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文写作”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2024-01-04张红丽
张红丽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昆山 215332)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伴随着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改革,我国已进入教育信息化2.0 阶段,不仅聚焦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更引发了以“课程思政”为背景的教学革命。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下,信息化智慧课堂应用而生。信息化智慧课堂向信息技术“借势”,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为抓手,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多维度的精准服务。
一、基于课程思政的信息化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信息化智慧课堂”,是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真实的教学情境,用信息技术“拥抱”教育,以智慧激活课程教学的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课堂。在信息化智慧课堂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化教育媒体、信息化教育资源和先进技术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生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同时可以提升师生的思政素养,让思政智慧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信息化智慧课堂在职业教育领域将迎来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1]。课程思政背景下打造信息化智慧课堂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既要“授之以鱼”,使学生形成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也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行业过硬的职业素质。其中,“渔”能力包括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等。职业教育只有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应用文写作素养,提高沟通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基于课程思政的信息化智慧课堂具备以下特征。其一,课程思政信息容量大。信息化智慧课堂最典型的特征[2],就是海量课程思政信息的融入,其网络教学平台上储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内容。信息化智慧课堂的各种学习资源呈现数字化特征,或者以光盘、微课、教学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或者与各种相关网站资源链接,便于学生及时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料。借助这些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既可以便捷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及时熟悉时事政治、综合国情,同时关注国际发展,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教师应该将海量信息进行甄别选用,让学生结合国内外事务环境,分析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形势,同时将信息化智慧课堂应用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让学生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自由选择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其二,课程思政培育度深。信息化智慧课堂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为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供便利。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出现的不同状况和不同表现,利用数字化资源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方式,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主动展示学习状况的空间或平台,让学生自由开展讨论和合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信息化智慧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实现深透的理论分析与生动的真实案例相结合,吸引学生全面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同时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能增强课程思政的理论说服力和培育深度,使得学生乐于接受并乐于践行。其三,课程思政含金量高。在信息化智慧课堂中,师生双向互动度高,课程思政生成的含金量自然也高,体现了智慧生成、智慧成长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多层次、多维度养成职业能力。教师可以对标行业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的要求,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和短板,选择个性化的专业学习之路;可以指点学生找准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认知偏差和价值困惑;可以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部分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教授书本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存在教师在教学中竭尽全力但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现象。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是沿用了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借助教学课件辅助讲授活动,不善于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使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难以满足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学习的要求。有些教师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总体上看,尽管身处信息时代,但是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任课教师在开发信息化智慧课堂方面的总体步伐显得有些滞后。可以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文写作”任课教师应该顺势而为,积极建构信息化智慧课堂,探索并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笔者尝试在所教班级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构信息化智慧课堂,采用“导、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力求摆脱“应用文写作”面临的尴尬境地。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与他人之间的有效沟通。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针对学生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培养他们运用各种实用文体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应用文写作”课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案写作技能,提升他们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从高职院校学情来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高职生入学年龄约为18 岁,正处于人生心理发育关键期,思想与性格的可塑性都很大。他们语言功底较弱,交流共同能力有待提高;写作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学习语文的浓郁兴趣。但是,他们关注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渴望通过专业学习走向成功。教师如果能顺应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建构利用“应用文写作”信息化智慧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帮助他们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笔者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开展“导、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验,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课程思政在大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以及在不同课程教学中,其表现形态是不相同的。随着信息技术条件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变化,课程思政必然还会衍生出更多的表现形态。笔者按照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采用对比实验方法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笔者选择了本校教育学院2021 级婴幼儿教育专业的两个班级,分别标记为A 班和B 班,以A 班为实验班,以B 班为对照班,进行一个学期32 学时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对比实验。这两个班级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执行同样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使用同样的教材和学习资料。不同的是,该课程在A 班的教学利用信息化智慧课堂,采用“导、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B 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差异,决定了师生角色定位与功能、教学与学法运用、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差异(见表1)。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1.采用一体化教学流程,激发课程思政的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信息化智慧课堂平台将教学改造成师生之间开展积极互动的交往活动,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并在智能化教学环境中创设对话情景、模拟职业场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交流。为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笔者为学生创造多元化、个性化展示作业的机会和平台,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作业辅导,为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提供保障。“导、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组织架构和实施进程,见图1 所示。
下面,笔者以申请书这一文体的写作教学为例,具体介绍“导、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首先,课前任务发布。笔者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不同内容、不同写法的申请书,要求特别关注入党申请书、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申请书的写法,让学生体会爱党爱国之情,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在此基础上,教师统计和分析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并据此优化教学设计。其次,课中开展合作探究。笔者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导向,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教师采用叙事教学法和智慧教学法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整个活动过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最后,课后拓展延伸。学生通过平台自测掌握申请书的写法,展示作品,分享成果,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并通过撰写入党申请书深刻体会人生意义,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还要求编写写作手册,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在教改过程中,笔者定期举行测试,了解A 班和B 班在不同教学模式引导下学习效果存在的差异,据以检验教学改革实验的效度。在申请书文体写作教学之后,笔者在教学前和教学后对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了一次测试,测试均采用统一的文案写作要求,即根据写作要求拟一则会议通知,满分15 分。两个班级测试的平均分值如表2 所示。
表2 教学前后A 班和B 班学生测试成绩统计
为了增强教学实验的育人效果,笔者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致力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在课下利用学习通平台学习课程内容,反馈疑难问题,为高效完成课上学习任务和提高课上学习质量奠定基础。同时,笔者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适当引入与革命英雄、红色文化相关的事例,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知识讲授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政育人与写作教学深度融合,更好地达到了育人目的[3]。
3.分析教学改革结果,构建课程思政的“半亩方塘”
由前文所述测验成绩看,借助信息化智慧课堂实施“导、学、做、评”一体化教学后,参与实验的A 班学生申请书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作为对比的B 班学生申请书写作水平提高幅度较小。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一步了解两个班的学习情况,发现A 班学生乐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他们表示使用网络平台学习应用文写作很便捷,每天课余时间都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学习相关知识。调查数据显示:7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写作焦虑情绪已经降低,能撰写常规的日用文书和事务文书;82%的同学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改善,提高了学习效率;94%的同学能主动在学习通平台上完成相关作业;85%的同学觉得在网上与同学互评、修改文案的学习方式很有趣,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在学习评价时,笔者综合考量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情况,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线上平台数据与线下课堂记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首先,依据平台数据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申请书写作基本知识,是否达到了知识目标;其次,考察学生是否提升了未来职业设计与岗位适应能力,是否愿意到祖国需要的岗位上去;最后,通过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教学环境的打造,以及任务案例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加强对学生专业、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展望信息化智慧课堂教改方向
(一)重视课程思政的动态生成
大学生思维特别活跃,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既快捷又多元。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国内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变化等内容时,不能照本宣科,要设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关注国内外大事。教师最好能在拓展学生眼界、打开学生思路的同时,实现“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因素的动态生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寻求课堂思政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符合时代发展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不断激发写作灵感、触发创新思维和积累创造潜能,同时在反思中革新教学观念和变革教学手段,为塑造“智慧师生”形象提供了多种可能。
(二)构建课程思政的生态结构
信息化智慧课堂虽然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教学平台,但是更关注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和知识转化效益。信息化智慧课堂建构并不意味着教师把一切任务都交由信息技术来完成,而是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网上学习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无形中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比如可以是在线的也可以是非在线的,可以是实时动态的也可以是反复回放的[4]。可以说,信息化智慧课堂重构了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内容的呈现方式,促生了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实现了学生生态群、教师生态群和课堂生态环境三者的融合统一,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目标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促进“智慧师生”的终身发展
要想真正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就要设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是学生主动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和追求发展,信息化智慧课堂能帮助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凭借信息化智慧课堂的力量,变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重新定义了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推进“应用文写作”课的信息化智慧课堂建设与运用,既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学习观念的培养,也能促进师生终身学习,从而使师生在不断自我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