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的新农人叙事
——基于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广东乡村媒介景观分析

2024-01-08邓诩嘉郭伟欣黄嘉茹

关键词:田园生活广东媒介

邓诩嘉,郭伟欣,黄嘉茹

(1.广州软件学院 游戏系,广东 广州 510000;2.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文化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3.广州软件学院 游戏系,广东 广州 510000)

根据QuestMobile 公布的短视频行业数据,截至2023 年6 月,行业整体的用户活跃渗透率达到了78.8%,抖音活跃用户规模高达7.23 亿①QuestMobile 研究院:《2023 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QuestMobile 研究院官网,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1686624886410285058,访问时间2023 年8 月2 日。,稳居行业头部,在同类型应用中具有代表性意义。2022 年9 月发布的《抖音2022 年丰收数据报告》显示,2021 年抖音新发布乡村相关短视频4.3 亿条,乡村题材短视频播放量增长77%,有384 亿人次为短视频里的乡村点赞。这类短视频以田园生活为核心内容,围绕着日常劳作、美食制作、邻里关系等主题展开,充满地域性色彩鲜明的乡土符号。有关乡村的短视频不仅对抖音的内容创作贡献度高,还被赋予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新农人培育等社会期待。为此,抖音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于2022 年合作启动了“新农人计划”,为该类短视频创作提供了全方位扶持。

在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爆红的同时,大众对其真实性、导向性的讨论与反思从未停止。2019 年,关于“李子柒”视频中的乡村是否真实,其作品是输出原生态文化还是迎合刻板印象,微博上就有过一场全民热议。风波过后,业态更新,再来审视此类短视频的内容生成机制与效果,又有了新的空间与意义。

目前来看,抖音平台的田园生活类短视频头部账号以西南诸省为主,而广东作为经济大省,该类短视频创作的质与量与之均不相称,且建立在地域性数据基础上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单薄。故本文聚焦于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的广东乡村媒介景观呈现,探究其创作生态、内容特征及问题成因,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助力。

一、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广东乡村媒介景观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来聚焦问题。扎根理论是1967 年由格拉泽与施特劳斯共同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张无研究预设,对原始资料进行三级编码,从中提取类属范畴,进而聚焦某一问题。这是一种从资料到问题、到理论的系统方法论。课题组用扎根理论对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的广东乡村媒介景观呈现进行质性研究,通过“行走法”从抖音短视频平台采样收集原始资料,再将无结构、非数值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处理,聚焦核心问题。

(二)理论工具及审视对象

1.“媒介情境”——“景观化的媒介”

20 世纪80 年代,梅洛维茨就敏锐地觉察到了电子媒介在重塑社会场景方面的能力。他认为电子媒介所构筑的社会情境是“创造出的符号文化逐渐与现实融合”,“虚拟信息环境成为常态生活场景”。①[美]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 页。“手机—抖音平台—短视频”就是这样的媒介之一,作为一个新“中区”,它让一部分人在一侧生产影像符号,一部分人在另一侧接受影像符号,而这两部分人其实都处于媒介内生性的情境定义之中。

抖音是一套由复杂动态的算法机制驱动的数字架构与生态系统,其驱动力是面向用户采集的数据。在这一“中区”的右侧,平台为受众设置每日议程,让其在远距离社交关系中接受“媒介化的景观”。在左侧,用户的创作与观看行为贡献出海量数据,塑造整个平台的可视范围与频次,火爆的短视频作品会得到流量扶持,而沉寂的内容只能走入“角落”。平台通过数据化(datafication)、商品化(commodification)、选择性(selection)三大机制完成内部生态系统的构建。在这套生态系统中,平台与用户通过数据相互选择与塑造,用户生产“媒介化的景观”,平台则化身“景观化的媒介”。

2.“媒介景观”——“媒介化的景观”

“景观”的概念最早源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一书。德波认为:“景观并非一个图像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的关系。”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4 页。同时,他也指出:“在被真正地颠倒的世界中,真实只是虚假的某个时刻。”③[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5 页。在这样一个媒介世界里,景观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视觉化呈现,是现实的表象。基于德波的“景观”及“景观社会”理论,2002 年美国文化批判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在他的论著《媒介奇观》中将德波的“景观”发展移植为当代的“媒介奇观”。道格拉斯·凯尔纳所说的“媒介奇观”是一种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把当下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④[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奇观:当代美国文化透视》,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4 页。他用“麦当劳现象”剖析了政治势力或商业权力通过操控媒体建构人们的基本人生价值观,使其按照预设的生活方式行动,从而拥有统治众人的权力的深层逻辑。

由于新媒介发展程度的不同,目前在国外对于媒介景观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生活、社会新闻热点或文化生活领域。而国内学者在2018 年以后,就将媒介景观理论引入了对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研究。对于短视频中乡村田园生活的景观阐释,持正面态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乡村的体验、想象与感受,重构了乡村的内涵,并在社交媒介生成的交往空间中实现了城市与农村的“新勾连”,体现了身份的自我重构,展现了自我主体化的新农人形象。这一变化是“为底层发声”模式向“底层发声”模式的转轨,是农民由传统的“叙事客体”向新的“叙事主体”的转型。于是,乡村摆脱了城市中心主义的束缚,获得了多元的价值。持负面看法者则提出,作为拆解并重塑出的“新世界”,田园生活类短视频有两种他者化路径:或是乡村田园诗,或是乡村滑稽戏。前者被用于对抗现代性焦虑,后者则是被嘲弄的对象。但乡村始终都被设置在城市受众的另一面,是一种标签化的存在。典型的如“李子柒”的短视频,就不被大众认为是对现实田园生活的一种“再现”,而是一种美好的“媒介化的景观”。

讨论短视频离不开平台生态,而透视平台生态又无法脱离其数字产品。当把“媒介化的景观”植根于“景观化的媒介”之上时,一切奥秘才能揭开面纱。

(三)数据来源

样本获取:课题组采用了Light、Burgess与Duguay 开发的“行走法”(walkthrough method)来调查抖音平台的田园生活类短视频。“行走法”是实地考察方法在网络时代因应于研究对象的数字化而做出的技术性延伸,即课题组以普通用户身份进入一个App的界面中,亲身实践检验其技术机制、文化指征。其要义在于必须放慢App 使用时的用户交互行为,细致化地观察记录其界面、功能及流程线,进而发掘出潜藏其后的深层意涵。“行走法”包括平台外与平台内两大部分。平台外部分需搜集网站资料、行业报告、用户服务条款等,掌握App 的公司价值观愿景、商业模式和平台治理措施。平台内部分则通过滑动屏幕、点击按钮、探索菜单、追踪关键用户等方式获取数据。

样本筛选:为了系统化研究广东地区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生态,必须先获取大量观察样本。自2022 年7 月至2023 年6 月,课题组在抖音平台进行了为期12 个月的“行走”调查,内容包括观看短视频、关注内容生产者、采集文本、参与互动等。在参与“新农人计划”的账号中,课题组从超过500 个样本里通过初筛得到了50 个典型账号,以之为样本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展开随机及分层抽样。对于这50 个账号样本的整体情况及其于2023 年4 月前发布在抖音App 上的短视频作品,课题组采集了粉丝数量、累计获赞量、所在地区、视频类型和主要内容元素五方面数据。其中,账号的粉丝数量和累计获赞量是最直观体现账号影响力的数据,是关键的量化指标。视频条数、首条视频发布时间、是否有官方报道或认证等硬性指标也是重要参照。在视频类型和主要内容元素方面,课题组按照目前学界在田园生活类短视频分类上常用的四个类型划分进行了归类标记,即平实淳朴的乡土日常景观、诗意唯美的田园隐居景观、滑稽怪异的土味戏剧景观、热情独特的民俗景观。

经综合测量,选定以粉丝数量为核心指标,按照头部账号(100 万粉丝量以上)、腰部账号(10-100 万粉丝量)、尾部账号(10 万粉丝量以下)的标准,将50 个典型账号划分为三个分布层级。然后随机分层抽选出了15个账号的各4 条视频,将这60 条视频样本按照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其中,被抽选的头部账号5 个:渔小仙(yuxiaoxian1)、农村小翠花(98157430)、户外鸡哥(JG321666)、铁三匠潇洒哥(TB0762)、李高贵(pandaxian22);腰部账号8 个:人字拖旺仔(shun915921666)、梁十妹(liangshimei345)、拉倒姐(Xiao137888)、乡村青年(XCQN668)、啊辉在村里(AHZCL2021)、小许记录传统(xuhongzhan)、广东沙煲兄弟(longtian2797)、欧家长姐(46980188704);尾部账号2 个:潘溯之(suzhi1319)、起锅弄清影(571770257)。

样本初析:对上述15 位“新农人计划”创作者的视频作品取样,基本兼顾了丰富性、典型性和代表性。15 个样本来源于抖音平台头部、腰部、尾部不同体量区间;在地域分布上包括了江门、肇庆、河源、惠州、茂名、广州、潮汕、韶关、湛江等地市,能够覆盖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四大区域;在内容上也几乎囊括了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美食制作、民俗文化等常见的题材。

二、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编码中的广东乡村媒介景观呈现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广东田园生活类短视频样本编码

依据扎根理论,课题组对15 个账号的共60 条短视频样本进行了逐层编码,并进行了饱和度检验。

开放式编码:在15 个账号样本中,课题组对短视频影像内容要素进行了类型化标记,并对其名称、标签、字幕、评论等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了整理分析,提取了视频内容描述项的初级概念类属进行开放式编码,共得到超过130 个概念。其中相似的概念加以类属化归并,无效概念予以摒弃。

聚焦编码: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对比各一级类属概念之间的语义、相似、类型等关系,建立了“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社会景观”等17 项聚焦编码。

主轴编码:在聚焦编码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核心归纳,引入梅洛维茨“媒介交往情境”的三个理论维度,建立了“时空体验”“表演行为”“共识与分歧”3 项主轴编码。

以上编码结果详见表1、表2、表3。

表1 抖音广东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时空体验”主轴编码

表2 抖音广东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表演行为”主轴编码

表3 抖音广东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共识与分歧”主轴编码

饱和度检验:在分析过程中,课题组将15 个账号样本中的10 个先进行开放式编码,再将剩余的5 个样本另外进行开放式编码,二者对照后发现基本未新增类属概念,且类属概念间的有机联系仍成立。故而抖音广东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编码框架通过饱和度检验,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媒介景观呈现: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的广东乡村图景

技术与媒介的赋权,让一部手机就能拍摄视频,让一帧帧短视频影像在传受双方间交流和互动,打破了乡村与城市的交往隔阂。在田间地头耕作、去山野之间采摘、下河捕鱼捉泥鳅、在灶台边起锅烹饪或是与家人邻里闲聊,这些乡民们用镜头记录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人想象、理解和建构乡村的景观符号。

1.物质层面的人、事、物

人——新农人。中国江苏网的一篇报道中将“新农人”这一群体定义为一支有情怀、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队伍,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①张蒙蒙:《让更多“新农人”逐梦田野间》,中国江苏网,http://review.jschina.com.cn/xfep/202308/t20230822_3270661.shtml,访问时间2023 年8 月22 日。短视频创作者正是乡村里较早运用新媒介进行自我经营的群体。从与创作者的关系来看,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的人物主体主要有三类:创作者本人、家人及其邻里乡亲。其中,创作者本人作为核心人物,具备极强的地域、行业和人格特色。如生活在粤西沿海地区的“渔小仙”(抖音号:yuxiaoxian1),每天天未亮就赶海,技巧熟练,笑容明朗,俨然一位勤劳、淳朴的渔民形象。生活在粤北韶关的潘溯之(抖音号:suzhi1319),则用一种诗意唯美的方式,演绎着桃花源里人的生活。还有用滑稽搞怪的人设博人眼球的,放弃高薪辞职返乡创业的,学习电商带货力图走出大山的,从海边到山野、从离乡到返乡……尽皆包括。其次是创作者的家人,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其中被刻画得最多的三类人物。夫妻关系往往被赋予了一种矛盾冲突的意味,衣着华丽不干活的和穿着朴素忙农事的,进行着情景剧演绎;老人、兄弟姐妹抑或是孩子在视频中,多是一番“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图景,与创作者同作同息,给人强烈的人情美体验。最后是邻里乡亲,他们像社会背景板一样存在于日常的闲聊或年节时的串门场景中,极少用于暴露邻里纠纷。从出现频率来看,典型人物从高到低依次为:勤快负责的男人、慈祥的老人、贤惠的妻子(“勤劳内敛的丈夫”并列)、刀子嘴豆腐心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埋怨的老人。总的来说,短视频中的广东“新农人”形象的正面塑造居多。

事——新农事。在传统落后的乡村,人们是离不开土地的,耕作是乡民唯一的谋生手段,饮食休憩被高度挤压。抖音短视频中的广东乡村景观在聚焦农事方面,虽然“干农活(45)”“采摘(16)”“捕鱼(9)”等编码的出现频次高,但却新在耕与食的日常生活片段体现出了农耕之乐、劳作之美、饮食之道。在“渔小仙”(抖音号:yuxiaoxian1)的视频中,她每天三点多就要乘坐渔船出海,黑漆漆的海面上也仅有渔船上的光,撒网后又需要漫长的等待才能收网(有时因为各种原因还不一定丰收),直到天亮才从海上返回。她房子旁边的架子上放着晾晒的咸鱼、海带等初加工海产品,地上放着一箱箱晚上赶海的“战利品”,所展现的美食也大多是不同做法的海鲜。她有时还讲述海产品或美食的相关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在丰富和加深着人们对于渔民日常生活的理解。在“潘溯之”(抖音号:suzhi1319)的视频中,有许多传统工具,如木制的砧板、桌椅,厨房里的大灶台、大铁锅,还有各种竹编工艺品,就连自家小院也是用竹子建成的,无论是用具还是吃食,大多源于自然,每一帧每一秒都独具生活美学。对于美食的呈现,大部分的创作者倾向于体现家常味道,少部分则能发掘出地方特色。“梁十妹”(抖音号:liangshimei345)、“广东沙煲兄弟”(抖音号:longtian2797)、“潘溯之”(抖音号:suzhi1319)的视频除了展示家常菜的做法外,还会特别展示节令美食、古法美食,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及其制作过程展示了粤菜味道的民间版。

物——新农景。广东地区的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2—5 分钟,容量虽小,要素齐全。新农村的景观画面非常丰富,“蓝天白云”“青山”“小溪”“田野”“村落”“房屋宅院”等要素交相呼应。创作者们或以一件农事为线索,在进行收割水稻、采摘蔬果等生产劳动时用中景与特写镜头交替展示动作,偶尔借助全景空镜镜头容纳生活环境的全风貌;或以一道美食的制作过程为主轴,在切菜、洗菜、用锅翻炒、展示成品等环节上用近景或特写,而获得食材的过程则串联出采竹笋的山野、门前的龙眼树、捞河鲜的小河、远处的稻田水塘等,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景观层次。其中,让农人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田野和借以栖身的房屋宅院是出现频次最高的景观要素,也是短视频画面中的核心。而多种自然景观、社会景观(见表4)的新旧交杂以及表演行为的居中建构,则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立体的细节体验。短视频多搭配着轻柔舒缓的轻音乐,抑或是流行歌曲以及各种蝉鸣声、鸟叫声、砍柴择菜声,大量人物对话还使用了当地的方言。这些短视频在相当程度上还原了自然实在的乡村景观,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表4 抖音广东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的自然与社会景观细分

2.非物质层面的文、艺、俗

文——乡村文化。乡村的文化是乡土中国的血液,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是乡村景观得以理性构建和表达的基础,同时还是田园生活类短视频常葆魅力的源泉。从广东地区的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可以提炼出四种主要的文化:一是农耕文化。短视频创作者不仅向观众展示了原生态的自然场景和生活,如插秧、施肥、晒谷、种菜、采果、除虫等,还科普了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农具器物,以及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千百年来岭南人民顺应天道、和谐共生的聪明才智和生活法则。二是渔业文化。在渔业劳作方式上,广东人民发展出了鱼神信仰、海神信仰、渔歌、渔号子、渔风渔俗等,形象地展示了渔人之乐、渔村之貌和渔业之美。而渔业收获的不确定性,让渔民们养成了坚定的意志和对命运不屈的反抗精神,这是岭南精神的重要基底。三是饮食文化。俗话说“食在广东”,广东乡民对于饮食制作是十分认真的。广东人讲究因地而食,相较于城市中“一盅两件”的早茶文化,广东乡村的饮食往往就地取材,家常味浓厚。“梁十妹”(抖音号:liangshimei345)和“广东沙煲兄弟”(抖音号:longtian2797)等对当地常见家常菜、古法烧制的美食及其背后的故事都有所介绍,并常用“童年的记忆”或“童年的味道”等话语来建构起食物与地域牢不可破的情感联系。广东人讲究适时而食,岁时节庆饮食要选择“好意头”的菜式,比如说“发财就手”,即“发菜蚝豉炆猪手”,意为“发财”“好事”“顺手”;还有盆菜,食材混合了鸡、鸭、鹅、鲍鱼、虾、海参等肉菜,一层层叠进盆中直到装满,寓意“十全十美,福财满盆”。四是方言文化。广东有粤、闽、客三大方言,还有瑶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语言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密码。在广东地区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新农人创作者并不回避身份符号,他们使用方言土语的频率很高。如“梁十妹”(抖音号:liangshimei345)和“广东沙煲兄弟”(抖音号:longtian2797)这两个账号的视频基本都以方言为主,既能贴近本乡居民,强化集体认同感,也能引起异乡人的方言好奇心。方言在短视频叙事中还有搞怪滑稽的效果,如“人字拖旺仔”(抖音号:shun915921666)这一账号主要通过方言配合夸张剧情、魔性音乐,让人捧腹大笑。

艺——手工技艺。手工技艺是附着于农耕渔获生产模式基础上的,也是与当地生活法则紧密结合的。在广东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随处可见菜篮、食盒、菜罩、桌椅、竹帘、竹篓、竹帽、箩筐、簸箕等竹木制的手工艺生活器具。尤其是对竹子的使用,覆盖了建筑、家具、饮食等方方面面,以竹子烹饪的美食就有竹升面、竹筒鸡、竹筒饭等。短视频中关于手工技艺集中展示最多的除了竹编,就数渔网编织。广东漫长的海岸线形成了不同的渔业区,渔网的种类和样式繁多,织网的线和编织方法、工序各有特色。一方小小的渔网,承载着渔民的工匠精神。手工技艺制作的产品不仅至今仍充实着人们的生活,还寄托着人们的乡愁。

俗——民俗风情。理想和谐的乡村乡民应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①陈鼓应译注:《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345 页。的,在农耕渔获之余,广东人民也有自己的娱乐生活。在各类民俗风情活动中,视觉化效果最强烈的是民间舞蹈,因而它也成为短视频拍摄的大类题材。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舞蹈的数量众多,在短视频中呈现较多的主要有狮舞、潮汕英歌舞。英歌舞是潮汕地区一种融戏曲、舞蹈与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舞蹈,舞姿刚劲雄浑、粗犷奔放。在“小许记录传统”(抖音号:xuhongzhan)的视频中,当地男男女女身着夸张鲜艳的戏剧化服饰,鼓声和欢呼声响彻天际,路旁人们围得水泄不通,观看着复古的表演,极具乐与美的震撼力。狮舞在广东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出镜频率也较高。广东醒狮由中国传统狮舞演变而来,并融汇了南派武术精髓,自成岭南特色。舞狮人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默契的配合,唤醒了狮子的神韵和气质,喜怒哀乐惊疑等神情活灵活现,再配合着鼓声节奏,翻、滚、卧、闪、扑,能把醒狮模仿得惟妙惟肖。民俗活动大多是热闹的,用以表达人类对神明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其历史文化价值在乡民心中是沉甸甸的。

三、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的广东乡村媒介景观特征分析

要素上的“重构”、真与美的“割裂”、城乡间的“对立”,是抖音短视频中广东乡村媒介景观的三个主要特征。

(一)拆解与重构:视觉化的审美选择

在媒介时代,万物成为数字符号被使用与共享,符号性也就成为事物与行为的基本特性。乡村景观便是由各种符号堆砌而来。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景观化过程,是由现实生活的整体解构为视听要素,再由视听要素重构为整体虚拟影像的过程。在这类短视频中,从内容上看,有以家人、邻里等组成的人物符号,以村落、集市等构筑的社会符号,以田野、小溪、竹林等组合的自然符号;从形式上看,有以美食烹饪、才艺表演、衣着服饰等各种表演行为呈现的多种视觉符号,也有以轻音乐、原声、特效声等组成的听觉符号。为了满足观众的预设期待,景观建构者将符号要素进行拆解和加工,为构图寻找特定的角度,不断地重复拍摄,再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拼接、剪辑,以便排列组合后呈现给观众一个流畅完整的新影像。

在为受众进行想象性阐释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类型的受众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创作者往往随“风”摇摆,或追求成为“李子柒”式的生活美学博主,或坚持个体叙事、生活记录的初心,或走上猎奇审丑的道路。一切皆以受众审美偏好为准的,至于受众该如何感知真实原生态的乡村,则成为流量之外的议题。生活是完整的,而影像则是破碎的。当谈起广东的乡村,异乡人往往在谈论着几个特定的印象标签,如“海”“富有”“城中村”“滑稽”“粤普”等,就像通过识图卡片认识世界的儿童一样不能建构出完整多彩的世界。短视频内容符号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受众认知的标签化。

(二)想象与现实:诗意化的乡村景观

“李子柒”及其风潮的出现,让许多观察者不禁思索:那些视频中的院子、花草、农事、节令如此纯真美好,令受众心向往之,可那都是真实的吗?在广东“潘溯之”(抖音号:suzhi1319)的短视频中,同样可以欣赏到极具诗意和美感的农家小院、家人围坐择菜、编织器物用具、一饮一啄、孩童玩耍、进山挖野菜、下河捞鱼等景观元素。他的视频打造出了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时间仿佛都变慢了,受众可以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心灵也得以治愈。当宁静淡远的乡村生活画卷可以提供一处心灵的“避风港”,身处快节奏焦虑情绪中的城市受众便难免会沉溺其中。实际上,农村生活远没有视频选择性呈现得那么轻松,那么诗情画意。在生存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焦虑面前,所有的现代“陶渊明”都避无可避。

短视频中的世界美则美矣,却不真实。它在将当下农村生活的现场展现给受众的这一点上,与纪录片相比,命意与制作上均缺乏纯粹的、客观的“再现”,拍摄者的主观色彩充溢满屏。从主观意愿上看,新农人的兴农情怀会驱使他们自发美化乡村的对外影像。短视频中的景观元素在细节上都是真实存在的,整体上却是一种借助人工影像建立起来的乡村日常生活的叙事,是一种被创造力笼罩的电子风景,是一种让都市人获得暂时性慰藉的幻象。

乡民们辛苦的劳作、家庭关系的撕裂、经济的贫苦、医疗资源的匮乏等等,往往被主动或被动地排除在短视频之外。通过图像技术实现的艺术性,遮蔽了乡村生活的真实性。正如德波所说:“在现实世界自行变成简单图像的地方,这些简单图像就会变成真实的存在。”①[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8 页。有不少人相信短视频背后的世界真实如此。这种对于乡村片面、刻意、有选择的呈现,从积极意义上来看起到了美化乡村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则容易让受众在“美”与“真”之间产生落差感,当其认知印象与现实世界碰撞时,巨大的失望也就降临了。

(三)自我与他者:陌生化的生活空间

“乡村”“田园”一类的词汇是富有意涵的,作为“城市”“现代性”的对立面而存在着。“田园生活”的内涵要成立,就需要与城市生活划开界线,自觉成为一个“他者”。这个“他者化”的路径主要有四条:平实淳朴的乡土日常、诗意唯美的田园隐居、滑稽怪异的土味戏剧和热情独特的民俗盛景。事实上,抖音的短视频创作者主要选择了其中两条路径。一方面,他们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乡村生活,让虚实交映下的乡村成为受众逃避现实的精神栖息地,让受众通过观看视频体验到与平时不同的生活方式,实现“美”的效果。另一方面,他们呈现了搞怪滑稽、扮丑猎奇的故事和表演,逗得受众哈哈大笑,达到“乐”的目的,客观上却加深了大众对于乡村的刻板印象。

创作者们以自己的认知完成对自我的景观化,经营“别人眼中的自己”,以寻求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这种乡村创作者的自我景观化,伴随着其自身从庸常生活中的短暂抽离。当其回到现实尘网之中,就难免对周遭并不理想的环境产生隔膜、厌倦乃至想要摆脱的心态。

对于受众来说,无论是从悠闲惬意的诗意栖居中净化心灵,还是从滑稽扮丑的故事中拾得快乐,都能抵消一部分现代生活的紧张感。他们越是高频率地观看此类短视频,就越是容易产生生活的“他者”依赖,依赖于媒介情境中陌生化、刻板化的认知反哺,进而电子成瘾。在传受双方的互动中,受众的点赞、评论间接地影响到内容生产,让创作者按照城市凝视的目光对乡村的理想印象进行加工。远离乡村的人们在文化心理上处于审视者地位,久而久之,乡村的媒介景观会越来越“他者化”。

四、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广东乡村媒介景观折射的问题及其对策

针对媒介情境的影响机制,梅洛维茨提出了三个关键性的分析维度:一是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或削弱了社会场景与物质地点的传统关系;二是媒介能允许人们后台、前台行为的最大差异;三是媒介将不同类型的人分离、合并到不同或相同的信息世界的尝试。①[美]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 页。以之来观照广东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的景观情境恰好逐一吻合。

(一)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广东乡村媒介景观折射的问题

其一,抖音短视频以全新的时空体验破坏了田园生活的整体性。新技术解构了一切自然法则与传统关系,建立在真实物质地点、自然时间进程基础上的时空感被颠覆了。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一面刻意规避新农村中的村委大楼、文化广场、卫生所、农业机械等现代性要素,营造永恒不变的传统日常;一面绕过农村贫瘠落后的角落,对画面加上内容滤镜进行提纯;一面让大众消声而专取一人出镜,将人情复杂的乡土社会虚化成背景板。这些都是其内涵虚弱、建构乏力的表现。基于此,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给受众提供的只是一个虚拟的乡村社区,其中有真实细节,但要素装饰出的整体并不真实存在。在这种虚幻时空中建立的交往情境同样是虚幻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只是按剧本展开的生活表演。

其二,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创作者在他者凝视下的自我呈现走向高度异化。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是人们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以期他人能如期待的那样来审视自我,这在人际互动中十分普遍。②[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冯钢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17—74 页。抖音短视频社区提供了开放互动式的社交广场,人人既当前台演员又做后台观众。在看与被看的互动中,用户一边呈现自我,一边按他人期待重塑自我。抖音的田园生活类短视频展现了一个“城市用户围观农村创作者”的观看结构。处于城市受众对立面的乡村短视频创作者别无选择,他们用来自城市的他者凝视作为形象美化的镜像,这使其短视频作品最终走向类型化。乡村田园诗往往被视为城市病的解药,现在这个解药却被“毒化”了。他者的凝视就像一座全景敞视的监狱,一个媒介理性认知欠缺的人身处其中,很容易就会自己戴上镣铐起舞来讨好凝视者。他们会成为爆款风格的模仿者、流量的奴隶、平台的红人、用户的打赏对象,而唯独不是能享受田园生活的主人翁。

其三,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受众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共同想象分歧严重。美好的田园生活究竟是何种形态,是保持其不变的原生态,是融入现代性成为缩小版“城市”,还是二者融合发展,众人理解各异,甚至互相矛盾。巨大的平台流量,把异质化的受众折叠聚合到了同一时空中。经由媒介传播后,这种分歧与撕裂更加被放大。人们按照自身信念和想象选择立场,对于田园生活类短视频,喜爱者赞美之,厌恶者非议之。在屏幕内外、线上线下,都充斥着对立的声音。有的短视频创作者在线上流量光环加身,在线下却要经常面对其亲友乡邻不理解的流言蜚语,被质疑脱离了乡村,跟城里人学得“花里胡哨”。短视频评论区的一些用户评论也十分尖锐甚至故意冒犯,如“想红想疯了”“不务正业”“很假”等,让创作者们陷入纠结。部分创作者在选择后续输出内容时会更加谨慎保守,迎合某类群体的口味,以获得安全流量。

(二)解决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广东乡村媒介景观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就上述问题,可以从短视频创作、创作者、受众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一是在短视频的叙事美学上追求“真”与“美”的和谐统一。影像上的剪辑叙事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对视觉元素的偏见性选择。被田园生活类短视频抛弃的那部分视觉元素,也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急剧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不可能拒绝现代性的一面,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改造完落后性的一面,更不可能取缔人情社会的复杂性。没有它们,田园生活类媒介景观与现实乡村的距离只会被越拉越远。短视频创作者应更新认知,建立一套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叙事美学伦理标准。这套标准在处理“真”与“美”的问题上应是平衡而包容的,允许短视频创作者表现“真”而不必拘泥,渲染“美”亦无需顾忌。在其指导下,短视频创作者可以大胆抛弃对现代元素、落后面貌、人际领域等的叙事规避,以免造成日常线性时空体验的中断与缺失。只有将乡村原生态的生活完整地“景观化”写实,才能打破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滤镜审美与时空恒定状态。同时,田园生活类景观不必执迷于“奇观化”,而是可以沿着“日常化”的路线进行创作,把对“美”的追求落实到对乡民日常表达与生活逻辑的点滴刻画上。这种刻画虽无须追求画面奇观,但仍要求叙事技术的升级。例如东北农村的“张同学”(抖音号:61955906512)就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他的选题技巧是在乡村琐碎日常中加入一点新鲜事儿,便轻松克服了庸常生活无重心的枯燥感。“张同学”的生活貌似粗糙,但他的镜头语言其实非常精细,一个视频多达200—300 个镜头的切换转场,平均每个分镜头时长2.27 秒,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的剪辑密度,观看体验可谓行云流水。这种用专业的拍摄手法与剪辑节奏,展现乡村生活的短视频,已经被证明是成功且值得借鉴的。

二是短视频创作者要在乡村文化主体性语境下建构身份认同。只有在清晰理解“我是谁”的基础上,他们方能摆脱城市凝视下自我异化的数字困境。而要实现这一点,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就要拒绝过去的失语旁观,也要摆脱当前的盲目逐流,要在乡村文化主体性的语境下进行。所谓文化主体性,即乡村文化不是依赖于城市文化的他者身份存在,而是作为一个自在自为、兼容并包的文化主体存在。但由于现阶段乡村及农民的自身局限性,地方政府与高校等乡村文化振兴参与者还需从旁发挥智力支持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将新农人的短视频创作纳入乡村文化振兴的系统工程,为乡村文化提炼、新农人培训、短视频产业化等全过程赋能。同时,乡村短视频创作者在彰显自身文化主体性方面已有部分自发性实践。例如,很多课题组观察到了大量乡村短视频有“身体叙事”的特点。他们用视频镜头特写一些肢体动作,如布满老茧的双手、健硕厚实的臂膀、矫健轻盈的步伐、沾满泥巴的脸庞等。这种日常劳作中呈现出来的粗粝感,是未经城市中产阶级话语规训的,是久处于写字楼、地铁、出租屋等现代空间中的城市身体早已隔膜的,反而凸显了自由不羁的视觉体验,亦彰显了脚踏实地的美好生活追求。再如,一些田园生活类短视频在表现乡村社会的人情之美方面也有成功探索,它们着力于挖掘乡民淳朴、热情、善良的品质,以此来与被视为欲望、功利、冷漠化身的城市相对抗。这也是可以进一步提炼改造以服务于乡村文化主体性内涵重塑与再生的叙事经验。

三是短视频受众应接受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多元化想象与表达。媒介将不同类型的人分离、合并到不同或相同的信息世界的尝试,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实践。这往往带来异质化观点的剧烈碰撞,以及同类型思想的抱团仇外。从受众的角度看,短视频用户既要“用网”,也应该“学网”和“懂网”,提升自身的信息使用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及认知接受能力。唯其如此,才能做具备基本媒介素养的互联网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短视频带来的数字红利。但需要清晰认识到的是,营造多元共存的短视频媒介交往情境,本质上是一个平台治理问题,即如何优化创作者、受众、中介以及平台自身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良好的平台生态创造条件。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建立起技术上非常成熟的选择性机制,以平台规则(服务条款)、自动化技术(算法)与人工辅助审核取代了传统的信息把关人角色,但这一机制还不能满足平台治理的伦理需要。故而2019 年以来,平台外的政府治理力量出台了《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与《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专项办法,强化内容先审后播、优先推荐正面内容等原则。平台试图用“技术中立”和“避风港原则”等话语策略来规避治理责任的办法已不可行。于是,平台开始推出扶助乡村短视频的专项计划,如抖音的“新农人计划”“乡村守护人”“非遗合伙人”等,主动参与建设美好乡村生活的媒介实践。这些专项计划被证明是可行的,在其激励下,抖音平台的内容可见性大为拓展。许多稀见的非遗手艺、乡村绝活、农事劳作被发现、被表达,丰富了短视频内容市场,进而引导了受众消除狭隘认知,走出田园景观的影像“茧房”。与此同时,受众对美好田园生活多元化的共同想象与包容性的评价反馈,反过来亦可以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叙事空间,让后者更容易实现“本地居民+网络红人”的身份自洽。乡村里的新农人可以凭借短视频创作获得创意劳动者身份,有尊严地实现自我价值。如此,短视频平台内多个主体围绕美好田园生活展开的媒介情景交往,便能逐步弥合意见裂痕。

追根究底,抖音田园生活类短视频中的广东乡村媒介景观折射的现实问题,反映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深入实施阶段,人们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和路径仍缺乏意见共识。乡村的产业结构落后、人才外流、文化提炼不精,都制约了新农人对美好田园生活的主体性叙事。广东是经济大省,有着更加坚实的乡村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岭南文化底蕴也很丰厚,是有条件支撑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结出硕果的。此时正当拿出行动力,积极提供智力支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协助平台加强流量引导,让广东新农人精神饱满地讲好本土的乡村故事,让乡村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广东媒介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田园生活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广东舆情
椁朴的印尼田园生活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