进行巡查,发现有9 个平台存在着向未成年人售卖不雅文具和手办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不良商品数达三万多个,这些商品还标注着适用人群为“少年”“学生”等未成年人。此番低俗文具玩具被曝光,再次给相关治理敲响警钟,必须把校园周边及网络平台的文具、玩具店纳入常态化监管。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决不容低俗产品侵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对这些“妈见打”的文具玩具,不能仅限于从销售渠道上进行叫停阻击,必须顺藤摸瓜,从产销两端共同发力,严管、严查、严办。对于儿童文具玩具市场,从生产到销售都应强化常态化监管,尤其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从生产源头就杜绝“妈见打”产品的滋生。
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成年人产品不良内容问题并非个案,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出发,对相关产品须加强甄别、露头就打。
对校园周边的文具店,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排查整治,建立联动机制,坚决消除存在问题的售卖行为。“妈见打”产品堂而皇之在网上售卖,平臺难辞其咎。除了相关部门完善监管和惩戒机制外,平台也要从技术上升级监管手段,加强抵制和清除。学校和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消费动向,加强教育引导,形成治理问题文具玩具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