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渔综合种养在产业振兴之路的实践与探索

2024-01-08朱明锌

河南水产 2023年1期
关键词:种养稻田产业化

朱明锌

(文山州水产技术推广站,云南 文山 663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产业振兴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实现稳粮促渔、提质增效。

1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探索,围绕稳粮增收,立足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守住粮食生产底线,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既破解了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又解决了渔业“要空间”的问题,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好模式,对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2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技术推广初期(上世纪80年代——2014年)

发展传统的稻田养鱼,利用田块的自然条件养鱼,缺乏对稻田的科学规划,规模小,产量低,单产225 kg/hm2,难以形成产量,稻田的综合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2.2 转型升级阶段(2015年——2020年)

“十三五”期间,全国逐步开始发展现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进行合理的工程改造,全国各地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稻渔综合种质的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2.3 新一轮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

以文山州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为例,2016共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面积340 hm2。现代稻渔综合种养通过规划开发、保粮稳产、减肥减药的生态种养殖模式,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建立绿色生态农业[2],充分发挥水稻和水产动物之间的生物互惠作用,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双赢[3]。2020年在砚山县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项目13.3 hm2,项目集水产、农机、植保、农技、土肥、种子科技人员的技术力量,融入工程建设、一体化流水线机械播种、无人机播种、收割机收割、快速水质检测等多项现代化农业技术措施,合理控制稻和渔之间的种养矛盾,促进稻田内有益物质的转化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发挥稻田的生产能力,是文山州现代稻渔综合种养的有力实践与探索。

3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90年代稻田养鱼到现在规模化稻渔综合种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从单一的“稻+鱼”模式发展到“稻+虾”、“稻+鳅”、稻渔体验等多样化发展,产业规模从散户散养到流转土地规模化种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产业效益从只有稻和鱼收入到现在的三产收入,收入进一步增加,稻渔综合种养成为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模式,也是提高群众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长足发展。

3.1 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稻渔综合种养必然要向规模化、标准化道路发展。与传统稻鱼综合种养模式规模小、投入少、回报低相比,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需要对土地进行规模流转,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工程设计开挖,前期土地流转资金与工程建设开挖,资金投入大,且当年无法收回成本,资金投入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产业化发展的第一大制约因素。同时,思想认识不到位,土地流转经营及科技意识相对落后,较难把稻渔综合种养与高产、稳产、高效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制约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的第二大限制因素。

3.2 产业政策支持不够

农业农村部及部分省份出台了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的政策支持,但是地方层面,未出台具体鼓励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对产业投资人缺乏地方配套政策吸引,稻渔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地方与省级、中央政策衔接配套不够,未能形成从中央到地方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合力。

3.3 产业技术支撑不强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求高,多项技术的集成与指导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稻渔综合种养仅依靠市(县)农业农村局下属站所的技术推广,缺乏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缺乏“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的平台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的合作社、企业基本无专业的技术人才支撑,导致现代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慢,难度大。

3.4 产业品牌化效应不广

全州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均为散、小、弱的小型经营主体,缺乏稻渔绿色品牌打造意识和经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产品,其营养价值高、农药残留低,具有较大的食品安全优越性。但由于品牌效应不广,知晓率低,稻渔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导致优质不优价。加之稻渔综合只停留在第一产业,一、二、三产未融合发展,一定程度影响了稻鱼综合种养产业的振兴。

4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充分发挥水稻种植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把稳粮增收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立业之基,确保稳粮与增收双赢;把质量安全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立命之本,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把三产融合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方向,推动渔旅融合、文旅融合;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产业发展规划,争取政策支持,突出重点区域,打造典型模式,为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渔业贡献。

4.1 加强产业规划引领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布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强化规划引领,细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突出区域化、特色化、产业化和品牌化。遴选优质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管理水平高、示范带动强、经营思路广等优势,发挥“头雁效应”,推动稻田综合种养的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建设。

4.2 强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在符合中央、省级政策的支持下,加强配套性地方政策。招商引资到稻渔产业中,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强化财政、发改、自然资源、环保、农业农村、水务、金融、商务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协调好有关产业发展、用地政策、水利建设、信贷服务机制等,为稻渔综合种养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渔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重点支持范围,整合各方面项目资金支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构建稳定的投入机制,解决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问题,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持续健康发展。

4.3 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

依托省级农业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示范基地,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开展新品种引进、土著鱼驯养、新技术研发、新模式集成、新品牌打造等试验示范。规范的产业发展秩序,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4.4 提高产业附加值

充分挖掘稻渔产业产品,依托现有米业龙头企业、建立大米加工厂,丰富产出产品,实现农业一、二产业结合,延伸产业链。同时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休闲垂钓、农事体验、田园综合体等三产服务业,实现三产融合,带动群众致富增收,让群众享受到高产业附加值的红利。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政府支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等原则”。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绿色水产养殖模式之一,符合绿色发展要求,产业化发展是提升稻田综合效益的必要途径。文山州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通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政策扶持+带动农户”的发展思路,必将能走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振兴”之路。

猜你喜欢

种养稻田产业化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稻田摸鱼记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稻田里的写真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