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原则与路径探析

2024-01-04王锋娟张德偲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王锋娟,张德偲

(1.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2.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战略举措。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课程思政做出了清晰有力的部署,明确要求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1],充分发挥每个专业、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当前课程思政改革在各大高校进展顺利,已经快速渗透到专业及课程层面。而与此伴随的是,一些问题与痛点也逐步暴露出来。以高校设计类专业为例,诸如观念不合、目标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在教学改革中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也一定程度折射出这项改革面临的普遍困境。从这些现实问题出发,积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基础原则和可行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其他工科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也有借鉴价值。

1 课程思政趋势下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突出问题

高校设计类专业往往以“设计”为特色,比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家居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课程设置上大多偏向于工科性质。面对课程思政改革,这些专业普遍表现出“适应不良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观念转变不畅

观念转变是所有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长期以来,设计类专业教师对于思政教育普遍存在刻板印象,他们习惯于把思政教育单纯视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的责任,认为其与专业课程教学没有直接关联。而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堂,要求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1],这对专业课教师的旧式观念造成了冲击。一些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一时间难以适应或跟上改革节奏而备受打击,滋生了悲观情绪。还有些教师因为长期单一课程教学造成思维固化,存在态度上的阻抗,对改革敷衍了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高校自身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浅薄,仅仅停留于文件和口号,很少触及问题本质,未能引导教师从思想根本上发生改变。

1.2 目标模糊不清

就设计类专业而言,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在每一门课、每个课堂来具体落实这些目标?《纲要》明确课程思政“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目前的情况是,不仅许多教师对这个目标模糊不清,高校主体方面对此也没有形成明确共识。有些教师简单以为价值引导就是在课堂上顺便讲点思政内容,或者把专业课的部分时间转让给思政教育;还有教师认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只是附带角色,深入的价值教育只能由思政教学来负责。这些因为目标缺失或模糊而造成的认识以及实践误区,对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形成了一定阻碍,也很容易把现行改革导向形式主义。

1.3 融入方法不当

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体系、融进课堂教学体系,这是课程思政最关键的问题。与许多专业一样,当前设计类专业在化解这个问题上方法不足、效果不明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大多认为思政内容的融入只能以直接的案例式插入或导入进行,只要在课堂里把思政内容穿插进去便是,很少从课堂整体效果角度进行内容筛选或设计。现实情况是,因为筛选不严、方法不足甚至生搬硬套而导致“思政”与“专业”明显脱节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任务式”的融入,不仅没有发挥思政引导的意义,专业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案例融入从来只是教学工具,不是教学目的,对于教学工具的教条理解和使用只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思政元素融入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基础原则

有学者深刻指出:“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在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要避免生硬的机械组合,努力实现自然的有机融合,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2]。可知,推进课程思政关键在于“融”字。融合不是组合,也不是拼凑。科学促进思政元素融入设计类专业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方向原则

鲜明的育人方向是思政教育的首要特征。课程思政也不能例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并且“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3]。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等[4]。可见课程思政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让所有课程共同致力于一个方向,即用好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发掘筛选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素材具体过程中,不仅不能随心所欲,而且必须优先考量育人方向问题。具体而言,要看这些素材是否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感情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是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及创新水平等。以建筑设计为例,作为新中国红色地标的人民大会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风格庄严雄浑,集大国尊严和历史雄厚为一体,是塑造学生家国情怀的优秀素材。而室内设计方面,中国传统家居中有关“天人合一”“团圆吉祥”等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居中的创造性应用案例,对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亦大有助益。上述素材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它们都紧紧把握住了育人方向。只有找准了方向,课程思政才算迈出了第一步。

2.2 渗透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单纯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叠加起来,而是要促使二者相互渗透以至于融合。从“渗透”到“融合”,绝非一时之力,需要狠下功夫才能实现。一方面,要善于从专业知识自身去发掘思政素材。任何专业知识都不能凭空产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其本身与一定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价值诉求等密切联系,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以设计类专业为例,好的设计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对人的崇高审美诉求和现实价值追求的满足或对接,非常有助于涵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审美情愫。充分调动这些内隐的思政元素,让这些与专业知识高度融合的思政素材发挥其作用,有助于思政魅力通过专业教学自然地呈现。另一方面,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促进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好的教学素材自然要配合好的教学形式。不同于其他专业,设计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形式的要求很高。通过合理引入现代教学技术,让好的设计理念、时代精神与美的情愫等在神形并茂中展示出来,更加生动地融入专业教学并传输出去,对于提高设计类专业育人水平大有助益。

2.3 适度原则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主渠道”与“一段渠”的关系,这句话清晰界定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中各自的地位与作用。它们都蕴含有“思政”二字,说明两者在立德树人方面是相通的,都要致力于引导并塑造学生的美好精神品质与崇高价值观念,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的是,课程思政不能像思政课程那样做到全覆盖、全过程的思政导向,而是恰当且适度地融入思政素材进行教学引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的效果。这个适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在学生端的‘隐而不彰’,于教师端,则必须要‘彰彰在目’”[5]。如果思政内容过多,不仅达不到隐性效果,还可能喧宾夺主。因此,首先要把握好“量”的度。以设计类教学为例,教师要对潜在的思政素材严格筛选、严密设计,确保素材与专业知识精准对接,在反复实践中确定一个量化标准。其次,要拿捏好“隐”的度。精细策划思政素材讲授方式,做到了然于胸、娴熟运用,让思政感染力可以不经刻意渲染、不露痕迹地随着专业知识内化到学生头脑中去。此外,教师还需把握好自身言行的“度”,主动以身示范,处处彰显并践行自身为人为事、教书治学的高标准。

3 科学推进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可行路径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究竟该如何准确理解、把握并践行这一崭新课程观,这是当前所有专业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设计类专业作为高校传统专业板块,专业积淀深厚,现实应用广泛,实施课程思政独具优势。科学推进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扭转观念,提升改革政治认同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推行课程思政也是如此。首先,要明确设计类专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明确高校所有专业教育都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虽然高校设计类专业门类繁多,有从属于工科的,有从属于艺术的,但这个共同的政治服务方向是唯一的、不变的。这个方向决定了设计类专业的鲜明政治属性。当前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促使专业教育主动来校正育人政治方向。其次,明确设计类专业育人价值。从古至今,衡量人才都是德与才两个标准,不可偏废其一。仅靠知识传输、而缺失道德与价值塑造的专业人才培养必然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不可否认,设计类专业学生大都崇尚自由个性,具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与活跃的感性思维。但倘若这些自由个性和丰富想象失去了理性价值的导引,只能走向混乱与无序。只有通过课程思政的作用,为自由个性套上理性缰绳,引导学生在知识习得、感知想象的过程中感受崇高的审美情趣和严谨的专业精神,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育人的价值目的。其三,帮助专业教师建立“大思政”意识。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然职责。设计类专业教师虽不同于思政教育,但同等肩负着这一职责使命,不能置身事外。所谓“才者,德之资也”。针对具有专业人才身份的专业教师,必须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从德行上下功夫,以德立身、立学并立教,如此才能确保他们认同、支持并践行课程思政。

3.2 聚焦目标,促进教学技能升级

课程思政的直接目标就是促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起来。相对于简单“拼凑”或“组装”,实现“融合”需要更高超的教学技能的投入与支持。从这个意义来看,提升教师主体教学技能水平,也是提升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水平的重要一步。一方面,要着力帮助专业教师丰富并完善教学方法。毛泽东曾形象地把方法比喻为过河用的“桥与船”。想要顺利渡过课程思政这条“河”,也必须先解决方法问题。置身今天的网络信息时代,单纯依靠传统的案例、激励和引导等方法已难以适应或跟上学生的思维需要。而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需要教师有强烈的思维更新意识。当务之急是引导教师主动跳出日趋固化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认真分析当前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变化并依此做出新的方法尝试。实践证明,诸如情境模拟、问题启发、趣味互动和实践参与等方法十分有助于创设融合式的教学情境,也更加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升专业教师的语言魅力,增强课程思政感染力。一切知识价值的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载体。语言亲和与否、生动与否以及逻辑清晰程度等,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学语言是干枯空洞的,哪怕再崇高的思政价值也难以抵达学生的心。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6]。相比于专业思政课堂,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尤其需要教师在语言组织和生动转化上下功夫。要细心打磨和精炼语言,不断激发语言的精准“滴灌”的作用。还要注意掌握教学语言运用的“度”,不渲染、不造作、不刻意,能够在自然而然中把这些语言背后所蕴藏的理性逻辑和美好价值传递出去[7]。

3.3 优化保障,加强思政资源建设

如果说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库无疑是这个工程中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一步。一个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可以像“源头活水”般为专业教学持续输送思想营养和科学价值,为专业课程思政的高效开展提供充实保障。建设资源库,首先要明晰课程思政中“思政”的外延。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有着广泛而丰富的含义,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思政课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等。《纲要》清楚地将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界定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而“三观”教育资源的广泛多样必然决定了课程思政素材来源也是广泛且多样的。有些教师单纯以专业视野来建立课程思政库难免会感觉局限。必须建立“大思政”视野,不仅善于发掘专业知识里所蕴含的伦理与价值导向,还需把眼光投注在专业之外、主动探究课程知识体系与外部现实世界的客观联系,促使知识价值与人的价值科学统一[8-9]。除了突破专业视野,还要实现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点的科学匹配,这是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核心环节[10]。越是广博的视野,越是会增加选择的难度,也越是考验专业教师的眼力与水平[11]。拿设计类专业课程来说,教师必须先对某个知识点体现什么思政价值、进行怎样的创新训练有着明确思路,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去发掘并链接思政素材。比如家居设计里有一种自然理念,侧重于保留材料的原始风貌与特点,蕴含着人对自然事物价值的理解与尊重。这种尊重在今天这个崇尚华美外表的世俗环境里弥足珍贵,正是需要找回并提倡的美好价值[12-13]。沿着这个价值就可找到现实中那些体现自然风格的优秀作品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如此发掘出来的素材必然与知识点是紧密相扣、自然相融的[14-15]。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