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需求的航天装备维修规范化方法研究
2024-01-06王得成周鑫颜廷贵娄振高东宇
王得成 周鑫 颜廷贵 娄振 高东宇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76)
自上世纪中叶我国开始研制航天装备至今,已陆续向用户交付多批次装备。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新目标,航天领域也由科研向装备转变[1]。同时,随着用户对航天装备实战化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装备的维修保障成为工业部门售后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业务之一。
在美国,伴随高技术武器装备规模不断增大,美国军方在装备维修领域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对装备的维修管理,维修与支持技术的研究均取得了突出成果。其维修管理及技术能力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航天装备综合保障业务发展相对较晚,航天装备维修的规范化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通过对用户各领域装备维修保障现状及航天装备设计、生产单位的装备维修模式的调研,结合结果分析,可以从维修任务的计划性、主动性等2 个维度划分维修种类。基于装备维修分类形式,优化相关工作流程,并制定装备维修保障相关标准,从任务管理和任务实施的角度,明确各类维修模式相关工作的开展方法,旨在为航天企业开展装备维修保障规范化实践提供思路。
1 装备维修业务现状分析
1.1 标准制定情况
随着我国军事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军用航天装备呈多样化发展[2]。各装备已遍及多个领域,涉及多个军兵种[3]。对于航天装备维修业务,也在摸索中不断开展。用户及装备承制单位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标准。
自上世纪90 年代,我国在军用航天装备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军用标准。有的标准针对新研装备和重大改型装备,规定了装备寿命周期综合保障要求,但对于在使用阶段具体的装备维修要求没有更详细的规定。有的标准仅规定了装备使用期间维修性评价与改进要求,但对于维修保障工作的实施流程没有进一步明确。有的标准规定了装备研制、生产、使用阶段维修保障系统的建设要求,将维修级别进行了划分,但对于装备设计、生产单位适用性还有待提高。有的标准仅明确了装备方案论证阶段到定型阶段的维修保障方案、维修保障计划的制定要求,但并未规定装备使用阶段维修保障相关要求,且仅适用于单一领域装备。其他国家军用标准以规定装备研制阶段维修性相关要求居多,对于装备使用阶段的维修要求相对较少。
装备设计、生产单位也依据上级标准要求制定了相关标准,涉及装备维修相关工作,但多数标准仅明确装备工程研制阶段维修性设计或维修工作分析等相关要求,对于整个装备的维修工作还具有一定局限性。
1.2 维修业务开展情况
承制单位对装备的维修方法复杂多样,业务流程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主要包括2 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承制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各种装备使用寿命与维修措施存在差异,形成了特有的维修流程;二是来自于用户,军兵种、使用单位拥有各自的维修保障资源条件,在不同使用单位间产品维修工作流程与措施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装备维修业务的管理与具体实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2 装备维修分类优化
2.1 分类方式
装备维修种类的合理划分是装备维修业务规范化开展的基础,需要一种基于设计、生产单位业务开展的装备维修分类方式。通过开展航天装备维修相关资料收集及管理模式调研,结合近年来在相关领域装备维修保障工作中通用要求、工作项目、工作流程等以及各领域装备维修工作特点,并对比各军兵种维修保障模式,梳理总结各类型维修保障工作在流程上的共有特性后,分析发现:基层级、中继级、基地级等维修级别是以用户自身维修能力不同提出的分类方式。维修级别的确定要考虑装备特点、平时和战时使用和保障要求、编制和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各军兵种装备维修级别确定不可一概而论。因此,为方便维修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从2 个维度划分维修种类。
a)按维修任务有无工作计划将维修任务分为计划类维修和非计划类维修。计划类维修是有明确时间节点的维修任务,可以是装备承制方为解决用户的装备使用问题制定的维修计划,也可以是用户根据装备寿命制定的维修计划;非计划性维修一般为用户临时提出的应急性维修需求。
b)按维修任务提出方不同分为主动性维修和非主动性维修。主动性维修一般是装备承制方为提高用户的装备使用性能主动向用户提出的装备检修服务;非主动性维修为用户机关或用户提出的装备维修需求,由装备承制方具体实施。可以是计划性的,也可以是非计划性的。
2.2 分类及定义
根据上述分类方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按照计划性、主动性将维修工作分为整修、巡检巡修、应急维修。3 种维修工作对应关系如表1 所示。
表1 装备维修分类对应关系
根据装备维修分类进行如下定义:
a)整修,即为满足用户对性能指标的要求,针对已交付用户的批次或单发(套)装备,根据维修规划和现场勘验情况,开展的维修活动;
b)巡检巡修,即按照用户需求,针对已交付用户的装备,赴用户现场开展全面检查,并对不满足性能指标的产品开展的维修活动;
c)应急维修,即按照用户提出的临时性、紧急性维修需求,针对已交付用户的装备开展的维修活动。
3 装备维修流程优化
3.1 整修流程
装备承制单位开展装备整修工作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其工作流程可划分为任务确定阶段、工作准备阶段、验收齐套阶段、总装测试阶段、装备交装阶段及满意度回访阶段。装备整修流程如图1 所示。
装备整修以装备使用寿命信息为基础,以用户整修需求为原始输入。当整修任务文件下发时,视为承制单位整修任务确定,并正式开展整修准备工作。装备整修一般涉及整套装备分解及再装,装备分解后需进行配套产品整修及整修后的质量验收;完成验收后的产品进一步开展总装测试或系统联调测试;测试合格后完成出厂质量评审。在装备交装过程中承制单位需配合用户完成开箱检查,检查合格后完成交装。装备交装后,需进一步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最终实现用户整修需求的闭环反馈。
3.2 巡检巡修流程
承制单位应主动向用户建议开展装备巡检巡修工作,以保障装备使用性能。其工作流程如图2 所示。
装备巡检巡修以装备日常使用维护信息为基础,以承制单位给予用户巡检巡修建议为原始输入。当巡检巡修任务文件下发时,视为承制单位巡检巡修任务确定,并正式下发相关技术要求。装备巡检巡修一般涉及用户装备的性能检查,装备性能检查结果确定装备是否直接交付。当装备性能指标不能满足技术文件要求时,需要开展装备维修工作。维修后产品再次进行装备性能检查,检查合格后交付用户。巡检巡修实施工作完成后,需进一步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最终实现用户巡检巡修需求的闭环反馈。
3.3 应急维修流程
装备承制单位开展装备应急维修工作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快速恢复用户任务为目的。其工作流程可划分为任务确定及准备阶段、应急维修实施阶段、任务完成阶段及满意度回访阶段。装备应急维修流程如图3 所示。
图3 装备应急维修流程框图
装备应急维修以装备备份储备信息及日常使用维护信息为基础,以用户临时性维修需求为原始输入。为提高装备实战化保障能力,针对应急维修任务,明确装备故障快速响应原则,并以装备故障快速响应方案为任务确定依据,突出“快速”。当用户提出应急维修需求时,视为承制单位应急维修任务确定,并正式下发相关技术要求。装备应急维修一般以更换备份为主,对主份故障产品开展维修工作。当应急维修后的装备性能满足用户任务要求时,视为应急处置完成。对于主份产品返厂维修的情况,根据后续相关计划,进一步完成主份故障产品的交付。应急维修实施工作完成后,需进一步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最终实现用户应急维修需求的闭环反馈。
4 规范化文件制定
装备维修保障需以制度流程体系为基础,以标准体系为工具,进一步提升业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装备维修业务的规范化开展需依托于业务实施单位的流程、制度及标准的制定。按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指示精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持续推进装备综合保障体系建设[4]。充分结合装备维修分类优化、业务流程优化等研究成果,采用基于ARIS(集成信息系统架构)流程体系结构的结构化建模方法开展了装备维修保障业务流程的制定。并基于业务流程制定了管理制度 《装备维修保障实施细则》,编制了院级标准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要求》和 《装备维修保障实施要求》。相关标准文件为装备维修保障规范化开展提供了指导。相关标准具体要求如下。
a)装备维修管理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了维修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预计维修任务、制定维修计划、调配维修资源、组织维修实施、监控维修质量及用户财产管理等方面要求。并依据流程优化结果,明确了管理部门监督考核、风险识别及满意度回访等管理职责。针对“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维修保障工作的保障资源、维修过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管理要求。
b)装备维修技术标准应具有指导性装备维修工作技术实施的作用,其制定充分考虑了维修工作开展的技术流程、技术措施、技术要点及维修原则等相关要求。针对维修方案的制定,结合装备维修的实施经验,明确了总体及系统维修技术措施制定原则。并针对装备开箱检查,明确了检查要素及注意事项。
基于用户需求的航天装备维修规范化方法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恢复装备使用性能为目标,有力支撑航天装备维修保障业务规范化开展的重要技术手段。装备维修分类优化及流程优化,更好地涵盖了各领域相关装备的维修业务,为装备综合保障制度流程及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统一规范的实施手段也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与支持。该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满足了用户对航天装备实战化保障的要求,促进了装备综合保障业务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为未来的装备综合保障业务开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