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协同一『劲夫』

2024-01-04江小生

军工文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钱三强原子能中科院

文/江小生

张劲夫长期担任高级领导干部,身上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傲气、霸气,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待人接物谦虚、实在,没有那些官腔官调。

张劲夫

“两弹一星”是全国人民大力协同的结果。大力协同不是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在“两弹一星”研究的关键时刻,中科院的张劲夫经常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奋斗。中科院党组将国防科技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子弹和导弹研制。张劲夫亲自负责,调兵遣将,组建新技术局负责国防尖端科技,全院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人数约占全院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共和国元帅、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直夸:“劲夫有劲啊!”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除负有直接责任的核工业主管部门、航天主管部门担任攻坚主力外,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都大力协同,而最大协同单位就是中科院。当时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是国家领导人,兼职很多,工作异常繁忙,张劲夫作为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主持全院日常工作。

核工业要的,中科院照单全给

中科院把原子能研究所整建制交给二机部,但对外仍叫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名义上受中科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原子能所整建制转到二机部后,骨干力量还不够,还要中科院支持,中科院又从其他所调给二机部一批科技骨干。中科院各研究所凡是能承担二机部研究任务的,中科院都无条件挺身而出。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邓稼先是学物理的,担任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术秘书。花甲之年的中科院吴有训副院长兼数理化学部主任,日常工作就靠邓稼先张罗,张劲夫和吴有训忍痛割爱,把邓稼先交给二机部。当时中科院搞原子能的有两个杨姓科学家:一个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杨承宗,一个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杨澄中。人称“法杨”“英杨”以示区别。“法杨”搞放射化学,当时放射化学很关键,于是杨承宗等一批科学家被调到原子能所原子能反应堆那里去。“英杨”留在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所负责配合原子能所工作。钱三强还向张劲夫要搞核武器设计的,要搞电子显微镜的,要搞核物理理论研究的,搞物理冶金的,张劲夫都没有拒绝。当时,中科院搞电子显微镜的只有李四光女儿李林。李林给二机部后,中科院只好再另外培养。中科院近物所的王承书被钱三强要到二机部后,工作很出色,做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副所长张沛霖被要到二机部,后来他当了二机部冶金总工程师。再后来,钱三强又找张劲夫要很多仪器,特别是光学仪器,包括高速摄影仪器,还要调中科院一些人去。中科院以大局为重,派长春光机所副所长龚祖同带一批科技人员到西安建立西安光机分所,主要为二机部服务。

张劲夫把科学家视为科学工作的将帅之才,是“国宝”。他真心实意与他们研讨,向他们请教,从未视他们为下级。

中科院攻克核科技堡垒的“三大战役”和“两大硬招”

第一大战役,是浓缩铀的提炼。矿石里能提出的天然铀同位素铀235 含量只有千分之几,而武器级浓缩铀丰度必须达90%以上。所以,化学方面的科研任务很重。当时中科院有四个最知名的化学研究所,号称“四大家族”:分别是上海有机所、长春应化所、北京化学所和大连化学物理所。张劲夫对钱三强说:“让哪个所承担什么任务你提出来,我们都选最好的人为你做工作。”比如,1960 年苏联单方面毁约停援,当时受影响最大的是浓缩铀厂,因为关键材料断供,整个厂陷入停顿。最紧迫的关键技术问题有三个,首当其冲的是氟油。中科院以上海有机所为主,其他所配合,终于研究出氟油,并把上海一个小厂要过来组织生产。氟油能自给了,浓缩铀厂的机器能运转了。

第二大战役是研制“真空阀门”。没有“真空阀门”,气体原料就不能一步一步浓缩。“真空阀门”的外援断了,中科院主要依靠院属上海冶金所、沈阳金属所开展研究。多路人马集中在上海冶金所攻关,结果攻破了!刘杰紧紧握住张劲夫的手:“感谢你呀!我的工厂能生产了!”这项成果在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得了特等奖。

第三大战役是研制高能炸药。原子弹需要高能炸药做引爆装置。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到甘肃就近建立一个分所搞高能炸药,上海有机所派人支援,还有五机部一个所也去人参加。他们合作把高能炸药研制出来了。

“两大硬招”,也是与核武器研制息息相关的。

第一大硬招,是解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现场观测,即爆炸试验数据的采集问题。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力学所、物理所、声学所、光机所等承担该任务,与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共商各类测量技术方案,中科院自己制造仪器,各所派技术骨干到现场参加核爆试验,全部按时完成了任务。当时其他部门也派人参加了,但大部分现场实验和观测是中科院完成的。

↑1949 年5 月起,张劲夫频繁奔波在浙江、山东等地,负责恢复该区域的经济和生产

第二大硬招,是改善核科技人员的计算手段。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钱三强最感谢的就是中科院提供的计算机,对二机部帮助很大。纯粹靠打算盘,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把原子弹、氢弹“打”出来。中科院早在1958 年8 月1 日就研制成功第一台计算机,是电子管的,最低级最原始的,一秒钟才运算几十次。1959 年9 月,104 机出来了,也是电子管的,每秒运算一万次,投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使用,当时就起了很大作用。这个所计算量太大,没有这个计算机,几年也算不出来。再隔一段时间,中科院半导体所搞的晶体管的第二代计算机出来了,每秒运算数十万次,为加快氢弹研制做出重要贡献。

科学家是“国宝”而非下级,他甘愿为科学家提包

张劲夫把科学家视为科学工作的将帅之才,是“国宝”。他真心实意与他们研讨,向他们请教,从未视他们为下级。有人曾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的文章,指出“外行不能领导内行”,这如果是指科学院,可以被认为是针对张劲夫等中共派来的非业务领导干部,然而张劲夫没有勃然大怒和借此发难。相反,他曾冒着巨大政治风险,不怕掉乌纱帽,斗胆向毛泽东主席面陈:物以稀为贵,我国科学家很少,是国宝,在反右运动中应给科学院以特殊的政策。毛泽东吃惊于张劲夫竟然提出如此要求。张劲夫不仅要了政策,还拟出具体保护名单,直接保护了一批人。

张劲夫长期担任高级领导干部,身上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傲气、霸气,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待人接物谦虚、实在,没有那些官腔官调。他同中科院领导和科学家们第一次见面,就明确表示:“我是来给你们当后勤部长的。”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在知识分子面前不摆谱,更不会不懂装懂。他尽心尽力帮助科学家们办实事,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创造良好工作条件。正是这种求真务实、谦虚待人的作风,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人们的敬仰,迄今中科院一些老科学家们还在怀念他,赞扬他。

张劲夫等人曾组织数百名专家制定《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仅用半年多就确定各项规划的基本内容。对于这样一份载入共和国史册的宏图,张劲夫从未有过半点贪功之念。他常说自己就是给科学家提包的人。

中科院是科技大师、学术大腕云集之地,专家、学者成堆,不少学科领域的开山鼻祖,享有国内外崇高声望的高级知识分子效命其间。要把这么多的“人中龙凤”拢到一起,投入中华民族科学崛起的伟业,领导好各项工作,处理好各种关系,没有超群的智慧才能,没有浩如烟海的胸怀,是不可能领袖群伦,使无数英杰心悦诚服、唯马首是瞻的,也不可能使中科院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火车头。

张劲夫确实不会写科学论文。但他善于指挥科学家,善于团结他们在科技战场打胜仗。这就够了。

猜你喜欢

钱三强原子能中科院
将位置排到最后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日间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
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钱三强与父亲钱玄同
FACTORY 221
中科院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