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数字如何赋能营商环境
2024-01-05全威帆
全威帆
2023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成都12345亲清在线正式上线,平台创新集成了12345助企热线、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四大企业服务平台,打造政企互动的“总客服”、便企利企的“总平台”。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成都在更高起点、以务实举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成都实践,也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于成都这座超大城市而言,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城市治理水平的关联是什么?成都如何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近日,本刊记者采访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营商环境研究所所长董亮进行解读。
一问
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城市治理中扮演什么角色?
董亮: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有积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强调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超大城市是包含自然、社会、经济等子系统在内复杂的巨系统,数据在其中扮演着生产要素、公共服务、治理手段三重角色。提升城市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必由之路,也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率先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的使命担当。
首先,有利于培育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相比,具有突出的乘数效应,以及低成本复制性、非竞争性、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能够破解传统要素有限供给的束缚,显著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平,是提升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成都数据资源丰富,加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力度,将极大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次,有利于建设数字社会创造高品质生活。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各类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在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社区等领域传统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的同时,通过平台化、在线化汇聚供需双方,推动不同业务环节和产业链条渗透融合,催生出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的小众化、差异化需求得以满足,智慧出行、互联网医疗、数字娱乐等新兴在线服务日新月异,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不断创新,发达的数字化服务成为城市高品质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者,有利于建设数字政府实现高效能治理。面对超大规模、超高密度、超高速率、不确定性,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要求。一方面,传统的“大城市病”仍需持续破解,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一些新基础设施、新业态、新产品等新生事物在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也可能给城市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新风险。必须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聯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聚焦城市运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事项,加强数据分析、推动信息共享,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智慧治理体系,用数字化治理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实现超大城市的敏捷科学治理。
二问
数字赋能营商环境,成都的优势和短板是什么?
董亮: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体现的是城市惠企便民的社会氛围,展示的是城市政务服务效能,彰显的是城市治理水平。成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发挥数字资源优势,让“数据多说话、决策更科学”非常关键。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成都是一座富有创新创造基因的城市,历史上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印制和发行交子、设立锦官管理锦市、举办“十二月市”等举措,极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天府之国”的营商品牌。成都始终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持续迭代升级,从1.0版的“建体系夯基础”、2.0版“学先进补短板”、3.0版“树标杆创品牌”、4.0版突出“集创新求突破”,到5.0版“激发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累计600余项改革举措先后落地落实,涌现出“城市机会清单”、包容审慎柔性执法“三张清单”等全国首创举措,推动城市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持续优化提升,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尤其是近两年,成都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智慧治理体系,集成打造12345助企热线、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四大企业服务平台,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公平的服务,形成了12345亲清在线亲商助企营商环境品牌。在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成都基础良好,部分领域形成比较优势。
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成都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成为全国首个5G双千兆全面商用的城市,落地中西部唯一的全球IPv6辅根服务器。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加速赋能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无人机、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
数字政务环境方面,成都“城市大脑”初步建成,建立市和区(市)县两级联动城市运行指挥体系,实现重点项目调度、工业企业运行、环保安全等在线监测。“天府蓉易办”平台实现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9%“网上可申请”、90%以上“一窗办”、90%以上“全程网办”。
数据要素环境方面,成都在国内率先出台《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管理办法》,创新政府数据授权运营和市场化增值服务的公共数据流通路径,政务数据接入、数据服务产品、应用场景建设数量持续提升。
数字创新环境方面,成都拥有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36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51家,其中国家级75家。已建成15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获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数字市场环境方面,成都对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实施分类监管,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获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新零售城市发展指数、金融科技指数、文旅综合指数分列全国第6、第5和第5位。
以上种种,都是成都做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的优势所在。但当前,还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齐。
数据基础设施仍需加强。城市智能感知设施亟待提升,通信能力亟需扩容,5G、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等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统筹集约程度有待提升。
数字政务和涉企服务有待提升。成都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处于高水平,但还存在系统对接深度不够、数据共享不充分、服务内容拓展不足、智能办事服务体验不优等短板,如企业电子证照、电子印章使用普及率和使用范围有待提升。还缺乏面向企业的统一服务平台,对企业需要的人才、金融、科创等社会服务、市场服务整合不足。
数据要素市场和应用场景体系有待完善。成都数据资源丰富,但数据要素市场尚处于培育期,数据确权、定价和交易相关制度和平台体系有待加快建立。城市智慧应用场景开发开放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公众对数字化变革的参与度、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问
吸收先发城市经验,成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在哪里?
董亮:近年来,国内先发城市将数字化、智慧化作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驱动力。
上海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张网”作为牵引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牛鼻子”。以智能化为突破口,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构建起全领域、全渠道泛在可及服务体系。一是一网受理、整体服务。深化流程再造,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窗口等集成服务,首创线上专业人工帮办制度,打造“网购型”客服体验。二是数据赋能、便捷高效。实行“两个免交”,推行智能引导、字段预填、智能预审等服务。推进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政策紅利直达直享。打造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提供政策“智能体检”和精准推送服务。三是拓展范围、畅通渠道。深化全方位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全覆盖。拓展“随申码”应用场景,实现“一码通服”。上海“一网通办”改革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服务模式创新,连续五年在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中位列第一梯队,入选《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经典案例。
杭州发挥数字化改革的引领撬动作用,坚持“应减尽减、能减尽减”,推动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共享、做优信用体系,推动“数据跑”代替“企业跑”。推进“一照通办”改革,将电子证照共享复用作为数据共享的重要领域、重要场景应用来抓,深入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使用,使市场主体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市场经济领域等许多办事场景中无需提交纸质营业执照,率先在全国实现21个部门的251项企业办事事项凭营业执照“一照通办”,有效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申报材料重复提交的堵点问题。除企业办事“一照通办”外,杭州还实现了企业年报“多报合一”,企业无违法违规“一纸证明”等。
吸收国内先发城市经验,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成都下一步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在三个方面。
首先,要将数字化作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核心抓手。加强营商环境与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围绕数据价值释放、应用场景打造、企业市民体验、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等共性目标,突出数实融合背景下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动能导向,强化数据贯通、系统贯通、服务贯通,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着力提升企业在准入准营准出、政策要素服务、诉求回应解决、生产经营保障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快打造一流数字营商环境。
其次,要依托智慧蓉城建设加快提升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数字化水平。加快打造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加强统筹规划,紧紧抓住数据和算力等核心生产要素和核心生产力,建设一批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同步面向经营主体培训和发展需求,分类打造和开放各类创新应用场景。健全数据流通交易服务体系方面,依托专业平台,补齐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服务、数据产品登记和数据产品交易等职能短板,支持企业开展数据资产入表,完善数据要素合规认证、安全审计、数据保险、数据托管、资产评估、争议仲裁、风险评估等价值转化服务体系。提升数字政务服务水平方面,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精细化梳理和审批流程优化改革,聚焦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惠企政策享受一件事、要素供给服务一件事、数字应用场景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举措。降低企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成本方面,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扶持力度,在新型企业、新型用工、知识产权等领域制定支持政策工具包,降低中小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智能计算平台资源等产品和服务成本,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制度规则方面,基于数字经济全过程留痕、可追溯可追查的特点,积极探索减少事前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尤其注重把握数字市场竞争规律,对数字经济不同领域实施分类监管,深化“沙盒”监管、容错纠错机制,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覆盖数字市场发展全周期、全链条的新型监管体系。
第三,要积极开展数字化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可参照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评价体系,立足成都数字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数字企业发展需要,探索建立本地特色的数字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将数字企业、数字基建、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平台经济等领域的内容纳入,更好引导推动数字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