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与调查研究
2024-01-08文/玉堂
文/玉 堂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继承发扬这一传统和作风。他认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先了解情况,先进行调查研究。诚如他当年的一位同事后来所言,我们在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时,往往忽略了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一套科学工作方法。兰考的灾情那么重,光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拿出战胜困难的办法。而要拿出战胜困难的办法,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焦裕禄同志的调查研究,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身至。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跑遍了120多个,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已经很不容易了。1962年12月,他到兰考工作的当天晚上,就参加了县三级干部会议,坐在会场一角,静听大家发言,开始熟悉兰考的情况;第二天他就下乡调研去了。当时的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危害。他坚持以灾情为导向,哪里受灾重就先到哪里去,边走边和同行的干部交流。他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为了更好地身入群众,他在牛王庙萧位芬的饲养屋里住了三宿,与萧位芬等人一起分析灾情、谋划出路、商量计策,以空间上的零距离和工作上的面对面,换来了干群之间的心连心和心交心。
二是心至。1963年1月上旬的一个风雪夜,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员到齐后,他没有宣布会议议程,而是领着大家去了兰考火车站。在车站,许多逃荒的灾民携儿带女,拥挤在候车室里,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富裕地区的专车。看到这些,所有县委委员都沉默了。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与其说这是一次会议,不如说是一次心入灾民、触及灵魂的现场调研,大家的思想受到震动。后来有人回忆说,兰考之变就是从那个风雪车站夜开始的。
1963年12月10日,一个风雪天,焦裕禄忍着肝痛,踏雪访贫问苦,一连走访了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困难群众。他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在城关公社梁孙庄梁俊才大爷的家里,大爷卧床不起,大娘双目失明。梁大爷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临别,焦裕禄拿出20元救济款塞到梁俊才大爷手里,老人家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由此可见一斑。后来,他的女儿焦守云动情地说:“爸爸是喊着爹叫着娘为群众服务的。”
三是深入细致。焦裕禄常说:“蹲下来才能看见蚂蚁,深下去才能发现问题。”在他看来,要想战胜灾害,就必须深入研究灾害的成因和规律,深入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为此,县委先后抽调1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以“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为主要内容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同志都参加了这次调研。当时,焦裕禄正患着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吃不消,劝他不要参加,但他坚定地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通过听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坚持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有时候饿了就在截腰深的水里吃点干粮,累了就蹲在泥泞里歇息。焦裕禄“干事业的那股拼劲”令人肃然起敬。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对全县大小84个风口逐个查清、编号、绘图,大小1600个沙丘逐个丈量、编号、绘图,为治理“三害”提供了决策依据。有了这次调查研究作底子,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调查研究的过程,变成了统一思想、提振信心、凝聚智慧和力量的过程。到1963年底,全县共造林21014亩,四旁植树146万亩,打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改造盐碱地9万亩,新挖和疏浚较大河道上百条,基本恢复了水的自然流系,涵养了弭灾丰产的生态,当年秋季虽然遭受罕见涝灾,但全年粮食仍增产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过去,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调查研究;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样需要调查研究。焦裕禄能把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用好,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也一定能够用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