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粮食单产水平较低区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4-01-04冯泽蔚
穆 航, 付 梅, 冯泽蔚, 曾 涛
(1.石阡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 石阡 555100; 2.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贵阳 550001)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平均海拔超过1 100 m,地势西高东低,耕地面积347.26万hm2[1],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7%。粮食常年种植面积268万hm2以上,总产量1 000万t以上,总产值达440×104万元以上[2],对稳定贵州经济发展、保障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3]。2021年贵州实现粮食平均单产3.93 t/hm2,其中平均单产水平较低的毕节市、六盘水市较全省平均单产水平分别低22.43%,13.91%。可见,贵州粮食单产较低区域与全省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贵州粮食单产水平高低差距,提高贵州整体粮食单产水平,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最低的铜仁市、粮食综合单产水平最低的毕节市及产粮体量较大的遵义市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单产较低成因,针对性提出有效建议,推动贵州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1 贵州省粮食单产水平较低区域现状
如表1所示,2021年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278.77万hm2,产量1 094.86万t,平均单产3.93 t/hm2。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平均单产水平分别为6.47 t/hm2、4.66 t/hm2,铜仁市均最低,较全省平均水平低0.78 t/hm2、0.59 t/hm2;粮食综合单产水平3.93 t/hm2,最高的是黔东南,为4.92 t/hm2,最低的是毕节市,为3.21 t/hm2,较全省平均水平低0.72 t/hm2,较黔东南低1.71 t/hm2;产粮体量较大的是遵义市,为234.11万t,但单产排名在全省比较靠后。单产较低区域的拉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贵州整体粮食单产水平,降低了种粮经济效益。
表1 2021年贵州省各市(州)粮食生产情况
2 贵州省粮食单产水平较低区域成因分析
2.1 耕作条件差,单产提升难度大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耕地坡度大于25°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1.34%[4]。其中毕节市、遵义市、铜仁市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02%,在2°以下(含2°)的耕地面积分别仅有1.76万hm2、1.16万hm2、0.96万hm2,分别仅占全市耕地的2.16%,1.83%和2.71%,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50%,0.33%和0.78%;坡度小于6°(含6°)的333 hm2以上坝区面积分别为1.25万hm2、0.07万hm2、0.29hm2,仅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54%,1.18%,0.70%,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36%,0.02%,0.08%;石漠化耕地面积7.21万hm2、2.47万hm2、3万hm2,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86%,3.90%,8.39%;旱地面积78.91万hm2、47.68万hm2、23.13万hm2,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6.94%,75.12%,64.67%[5-7]。耕地破碎零散,坡耕地及中低产田土面积较大,连片地块面积较小等现象突出,致使耕地利用率、产出率双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单产提升。
贵州耕地质量等级在8~11级[1],低等级土地主要分布在毕节、六盘水等地,其中毕节市山地、丘陵面积占91.9%,喀斯特面积占总面积的73.3%[8],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农作物地利条件差。
据贵州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2和表3)显示,2013年—2017年,贵州省平均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5.01万hm2,其中毕节市、遵义市、铜仁市、六盘水市仅占7.22%,26.98%,19.51%,5.99%,年均增速均为负值;累计有效灌溉面积平均139.55万hm2,其中毕节市、遵义市、铜仁市、六盘水市仅占8.24%,17.87%,7.24%,3.78%[2],农作物因旱涝年均受灾面积分别达7.50万hm2、9.64万hm2、5.35万hm2、2.37hm2,绝收面积年均达1.55万hm2、2.85万hm2、1.16万hm2、0.21万hm2[2]。水利化程度低,基础排灌弱,抗旱防涝能力不强,作物受灾面积远大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表2 2013—2017年贵州省部分市(州)灌溉设施建设情况
表3 2013—2017年贵州省农作物受灾情况
表4 2017—2020年贵州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单位:万hm2
2.2 良技推广应用后劲不足,体系不健全
随着劳动力转移、种粮效益降低,单产较低区域农技推广滞后,良种与良法配套不到位,适用技术普及率不高。如毕节市马铃薯大部分种植区域土壤瘠薄,且种质资源狭窄,脱毒原原种生产能力不足,脱毒种薯应用率仅在57%左右[3,10];水稻旱育秧减少,水秧增多,密度越种越稀[3],自育水稻品种仅占主推品种推广面积的33%左右[9];玉米种植密度一般在4.5万株/hm2,且多为间套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的单产提高[3]。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空编空岗、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开展农技服务、专职变兼职、技术岗位行政化等突出问题,空编率高、大量农技推广人员未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问题比较突出[11]。如毕节市、遵义市农技岗位空缺率分别达16.5%,8.5%,在编不在岗人员占实有农技推广人员8.6%,26.3%[1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不能得到完全保证。
2.3 农机化率低,投入成本高
制约贵州省单产水平提升的因素除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推广难外,农机具投入不足是主要问题。2016年—2020年,主要大型拖拉机拥有量从0台增至0.02万台,中型拖拉机拥有量从0台增至1.90万台,小型拖拉机从10.30万台增至11.70万台,配套农具从4.47万部减少至2.14万部,大中型农机实现了从无到有,小型拖拉机增长1.14%,配套机具降低52.13%[12]。农机耕种收应用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但增长较缓慢,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2.4 主要粮食作物面积降低,高产作物面积占比较小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开展低效作物调减,单产水平较高的水稻、玉米成为调减的主要粮食作物[3,16],种植面积下降。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较2017年贵州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9.71万hm2,玉米种植面积减少21.38万hm2,其中毕节市、遵义市、铜仁市、六盘水市玉米种植面积分别减少0.39万hm2、5.01万hm2、5.45万hm2、1.16万hm2,水稻种植面积分别减少1.70万hm2、1.41万hm2、0.71万hm2、0.15万hm2[13]。
高产作物面积占比方面,水稻单产水平最高,为6.47 t/hm2,其次是玉米,为4.66 t/hm2,最低的是马铃薯,为3.22 t/hm2。如表5所示,经对全省86个县(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马铃薯种植面积占比和粮食单产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和粮食单产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4,玉米种植面积比例和单产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4,马铃薯种植面积比例和粮食单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51。水稻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越高,粮食单产水平越高,马铃薯种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越高,粮食单产水平相应越低。以黔东南州和毕节市为例,黔东南州水稻面积比例排第一位,占57.15%,位列全省粮食单产水平第一;毕节市马铃薯面积比例排第一位,水稻面积比例排第九位,分别占40.36%和3.00%,而单产水平在全省为最低(详见表6)。
表5 面积占比与粮食单产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6 2021年粮食作物面积占比与粮食单产水平
3 粮食单产水平较低区域单产能力提升对策
3.1 推动良田变粮田,保护耕地资源
贵州省单产较低区域粮食生产资源禀赋无优势,中低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有效积温低,寡日照,耕地破碎,有效排灌面积小[14]。要从根本上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土地整治,通过土地平整、加厚,坡改梯,田间道路建设等,增加耕地数量、减少土地破碎程度,控制水土流失,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推进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制度的完善,将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如种植绿肥及养地作物,增加施用有机肥、生物肥,秸秆还田等;还要推动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农田建设,完善农耕和排灌系统配套设施,在解决排灌难的基础上推行水旱轮作,排除冷浸和内涝。因地制宜,采用蓄水、引水等工程措施,改善灌溉条件,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生产条件。
3.2 加强良技良机护粮计,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土地、劳动、资金等要素量既定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极大促进粮食单产水平提升[15]。在单产较低区域继续做好良技良种配套,高质量推进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建设、高产竞赛活动、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行动,大力推广绿色“稻+”、鲜食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快稻谷、玉米、大豆、马铃薯、杂粮等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推广,提高绿色优质粮食生产能力;同时,开展“宜机化”整治,最大化发挥农机节本增效的作用,以坝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研发复合型农机装备,适宜丘陵、坡地作业的现代山地农机具,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推动粮食生产增产增效。
3.3 科学优化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
3.3.1优化升级作物结构,力推水稻扩面增收
如表7所示,在保证总体目标任务完成的条件下,不断升级作物结构,优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推动粮食单产水平较低区域的单产提升,确保贵州粮食生产更加稳定、协调和高效。千方百计开发可用地源,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鼓励相邻行政区域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第三方对长期撂荒、季节性撂荒、隐形撂荒的农闲土地开展租地扩面。动员因劳动力不足和土地产出不高而弃耕种的农户,将土地交给亲友种植或者流转给合作社,种粮大户、合作社开展收储订单生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对低效利用、未利用、受损退化的非耕地进行整理。如表7所示,推动水稻扩面到67.13万hm2,调增玉米种植面积至86.67万hm2,调减马铃薯种植面积至53.33万hm2,全省粮食总产量可增产91.73万t,增长8.38%,平均单产提高0.16 t/hm2,增长4%。其中毕节市、铜仁市分别增产23.77万t、1.37万t,单产提高0.17 t/hm2、0.12 t/hm2。
表7 水稻、玉米、马铃薯结构优化对比
3.3.2提高马铃薯主产区单产,提升总体产能
根据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测定脱毒种薯增产率是15%以上的结论。恢复脱毒种薯扩繁体系建设,有效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能力和质量,推广脱毒种薯种植,提高马铃薯单产。以毕节市马铃薯种植县为中心区域开展脱毒种薯扩繁体系建设,优调早熟型、中晚熟型品种种薯产业布局,提高省内种薯自给能力;如表8所示,推广种植脱毒种薯2.13万hm2,使脱毒种薯应用率达60.00%以上,可使贵州马铃薯单产水平可提高0.29 t/hm2,增长9.00%。其中毕节市、六盘水市、遵义市、铜仁市马铃薯单产水平分别提高0.30 t/hm2、0.29 t/hm2、0.26 t/hm2、0.34 t/hm2。
表8 作物结构优化及脱毒种薯推广单产提升情况 单位:t/hm2
综合作物结构优化、水稻扩面、恢复脱毒种薯扩繁体系建设和推广种薯种植等措施,全省粮食平均单产水平可提高到4.14 t/hm2,增产0.21 t/hm2,增长5.4%。其中毕节市、六盘水市粮食单产水平分别提高0.24 t/hm2,0.38 t/hm2,增长7.4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