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工绣娘”潘玉华:在飞机电子板上“绣花”的“大国工匠”

2024-01-04瑞霖

伴侣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匠技能

瑞霖

在飞机电子板上“绣花”是一种什么体验?在没有机器辅助的情况下,仅凭手感,在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成功植入上千根比绣花针还细的铅柱,在指甲盖大小的元器件上焊接头发丝般粗细的金属线,这便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某研究所无线电装接高级技师潘玉华的技艺。每次落柱,仅有一次机会,无法撤销重来;每根铅柱,垂直精度和焊接平面度的偏差小于50微米;每次发力,植入焊膏的力度极难控制,重则铅柱变形,轻则出现虚焊。总之,任意一根都不能出问题,否则将导致昂贵的电子板报废。

潘玉华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某研究所高级技师,大国工匠、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办人,先后承担预警机、北斗导航等国家重点项目的课题,被誉为“军工绣娘”。她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技术能手、第三届中国质量奖(个人)等称号。

潘玉华在为徒弟讲解飞机电子板的操作难点

      “魔鬼训练”,练就精湛技艺

潘玉华出生于四川荣县,从小跟着奶奶学习蜀绣。在一次演讲中,潘玉华说:“我的第一位师父就是我奶奶,她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绣娘,蜀绣技艺绝伦,我们家所使用的绣品,都是奶奶的杰作。这也是我家引以为傲的事。我的梦想就是成为奶奶那样的绣娘。”

1995年,潘玉华有幸被中国电科公司某所录取,并分配在装配部的一个电装车间,从此她与一个个精密器件打上了交道,与各种元器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工作中,潘玉华始终牢记奶奶曾经跟她说过的话,“绣花没有什么诀窍,熟能生巧,贵在坚持。不管今后做什么工作都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360行,行行出状元。”

刚从事精密焊接工作不久,潘玉华便遇到了困难。“1996年,我第一次独立完成功能组件的装配,不小心剪掉一个元器件的引脚,导致这个器件报废。当时师傅就对我说,‘你知道这个器件有多昂贵吗?更重要的是影响功能组件的交付周期。我当时听了内心非常自责。”潘玉华说。

从此,潘玉华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处细节,不断磨炼精进自己的技艺。她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一步步给自己设定“小目标”,然后不断努力实现。她白天由师傅带着练、晚上自己加练,还用每个月攒下的工资购买二手元器件用来练习,装了拆、拆了装,手指磨出茧、磨起泡,直到熟练掌握技能并找到诀窍。入职仅3年,她就成为单位首批航天定岗人员,而后又慢慢成长为骨干、技术带头人。

本文主人公潘玉华

“在精密焊接岗位,手稳、心静是操作的基本要求。”刚入职时,潘玉华每天琢磨如何让自己的手更稳、心更静。同事们经常看到她很晚了还在加班钻研技术,即便是工间休息时,她也在做投硬币练习。这个练习是往一杯盛满水的杯子里投一元硬币,并保证水不会溢出,为的是锻炼观察力和手的平衡感,潘玉华的最高纪录是投入了45枚硬币。

潘玉华还会撒上一把芝麻,用镊子将芝麻一颗一颗地夹起来,整齐地排列在托盘里,以此磨炼自己的专注力,从而达到心、手、眼的高度协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专注成为了我成长字典中的关键词。”潘玉华说。

一次,在研發某个项目时,有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需要在手表大小的器件表面手工植入1144根细小铅柱,要求每一根铅柱的垂直精度和焊接平面度,偏差均小于头发丝直径的1/2,并且每一根铅柱的植入都不能出差错,否则一路电子信号就会不导通,机器也不能正常运转。要知道,此前她也只做过几十根、上百根铅柱的植入工作,上千根的试验,从来没有人进行过。潘玉华迎难而上。她坐定在操作台前,两个多小时凝神静气、一气呵成,一千多次操作重复着和第一次一样的精度,全凭手感精准植入这1144根铅柱。这次成功的植入,为某卫星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让卫星的研发周期缩短了近1年。她的这一手绝活,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断攀登,勇担时代重任

2015年“9·3”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其中有一部分核心器件就是由潘玉华手工焊接的。还有许多产品的首件试制,均由她来担纲。然而,炉火纯青的技艺并不是她职业生涯的终点,她始终在不断攀登。在她眼里,创新是工匠的重要品质。

近年来,电子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路板集成度和精度越来越高,装配难度不断加大。“如果说过去的电装是‘铺地板,那么现在就是‘建楼阁。”潘玉华介绍说,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给技能操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新技术。

直到现在,潘玉华还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当有新设备进入车间,她总是主动去学习新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向工艺人员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一些设备只有英文说明书,潘玉华就拿着词典和手机查单词、记单词,请教单位里的工艺技术人员;遇到新工艺新方法,她就向技术人员请教,请他们推送学习资料。设计人员需要改进产品时,她随叫随到。随着这些“拦路虎”一个个被“打敗”,潘玉华也成为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团队长。

在精密焊接岗位,潘玉华一干就是近30年。

有一次,潘玉华接到某型飞机的焊接任务,她通过技术攻关、工艺优化,使双面对称焊接的一次成功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100%,产品的使用性能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目标。

她还主导开发出一整套装配生产工装夹具,使某元器件核心模块实现了批量自动化生产,而且生产效率提升了5倍,同时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一次装配直通率高达98%。

潘玉华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研制生产任务,形成一百八十余项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提质增效成果,为推动重点装备核心组件的国产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薪火相传,诠释大国工匠内涵

“工匠精神仅仅停留在技能上是不够的,还要有责任和担当。”潘玉华深知,工作室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创新平台,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技能报国就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2014年,潘玉华工作室成立。依托工作室,她总结经验、开发课件、撰写作业指导书,把人才培养当作头等大事。

潘玉华奉行这样的理念:优秀的人,才能做出优秀的产品,产品就是看得见的人品。根据28年来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潘玉华总结出一套“4321质量理念与方法”,即4是“学习、专注、担当、奉献”的四维榜样观,3是“立匠心,传匠艺、琢匠器”的三匠育人观,2是“需求驱动、创新驱动”的二驱质量引擎,1是“上下游协同化、操作标准化、工具信息化、经验知识化”的一体化质量方法。她运用这套质量理念和方法,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开展技能创新,解决技术难题,先后培养出数十名省、市、区级工匠和技能大赛获奖者。

如今,潘玉华已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办人。从2016年至今,她侧重工作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新品验证,参与科研生产技术攻关五十余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7项。

尽管已是行业标杆,潘玉华仍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数字转型和智能制造发展给技能操作带来了新要求,她重新审视自己,坚持学习,迎接新的挑战,承担多项制造“大国重器”的任务,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数十项技术难题。2022年,潘玉华获得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

2023年,潘玉华当选为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她既倍感光荣,也深知责任重大。她说:“今后,我将继续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把好每一道生产制造关卡,‘绣好每一件精密作品,把技能报国的初心、铸就大国重器的使命传递下去,不断贡献巾帼力量。”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

猜你喜欢

工匠技能
高级技能
90后大工匠
技能强国 创新有我
工匠风采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工匠“云传技”
大国工匠
工匠神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