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4-01-07张善存
张善存
考点概述
古代诗歌鉴赏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是必考考点,每年都有涉及,区别在有时是单独命题,有时则夹杂在形象、语言分析题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但是所选诗歌相对冷僻。其中,思想内容是指诗人描写的人、事、物的主体部分,以及诗歌借此表现的思想情趣;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诗歌形象寄寓的人生感悟、生活理念等。解答思想情感类鉴赏题须结合诗句分析,不能只答情感而不见诗句。答题时不妨从以下角度寻求突破:
1.读标题,把握诗歌情感走向。读诗当然先读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揭示了创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或主旨,是我们推断作者思想感情的切入点。
2.抓注释,准确理解诗歌大意。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理解诗歌起着重要的作用。
3.觅情语,观照诗歌情感节点。有些诗歌的情感是外显于诗句中的,找到相关诗句便可明了诗歌的情感。这种外显的情语,一种是“诗眼”,即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种是诗中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当然,古代诗歌贵在含蓄蕴藉,很多诗歌的感情并不是外显的,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需要我们去探究寻找,挖掘破解,整体把握,用心领悟。
4.品意象,體悟诗歌情感载体。意象是诗歌中富有意味的形象,选择何种意象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而且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都不是孤立的,不少意象都有着相对稳定的意蕴,稍加总结归纳,就会发现它们自成一套规律明显的审美系统,负载着不同时空文人默契的情感共鸣,这为破解诗歌的情感密码提供了重要信息。
当然,不同的诗歌,表情达意的渠道不尽相同,需要考生在考场上对具体诗作进行具体分析。
知识链接
分类别探寻诗歌思想内容
根据诗歌内容风格,通常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行旅诗、送别诗、怀古诗、闺怨诗等,同一类别的诗歌往往表达相类似的情感,是破解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密码的捷径。比如:
山水田园诗常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安谧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抒发恬淡闲适的心情。
边塞诗常表达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更有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之情。
行旅诗常表达久戍边关或久宦在外的游子的飘零孤寂之感和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送别诗多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或是坦陈心迹的告白,或是情深意长的劝勉。
怀古诗或怀念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悲叹怀才不遇的愤慨,或寄寓忧国伤时的悲慨,或同情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闺怨诗常表达独守空房的凄清孤寂之感、对丈夫的脉脉思念之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意。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生可以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迅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对于以下几种思想感情,考生要重点关注: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考题连线
(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就到达了作者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典出屈原“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作者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作者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作者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作者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作者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作者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了,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作者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物象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且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作者将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作者归来。作者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如果作者归心似箭,就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在东采石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楚地)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该词。②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典出《晋书·温峤传》。相传采石矶下多怪物,温峤经过此地,便燃点犀角来照,奇形怪状的水怪不久便覆灭了。③周与谢:指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约楚云留”中的“楚”字侧面交代了自己身在楚地后方,不能亲临战场杀敌的遗憾。
B.“剪烛看吴钩”一句借助夜看吴钩,塑造了虞允文把玩宝剑,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C.结尾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与上阕“平生豪气”相呼应,表达恢复中原的报国志向。
D.全词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历史伟业与现实场景融合,用典贴切自然,喜中寓愁,悲中带壮。
2.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