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的探究
2024-01-08杨婕妤曲馨乐
曾 鑫,杨婕妤,曲馨乐
(四川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在现行条件与标准下,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历时多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基本结束。随着贫困性质与状态的转变,目前我国农村工作进入了全面乡村振兴阶段,要求农村地区多方位全方面的发展。因此,对农村扶贫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工作进入稳定脱贫成效、提高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阶段,贫困问题的治理重心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在已进行的精准扶贫实践中,由于2020年脱贫目标约束,扶贫措施短视、指标性脱贫、脱贫民众参与率低等问题在现实中存在,如何稳定脱贫成果、提高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脱贫农户的生活水平有了整体提升,然而,贫困是动态变化的,部分脱贫农户有可能会出现返贫风险,尤其是在面临生病、教育、养老等外部冲击时,脱贫农户返贫的风险更大。因此,要切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稳定脱贫攻坚成效、提高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就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克服当前阻碍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提升的痛点与难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 生计可持续的概念
目前学界对生计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故对生计的定义不同,但从逻辑上真正厘清生计的概念对农户生计可持续的研究至关重要。一些学者较为关注生计的多样性特征,认为生计包含了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五大类资产,同时还包括为获得这些资本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在所处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约束与调节下获得这些资本的途径,同时,生计所包含的内容决定了农户生活所必需的资源的获得;有的学者强调生计在生计可持续性研究中的作用,故将生计定义为,生计是由个人或农户生存与生活所必需的个人或家庭能力、物质资源与社会资源等资本以及为获取这些资源所采取的行动所组成;现如今在生计可持续研究领域,一个被较为广泛接受的概念是,一种生计“包括能力、资产以及一种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活动”。基于此,本文将生计定义为基于农户行为、能力和资产而言的谋生方式或途径。而针对可持续生计,现有研究较为广泛,但大多主要以生计资本为基础,结合生计可持续框架进行研究与探索。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并建立了以生计资本为核心的生计可持续框架,其将生计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5个类型,一般来说,生计资本总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脱贫农户脆弱性越低,抗击风险的能力越强,进而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越强。该分析框架在反贫困及扶贫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脱贫农户较其他农户生计资本的存量与结构程度均不完善,且从资本共享的角度来看,部分脱贫区域、脱贫家庭在生计资本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返贫风险,少数家庭还游离在贫困线边缘,本文论述即建立在此基础上。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的难点
2.1 脱贫成效不稳定,脱贫农户生计脆弱性程度较高
我国虽然完成了全面脱贫的艰巨任务,但由于脱贫工作难度大、贫困人口规模较大以及脱贫长效机制建立不完善,导致脱贫攻坚的成效不够稳定,脱贫农户生计脆弱性程度高,可能会因病、因教、因学等出现返贫现象。脱贫农户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的受损会致使其生计可持续水平较低且极不稳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如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稳定脱贫成效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难点问题。生计资本包含人力、物质、金融、社会、物质五大类资本。物质资本包括经常使用的耕地面积、可播种面积、粮食、水果与肉量总产量合计等;资本包括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储蓄存款、贷款等;社会资本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人力资本包括学历水平、职业技术培训等;物质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设备数量、房屋类型、房屋面积、冰箱、电视以及农户所拥有的其他可使用的物资资源等。从现在全国总体水平来看,脱贫农户所拥有的生计资本仍然较为缺乏,且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筑牢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提高的防线。脱贫农户的生计脆弱性程度仍然较高,部分脱贫农户一旦脱离政策、资金的帮扶,便会失去提高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的主要推动力,脱贫成效的巩固较为不显著。
2.2 地域约束程度高,资源限制性强
农户生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整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一个地区经济要发展,其所处生态环境与所拥有的资源是基础。全国绝大部分相对落后的村、县处于山地、丘陵、高原地区,自然环境脆弱,可利用耕地少,不利于大规模发展机械化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难以开发的土地资源面积较大。绝大部分农户仍采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受地形、气候等自然资源约束较强,生计脆弱性程度强,一旦遭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或生病、教育等问题,返贫可能性较高。而且落后村、县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因此与外界交流少、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给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带来很大挑战。再加上,近年来由于不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等粗放式的农业生产行为,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病虫害频发、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用水大面积污染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不仅导致农产品减量减产、农产品受到污染、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给脱贫农户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使脱贫农户受生态约束较强,非但无法享受生态红利,反而要遭受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弊端。受资源禀赋的较强约束,全国绝大部分相对落后的村、县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难以对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起到支持与带动作用。
2.3 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加强
脱贫地区存在产业的建设起始时间较晚、产业的种类不宽、质量效益不高、产业链延长受阻和要素活力较弱等问题。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是进行农村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占农村人口的大部分,缺乏技术、体力以及动力,导致产业建设在农村的进展有限。同时农村地区缺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高校、科研院所等与农村地区的联系不够紧密,农村产业化缺乏人才、技术支撑。产业带动力弱是解决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的又一难点,目前农村地区已经布局的产业存在规模小、分布分散、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化、体系化、专业化的具有带动能力的优质产业。根据过往发展经验,发展集体经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武器,但由于我国大部分村仍然缺乏主导产业、“一村一品”未能完全真正实现,集体经济反而成为推进农村产业化建设的短板。农村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也是一个难题,我国农村土地尤其是南方耕地呈现土地细碎化、连片耕地少的特点,并且交通相对不便、信息不对称,这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制约很大。农村缺乏特色优质的产业,并且产业链较短、产品仅进行粗加工附加值较低。总体来看,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仍然需要加强产业建设以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稳定提高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水平。
2.4 脱贫农户内生动力不强,职业培训力度不强
部分脱贫群众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发展的精神动力不足,不愿意退出贫困户,对扶贫的资金扶持依赖性强,缺乏稳定提高生计可持续水平的内生动力。思想制约、能力制约和现实制约成为影响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的三大主要因素。具有较大返贫风险的脱贫农户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导致农户形成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消极心理,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风险来临,这部分脱贫农户极易返贫。部分脱贫农户受教育时间较短,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频率仍然较低,缺乏除种植、养殖等技术之外的一技之长,自身能力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农户生计可持续。同时,一些脱贫农户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不足,应对自然环境变化、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较低,导致其对政府的支持项目产生不安全感并且缺乏信任,从而无法为脱贫农户稳定持续“造血”,因而主动选择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地区往往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为落后。一些脱贫农户还在与生存的基本条件作斗争时,容易使人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较大程度地影响了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的稳定与提升。
2.5 脱贫农户受自身发展能力限制,脱贫不稳定因素多
部分脱贫农户存在学历水平低、劳动力数量少、年龄较高、缺乏必要的傍身技能等问题,且这类问题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更为普遍。部分农户自身的发展水平较为有限,容易因病、因灾、因教而导致返贫。此外,导致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水平不稳定的因素较多,一些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是依靠政府相关政策扶持摆脱贫困的,一旦相关扶持政策扶持力度减弱、给予的保障减少,就极有可能再度返贫。同时,部分农户依靠产业建设的带动使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但由于相关产业仍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市场条件又不乐观,且脱贫农户又缺乏必要的技能、物资和技术,一旦外部因素变化,就极有可能诱导脱贫农户返贫。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的路径
3.1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动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水平,必须攻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但这两个战略并不是脱离的,不是互无关系的,而是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联系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动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从质上提高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水平。从主要战略任务看,脱贫攻坚战略旨在提高贫困农户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聚焦贫困户的 “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则在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覆盖面更广的要求,从“两不愁三保障”跨越到农民的生活富裕,并在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提出更高更严格的标准,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计可持续水平。所以,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如何提升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就要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合理延续利用脱贫攻坚阶段所创造的成果与资源,继续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延续产业扶贫保障与技能培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与危房改造相关政策,总结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重视基层工作人员的防返贫监测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人,有返贫风险及时上报、及时采取措施;沿用并完善脱贫攻坚时期医疗保障相关措施,例如慢病卡、家庭医生等,保障帮扶措施的有效使用与衔接,最大程度丰富农户的生计资本,降低脱贫农户的生计脆弱性。
3.2 健全社会保障,筑牢坚固返贫防线
目前,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的约束仍是导致脱贫农户可能返贫、生计可持续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水平,就要切实完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地区大病救助、灾害救助、特殊困难补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还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优化。总的来说,今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主要围绕:(1)针对低收入群体、易致贫返贫群体推出特色社会保障服务,推进完善大病救助、灾害救助等救助体系和农村社会养老、教育、就业培训等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及服务配套体系,筑牢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的防线,使脱贫人口有效规避因病、因灾、因教等返贫风险。(2)应在不断完善现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立足发展新阶段,立足时代大背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积极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保障水平与统筹层次,以促进人力资本提高为目标,促使社会保障体系服务脱贫农户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开发,社会不平等的降低与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推进发展型、前景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3 利用区域资源,牢固发展长效产业
如前面难点所述,很大一部分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受到资源禀赋的约束更强,导致诸如资源可支撑的产业较少、产业脆弱性较强,产业基础薄弱,现有产业缺乏特色、可持续性差、经济效益不强等问题。然而,产业发展对于丰富农户的生计资本、提升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掘当地的特色资源,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时期稳定脱贫攻坚成效、提升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的重要工作。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物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产业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其次,树立产业经营新思维,将已有产业适当集聚、提档升级,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优质的产业格局,使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等新兴业态,以销定产,按需定产,避免与市场脱节,找到农产品增销的长效之路。
3.4 落实风险防控,强化返贫风险管理
针对脱贫人口的脆弱性较高、抗风险能力弱的实际情况,应从监测、评估、干预管理3个方面进行返贫风险防控管理,建立返贫风险防范体系,筑牢防止返贫的坚固防线。首先,全面开展防返贫监测,针对性地建立返贫风险动态监测机制,派驻工作人员进行日常性监测,制作风险监测指南,对监测人员定期素质培训,并要求在监测过程中一户一档,时刻掌握脱贫人口的生产生活、收入来源及家庭收支状况等情况。同时,要做到有效划分脱贫类型,对不同类型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点分类施策。其次,从生计资本角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返贫风险评估体系,按季度组织专家对脱贫人口发生返贫的可能性与风险致贫程度进行准确评估,做到提前预警。最后,进行风险干预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定向开展后续扶持和帮助工作,提升脱贫农户风险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地消除返贫现象的发生。
3.5 开发农户潜能,增强脱贫可持续内生动力
在精准扶贫阶段,由于贫困农户素质限制,农户内生动力不强,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工作要格外关注脱贫人口增“智”与增“志”两方面,以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发展力。从“增智”来说,政府应着重培养脱贫农户技能,深度挖掘农户人力资本,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如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活动。同时,破除不必要的制度障碍,为脱贫农户提供更为通畅的就业渠道,注重发展公益性岗位,积极组织县域间定向就业,使农户既具有脱贫致富的能力,也拥有脱贫致富的渠道。从“增志”来说,大力培育乡贤能人,树立榜样作用。利用致富典型对边缘易致贫户进行思想熏陶,破除其“等、靠、要”思想,改变脱贫农户传统思维方式,使其树立脱贫致富目标。此外,还应注重与乡村振兴精神衔接,积极向脱贫农户宣传乡村振兴思想,改变乡村的精神风貌,让勤劳致富成为乡村的新风尚。通过向脱贫农户描述未来的美好生活以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使脱贫农户斗志昂扬,形成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改善与提升乡村整体精神风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稳脱贫成果显著,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水平正稳步提升,但仍然存在脱贫成效不稳、资源禀赋约束、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的稳定与提升,故应对症下药,进一步巩固和衔接脱贫攻坚成效,抓住地区优势资源,采取培育特色产业、加强职业培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保障与提高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为如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助力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