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开挖对下卧盾构隧道土层变形的影响研究*
2024-01-03鲁芬婷陈倩倩
鲁芬婷 陈倩倩
(皖江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
基坑开挖工程随着基建发展的加快而被广泛采用,但同时基坑工程也面临这日益复杂的施工环境,在实际施工的过程当中,基坑开挖由于各种因素会对盾构隧道造成印象,导致其出现一定的变形。如何对这种变形影响做出更加全面和精确的计算,成为基坑开挖工程当中十分重要的施工筹备工作。
1力学模型的建立及计算
1.1力学模型的建立
隧道下卧基坑为矩形,考虑到仿真以及数值模拟过程当中,建模较为复杂,计算耗时较长,因此通过对地基模型上添加弹簧层以模拟覆土层对隧道的影响,并对隧道变形相应的公式做出一定的简化。具体上,对基坑的卸荷应力进行求解时,暂不考虑基坑开挖时降水的影响以及时空影响,对土体弹塑性进行分析;在进行附应加力的求解时,忽略既有隧道对基坑卸荷时的影响,假设土体表现为均质、半弹性,空间体为半无限状态,其力学模型建立如图1。
(1)平面图
1.2力学模型的计算
1.2.1坑底卸荷的计算 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采用弹塑性材料作为土体,应增加对残余应力的分析。首先确定相应的残余应力系数β,如公式(1)所示:
(1)
坑底对应的卸荷的荷载按下式计算:
δ=(1+β)ωd#
(2)
(3)
(4)
式(3)及式(4)中,坑底对应的积分区域用Ω表示,坑底某点(x2,y2,d)及地面的对称点(x2,y2,-d)与给定隧道轴线点的距离用R1、R2表示,计算如公式(5)及公式(6)。
(5)
(6)
1.2.2坑壁卸荷的计算 由于坑壁的围护结构对侧向应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坑壁卸荷分析时,首先应考虑静止土压力与主动土压力的关系,也既相应的折减系数α,即公式(7)。
(7)
z2dy2dz2
(8)
(9)
公式(8)及公式(9)中,①号侧壁的积分用ΓC1表示,静止土压力系数用K0表示,通常该系数由实际实验求取。如果暂无法进行实际实验,土质为粘性土时可取0.95-sinθ',为砂性土时可取1-sinθ',其中θ'表示内摩擦角,坑底某点(x2,y2,z2)及地面的对称点(x2,y2,-z2)与给定隧道轴线点的距离用T1、T2表示,计算如公式(10)及公式(11)。
(10)
(11)
(12)
(13)
2隧道的纵向变形
2.1纵向变形的计算模型
隧道纵向变形的模型建立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隧道中上覆土层的影响,二是隧道中下部弹簧的影响。综合考虑进行地基梁模型的简化,如图3。
图3 地基梁简化模型
图3中,盾构隧道的y-ω坐标系中,dy为某一段微元段,对该微元段所作的受力分析如图4。
图4 微元段受力分析
(14)
公式(14)中,材料对应界面惯性矩用I表示,弹性模量用E表示,等效的纵向抗弯刚度用EI表示,剪切模量用G表示,附加荷载用q(y)表示,可以通过公式(12)及公式(13)求取,位移用ω(y)表示。在地基梁模型假设中,某点变形S与应力P呈正相关,则:
(15)
公式(15)中,K1、K2分别表示地基上下部对应的基床系数。如果上下部的地基土质相近,可以用同一值K表示。
2.2计算模型的求解
对挠度的微分方程通过有限差分法进行估算,将隧道离散为长度为c的i+4个独立的单元,并在隧道左侧补充-2、-1两个虚拟单元,右侧补充i+1、i+2两个虚拟单元,其离散分析的示意图如图5。
图5 离散分析示意图
图5中,隧道两端自由,分段位移用ω0,ω1,…ωi表示,那么对应的弯矩以及剪力可以通过公式(16)求得。
(16)
由上推导出个分段的位移公式,表示为公式(17)。
(K+2KS-Gs)ω=Qt#
(17)
公式(17)中,地基以及隧道的刚度矩阵用KS及K表示,截切层的刚度矩阵用Gs表示,隧道位移列的向量用ω表示,附加荷载列的向量用Qt表示。可以推导出隧道的附加剪力以及附加弯矩,表示如公式(18)。
(18)
3实证分析
以我国某城市某建筑为例,其基本参数如下:基坑规格为,L×B=30m×20m,开挖深度d的数值为7m,围护结构的规格为深15m,厚8m,同时盾构隧道纵轴与围护结构水平方向的最小净距s的数值是4m,抗弯刚度的数值721×107kN·m2,管片外径的数值6m,厚35m,在使用改进模型的方法计算时,折减系数设置为25%。对隧道拱顶部位的变形情况做出分析,通过Winkler地基梁模型、改进模型以及实测数据的对比,所得结果图6和图7所示。
图6 拱顶竖向变形位移值
图7 拱顶水平变形位移值
图6中,Winkler地基梁模型计算隧道变形数据与实测数据产别较大,改进设计模型与实测数据基本能够保证较接近的范围内。图7中,改进模型相较Winkler地基梁模型,与实测数据的误差能够保证在20mm的变形要求内,符合基坑安全开挖的标准。
4结语
改进设计模型以Mindlin经典解为基础依据,同时经可能全面的考虑侧壁造成的附加应力影响因素,并考虑了围护结构以及残余应力的影响。经过实例验证,改进设计模型计算的结果更加贴近实际变形情况,比常规的模型方法更为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