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三重逻辑:价值、生成与实践

2024-01-03谈传生

关键词:中华民族历史时代

谈传生,曹 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 “历史自信”的论断后,在各种会议、讲话和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篇即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P2)表明历史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报告本身也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评价党和国家过去辉煌历程,指导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历史自信”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政治术语和理论命题,引发学术界广泛讨论与研究。学界将历史自信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相贯通,在历史自信的出场逻辑、衍生背景、认知体系、建构方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历史自信不仅内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品格与中国共产党善于顺应历史潮流、尊重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的实践智慧,同时具备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丰富滋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全面、客观、辩证地对待自身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于自身历史来路、历史进程、历史绩效及历史意义等问题的综合性评价”[2]。新时代青年面临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队伍与有生力量。因此,从学理上阐释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逻辑与生成逻辑,并进一步探讨在新时代提升历史自信的实践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逻辑

“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3]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既是青年坚定 “四个自信”的前提条件,是增强青年 “志气、骨气、底气”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青年抵御 “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更是青年赓续奋斗的力量源泉,展示出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立场。

(一)历史自信是新时代青年坚定 “四个自信”的信念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反复提及 “历史自信”一词。“历史自信”与 “四个自信”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是使 “历史自信”更好地贯穿于 “四个自信”之中,进一步夯实坚定 “四个自信”的基础。

历史自信与 “四个自信”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坚定历史自信可以为广大青年坚定 “四个自信”提供更加深层持久的价值认同感,是新时代青年坚定 “四个自信”的信念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实践,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在这条道路上,广大青年或投身革命事业,或献身建设事业,以先锋的姿态推动着社会发展。

2020年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衷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4](P16)。青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其归根到底是源自青年经过历史对比、国际比较而内生的历史自信。历史自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前提、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如果把历史自信和 “四个自信”比喻为机体,那么道路自信是躯体、理论自信是大脑中枢、制度自信是骨骼、文化自信是血脉,历史自信则是基因。历史自信与 “四个自信”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历史自信是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柱与价值指引。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与国家历史传承、民族禀赋、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道路的选择是中华悠久历史的传承发展与现实承载。历史自信是理论自信的思想根源。理论自信是历史自信的话语延伸,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历史自信是制度自信的基础来源与价值导向。中国制度的建设,根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历史经验总结,寄寓了中国文化的社会理念、思想观念。文化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上的历史自信,没有高度的历史自信,也就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才能为文化自信提供价值指引、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

(二)历史自信是增强青年 “志气、骨气、底气”的精神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3]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伟大实践,引导青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豪、弘扬中国精神。

“志气、骨气、底气”是深埋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与浩然正气,历史自信是贯穿于历史始终而深刻凝练的精神状态与思想自觉,是民族自信心的集中体现,是不断增益 “志气、骨气、底气”的精神滋养。“志气、骨气、底气”作为青年的精神表征,在具体内涵上各种侧重,志气是一种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与英雄气概,志气是对青年理想信念、崇高追求、远景抱负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 “有志者事竟成”“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不强者智不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古英雄出少年”“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至理名言。骨气是一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与人格修养。骨气对青年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的高度凝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君子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和精神骨气。底气是一种意气风发、刚健自信的生活态度与自信心态。底气是对青年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生动写照。底气源自于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而生生不息,历经曲折磨难而屹立不倒,在此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就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与自信。

(三)历史自信是青年抵御 “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

当代青年接受到文化熏陶和历史教诲,才能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特质。只有在尊重历史、铭记历史的过程中,揭示历史经验背后的社会规律、当代价值,形成个人对历史正确深刻的价值认知和思想感悟,才能清晰透彻地了解分析当今社会现象,愈加坚定对过去历史的认同和未来道路的自信,最终形成对历史的自信、行为的主动。

当前社会正处于思想观念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始终危害不浅,“当代历史书写中的虚无主义以 ‘粘贴式阐释’‘病历式阐释’和 ‘戏说式阐释’为典型,导致历史书写真实性歪曲、真理性遮蔽、知识性丧失”[5]。历史虚无主义用孤立、片面、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以所谓的 “细节真实”肢解 “历史真实”,否定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以这些方式手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妖魔化,对我们长期积淀的民族感情恶意伤害,图谋从根源上彻底否定和瓦解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青年正处于 “拔节孕穗期”,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厌烦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心智尚未成熟且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时常以不理智且片面的思想观念来看待世界、处理问题,极易受到奇异思想和不良情绪的干扰,从而丧失个人的理性判断,激发出对历史的彻底否定、社会的负面批判。历史自信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客观、公正、严谨的态度之上,要求不仅把握历史主动权和历史解释话语权,而且始终采取科学的态度,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尊重历史的客观发展,从事物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中去掌握事实,有力回击历史虚无主义。

(四)历史自信是青年踔厉奋发的力量之源

历史是一个客观发展进程,是一个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历史具有客观真实性,青年只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明晰历史事实、抓住历史主流、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才能立足于历史方位,明辨是非曲直,迎接重大风险挑战。历史自信为青年更好地认知世界的过去、把握世界的现在、开创人类的未来提供深厚的历史感召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守初心的共产党人用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踔厉奋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历史自信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彰显着大历史观、大格局。而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踔厉奋发。奋斗是现实的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实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历史自信的 “出场”需要奋斗的 “入场”,奋斗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创造历史并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只有奋斗才能创造历史,而创造历史就是把握历史主动。新时代要把青年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终极目标是要引领广大青年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重任。“中国梦”从本质上来说是凝结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民族梦想的延续与发展,贯穿于历史、现实、未来的逻辑自洽,来源于历史,奋斗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同时也是 “民族梦”“国家梦”“个人梦”的有机融合。而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自信中把握历史主动,带领人民大踏步走向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重述历史的辉煌,而是明晰新的历史方位、锁定新的历史起点、锚定新的历史目标,在新的历史阶段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从辉煌历史中,当代青年认识到我们曾经的光辉和过去的智慧,才有了青年振兴 “中国梦”的历史自信和历史担当,从而找准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融入时代大局,承担使命责任,创造自身价值。青年只有踔厉奋发,以奋斗迎接挑战,以奋斗创造奇迹,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

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6]。青年历史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源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筚路蓝缕的百年奋斗史,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

(一)理论逻辑: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扎根中国,并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其根本性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实践中,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指导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青年、引领青年、团结青年,彰显出科学思想的伟力,铸就了青年的历史自信。这不仅提高了青年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而且激发了青年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充分发挥青年的主体性与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凝聚青年力量,使其达成共识,投身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经济上、情感上不断交流交汇交融,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因血脉之中,形成了现在多民族文化各放异彩、相互包容吸纳的大统一格局。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碰撞中吸收优秀品质,也体现出极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兼容并蓄、相互包容,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与自我革命,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长河,川流不息,其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禀赋、道德规范、精神力量镌刻在每个中华儿女基因深处。2020年有关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青年认为 “青少年国学热”的原因是 “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4](P18)。青年不再追崇 “洋货”“洋品牌”“日韩风”,“国潮”“国风”“汉服唐装”更加受到青年人青睐,传统文化及其衍生出的系列文创产品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引发青年情感共鸣。

(二)历史逻辑:淬炼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及其伟大成就

«2021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发布,青年观众眼中的优质国产剧关键词和喜爱的十大国产剧、十名电视剧角色公布[7]。«觉醒年代»«大决战»«跨过鸭绿江»入选青年观众最喜爱的十大国产剧。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的火热折射出红色基因正深深植根于青年内心。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深入学习,不断彰显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认同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了救国、建国、兴国、强国的宏伟目标。

1921年,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诞生。建党初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进步青年担当起时代大任,扛起救亡图存、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大旗,培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无产阶级革命青年,用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武装青年头脑。广大青年担当起民族大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青年发扬了历史主动精神、革命斗争精神和敢于牺牲精神,积极投身于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为革命的胜利和社会的变革挥洒热血、奉献生命。从而中国共产党以政党组织的形式团结起了最广泛的青年力量。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从而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拥护并取得了革命的成功,然而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一切都基本从零开始,由此中国共产党探索着一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此刻,致力于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的奋斗方向,广大青年迫切希望改变国家“一穷二白”面貌的愿望与党中央关于新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高度契合,呈现出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向困难进军”等口号,是当时青年的真实心声。面对经济文化发展严重落后的局面,当时的中国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困难、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当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人民 “富起来”的关键时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1984年开展的 “为重点建设献青春、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中,仅当年 “全国就有100多万青年、7 000多支青年突击队参加了竞赛”[8]。中国青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勇争先、勇立潮头,用实际行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推动祖国繁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复兴”成为新时代最响亮、最鲜明的代名词。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完成是近十年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中国的脱贫攻坚成果也极大鼓舞了整个世界。而在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新时代青年始终志存高远,增强本领,展现出对人民、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

(三)现实逻辑:赓续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9]这突出强调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历史自信凸显的深刻意义。历史自信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把握当下历史方位,更好地开辟未来。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6%,超G7总和。在借鉴古今中外治乱兴衰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不动摇,始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为时代使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光明前景。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基因,体现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创新,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范式的最新概括。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走上一条快速发展与稳定和平道路提供了中国范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的成长成才。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历久弥新,广大青年在党的关照与呵护下茁壮成长,焕发出中国青年的奋进品质与时代荣光。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时值 “两个大局”的关键时期,这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与最大实际。广大青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成长环境和时代境遇,青年必须与 “中国梦”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愈加顽强拼搏,与时代使命和时代责任同频共振,将自我融入祖国发展大业中去。

三、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逻辑

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有着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和实践逻辑。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必须以实践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努力增强历史自信。具体过程为:树立唯物史观是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基础,强化历史自觉是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根本保障,把握历史规律是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题中之义,激发历史主动是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唯物史观是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 “指南针”

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0](P146)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社会历史时代是一个本质性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判断社会历史时代的根本标准[11]。青年应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历史、把握历史。唯物史观也是青年坚定历史自信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原理,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P104)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同样承认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特别是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13]。第一,应该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历史不是割裂的、孤立的、片面的。反对肆意截取某一片段进行机械的、片面的、形而上的评价,而应该坚持把历史发展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大历史观中来系统分析。第二,树立大历史观,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实然与应然,从历史发展脉络与时间序列中审视过去、现在、未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解读历史,以客观真实的唯物立场,尊重历史,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历史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同时,要从历史事实呈现的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本质,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应然。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起来,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进步性与曲折性,运用历史范式解答现实困境。第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党史上出现的曲折与失误,科学评价党和国家历史上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青年要加强党的历史学习,将党史故事融入日常、学于平常,融通主题教育与历史学习教育,建立起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二)增强历史自觉是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 “压舱石”

历史自觉是人们以自身对历史的感受与认知为基础,进而主动审视现实和探索未来的一种素养,是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意识。青年应先正确认识国家、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与发展阶段,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与伟大贡献中坚定历史自信,进而找准自身定位,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其一,站稳 “中国立场”,讲好 “中国故事”。青年应始终自觉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从历史中汲取客观史实的过程中,把握住历史发展的主动与被动,将之转化为自身的主观能动,把握历史大势,遵从历史规律。讲好中国故事,要将中国立足于国际视野,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故事,通过国际对比,历史参照,将中国的理念、思想、价值体系阐述好、表达好,以展示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勇毅前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其二,新时代青年具有历代青年所具有的共有特征,同时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青年要立足于新时代,用国际视野、历史眼光,看清楚我们走过的路,看清楚我们未来的路,正确看待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大势,用中国眼光、中国视角、中国智慧引领中国发展。

(三)把握历史规律是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 “方向盘”

青年是国家事业发展的先锋力量,中国青年是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肩负着人民事业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着 “实践—验证规律—再实践—再验证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逻辑。青年应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视角出发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尽管当前各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不尽相同,但是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0](P413),世界总是在 “两个必然”的客观历史规律中演变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历史性与必然性的有机统一。青年应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高度自觉,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其一,聚焦 “思政课堂”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着重强调用唯物史观方法论学习历史,旗帜鲜明地与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划清界限,强调社会历史形态演绎的必然性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阐述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将中共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关联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文明史、世界史大历史视域,在其互动演绎中,深刻体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历史自信涵养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青年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践。其二,在时代实践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掌握。以党校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计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主题教育为抓手提升青年历史文化素养,发挥群团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实效,使青年在学史、信史、悟史的基础上,感悟红色传统、增强情感认同、传承红色基因。

(四)坚持历史主动是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 “定盘星”

历史主动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主观能动力量,分析、解释、改造世界的一种积极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乘势而上、砥砺前行。”[14]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始终将历史规律性与人民创造性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实事求是,带领中华民族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中国人民的自信回归,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青年是人民群众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群体,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引,践行历史主动精神。其一,坚持理想信念。青年坚持什么样的理论信念,关乎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关乎一个国家兴衰成败。当代青年应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是我们青年克服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夺取一切胜利的制胜法宝,也是青年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其二,坚持斗争精神。只有不断增强斗争精神、练就斗争本领,才能赢得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批批革命先烈、道德楷模、英雄人物团结奋斗,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滋养,为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精神力量。青年在感悟精神谱系的内核本质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不断发扬斗争精神。

四、结 语

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坚定历史自信对于青年增强四个自信,涵养自身志气、骨气、底气,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是青年对于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及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持有的肯定态度与高度认同感,是民族、国家与政党自信的相互融合,是对于历史、现实与未来自信的有机统一,是贯穿于青年成长成才生命周期始终的信念与决心。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树立唯物史观、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规律、坚持历史主动来形成高度的历史自信,从而更好地以史为鉴、瞄准当下、开创未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历史时代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历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