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2024-01-08陈银健
文/陈银健
如今的世界,人人都识字,书很多也很杂,但传世的经典佳作非常稀缺。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令人炫目头晕,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包括社会存在的浮躁心态,令许多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静下心来读书,即使偶尔读书,或多或少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实用性和娱乐性。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无数人问,也会有无数个答案。静心读书是我们灵魂修行的方式,虔诚的阅读可以令心灵得到慰藉和净化,使思想得到充实和升华。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宋人林和靖有诗:“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说的是竹深花开,清趣随人来。真正的阅读亦是如此,志在淡泊,趣在高雅,游目骋怀,漱洗尘心,如此才能漫游到那人生乐地。
毛泽东曾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从领导秋收起义开始,他就非常注重军队的文化建设,非常注重塑造人民军队的文化品格,非常注重通过进步的、革命的政治工作孕育、催生和建构出一种新的军事文化。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时,就对红四军的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由“各纵队政治部负责编制青年士兵识字课本”,对士兵进行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文化教育。到瑞金时期,还组织了红军学校和各式教育机构,对军队干部战士进行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在中外历史上,像毛泽东那样酷爱读书,并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非常罕见。他在中南海住处的藏书有9万册;收集有20个版本的《红楼梦》,叮嘱同志要想评价《红楼梦》,须读5遍以上;23岁时给友人列出要读的77种经、史、子、集;24岁时读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写了1.2万字的批注;读了17遍《资治通鉴》。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诗书相伴滋味长。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而言,书海是天地经纬,读书是美妙时光。
读书,就是为了变化气质、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来到梁家河时,随身就携带了沉甸甸的一箱子书。白天干活,劳动休息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上看书;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村民的记忆中,他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道:“读书最多的时候,就是到农村,我们恰恰十年寒窗,读书知识的基础是在农村打下的。”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读书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曾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爱读书,读好书,首先要选好书。所谓的好书,就是思想健康,内容正确,读后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书。具体地说,经典性、思想性、知识性、前沿性和可读性应该是最基本的选择标准。其次要有计划。在信息化时代,静下心来仔细读完一本书有时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看到书名眼前一亮,毫不犹豫买回来后就束之高阁的大有人在。因此,读书必须制定计划,按照读书计划完成读书任务。再次是切不可急功近利。永远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今天读完一本有关成功学的书,明天你就能走向成功的殿堂。记得有人说过,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能不会记得自己读过哪些书。但是那些看过的故事、收获的感悟、浸染过的气质,就像一颗种子,会在你的身体里慢慢发芽长大,不断提升你的认知,打开你的视野,这才是读书的目的。四是要联系工作生活实际读、品、悟,在实践中去印证、比较、提炼,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人是幸福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而读书就是人生的一本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是精神上最富有的人。当哪一天,你邀游书海,在一行行文字中,书中的英雄壮举令你灵魂震撼、思想升华;凡人善事令你双目涕零、灵魂净化;长期的困惑不解而突然茅塞顿开、幡然醒悟;遇到挫折而迷茫郁闷令你豁然开朗、信心满怀之时,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真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人生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