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下身子,才是教育最美的姿态
2024-01-08何金芝
何金芝
“你脾气太好了,学生谁理睬你!”总有人对我说这样的话。对此,我总是报之一笑,心里却酸涩无比,难道只有严厉的老师才能带好学生吗?
我始终认为,教育不在于强势震慑,而在于点滴改变。教育之功,就在于润物无声。教师有了温度,教育就有了暖色,就会有更多的孩子看到春天的风景,看到学习旅途上的光。俯下身子,才是教育最美的姿态。
俯下身子,走进文本,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需求
语文教学,不是用大而空的思想去架构课堂,而是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徜徉。这就需要教师俯下身子,放下姿态,走进文本,在语言里寻找情感的密码。我是一个有27年教龄的老教师,可以说到了大家口中不带课本照样上课的年纪,可我没有这种自信。时代在进步,每个人都在进步,我们的课堂更要进步。因此,每上一节课,我依然会像一个初学者一样,认真地读书,静心地思考,积极地备课,精心地设计。
记得教《藤野先生》一课时,我犯了难。这是名家名篇,可挖掘的教学价值很多,如设谜式的句法结构、刻画人物的白描手法、双线的叙事结构等。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呢?我想到了一句话:“别光盯着五花八门的教案,试着俯下身子,放下姿态,学学新课标,看看单元目标,读读课后的思考探究,教学内容就自然能确定了。”是啊,单元目标与课后习题就为“教什么”指明了方向,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怎么教”,如何设计一个主问题。一遍一遍的研读之后,我选择了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第37自然段,抓住“伟大”这个评价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伟大”的内涵。我清楚地记得,学生在读“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话时,眼里是饱含泪水的,他们从“也”“无非”这样朴实的字眼里读懂了鲁迅的失望、无奈、愤懑,更读懂了在这样的境遇下结识如春风般的藤野先生是多么可贵、多么幸福。
语文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在文字中徜徉。孩子们习得了方法,善于发现,敢于讨论,思想是活跃的,眼睛是充满光亮的。
俯下身子,走进学生中间,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亲和
课堂上,我们不必居高临下,显示自己的威严,而要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他们的声音,参与他们的讨论,这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还记得学习《社戏》时,我们讨论这群小伙伴谁最可爱。听到李雨格小组在说双喜,我兴致来了,走到他们中间,带领他们把“摸”这个字换成“找”,细细比较、揣摩。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字的传神之处,格外幸福地炫耀着:“语文老师是我们这个小组的成员!”放下姿态,俯下身子,是对孩子的尊重,是和他们亲近的法寶。
俯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内心,是一种平等,更是一种心灵相通
早读时,我会俯下身子,走在学生桌角处,检查他们的朗读情况;课堂上,学生发言时,我会走下来,静静地伫立在他们身边,注视着他们的双眼,聆听他们的讲述,及时给予称赞……倘若有学生说得不好,我会关切地瞧着他,抚摸一下他的肩头,轻声鼓励:“别紧张,再好好想想。”课下,我经常和学生一起聊学习,聊家常,帮他们整理衣帽,摘掉头发上的污物。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让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成了他们的朋友、他们喜欢的人。何雨霏为我画了人物素描,赵一菡旅游时为我挑了一个漂亮的发簪,夏子硕给我带了从路边采来的小花……这点点滴滴不正是爱的回报吗?不正是心灵深处的共鸣吗?我想,是平等的姿态、亲切的交流、无声的尊重,让我们的心靠近,产生了共鸣。
教育,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无论他人如何评价,我会坚守自己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俯下身子教学,俯下身子看学生。我相信,这才是教育最美的姿态;我相信,学生会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看到美丽的春天,收获属于他们的快乐与美好。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