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4-01-08张艳平
张艳平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
1 德州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德州市为传统的农业区,以高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天然动植物所占比重很小,生物群落种类组成相对贫乏,食物网简单,群落稳定性较差。
首先是农药和化肥带来的污染。德州市土壤以碱性潮土为主,表层有机质含量低,土体内富含可溶性盐分,供氮强度高,供磷强度低,易发生作物营养元素失调。为了保证产量,化肥使用必不可少,但是存在着化肥使用量偏多的现象,过量化肥一部分蒸发,破坏大气环境,一部分随着降水流动,破坏水环境,一部分渗入土壤,破坏土壤环境。喷洒农药有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但是过量喷洒不仅造成污染,更有可能造成农药渗入果实,危害人体健康。为了高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土地板结,调蓄能力降低,灭绝了一些对作物有益的生物,也污染了水体。其次是水资源浪费。德州主要灌溉用水是黄河水,采用传统大畦漫灌方式,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加剧供需矛盾,造成一定程度的水肥流失。再次是德州农民环保意识低。德州农民大多40岁以上,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于农药和化肥有很强的依赖性,环保意识薄弱。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具有隐蔽性,环保知识宣传、普及和指导十分重要。
2 德州市农业环境优化路径
2.1 发展多元化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集中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农业旅游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元化农业。
第一,调整农业结构,增强生态环境稳定性。德州市致力于打造服务京津冀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放心农场,将农产品品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品牌带动发展。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各乡镇建设品牌,逐步增多农作物种类,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发展集中农业经营模式,推广绿色农业。德州市农业大都是分散经营模式,集中管理较为困难。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或集体农田承包,成立农场,形成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管理模式,收入更加稳定,生活更加有保障。农田承包者要加强农业生产知识学习,加强与养殖业、食品行业等其他行业联系,采用有机肥料代替化肥,延长农业生产的食物链,避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在保障农场相对稳定的输入和输出的同时,发展绿色农业。
第三,发展农业旅游业。旅游业是消耗低、投入少、收益高、就业机会多的服务型产业。随着现代城市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备受喜爱。乡村小道、农家乐、一望无际的麦田加上清新宜人的空气,都为农村旅游业创造了条件。农村旅游业是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延伸,改变了农业只解决温饱问题的传统模式。发展农村旅游,可为农民创造更加多样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生活,增加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2.2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农民环保素质
首先做好农民的环保教育工作,帮助农民树立“环境优先”观念,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到日程上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保护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营造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为下一代子女环保理念的形成起到示范作用。扩宽农民信息接受渠道,以田间为课堂,农业技术员为老师,加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在农村建立试验基地,让农民切实看到新技术带来的福利;也可利用高校资源,定期组织农学专业师生举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宣传活动,并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高校在农村建立农技服务站,不仅服务当地农民,还能收集到一手的农业数据,及时了解农户需求。
2.3 强化监管,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监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细化有关管理规定,有助于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为管理干部的考核指标,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确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牵头部门,因涉及农、林、水、环保、卫生等多部门,可能会出现管理混乱,要由牵头部门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管,其他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完善农业环保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农村环境自治机制,村民相互监督、相互约束。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贴机制。对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等生态环保农业进行补贴,从农业生产源头上开展防治,并给予补贴,不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还增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2.4 多方协作,做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保障工作
农业生产环境的保障工作是支撑农村环境优化的基础。加强对农村环保工程的设计和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预留部分费用用于后期的工程管理,让环保工程持续发挥作用,不会因为疏于管理而导致环保工程虚设。同时,在农村环保工程设计时,要树立治理到底的信念,尽量设计全面、耐用,不能只为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如果某项工程维持一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失去了应有意义。对农药、化肥的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统一监管,实施购买登记制度,避免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完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验监测体系,实行农产品准入制度。鼓励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配备专门农技服务人员,定期开展农业指导工作,逐步引导农民从传统生产转移到绿色、生态生产上来,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兼顾,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统计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科技支持体系等,定期检测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学习、引进先进生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