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文化传播为导向的中国戏曲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2024-01-07李承骏
李承骏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国戏曲产业也登上国际舞台,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全球观众领略到东方艺术的舞台神韵。目前,我国戏曲人才的培养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有较大发展空间,亟须探索既具中国特色又能赢得国际市场的戏曲人才培养方式。由于建刚主编的《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战略研究》一书,结合理论和案例总结了戏曲跨文化传播论、人才培养论和教学论。本书理论丰富、案例翔实、逻辑清晰、应用价值较高。本文结合书中内容和当代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以跨文化传播为导向的中国戏曲人才培养。
培养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必要性。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同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挤占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泛娱乐化、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盛行。中国戏曲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需要守正创新,在政策和市场指引下培养戏曲传承和跨文化传播人才。结合本书主要内容,可知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政策引领:植根传统文化,助推戏曲传播。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讲话和相关政策背景来看,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戏曲文化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事业和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从业者应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与时俱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构建中国戏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学子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戏曲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二是艺术产业发展:打造国潮文化,促进戏曲文化产业发展。在改革开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浪潮下,中国戏曲逐渐走向市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登上国内外各大剧院。中国戏曲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转化为市场价值。尤其是在怀旧思潮和国风文创产品流行的当下,戏曲文化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中国戏曲中蕴含的故事、人物和美学原则,具备美好的情感和情怀,但只有专业化的翻译与演绎人才才能高效转化中国戏曲的精髓并以现代化的方式来呈现,赢得国内外演出市场,促进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我国要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跨文化传播人才倾斜。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困境。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优质戏曲剧作创作教育匮乏,创新创造活力较低。全国各地的戏曲保护和传承项目发展态势较好,但多为中国传统剧本的传承,优质原创戏曲剧本较为匮乏。究其根源,是由于优质戏曲剧作教育的匮乏、戏曲创作环境不佳和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较低。在剧作教育方面,戏曲教育高等院校缺乏专业的戏曲创作专家,缺少专业的作曲课程。在戏曲创作和市场选择方面,中国传统戏曲一直面临固守传统经典剧本还是创造现代艺术的艰难抉择,尤其是在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方面,对国外戏曲剧本的改编和演绎较少,较难激起年轻观众和国际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招生方面,戏曲院校难以招到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水平人才。学生多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学习,对作曲的兴趣不高,创新活力不足和原创能力较低。
二是国际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供需市场不平衡。中国戏曲在国际传播市场目前尚属于曲高和寡的小众审美艺术,国际传播的范围和力度不足。就业市场对戏曲跨文化传播人才的需求较少,导致国际交流专业本科生就业困难。
结合本书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中西具有较大的文化和政治背景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具有较大文化隔阂和传播壁垒,导致戏曲文本的跨文化传播缺乏共同的意义空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排斥,造成学生跨文化交流困难;其次,新媒体的崛起让娱乐化和碎片化的文化产品爆火,而中国戏曲的传播渠道目前仍以官方渠道为主,并未按照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进行内容的改造和受众分析,传播路径较少,缺乏民间力量和意见领袖的支持,造成国际市场需求较少;最后,国内高校对国际交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实践训练。
三是教學模式较为单一,教学资源有限。目前,中国戏曲院校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尚未突出戏曲艺术本身的特点,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有限,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发展。在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戏曲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多媒体形式的呈现和师生互动,给予学生的表演机会较少。课堂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学生较为被动地接受戏曲教学、学习积极性较低。在教学资源方面,中国戏曲院校教师质量良莠不齐,缺少专业化戏曲大师和名师辅助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戏曲院校的校企合作力度不足,国际交流机会较少。学生的实践经验与演出经验较少,难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戏曲舞台的魅力,实践能力提升较慢。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一是设置多元化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中西方文化语境有较大差异,中西方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等亦有较大不同。因此,在培养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人才方面,要设置多元化课程。在课程体系革新方面,中国戏曲教育要优化教学课程设置,吸纳交叉学科知识,积极开发跨文化交流学、文化概论、地域精品戏曲赏析等新课程类别,培养复合型跨文化传播人才。跨文化的戏曲传播和交流需要具备外语语言能力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英语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设置英语基础课程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提高学生的口语、听力、阅读和翻译水准,以保证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顺利进行。
二是探索戏曲英语特色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戏曲国际传播实践。戏曲是“身体”的、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中国戏曲教育要开发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情景式教学、剧院实践教学、对外教学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新的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与讨论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现场教学和现场表演中切实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戏曲传播国际化人才时要尤其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另外一种意义的传播,在转换语言的同时将戏曲特有的叙事方式、表现方式、音乐形式、人物裝扮和舞台样式等同时转换并传播到其他国家。在著作和戏曲文本翻译方面,译者需要发掘能够呈现不同国家戏曲文化特色的书籍选题,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根据不同国家的语言特点、文化观念和阅读习惯灵活地翻译中外戏曲书籍或者研究资料,让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正确、全面地了解戏曲文化。
三是融合中西理论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中国古典文化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理论教学方面,戏曲专业教学要注重结合传统老庄审美思想和中国古典文学等理论,运用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在西方文化理论的教学中,戏曲专业教习要增强对西方历史文化知识和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教授,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培养出既有文化自信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四是讲好中国故事,运用新技术新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戏曲创造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宝库。中国戏曲的专业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内容创作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形式上创新中国戏曲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媒介使用方面运用新媒介传播好中华优秀戏曲文化。在内容创作方面,戏曲教育要从历史典籍和中国民俗文化中学习中国理论和中国智慧,基于不同国家的地域、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消费者的心理做好内容的翻译和二次创作,凸显能够激发全球观众共鸣的情感元素。在戏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制作原创戏曲剧目和改编传统戏曲剧目,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真实、立体、可感的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形式创新方面,戏曲创作者应将现代科技和现代表达有机融入戏曲创作中,创新戏曲表演中的音乐音效、人物妆造、舞台设计和表演形式,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满足现代化、年轻化、国际化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媒介赋能方面,中国戏曲要秉持着“互联网+戏曲”的思维,善于运用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媒介进行裂变式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借助书籍、宣传片、短视频和纪录片做好戏曲演出的线上和线下宣传,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戏曲文化的潜在受众,提高中国戏曲的国际知名度,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例如,在Youtube和TikTok等平台上进行戏曲的宣传和营销,有利于吸引年轻用户。
中国戏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也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方面,人才培养在响应国家政策和促进戏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中国戏曲教育仍然在优质戏曲剧作创作上存在优质戏曲剧作创作教育匮乏、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等问题。中国戏曲教育要设置多元化课程、探索戏曲英语特色教学模式、融合中西理论进行教学、运用新技术新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戏曲领域的高端国际传播人才,提高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在全球市场中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