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临界R134a萃取樟树叶精油的工艺优化及抑菌研究

2024-01-03梁卫驱谢佩吾罗华建连辉明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龙脑液料樟树

胡 珊, 梁卫驱, 谢佩吾, 罗华建, 连辉明, 黄 皓*

(1.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东 东莞 523083; 2.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520)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试剂和仪器

新鲜樟树(Cinnamomumcamphora(L.) Presl)枝叶,由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马铃薯琼脂(PDA)培养基,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 sp.cubense)、冬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Schl.) f.sp.benincasae)、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richumorbiculare)、甘蔗赤腐病菌(C.falcatum)、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maydis)、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piricola)、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arachidicola)均由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提供。1,1,1,2-四氟乙烷(R134a)(纯度≥99.9%)、无水乙醇(分析纯)、聚山梨酯80(化学纯),均为市售。

GC-MS-QP2020 W/O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日本岛津公司;CBE-10L亚临界流体萃取实验室成套设备,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ei-VAP Advantage/ML/G3旋转蒸发仪,德国海道尔夫公司。

1.2 樟树叶亚临界R134a萃取

1.2.1新鲜樟树叶干燥处理方法 新鲜樟树叶均匀摆盘后,厚度以不超过烘盘边框为宜。采用空气能热泵设备在60 ℃、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干燥4~6 h(烘干时间根据枝叶量多少会有少许不同)。新鲜树叶含水率约为51%~52%,烘干后含水率约为4.5%~4.8%。将干叶真空包装后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备用。

1.2.2单因素试验 试验因素分别为:原料粒度、液料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萃取次数。研究某一因素影响时,其他因素取固定值。初始萃取工艺为:称取2 mm孔径筛网粉碎得到的原料1 kg装入滤袋,置于亚临界萃取设备中,在液料比7∶1(L∶kg,下同)、萃取温度40 ℃的条件下重复萃取4次,每次40 min。所得萃取物用20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溶解,于-18 ℃下冷冻24 h,过滤,除去不溶的蜡质、纤维等成分,滤液经旋转蒸发(40 ℃,0.01 MPa),得樟树叶精油,计算得率[15-16]。

1.2.3正交试验 为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条件,选取萃取温度(40、 45和50 ℃)、萃取时间(30、 40和50 min)、萃取次数(2、 3和4次)3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樟树叶精油得率为考察指标,优化樟树叶精油亚临界R134a萃取工艺,精油的萃取流程及得率计算同单因素试验。

1.3 樟树叶水蒸气提取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附录XD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樟树叶精油。为减少挥发,采摘回实验室的鲜叶需在1周内完成精油提取工作,鲜叶每份称量400 g,提取液料比为3∶1(mL∶g),提取时间为2 h[17]。所得精油在0~5 ℃条件下保存,用于精油成分分析和抑菌作用研究。

1.4 樟树叶精油化学成分测定

气相色谱条件采用SH-Rxi-5Sil MS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升温程序为初始柱温70 ℃,以2 ℃/min速率升温至160 ℃,保持2 min,再以10 ℃/min速率升温至220 ℃保持5 min,全程共运行51 min。进样口温度230 ℃,进样量0.5 μL,分流比为100∶1,载气为He(纯度99.99%)。质谱条件采用电离源为EI,电离电压70 eV,离子源温度200 ℃,接口温度250 ℃,范围为50~500m/z[18]。

1.5 樟树叶精油抑菌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19]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将樟树叶精油用2%吐温80乳化剂溶液稀释为300 mg/L。采用PDA平板对峙法进行樟树叶精油抑制作用测试,用6 mm打孔器打取植物病原真菌菌饼移入到PDA平板中央,在距菌饼约2 cm处等距离呈等边三角形的三点打孔,每个孔内加100 μL樟树叶精油溶液,每个处理3次重复,以2%吐温80乳化剂溶液为阴性对照,不添加任何物质的处理为空白对照。所有处理平板均放置28 ℃中培养至空白对照菌落长满,测量菌落直径。

[书籍] 序号 作者.书名[M].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单位(国外出版单位可用标准缩写不加缩写点),出版年:起止页码.

1.6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Origin 8.0作图,采用SPSS 26.0及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试验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多重比较检验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α=0.05)。

2 结果与讨论

2.1 精油萃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原料粒度 干燥后的樟树叶分别采用粗碎机和粉碎机处理,粉碎原料粒度明显小于粗碎。不同粒度的原料经亚临界R134a萃取后的精油得率见表1。粉碎原料的精油得率显著高于粗碎原料,经不同孔径筛网粉碎得到的原料之间精油得率也有显著差异,其中采用2 mm孔径筛网粉碎得到的原料精油得率最高,为(2.60±0.07)%。因此,选择2 mm孔径筛网粉碎得到的原料作为后续优化试验的原料粒度。

表1 原料粒度对亚临界R134a萃取樟树叶精油得率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raw material granularity on the yield of essential oil from C.camphora leaves by subcritical R134a extraction

2.1.2液料比 根据萃取罐容量及装料量,最大液料比为7∶1,将原料浸没的最小液料比为5∶1。液料比单因素试验结果见图1(a),液料比对精油的萃取得率有显著影响,适当增大液料比可提升精油得率,当液料比大于6∶1时,得率提升不显著,且会增加溶剂的回收时长和能耗,因此选择6∶1做为后续优化试验的液料比。

a.液料比liquid-solid ratio;b.萃取温度extraction temperature;c.萃取时间extraction time;d.萃取次数extraction times图1 提取条件对亚临界R134a萃取樟树叶精油得率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extraction conditions on the yield of essential oil from C.camphora leaves by subcritical R134a extraction

2.1.3萃取温度 根据萃取设备工作压力范围,以5 ℃为梯度选取最高不超过50 ℃的4个温度进行萃取试验,结果见图1(b)。萃取温度对萃取效果有显著影响,适当提高萃取温度可提升精油得率,温度超过45 ℃时精油得率提升效果不显著,综合考虑,萃取温度选择40~50 ℃较为适合。

2.1.4萃取时间 萃取时间单因素试验结果见图1(c)。在固定萃取次数(4次)条件下,单次萃取时间30与40 min时的精油得率无显著差异,相对20 min有显著差异,50和60 min无显著差异。相对于单次萃取时间为30 min,在萃取时间延长1倍的条件下精油得率仅有小幅提升(约9.4%)。综合考虑,单次萃取时间选择30~50 min较为适合。

2.1.5萃取次数 萃取次数单因素试验结果见图1(d)。萃取次数对萃取效果有显著影响,萃取2次(得率约2.51%)相对于萃取1次(得率约0.93%),精油得率有极显著的提升(提升约170%,P<0.01),之后逐渐增加萃取次数,得率提升幅度均较小,萃取5次相对于2次仅提升13.5%,但大大增加了工序的繁琐程度及能耗,综合考虑,次数选择2~4次较为适合。

2.2 精油萃取的正交试验结果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见表2,影响得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萃取次数>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最佳工艺为原料粒径≤2 mm,液料比为6∶1,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40 min/次,萃取4次。表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萃取次数对精油得率影响极显著(P<0.01),萃取时间影响显著(P<0.05),萃取温度影响不显著(P>0.05),对精油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与极差分析结果一致。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樟树叶精油萃取重复试验,得率为(2.87±0.08)%。

表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及结果Table 2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scheme design and results

表3 方差分析结果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2.3 不同方法提取精油的化学成分对比

利用GC-MS对2种方法提取所得的樟树叶精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总离子流色谱见图2。使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峰面积,分析结果见表4。

a.水蒸气提取steam extraction;b.亚临界R134a萃取subcritical R134a extraction图2 樟树叶精油的GC-MS总离子流色谱Fig.2 GC-MS total ion chromatogram of C. camphora leaf essential oil

水蒸气提取和亚临界R134a萃取得到的2种樟树叶精油中分别鉴定出39和35种化合物,相对总峰面积分别为99.97%和99.91%。2种叶精油的化学组分均以醇类和烃类化合物为主,其中醇类分别有10种和8种,相对峰面积分别为70.48%和65.58%;烃类分别有24种和20种,相对峰面积分别为22.48%和23.41%;除此以外,2种精油中还检测出酮类化合物分别为3种和5种,酯类化合物均为2种。

2种叶精油共同鉴定出的化合物有27种,其中烃类化合物15种,醇类化合物7种,酯类化合物2种和酮类化合物3种。龙脑是2种叶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其在水蒸气提取精油的相对峰面积(64.29%)大于亚临界R134a萃取精油(58.09%)。

樟树精油中的非龙脑成分如石竹烯、樟脑、柠檬烯等也是医药、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2种叶精油中非龙脑化学成分的相对峰面积分别为35.58%和41.82%。水蒸气提取叶精油中相对峰面积超过1%的非龙脑化学成分有14种,分别为α-蒎烯、莰烯、桧烯、β-蒎烯、D-柠檬烯、石竹烯、α-石竹烯、大根香叶烯D、桉叶油醇、松油烯-4-醇、α-松油醇、樟脑、乙酸龙脑酯和乙酸橙花叔醇酯;亚临界R134a萃取叶精油中相对峰面积超过1%的非龙脑化学成分有12种,分别为石竹烯、α-石竹烯、大根香叶烯D、氧化石竹烯、 4(14),11-桉叶二烯、异丁子香烯、桉叶油醇、α-松油醇、桉油烯醇、樟脑、蒿酮和乙酸龙脑酯。

2.4 不同方法提取精油的抑菌作用

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2种方法提取樟树叶精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见表5。亚临界R134a萃取樟树叶精油对9种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蒸气提取樟树叶精油除对苹果轮纹病菌没有抑制作用外,对其余8种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表5可见,2种樟树叶精油对不同真菌的抑菌率相差较大,亚临界R134a萃取樟树叶精油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优于水蒸气提取精油。其中,亚临界R134a萃取樟树叶精油对9种病原真菌抑制率在43.22%~71.74%之间,水蒸气提取樟树叶精油对8种病原真菌抑制率在18.96%~62.87%之间,2种樟叶精油均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率最高。

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强弱与其化学组分密切相关。Kalemba等[20]总结了植物精油功能基团抗菌活性的强弱排序为酚类>肉桂醛>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碳氢化合物类。2种樟树叶精油的化学成分均为醇类、烃类、酮类、酯类4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醇类化合物,其相对峰面积是水蒸气提取樟树叶精油高于亚临界R134a萃取樟树叶精油,其余3类化合物的相对峰面积均为亚临界R134a萃取樟树叶精油高。此外,已有研究表明,龙脑对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细菌,异常汉逊氏酵母菌和球毛壳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成分如柠檬烯、β-水芹烯、α-蒎烯等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21-23]。因此,樟树叶精油的抑菌作用可能是各种成分的协同效果,这与胡文杰等[24]研究结果一致。

3 结 论

3.1以R134a为萃取溶剂,采用亚临界流体萃取樟树叶精油,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2 mm,液料比为6∶1(L∶kg),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40 min/次,萃取4次,精油得率为(2.87±0.08)%。影响得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萃取次数>萃取时间>萃取温度。

3.2比较研究亚临界R134a萃取和水蒸气提取2种方法得到的樟树叶精油化学成分差异和抑菌活性,GC-MS分析2种叶精油分别鉴定出39和35种化合物,相对总峰面积分别为99.97%和99.91%。

3.32种叶精油的化学组分均以醇类和烃类化合物为主,龙脑是2种叶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水蒸气提取精油的龙脑相对峰面积(64.29%)大于亚临界R134a萃取精油(58.09%)。

3.42种叶精油对辣椒疫霉病菌、花生褐斑病菌等9种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亚临界R134a萃取樟叶精油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水蒸气提取精油。2种叶精油均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1.74%和62.87%。

猜你喜欢

龙脑液料樟树
香樟树
香樟树,樟树香
新型多功能饮品复合调配分离瓶的研发
龙脑樟去油枝叶中总多酚的酶解-超声辅助提取及抗氧化活性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龙脑产业分会成立仪式暨天然龙脑高峰论坛在吉安举行
GC法测定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中龙脑和异龙脑的含量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
混砂机液料流量的精确控制
流量反馈控制在呋喃树脂混砂机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