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某双一流高校实证调研为例

2024-01-08陈春梅倪建超刘祥福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立场思政大学生

陈春梅,倪建超,刘祥福

(1.集美大学 师范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3.厦门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意识形态是现代政治学、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学者汉密尔顿(Hamilton)通过对学界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共有的规范性的观点、信念和态度。它旨在提倡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组织模式,或证明某种行为模式的合法性[1]。我国学者俞吾金则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2]。本研究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态度等的总和,其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时代呼唤: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4]。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探究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而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将其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1.互联网发展导致信息良莠不齐

在互联网尚未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之前,人们主要通过电视、报纸、录音机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QQ、微博、微信、抖音、直播平台等现代自媒体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9.89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70.4%[5]。互联网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系列问题。在虚拟、交互性强的网络空间里,每天有巨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涌现在用户的手机端、电脑端。许多信息未经官方调查和认证,虚假难辨。且人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在匿名的去中心化的虚拟环境中发表观点、宣泄情绪,形成网络舆论,传播多元思想。部分网民甚至刻意发布夸大其词或耸人听闻的言论进行炒作,其中不乏传递社会负能量、只为获取流量博人眼球或是为获取经济利益等而出现的低俗信息[6]。这些信息充斥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无用论等消极思想,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严峻的挑战,不利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

2.世界各国间国际关系日益复杂

当前国际关系日益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争夺日趋激烈,多种文化思潮、多元价值观等因素对马克思主义在国内高校意识形态中主导地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高速发展,为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和平演变”提供了更为迅捷的媒介。部分西方国家通过文化输出歪曲价值观,片面展示生活和科技优越等方式,促使青年大学生向西方靠拢。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发展强大,个别西方国家为制约中国的发展,通过制造不实言论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部分西方媒体甚至刻意进行错误报道,抹黑中国领导人形象、中国形象等,企图打击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认同,给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高校需时刻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进行正面、积极引导。巩固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作用已成为当前高校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3.青年大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

高校作为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阵地,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才的培养。高校应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7]。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表现为各种社会思潮的流行与交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影响呈现出内容复杂化、途径多样化等新特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导致虚拟空间信息良莠不齐,且世界格局日趋复杂,这些新形势、新世情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潜在的风险增多。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然而他们生活阅历有限,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对意识形态渗透的辨识能力有限,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受到不良思潮影响而迷失自我。部分大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立场不坚定等问题。为此,高校应提高认识,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现状管窥:大学生意识形态立场探究

“左”与“右”是用来描述意识形态立场时使用次数较多的一对词,代表两种完全相反的政治立场。一般而言,在西方国家,左派较为激进,主张国家对一切事务进行全部掌控,推进社会平等和人民福利建设,从而创造更为平等的财富和基本权利。右派则保守、顽固,倾向于维护统治阶级①现有的统治和既得利益[8]。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立场,本研究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478份,回收率为95.6%。调查问卷整体效度较好,KMO数值为0.859,说明数据一致性好。对问卷的10个维度进行信度分析,整体信度在0.7以上,问卷信度符合要求。

1.意识形态立场概况

研究中借鉴马得勇和张曙霞(2014)设计的中国民众意识形态立场的指标体系,分别从“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政治维度)、“经济自由与政府干预”(经济维度)及对国家领导人功绩的态度(历史遗产维度)[9]对某双一流高校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意识形态立场调查和量化分析。研究采用五级量表形式,量表分级为非常同意=1,同意=2,中立=3,反对=4,强烈反对=5;立场为左的问题系数为正,立场为右的问题系数为负,计算5个问题得分之和的平均数为左右立场参数。各项指标权重均为0.2,故左右立场理论最大值为2.6,理论最小值为-1.4。本文采用等距平分方法,将大学生意识形态划分为五个区间(见图1),分别为“极左派”“左派”“中间派”“右派”和“极右派”,得分数值越大则说明思想越偏右,越小则说明思想越偏左。

-1.4-0.60.211.82.6极左派左派中间派右派极右派[-1.4,-0.6)[-0.6,0.2)[0.2,1.0](1.0,1.8](1.8,2.6]

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意识形态立场为中间派,既不保守也不冒进,表现较为理性。通过爱国主义、促进社会公平、继承传统文化等关键性问题的回答可知,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呈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左倾”和“右倾”的思想趋势。其中,有14.9%(71人)的大学生思想出现了右倾趋势(70人被划分为右派,1人为极右派),另有24.7%(118人)的大学生思想出现左倾趋势(4人被划分为极左派,114人被划分为左派)。左右立场总体均值为0.37(N=478),在[0.2,1.0]的范围内,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整体意识形态属于“中间派”,但已接近0.2“左倾”的分界线。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立场为“中间偏左”。

2.意识形态立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究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左-右”意识形态立场受哪些因素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关于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立场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共选取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学历、官方媒体影响和非官方媒体影响6个变量。其中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学历是分类变量,变换为哑变量后带入模型进行计算,媒体的影响则是通过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进行计算,并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从图2可知,官方媒体对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立场的影响最为显著(回归系数-0.1716,P<0.001),表现出向左的影响。同等情况下,非官方媒体则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向右影响(回归系数为0.3627,P<0.005)。同时,性别也会对意识形态产生较大的影响,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偏右。以男性的左右立场为参考,女性的左右立场要比男性向右偏移0.2163。此外,政治面貌也会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立场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分析,非党员学生对比党员学生的左右立场向右偏移。根据R方数值,可以判断这几项影响因子会对大学生的左右立场产生12.59%的影响,具有较强相关性。此外,从表1可知,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性别对左右立场的影响显著(P<0.005),且t值较大,相关性强;性别女、非官方媒体t值为正,为正相关,会产生向右的影响。官方媒体t值为负,为负相关,会产生向左的影响。其余几项对于左右立场的影响并不显著且t值较小。根据系数值的结果可知,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相比本科生意识形态更加偏左,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意识形态也会更偏左。此外,威权人格p值接近0.05,且t值较大为负值,会对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向左的影响。思政课也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向左的影响但不显著(回归系数0.0605,P=0.5884),由此反映出当前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仍需要加强。

图2 意识形态立场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表1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各项变量参数信息

三、理性溯源:大学生意识形态立场影响因素剖析

调研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立场的变量较多。研究中主要对媒体、威权人格及思政课教学三方面因素展开具体分析。

1.多元媒体影响

本研究着重分析大学生接触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分为两类:官方媒体(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等)和非官方媒体(海外消息,小道消息等)。由于大学生接触信息的量并不等同于他们接受信息的量,因此还要确认他们对该渠道信息的认可程度。研究中分别统计大学生对于上述两类媒体的接收度和可靠度,并将媒体在意识形态立场上的影响力看作是接收度和可靠度的乘积(参见公式1)。

Mi=FT

(1)

公式(1)中:Mi—媒体影响力;F—媒体信息接收度T—X媒体可靠度[8]

研究中将媒体的意识形态立场影响力作为自变量,将当代大学生的左右立场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通过对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官方媒体以及小道消息、海外媒体等非官方媒体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图3和表2)发现,官方媒体的影响系数均为负值,会对大学生产生偏左的影响,且越权威的媒体影响系数越偏左。中央电视台的影响系数最大达到-0.2431,P值为0.0274,数据显著。而海外媒体和小道消息这种可能带有偏见及个人色彩的非官方媒体,会对大学生产生较深的右倾影响。影响系数最大的是海外媒体,达到0.4298,P值为0.0274,数据显著。而像微博、微信等部分媒体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左右立场影响系数的P值>0.05,并不显著。为探究部分变量不显著的原因,研究中剔除掉不显著变量后再次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官方媒体P值为0.000,非官方媒体P值为0.0072,均小于0.01,效果十分显著。回归分析再次确认了非官方媒体和官方媒体对于大学生左右立场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3403和-0.2164。R方为0.0477,这表明官方媒体和非官方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约4.77%的影响。这个数值远高于其对于网民意识形态的影响(0.025),说明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尚未完全定型的时期,更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图3 左右立场与媒体影响力多元线性回归

2.“威权人格”影响

阿多诺(T.W. Adorno)等学者认为,威权人格是指向一种迷信、刻板、守旧、反智的心理人格[10]。埃特米耶(Altemeyer)指出,具有威权人格特征的人更有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信任和国家认同感[11]。马得勇等则认为,个体权威人格的高低会加强或减缓信息对个体态度的影响程度[12]。学术界普遍认为,个体的人格特征和意识形态存在因果关系,即特定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其具有自由或者保守的政治倾向。本研究对威权人格涉及到的5个问题进行了信效度分析。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α系数为0.819,说明各题项内部一致性较好,数据信度比较理想。国家领导人的肖像不能出现在漫画中的CITC值为0.176,小于0.3,说明相应题项与其他题项的相关性较差。剔除后,Cronbach′α系数明显提升,其数值为0.819,内部一致性极好,数据信度十分理想。此外,KMO值为0.8392,Bartlett球形检验P=0<0.05,说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为探究威权人格、接触到的媒体信息和接受的思政教育等影响因素是如何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立场的,本研究采用SPSS AMOS 26软件进行分析,建立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立场的因果分析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如图4所示,威权人格作为潜在变量由5个相关指标提取出来。左右立场作为自变量也由5个相关变量提取出来。在分析过程中既探讨当代青年大学生对来自不同渠道信息的接收—接受程度对其形成左中右立场的影响,还重点剖析“威权人格”对“媒体影响力”的影响,并进一步间接影响意识形态立场的情况。根据结构方程适配度的相关参数分析判断,卡方值为217.34,总体较为理想。在本模型中,“威权人格”对意识形态立场影响的回归参数达到-0.21(p<0.001)。此外,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威权人格还将通过他们接受的信息间接影响其意识形态立场。较强的威权人格会促进大学生对于官方媒体(回归系数为0.14,p<0.001)和非官方媒体的接受(回归系数为0.11,p<0.001);且接受官方媒体会使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立场向左偏移(回归系数为0.19,p<0.001),接受非官方媒体则会使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立场向右偏移(回归系数为-0.26,p<0.001)。从图4可知,“威权人格”和“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影响力”这两个主要变量对于意识形态立场的形成具有15%的解释度。

注:模型参数:卡方值=217.34(P=0.000);NCP=132.349;RMSEA=0.057;AIC=287.349;CMIN=217.349;CFI0.941图4 意识形态立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3.思政课教学影响

综上可知,当前思政课教学对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立场的影响还不够显著。为探究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研究中的问卷设计了关于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素质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题项。通过对采集到的三部分的数据分别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各部分的KMO值均高于0.9,Bartlett检验对应p值也均小于0.001,说明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各项之间相关性强,数据结果较为理想,一致性较高。研究中对三部分的数据分别进行了因子分析,在关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子分析中,思政课教学效果因子1的方差解释率高达85.15%,教师素质因子1的方差解释率高达87.93%,教学内容因子1解释率高达92.31%。方差解释率表示提取的因子对原有变量的解释能力,方差解释率越大,解释能力越强,越能体现原始变量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取的主成分或因子越有效。可见,问卷的矩阵选择题已经囊括了思政课教学影响的核心内容。

为探究每个问题与主要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分别计算了各部分问题的因子载荷系数,主要反映了各项问题在主要因子上的重要程度。在教学效果部分,最重要的题项为“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相对因子载荷系数为0.948。相对因子载荷系数最小的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对因子载荷系数为0.872。由此可见,大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最重要的收获是在课堂上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而最需要加强的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活应用。因子载荷系数间接反映了思政课效果在某方面存在欠缺,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共同度方面,除了“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两项问题共同度低于0.8,其余几项均在0.8以上,说明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教学效果仍需加强。教师素质部分,因子系数最高的是“老师爱岗敬业,有很强的人格魅力,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系数值为0.950。系数最低的是“老师能灵活将微信、微博上的内容作为案例,现身说法,剖析其中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系数值为0.918。由此可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大学生最满意的方面,也是教师素质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于意识形态教育部分,还存在一定欠缺,这也是教师自身需要提高的方面。教师素质的共同度均大于0.8,说明问卷中涉及的问题对于教师素质这一因子有着较强的解释度。教学内容部分,6个问题的因子载荷系数与共同度接近,均在0.96左右,说明每项问题对于教学内容而言都十分重要,同学对这些方面较为满意,没有出现较大差距。

四、创新路径:加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推进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一些错误思潮在各种外壳的包装下涌入校园[13],对国内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凸显[14]。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上要做到“四个有力”:管理学生有力、监控风险有力、教育学生有力、优化环境有力,并在厘清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成因的同时,从多维度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形成科学而精准的风险防范策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由上述分析可知,媒体、威权人格以及大学生的性别、政治面貌、学历层次等分类变量会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立场产生影响。虽然目前思政课教学的影响有待加强,但其却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政治引领,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指导思想,展现四个自信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任务[15]。他还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6]。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政治性这一根本原则,与中央统一步调,从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战略意义,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青年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也是更持久的力量[17]。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四个自信”。因此,树立主流媒体权威迫在眉睫,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加大对官方媒体(如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官方媒体)的宣传力度,让官方权威媒体成为大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此外,高校也应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让“四个自信”更加深入人心。

2.突出创新办法,适应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特点,实现与时俱进

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他们身上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三种环境交叠相织,成为新一代青年人成长的大背景[18]。高校思政教育应探索适应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思政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将思政课堂推广到更大范围的网络空间、互联网平台中。首先,新媒体具有时空开放性的特征,是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依托新媒体载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对大学生所熟悉的网络文化、新科技产品,如动漫、网络阅读、弹幕文化等新变化、新特点、新需求进行务实的学情分析,进而对大学生的思想走向进行科学预判、合理引导。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介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以更加平等的姿态与其对话沟通,从而得到更有效的思政教育成果。此外,高校应统筹整合思政教育的优势资源、创新工作机制,成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小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协同相关部门做好网络环境的监管、治理工作,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政教育。

3.突出队伍建设,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一体两翼,树牢四个意识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贯彻教师责任落实制,将教学效果、大学生满意度等因素与职称晋升相挂钩,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稳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自觉追求知行合一的境界。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实践是验证并反哺理论的必要内容。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深化实践教育,在探索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践教育资源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可让大学生更深层次地从现实层面理解思想政治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还应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将社会实践工作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规范社会实践组织工作;设置专门的思政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在社会实践中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加强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使其不止步于某一活动,而是形成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这就需要高校甄选、精配教师队伍,向社会、高校招聘高层次人才加入,同时选拔相关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工作两手抓。由辅导员开展课后思政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关心大学生思想动态,做到风险预警和防控,开展更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课程。当前,各高校还应建设一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捍卫主流意识形态,且能够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导师的辅导员队伍,并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全校人才强校的总体战略规划。思政课课上教育与课后教育要相辅相成,构建起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体两翼[14]。

4.突出教学特色,加强思政教育与党建相互融合,做到有效衔接

思政教育和党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两个重要部分。将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相结合,可以起到协同育人的关键作用。高校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研究发现,经过党组织考察的党员大学生,思想动态会更加积极向上。因此,可让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开展形式丰富的微党课,以同龄人的视角,开展让年轻人更喜欢、更受欢迎的思政课。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为大学生开展与党建相结合的思政课,正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亦可反馈给党建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注释

①这里的统治阶级是指涉及经济上统治的阶级,它凭借自己的经济地位统治和支配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在西方国家经济上的统治阶级是指财阀(参考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猜你喜欢

立场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