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化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2024-01-08孙捷
孙捷
初中化学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充满着劳动元素。将项目式学习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运用化学原理和技术,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在劳动中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养劳动精神,感受到化学让生活更美好。
一、劳动教育与初中化学融合的意义
(一)发展核心素养是共同的价值追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首次明确了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化,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而根据国家首次出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教育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和学习是可以相互激励和有效促进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初中化学和劳动教育的共同价值追求,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学科融合的需求
劳动教育不是出力流汗,而是要善于进行高质量的劳动,这是新时代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
高质量的劳动意味着有策略、有思想、有创造性的手脑并用的劳动。劳动实践不只是动手,还需要动脑,要挖掘各学科教学中隐藏的劳动教育功能,借助其他学科的教育载体实施劳动教育。如教师引用学科知识,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技能,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将生活实践与劳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劳动场域,让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劳动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项目式学习为劳动教育与初中化学融合提供学习方式
(一)项目式学习是素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和桥梁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式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任务导向”“做中学”等,其核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置于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设计实践操作、开展项目研究,以及精心设计实践成果、作品和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核心知识的获得和迁移应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应用获得浅层认知,很难形成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项目式学习为劳动教育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拓宽了渠道,是素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和桥梁。
本文阐述的项目式学习属于微项目学习。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微型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在课上课下或校内校外进行劳动实践。它在保留项目式学习优势的同时,克服了项目式学习耗时长、内容复杂等问题,更便于常态化教学的开展和落实。
(二)确立劳动项目主题的依据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化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背景,教师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项目主题。项目主题的确立要基于学生实际学情、实际场域,通过整合与提取化学教材中的学科核心知识,依据劳动教育三方面十大任务群的内容结构,寻找承载核心知识和素养的真实情境中的项目任务。
三、构建初中化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劳动项目框架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方面、十大任务群的课程内容结构,并以此为框架,挖掘初中化学与之融合的核心知识和劳动素材,梳理整合出以下劳动项目。
日常生活劳动分为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具器具使用与维修等任务群。整理与收纳包括家庭清洁剂的合理选择和使用、一份家庭节水方案的制订等课程项目,体现了溶液的酸碱性、保护水资源等内容;烹饪与营养包括自制碳酸饮料、制作一杯奶茶等课程项目,体现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溶液的相关知识等内容;家具器具使用与维修包括自制简易制氧机、家用净水器滤芯的更换等,体现了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水的净化等内容。
生产劳动分为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任务群。农业生产劳动包括阳台“种植角”土壤酸碱性检测及改良、提高班级劳动田土壤的肥力等课程项目,体现了酸碱的性质、化学肥料等内容;传统工艺制作包括皮蛋的制作、豆腐的制作等课程项目,体现了酸碱盐的性质等内容;工业生产劳动包括水质检测及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金属蚀刻画等课程项目,体现了水的净化、金属的化学性质等内容;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包括氢能源汽车里的化学、天河核心舱里的化学等课程项目,体现了能源的利用与开发、水的电解、水的循环利用等内容。
服务性劳动分为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任务群。现代服务业劳动包括学校食堂餐饮一日服务,体现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等内容;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包括社区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等课程项目,体现了垃圾分类等内容。
初中化学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立足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劳动场域落实项目任务,为学生创设更多开展实验探究、研究设计的机会。
四、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
課堂教学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贯穿项目任务线、问题情境线、学生活动线、核心知识线,使其作为问题解决过程外显的明线,素养发展线作为暗线,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活动、劳动作品的设计制作可以放在课后,在不同劳动场域以劳动任务单的形式进一步落实完成。
五、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项目的确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分为3个课题,其中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是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进一步探索。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制作一幅金属蚀刻画”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化学方法和化学思维,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任务分为3个。任务1:寻找能用来制作金属蚀刻画的其他反应。任务2:实验探究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条件。任务3:制作一幅金属蚀刻画。
任务1由3个学生活动构成:复习上节课用酸与金属反应制作金属蚀刻画的反应原理及制作步骤;回忆将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现象;观察演示实验用铁片做金属底版,把硫酸铜溶液滴到铁片上的实验现象。
任务2是运用任务1中的思路模型,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总结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反应条件;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蕴含的规律;观看微距拍摄的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视频,建立宏微观的联系,感受微观世界之美。
任务3是学生最期待的环节。他们先进行小组讨论,系统规划,确定步骤和安全措施,然后分工合作、动手实践,最后汇报展示,交流评价,应用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原理制作金属蚀刻画,充分体会了化学与工艺结合之美。
综上所述,通过项目式学习将初中化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探究不同劳动场域下学生深度参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找到了合适的载体。同时,两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为化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劳动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化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2023YB0641)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