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对比解深意,纵横古今悟青春

2024-01-08申晓佩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红烛意象青春

申晓佩

2022年6月,我有幸代表巩义市曲朝延名师工作室参加了河南省第五届网络工作室微课大赛,我的微课《坚定青春理想,追寻青春价值——〈红烛〉》最终荣获一等奖。本文以微课《红烛》为例浅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声声咏叹摄心魂,曳曳烛光萦入梦

如何选择参赛课题?笔者经历了确定—否定—再确定—再否定—肯定的过程,最终决定选择新教材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红烛》。《红烛》是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学生对闻一多并不陌生,初中阶段通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和《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两篇文章,大致了解了闻一多的相关事迹和精神人格。

同时,《红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德育价值。形式上,诗歌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深情呼唤开头,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内容上,诗歌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等展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情感上,诗人自比“红烛”,要用微弱的烛光照亮险恶的征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歌中蕴含着诗人自我牺牲、献身祖国的爱国情怀。

筆者从学情出发,从诗歌中提炼出“烛泪”的意象,制定此次微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赏析文中“烛泪”的内涵,探究诗人寄托的青春之思;结合现实,总结自己的青春之得。

红烛一燃烛泪生,滴滴烛泪几多情

如何深入理解“烛泪”这个意象呢?

首先,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当我们翻阅经典诗文,会发现许多诗人笔下都写过烛泪。例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烛泪之中蕴含的离别之悲、相思之苦让我们动容。现代诗歌《红烛》中,诗人对“烛泪”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闻一多的《红烛》,品味烛泪内涵,探究诗人寄托的青春之思。

其次,设计“穿越古今,品味‘烛泪’”的学习活动。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找出描写“烛泪”的语句,梳理出“烛泪”的变化过程。再提示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中“红烛”一心想要创造光明,却面临着“残风”的侵扰,它为自己“烧得不稳”而伤心流泪、着急流泪,这正是闻一多面对民生凋敝的黑暗现实却无力改变而发出的伤感;红烛为创造光明,不怕成灰,这正是诗人追寻理想、甘于奉献、献身祖国的写照。

最后,归纳分析出《赠别》(杜牧)、《无题》(李商隐)和本文“烛泪”的区别:杜诗中是惜别伤离之“泪”,李诗中是眷恋执着之“泪”,而本诗中滴滴烛泪里凝结的正是诗人的忧国报国之血泪。

古今烛泪情思浓,燃烧青春铸理想

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家对青春的吟唱中做到以文观己呢?笔者设计了写作任务:革命伟人的青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责任担当,文人志士的青春是“灰心流泪,创造光明”的忧国报国。你从中有何收获?请立足文本,联系现实,写出你的青春感悟。

学生通过思考和书写,深化了对青春价值的理解。笔者用典型事例总结,鼓励学生在激扬青春中不断奋斗:回望历史,闻一多坚定理想,矢志报国。凝视现在,很多“90后”“00后”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展望未来,我们不妨也将自己的青春融入建设伟大祖国的进程中,让青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华。

为了深化学习效果,笔者设计作业:班级要举办以“烛颂”为主题的诵读会,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准备相关诗歌,确定诵读人选和形式,报给课代表,抽取诵读顺序并进行诵读表演展示。

微课《红烛》以“烛泪”为突破口,层层赏析,环环相扣,达到了对正值青春年华的高一学子价值引领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红烛意象青春
抚远意象等
《霜天红烛》
红烛情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最美红烛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