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构建研究

2024-01-05孙舒傲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联合体京津冀要素

李 研,孙舒傲

(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1 问题提出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 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 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意味着我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降幅,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低排放、零排放和负排放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为了促进技术创新,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 年修订)明确规定,“鼓励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和其他组织建立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按照市场机制联合组建研究开发平台、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联合多元主体组建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学界和国内各地方政府实践探索的热点领域。

创新联合体是科研和创新的一种组织模式,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创新联合体要由企业牵头主导,根据需要联合有技术研发优势的科研院所(或高校)等其他组织[1]。面向“双碳”目标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同样强调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创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依托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模式,提升低碳科技创新效率和转化率[2]。“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单纯依靠企业会产生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低等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发挥环境规制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包括顶层设计、环境规制优化和绿色信贷等组合政策[3-4]。从实践层面来看,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陕西、上海等省(市)均出台了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文件,开启了在实践层面推动“抱团式”产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国家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目前,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产业梯度特征明显,三地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存在明显差距。“双碳”目标下,如何构建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本研究拟从京津冀三地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要素分布特征入手,设计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联合创新体运行机制,并提出构建路径。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构建,是三地协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新型组织模式,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构建要素与特征

2.1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构建要素

绿色低碳技术泛指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降低碳排放效果的技术,包括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节能增效、新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等实现减碳、零碳和负碳效果的有关技术[5](国家知识产权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低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生产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难度和复杂度都会持续上升。从技术创新视角来看,产学研协同高效创新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验证[6]。另外,“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对全产业链协同降碳的要求,单个企业仅凭借自身的力量不可能解决产业链的所有问题。因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必须采用跨组织、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模式来进行。基于上述分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构建需要如下三类要素。

第一,人力资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主要指创新者,不仅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员,还包括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创新人员。人力资源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新要素,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核心要素。

第二,支持资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资源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科技资源两类。财务资源主要指研发经费和外部投资等资金,财务支持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创新者在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阶段需要借助必要的科技设备,科技资源是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转化成功率的保障。

第三,聚合资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要素中的人力资源、创新资源等要素分布于不同的产业、企业和单位主体中,通过聚合资源才能将上述要素组织起来联合创新。创新联合体本质上是一个创新要素的聚合平台,通过多种渠道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创新资源等各类要素建立联系,并将这些要素组织起来开展联合技术创新协作。

2.2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特征

2.2.1 企业主导性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众多行为主体,企业是众多主体中的主导者。企业利用自身在资源聚集、创新活力和物质激励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形成集聚资源。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选择、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发挥主导和决策作用。即便是财政支持的行业低碳技术创新项目也必须有企业参加,以确保项目技术符合市场需求。另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应该是产业链上下游多企业的联合主导,以此推进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技术进步。

2.2.2 系统协同性

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内部,来自多个主体的各类创新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创新系统。该系统具有单个创新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其整体功能大于所有单个构成要素功能之和。但由于各类创新资源来自产学研领域的不同主体,其组合又是相对松散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是通过对运行机制和激励制度进行设计与实施,让相对松散的创新要素聚合在一起开展协同创新。

2.2.3 开放动态性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首先,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必须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学界与科研界、投资与金融服务机构构建开放的沟通与合作渠道,以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类要素和资源。其次,“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旨在推动全社会的碳减排,从这个角度来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创新成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参与主体的应用上,这些成果应该最终推向大市场。创新联合体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与外界环境保持连续地输入、输出和交换,因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是一个动态成长的系统,其内部创新要素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和调整。

2.2.4 复杂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城市群和经济圈的战略布局,国内产业供应链布局早已打破原有的城市区域限制,日渐呈现出跨市,甚至是跨省的产业链布局特征。产业链布局的变化导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参与主体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子行业,每个参与主体都有自己的子目标和利益诉求,体现出该系统的复杂性。

3 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要素特征

3.1 人力资源总量大,分布不均

京津冀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庞大。《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 年京津冀研究人员数量约为33.8 万,RD(ResearchDevelopment)人员全时当量达566 892 人年, 其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全时当量占比分别为16.5%、23.7% 和59.8%,见图1(a)。京津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也居于前列。

图1 京津冀研究人员研究层次和区域分布

京津冀科技人力资源虽然数量庞大,但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邯郸等城市。京津冀三地研究人员数量差异较大。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拥有最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天津也有许多科技企业和高等院校,科技人才相对丰富。河北省的科技人才总量虽然与天津相近,但考虑到河北省的地理范围、人口数量等指标远高于天津,同等数量的科技人才则意味着河北的科技人力资源相对较弱,见图1(b)。

3.2 支持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投入强度增长不均

表1 2021 年京津冀RD 经费投入

表1 2021 年京津冀RD 经费投入

地区总量/亿元政府资金/亿元企业资金/亿元国外资金/亿元其他/亿元北京2 629.31 186.51 247.713.2181.9天津574.3110.6440.71.022.1河北745.5101.4625.10.018.9合计3 949.11 398.52 313.514.3222.9

企业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核心主体,企业办研发机构是京津冀区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办研发机构的经费和设备投入是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关键支持资源之一。从表2 来看,河北省的企业办研发机构总量约占京津冀总量的70%,但机构平均经费支出和仪器设备投入远低于北京和天津,这说明河北企业办研发机构的平均支持资源相对较弱。

3.3 聚合资源水平逐步增强

科技创新平台为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聚合提供渠道与载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可以反映出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聚合能力。目前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都各自创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平台多以服务特定产业为目的,通过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研发、人才交流、科学普及等服务,聚合区域内产业内创新资源,为各类资源提供匹配、合作服务渠道,提升区域内产业的创新效率。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其创新平台建设也走在京津冀区域前列,建设了一批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打破产业壁垒,尝试实施跨产业的创新资源配置,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创新效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为培育京津冀科技服务业,京津冀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于2022 年6 月上线服务,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平台的资源继承和协作共享,为京津冀协同创新联合体构建提供强劲支撑(见表3)。

表3 京津冀科技创新平台

4 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构建

4.1 建立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企业和科研机构(包括高校)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由龙头企业牵头设立协同创新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清晰明确的“减碳”发展战略为指导,以“绿色创新”项目为载体开展技术创新;通过开展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创新驱动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依据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分布特征与产业梯度现状,着力打通北京实验室创新(基础创新)、天津成果孵化和河北产业落地之间的断带,推动京津冀工业产业加速实现“碳达峰”。

政府通过建设“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全力打通“数据壁垒”,加快构建畅通便捷统一的信息应用网络,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沟通平台,减少产业与科研系统的信息差。政府在科技创新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创新服务供给,在科研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平台支持,并给予相应的容错空间。

4.2 完善合作机制与政策体系

4.2.1 建立合作机制

在创新联合体中,建立合作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各方的角色和责任,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在合作机制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共同目标与愿景。明确合作的目标和愿景,使各方能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第二,合作形式与内容。确定合作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包括项目合作、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第三,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各方的风险责任与分担;第四,项目管理。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包括项目实施、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第五,冲突解决。明确冲突解决机制,以便在合作过程中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4.2.2 完善政策保障

为了促进创新联合体的顺利运行,需要健全的政策体系作为保障。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财政、税收、科技奖励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应建立有利于低碳创新的政策环境,包括。第一,财政支持。为低碳创新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第二,税收优惠。对参与联合创新的企业和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收负担。第三,科技奖励。设立科技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联合体。第四,政府采购。通过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具有自主低碳技术的产品和应用。第五,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2.3 持续改进与优化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本质是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的合作,需要不断改进和过程优化。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应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也需要关注合作伙伴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其他合作项目的交流与学习,不断提升联合体的整体效能。如图2 所示,各类信息流、人力资源和智力成果等内容不断在企业、高校和政府之间交换,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持续改进与优化提供支持。

图2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

5 研究启示与建议

总而言之,绿色低碳技术联合创新体是多个机构的联合,是一个“绿色创新集中营”,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但由于经济发展差异,京津冀三地低碳技术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存在明显的梯度差。正是这种梯度差,为京津冀跨区域协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了客观可行性。基于京津冀三地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资源的分布特征与联合创新体的运行机制研究,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谋划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构建。

第一,加强三地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提升高校面向市场的创新活力。第二,培育“绿色引擎”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作为“绿色引擎”企业,加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率先与高校开展绿色项目攻关。低碳创新成果通过技术扩散或外溢至中小民营企业。第三,依托互联网搭建覆盖京津冀区域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低碳项目和科研机构提供沟通渠道,为通用节能(低碳)技术成果提供推广平台。第四,积极营造浓厚的低碳创新氛围。行业低碳技术进步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政府通过绿色补贴、金融支持、技术人才、“双碳”宣传等措施提升全社会的低碳意识。

猜你喜欢

联合体京津冀要素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创新思维——打造智库联合体
也谈做人的要素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