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谐音词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及治理对策

2024-01-06戚明钧

关键词:谐音青少年语言

戚明钧,童 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流行语言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在网络流行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拟人、夸张等,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就是谐音。由于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网络流行谐音词。但在各种网络平台中,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恰当地使用网络流行谐音词不但不能正确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反而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对青少年的交往行为起到消极作用。

一、网络流行谐音词现象的产生及现状

网络流行谐音词的产生与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YouTube等快速兴起,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内容、互动交流。谐音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获取人们的注意。

(一)网络流行谐音词的产生

网络流行谐音词不仅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任何语言现象的产生和流行,一方面受到客观因素如汉语自身特点、网络技术更新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主观因素如社会文化环境、网民心理的影响,从而使网络流行谐音词得以产生。

1.网络流行谐音词产生的客观因素

汉语自产生以来就具有多音的特点。汉字大约有8万个,音节与发音的比例约为1:10。利用汉字同音异义、近音异义等特点,以同音异义、近音异义的词语替代原有词语,从而创造出一种语言的趣味,最终产生谐音词。因此,谐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的常见方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早在西周《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曾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中的“柳”字谐音“留”,表达了诗人想留却不愿说,借柳挽留的含蓄情谊。无论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还是当代文学,谐音都有广泛而生动的应用,增添了中国文学的无穷魅力。在人们的日常表达中,谐音现象也时常运用,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往往善于用谐音提升沟通交流的效果。

网络的发展以及网络流行语的扩散,一方面是汉语特点在网络环境的崭新应用,另一方面也助推了当代网络流行谐音词的蔓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6.7个小时。”[1]我国的网络用户数量不断增长,网络接入环境也更加多元化。网络的开放为谐音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大舞台,谐音的传播速度得以提升、传播方式创新性发展。网民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并逐渐创造出不同于先前的谐音词新用法,使得网络语言中谐音词的使用更加普遍。

2.网络流行谐音词产生的主观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导致的网络语言变异,网友们尽其所能想要摆脱语言规范对他们的束缚,他们对语言进行随意的解构,打破了语法规范和用语常规,从而产生了语言变异。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沟通空间,他们可以在网上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无视传统和规范,自由地运用新词汇来展示自我。网络时代提供了多种传播渠道,这也不断提高着网民的语言运用和创造能力,网络流行谐音词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更新迭代,飞速发展。

网民的求异心理也是网络流行谐音词扩散的另一诱因。网民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崇尚个性,追求思想自由,勇于接受新的事物,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抛弃传统的语法规则,创造出新的词汇,产生各式各样的网络流行谐音词,甚至通过软件工具批量生产网络流行语,一方面展现出网民们希望寻求新的发声途径、争取话语权平等的新样态,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语言失范的风险,给主流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二)网络流行谐音词的传播扩散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在于简洁、灵活、娱乐化和时效性并存,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们容易被复制和传播,这是网络流行谐音词迅速传播并扩散的重要原因。

1.网络流行谐音词传播渠道各异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类传播渠道的定义和范围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不仅进行信息传递,而且还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社会化传播涵盖大众传播,社交媒体取代大众媒体。网络流行谐音词在抖音等各类短视频平台以及各类社交性网络平台中频繁使用,以热点新闻事件为依据,具有时效性的突出特点。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谐音词作为网络流行语中最常见的类型,它常常由影视综艺以及明星、网红等热门人物所产生,以二次元为主要内容,很多时候它更具有娱乐性、嘲讽性和解构性。

2.网络流行谐音词跨圈层传播

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中,人们具有极强的情感共鸣,形成了一系列表达情绪的独特语言,这些语言因其易于复制和模仿而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2]。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网民在信息筛选方面有了越来越丰富的选择权,当他们对某些内容感兴趣并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注时,就会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从而使他们陷入“信息茧房”。而网络流行词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则为其突破了这一束缚,从而达到了“跨圈”的传播效果。“首先是利用成功传播的网络模因,模因是模仿在某一特定时期进行纵向或横向传递的文化因子,这种传递多只有在一种思想或文化形式固化后才能形成。网络汉字谐音词正是由于其新奇的形式、幽默的语用效果,才被人们广泛地复制、模仿,从而成为强势模因。”[3]例如由某网络主播的一场直播而兴起的谐音词“夺笋”,因这一词汇幽默诙谐,并经过网络主播的推广,直至该词语火遍大江南北成为语言模因,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加以模仿和采用,以符合不同情境和表达意图[4]。再者,人们往往会陷入网络世界以追求狂欢式的感受,包括近年来多语种、多形式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肯德基“疯狂星期四v我50”便是如此,v我50即指微信转我50元钱[5]。该网络流行谐音词触动了网络文化的敏感神经,网友们将“疯狂星期四v我50”作为缓解压力的娱乐方式,引发了爆发式的传播。

(三)网络流行谐音词的泛化趋势

当前网络流行谐音词不仅弥漫网络,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是不争的事实。从网络表达到日常交流,从街头横幅标语到领导讲话报告,从报刊媒体到政府官方文件,经常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谐音词的身影,几乎到了无“谐”不流行的地步,这种现象的产生,新闻媒体的助推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由于网络流行谐音词传播扩散的特殊性,网络流行谐音词从部分新闻标题应用的新颖修辞手法开始,利用谐音赋予标题以视觉的冲击力,使标题先声夺人。例如“废水少,才能少废水”(人民日报2019年4月17日)。谐音词的恰当使用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展现汉字独特魅力。但当谐音词成为一种“流行”被使用泛化,那么它的使用规范性和准确度必然会受到深刻影响。

从2017年综艺《脱口秀大会》开始,网络流行谐音词不再是文化象征而逐渐演变为一场全民狂欢。众多似是而非且不具养分的谐音梗的出现,促使网民开始制造大量网络谐音,网络谐音呈现出泛化趋势。与此同时,谐音也悄然“占领”了政务平台,例如天津“津心办”,河北“冀时办”,等等,网络流行谐音词又从网民狂欢中回到了主流平台。2023年央视春晚更是频频出现“胆大‘望维’”“钱压得这么碎”“向‘醋溜’道歉”等谐音词,网络流行谐音词发展到高潮并逐步渗透至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致使网络流行谐音词的泛化。

二、网络流行谐音词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语言是时代的晴雨表。流行网络谐音应时代所趋,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6]规范的网络流行谐音词在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首先,规范的网络流行谐音词扩展了语料库,丰富了青少年的用语用词。其次,部分网络流行谐音词表达简洁清晰,适应网络时代快节奏的表达要求,提升了青少年的表达欲望,既节省他们沟通交流所需的时间,又能更好取得沟通交流的效果。最后,网络流行谐音词因其诙谐幽默的特点,相比日常的口语交际和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键盘输入方式会失去声音、声调和身体动作等传达信息的方式,在这种情形下信息交流可能会受到某些限制和缺陷,而网络流行谐音词形成的视觉和想象,更好地表达青少年的内心诉求。但是部分网络流行谐音词出现使用不规范、使用泛化等现象,造成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一)破坏中华语言文字的规范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汉语言中,每个字词都有定位准确的解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书写习惯,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加深。如今,不少网络流行谐音词也已经不单局限在网络,其使用范围甚至反渗透到不少传统的平面媒体。报纸、刊物是文字传递的大平台,同时也是文字教育的阵地,这些谐音词的负面影响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正确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对文字的规范使用产生消极影响。

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网络语言的语音模糊性,出现的大量谐音词,例如早年间盛传的“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对应“什么”,把身边的同学称之为“童鞋”等等。如今网络谐音符号迅速更迭变迁,受到追求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流行谐音词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人们阅读的难度,使得词语的准确性下降,词语的歧义程度上升;另一方面,语义模糊的网络流行谐音词指涉的文化意义却相对肤浅,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只能跟随文化热点,难以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这可能导致人们过分追求流行文化和娱乐消遣,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优秀语言文化。语义模糊的网络谐音词众多(见表1)。

表1 语意模糊的网络谐音词

此外,由于网络流行谐音词往往具有视觉性强、传播度广、生成速度快等特点,使得在网络平台下的各种媒体在撰写标题或文章,公众号取名等都更倾向于采用谐音的方式。但此部分谐音往往与汉语原意的关联性不强或词语本身由毫不相关的汉字组成,无助于青少年对汉语形成正确的认知,往往容易曲解原词语的含义,出现大量牵强附会的网络流行谐音词(见表2、表3)。

表2 牵强附会的网络流行谐音词

表3 牵强附会的网络流行谐音词

受反传统、反权威、反秩序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青少年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网络流行谐音词。如“绿狮”谐音“律师”,“馒好笑”谐音“蛮好笑”等等,青少年过多接触语义模糊、牵强附会的网络流行谐音词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对正确汉语文字的掌握。一方面,青少年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存在前摄抑制。“网络流行谐音词将反常规、反传统、反高雅、反主流作为其主要特征,由其所衍生出的语言消闲化、娱乐化、区域化和非常规化等问题,也给现在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一定压力,使整个和谐语言环境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谐音的创造者多种多样,他们的动机各不相同,许多人在制造和传播这些谐音时都相对随意。网民们会将各种符号、数字和字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与汉字构造不同的内容,这些内容打破了汉语的表达方式,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几千年来,汉字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法规范,使得它与单纯的表音文字有着本质的区别。模糊牵强的网络谐音词杂糅进语言之中,破坏了汉语的生态系统,消解了汉语的纯洁性。

(二)妨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流行文化和价值观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人们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作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谐音词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流行谐音词的负面作用淡化青少年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青少年本身具有追求新奇事物,注重个性的特征。负面谐音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许多青少年开始摆脱以政治为核心、以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环境,转向追求轻松自由的文化氛围,从而抵制抽象、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网络语言中不少谐音词或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或是为了满足自身低级趣味,使得低俗用语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甚至已蔓延到人们的日常交流语言和严肃文本写作中,从而产生旨趣不高的谐音词(见表4、表5)。

表4 旨趣不高的网络流行谐音词

表5 旨趣不高的网络流行谐音词

一些谐音词使用性别差异来进行幽默创作,其中可能涉及指涉侮辱或固有的刻板形象。造成角色固化,谐音词中的性别对立有时可以放大性别角色的差异,将男性和女性定型成某种刻板的行为模式或角色扮演。这可能会限制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理解,限制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增加性别焦虑。青少年对性别的认识是在他们人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谐音词中的性别对立有时可能会强调性别的差异和比较,使得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不安或焦虑感。这会对他们的性别认同和自我接受产生负面影响。

为逃避网络平台的审核和筛查,各种不文明用语以谐音词的方式存在于各个网络平台中,表现出粗俗的倾向。这类谐音词往往包含粗俗、低级或不健康的语言和内容,极易模糊青少年对于道德和伦理价值的判断。低俗谐音词往往与不当的行为相关联,比如暴力、歧视等。当青少年频繁接触这样的词语时,可能会误认为这些行为是正常或接受的,从而对社会准则产生偏差,也会拉低社会的道德水准。除旨趣不高的谐音词以外,更有恶意消解主流文化的网络流行谐音词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消极影响(见表6、表7)。

表6 恶意消解主流文化的网络流行谐音词

表7 恶意消解主流文化的网络流行谐音词

在各网络平台中,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身份的隐匿性、对象的未知性、参与的自由性、交际的多元性,使人们在网络公共生活参与中缺乏现实中法律、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如将“伞兵”用作辱骂他人的词语。“伞兵”往往指的是“空降兵”,在历来战史上都具有独特贡献。但是现在“伞兵”这一词却摇身一变沦为粗鄙词语的谐音词。网络谐音词中还有许多类似“湿人”的词语,这些谐音词的出现反映了网民对社会权威的不信任,有时会直接将一小部分人的不当言论来否定整个社会的公信力。这种行为不利于健康语言生活的建构,也会导致社会出现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青少年尚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的思维相对单一,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在缺乏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负面的网络流行谐音词的广泛传播,会使青少年对主流文化产生批判。部分青少年通过网络流行谐音词主动接受青年亚文化,产生了一种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青少年亚文化因其自身所特有的颠覆性等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消解,削弱了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伞兵”“八国联菌”“拆那”等词试图掩盖其蕴含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征削弱青少年的民族性。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厚的家国情感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烙印在祖国未来建设者的血脉中,让他们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积极力量。恶意消解主流文化的网络谐音词不应堂而皇之的出现于网络平台,影响青少年对主流文化的判断。

(三)危害青少年的交往行为及社会参与

青少年所处的时代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复杂的网络信息。但相较而言,他们的自我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尚未完全,容易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在此时期存在着交往能力弱化、人际交往价值观异化以及交往行为失范等一系列问题[7]。网络流行谐音词的泛化更会加重此类现象的产生。由于网络流行谐音词在网络中的扩散不仅局限于网民自发的传播行为,还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影响,在广告商、娱乐公司、新闻媒体等多方平台的渲染下,网络流行谐音词偏离其本身的价值意蕴,以吸引多方眼球,捕捉、放大大众的猎奇心理,将其转化为流量为目的,催生出各种哗众取宠的谐音词(见表8、表9)。

表8 哗众取宠的网络流行谐音词

表9 哗众取宠的网络流行谐音词

尽管网络谐音通常以幽默、诙谐、有趣的方式呈现,但是它并不仅仅用作娱乐和消遣,还可以作为民众表达政治诉求的一种工具。但互联网鱼龙混杂,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潜伏在其中。例如某省民生网发布文章:90后成“韭零后”年轻人何故为“基”疯狂?一系列谐音在互联网的包装和加工下,会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空间遭到“挤压”,从而使青少年成为错误思潮发声的工具。

寻找新奇、有趣的事物是一种强烈的渴望和本能,推动人们采取一些不受理智约束的措施以获得满足感。再加上现代强势的传媒社会的推动,使“眼球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网络谐音由网民自发创造,但最终又摆脱了网民掌控,被资本们所利用、所操纵。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其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极易受到网络流行词的影响,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和各节日期间,各种网络流行谐音词层出不穷。经过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推送和传播后,青少年们也被各式的谐音狂欢所吸引,而易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如今我们身处于被算法和大数据裹挟的时代,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里沉迷,陷入网络流行谐音词所带来的流量密码之中。

对网络流行谐音词的阐释具有个性化倾向,而故意使用夸大事实的谐音词的行为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人际交流的理解难度。青少年容易将标新立异的谐音网络流行词带入现实生活中,“而隐喻性谐音作为冷媒介,其清晰度低、信息容量小、受众参与度高的特性,”[8]使青少年在与父母长辈沟通时出现障碍,加深了代际隔阂。青少年容易沉迷进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转移对现实生活中实际交往的注意力。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怎样使用和识别网络流行语中的谐音词语,是提高青少年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应对网络流行谐音词负面影响的措施

谐音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本身并没有价值判断。由于人类具有创造力和行动力,语言和文字的变化与发展是一个不断被引导和规范的过程。这要求人们以健康、向上的方式使用谐音,推动谐音传播的规范化和积极性。同时,加强谐音传播的教育和引导,以塑造一个真实、合理和积极的谐音文化环境。

(一)以教育夯实语言基础

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网络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强国”的成色。在现代社会中,受过正规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深度也越来越深,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新型文盲”,人们的语言、历史、推理和阅读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10]。青少年正处于学习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更需要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谐音词,提高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理解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使用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首先要加强语文教育,注重汉语词汇的学习,词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是语言表达的基础。通过词汇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区分并正确使用相近但不同意义的词汇,减少因谐音而产生的误解。其次,运用正确的汉语语法规则是避免青少年陷入不良网络流行谐音词的重要手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结构和语义,减少因网络谐音而导致的语法错误。网络流行谐音词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者可以提供正确的语法使用样板,例如优质的文章、书籍、新闻等来引导青少年学习正确的语法表达方式,使得青少年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借鉴。此外,高校可以通过推广网络文字教育课程、组织专题讲座、开展讨论和演练等活动,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引诱。促进青少年对汉语和汉字的准确理解,并引导其培养汉语和汉字的规范应用意识,推动普通话和汉字教育朝规范化方向进行。

(二)以传媒弘扬主流价值

现代传媒在当今社会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和功能,其覆盖面广,曝光度强,影响力大。同时,“任何新闻或者信息内容的制造与传播并不完全客观,大众传媒的自身立场及价值观会在传播过程里附加在信息中”[11],因此媒体平台的审核把关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把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宣传,积极推广使用有价值的网络流行谐音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的魅力,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青少年的媒体素养,帮助青少年提高辨别能力,倡导规范化谐音使用。

社会舆论和媒体对网络流行谐音词的宣传和传播起着监督和引导作用,各网络平台需要自觉增强对自身信息内容的监管,建立和完善各媒体平台的准入、审核和监管机制,规范谐音传播。对于平台中具有强大粉丝群的博主,平台必须严格规范真实性和道德逻辑性,加强对此类人员的培训和约束,避免不良网络流行谐音词大行其道,使不良网络流行谐音词渐渐失去流行的土壤。通过传媒弘扬主流价值观,为青少年正确运用谐音词提供积极健康的传播环境,增强他们对不良影响的辨别能力和抵制意识。鼓励青少年遵守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的规则和礼仪,尊重他人、文明发言,避免使用不当的语言和攻击性的言辞,从而使网络媒体不再变成不良网络流行谐音词的“助燃剂”,而成为促成网络环境良性塑造、促进网络言论有益净化、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益生菌”。

(三)以法律约束网络行为

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同样是维护网络语言秩序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一方面,由权威部门统一审定、规范谐音词的用法,定期编辑和更新词语词典,增加有意义的谐音词,删除无意义的、粗俗的谐音词语。另一方面,及时对谐音词中粗俗低下以及异化泛化、模棱两可的词语和表达进行清理、整治,加以必要的干预,并规定使用谐音词的范围和场合,如在政府公文中必须谨慎使用等。此外,政府可以建立举报机制和投诉渠道,让公众举报和投诉涉及网络谐音的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追究责任以及适当的处罚。

法律是最后的底牌。政府和执法机构应加强对网络流行谐音词的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相关法律的切实执行。通过法律的规定和执行,可以提高公众对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认知,增强网络参与者特别是青少年的防范能力,减少不良网络流行谐音词的出现。网络谐音词的监管和管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予以关注,确保网络语言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决遏制低俗暴戾的谐音在网络上的传播,为青少年营造清朗、文明的网络语言氛围。

(四)以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传统文化作为青少年学习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道德、价值观念和智慧,是青少年培育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青少年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过程,也是青少年进行思辨的过程。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可以成为引导青少年行为举止的重要基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抵御网络词语负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态度,领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联系。不良网络流行谐音词不盲目跟风追求网络流行谐音词,而是以批判性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来创造和传播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12]。各级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少年了解、尊重和传承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在面对不良网络流行谐音词时坚守规范、坚持底线。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汲取中国悠久的谐音文化中的优秀养分,将经典意象、名人事迹、典故等与网络流行谐音词有机结合,以丰富其价值内涵。网络流行谐音词规范化发展,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谐音青少年语言
青少年发明家
勇闯长龙阵
语言是刀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绝妙的数字灯谜
我有我语言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