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俄国传统文化生态的评判及意识形态建构
2024-01-03付健行
付健行
(福建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历史大背景下,俄国处于东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之中,从俄国村社宗法制的传统文化生态到奥勃洛摩夫为代表的消极文化因子,民族传统文化弊病日益凸显;从西方文化思想的无孔不入到民粹主义、社会主义、实证主义等各种思潮的激烈交锋,俄国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是完全继承旧文化遗产,还是打造所谓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文化抑或是无产阶级的国际文化,俄国面临多重文化选择。警惕旧文化的侵蚀,防止资产阶级文化渗透,创造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新文化,是摆在列宁面前的重要课题。列宁正是在各种文化抉择下,带领俄国人民走上了文化现代化的道路。
列宁对俄国传统文化生态的评判思想,是指列宁在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传统与现代、文化遗产与文化选择的一系列观点、看法,是关于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究其根本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全面理解列宁对俄国传统文化生态的评判思想,必须把握三个基本点。第一,列宁承继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维度,立足于俄国经济文化现状,提出了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新观点,是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创新性发展;第二,考察列宁对俄国传统文化生态的评判实践,要从列宁的整个革命生涯去考察,尤其要重视列宁晚年对待文化的思考;第三,从文化性质上看,列宁对待传统文化生态的评判包括对待俄国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态度,其旨归是建立无产阶级的国际文化;从文化形态上看,包括对待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意识形态等精神文化的态度,其目标是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
一、列宁对俄国传统文化生态评判的历史演进
纵观俄国的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的宗法制文化、资本主义残余文化斗争的历史。在革命斗争及政权建设实践中,列宁对俄国传统文化的评判始终是螺旋式上升的,他从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一直在科学评判的基础上改造传统文化。
十月革命前,列宁强调消解落后愚昧文化思想对工人的影响,创造民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以武装工人的头脑,启发他们的革命意识。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拒绝什么遗产》《论〈路标〉》《怎么办》《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论“民族文化”自治》《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等一系列事关俄国文化发展路向的著作中,列宁批判了民粹主义、合法的马克思主义,启发了工人觉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回击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攻击非难,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忠实地保存遗产,并且使之发扬光大。列宁指出:“我们的口号是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1]125“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见的世界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科学预见了文化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深刻意识到在文化极度贫困的俄国,加强文化建设是一个极度迫切的任务。从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列宁去世,他对传统文化的评判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0年末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在这个阶段,对传统文化的评判主要集中于改造人民群众的落后思想意识,旨在吸收一切文化精粹以服务于苏维埃政权建设。在《共青团的任务》《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中,列宁进一步阐明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张吸收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科学等先进的文化成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第二阶段自1921年苏联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开始,列宁的传统文化评判思想发展完善,其关注重点在于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1922年列宁病重,相继口述了《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但要好些》等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论断,提出“文化革命”的重要思想,主张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列宁对俄国传统文化生态的评判
俄罗斯的传统文化源于村社文明,这种村社文明具有封闭自守、经济上自给自足、否定个人的独立人格的特性。旧文化的巨大惯性隐匿于民众的内心深处,残存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行程中,官僚主义等诸多消极文化因子在新的政权机构中死灰复燃。为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凝聚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及建设新政权的精神力量,列宁提出以“批判中建构”为特征的传统文化生态评判思想。
(一)批判“奥勃洛摩夫”消极的民族传统文化,树立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
人要想超越既定文化的限制,弭除既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这是很困难的,现实的人都要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积极的文化会促使人进步,而消极的文化则会阻碍人的发展。列宁非常警惕传统文化对俄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并对深深烙印在俄国社会的“奥勃洛摩夫”消极民族文化提出了批判。奥勃洛摩夫是俄国小说中的人物,他是俄国的先进贵族,他懒惰成性,沉溺于每天制作计划,而丝毫没有任何行动,他浑噩度日、一事无成。俄国的地主、农民生活在封闭的村社共同体中,受愚昧无知的“奥勃洛摩夫”消极文化影响甚重。这种消极文化阻碍了俄国的发展,且不仅仅存在于地主、农民中,它早已渗透到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列宁主张“废除那些有碍于凝固在停滞、闭塞和荒芜状态的宗法式奥勃洛摩夫卡得到改造的制度,”[2]319这里的奥勃洛摩夫卡就是指奥勃洛摩夫所生活的庄园。在列宁看来,奥勃洛摩夫卡已经成为宗法制的代表,是农奴制残余的象征,因其所具有的“停滞、闭塞、荒芜”特征使得他成为阻碍俄国走向现代化的力量,必须随着时代发展改造消极的民族文化。
奥勃洛摩夫精神不仅存在于地主、农民的意识中,它还渗透到苏维埃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中,成为一种官僚主义作风的表现。列宁指出:“俄国完成了三次革命,但奥勃洛摩夫们仍然存在,因为奥勃洛摩夫不仅是地主,而且是农民,不仅是农民,而且是知识分子,不仅是知识分子,而且是工人和共产党员。”[3]12在苏维埃俄国,许多工作人员不干实事,致力于成立各种委员会,制定各种与实践脱节的计划,下发无意义的各种文件。列宁用“奥勃洛摩夫”来比喻苏维埃政权中的官僚主义盛行现状、没完没了的会议与多如牛毛的计划。他批评道:“我们从沙皇俄国学到了最坏的东西,也就是简直要把我们窒息死的官僚主义和奥勃洛摩夫习气,可是高明的东西却没有学到手。”[4]437
为了革除传统文化中消极因子的影响,列宁做出了诸多的努力。改造民众的落后习惯是列宁始终关注的问题,他主张通过星期六义务劳动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劳动改造人民群众,实行新的纪律。打破根深蒂固传统偏见的束缚,建立起共产主义的新文化,那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文化,是马克思所向往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以其他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新价值观,正如列宁所说:“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要逐步地却又坚持不懈地推行共产主义纪律和共产主义劳动。”[5]100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的改造,消弥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子,用全新的进步的价值观代替落后的、阻碍人类自由发展的落后理念。消极民族文化因子严重影响执政党的建设是列宁敏锐觉察到的另外一个问题。为了改变存在臃冗机构中的官僚主义现状,使得干部真正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起来,提高工作质量,列宁提出精简机构、改组工农检察院的方案,通过将工农检察院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工作职能相结合,增加工人和农民在监察委员会中的比例以克服官僚主义,同时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以期克服“奥勃洛摩夫”在政府机构中的消极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消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子,不是一味否定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文化的有益因子。1914年,列宁提出树立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的深刻命题。民族自豪感是对本民族先进的、民主的、革命的文化的高度认同并引以为荣的一种文化自觉。首先,自豪感源生于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认同。针对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污蔑马克思主义抛却传统的说法,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予以驳斥,马克思主义从不反对文化遗产,相反,马克思主义者主张辩证继承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1897年底,列宁在《我们拒绝什么遗产》中强调:“保存遗产,完全不等于还局限于遗产,所以‘学生们’除了捍卫欧洲主义的一般理想而外,还增添了对我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包含的矛盾的分析,并从上述的特殊的观点来估计这个发展。”[6]419列宁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收资本主义优秀文化成果,在对文化遗产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其次,民族自豪感是与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相统一的。民族自豪感不仅体现在爱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同时体现在对世界其他国家民主运动的关怀关切中,是一种人道主义原则的体现。列宁指出:“马克思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英国住了几十年,已经成了半个英国人,但是,为了英国工人社会主义运动的利益,他仍然要求保障爱尔兰的自由和民族独立。”[16]112最后,民族自豪感是一种新历史条件下高尚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无产阶级在革命中锻造的、对革命历史文化、革命精神的高度自信。民族自豪感体现在提升无产者革命文化素养的行动中,彰显于对沙皇专制的革命反抗中,内蕴于反对民族压迫、力促民族平等的革命实践中。无产阶级在对抗穷困、饥饿、破坏以及苦难等革命实践中,不断磨砺出“有韧性,能坚持,有决心,有决断,善于反复试验、反复修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7]351的优秀革命品质,这构成了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基础,是革命取胜的精神动力源泉。
(二)批判各种错误的文化观,阐明无产阶级的国际文化观
如何对待本民族世代相继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国文化发展史上几乎均有论争,列宁在与各种文化思潮的斗争中,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文化观,对于那些试图以错误文化观念混淆视听、愚弄群众的学派予以有力回击,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俄国的文化现代化奠定了理论根基。
1909年,以亚·亚·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提出必须创造与旧文化完全相对立的自己的文化,否定文化遗产的意义,主张脱离实际去追求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不可能脱离原有的生产力基础,人们是在世代相继的生产力基础以及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完全否定文化遗产意义的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列宁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文化遗产、否定党的领导、臆造无产阶级文化的错误观点,他深刻地指出:“不是臆造新的无产阶级文化,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与斗争的条件的观点,发扬现有文化的优秀的典范、传统和成果。”[5]376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不是在无所凭依的基础上生发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辩证汲取人类文化的精粹而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8]48与无产阶级文化派同属于极端文化观的,还有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文化观。在托洛茨基派的影响下,第一届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在决议中强调: “无产阶级先进代表的全部任务只限于传播古典文化和现代资产阶级文化的成分。”[9]181他们否定无产阶级文化的存在,完全阻止象征无产阶级社会新气象的新文化的建设,这也是错误的文化观。
托洛茨基派和无产阶级文化派都是不能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他们都走向了极端,列宁认为这是极度有害的,马克思“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5]374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坚持革命目标,才能够发展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国际文化。
学界有观点认为,列宁否定民族传统文化,这是有失偏颇的。列宁非常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他极力反对“笼统的、空洞的”民族文化,反对以民族文化为名、行破坏瓦解无产阶级革命之实的所谓“民族文化”。列宁指出:“我们反对民族文化,因为它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口号之一。我们拥护彻底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国际文化。”[10]215理解列宁对俄国传统文化生态的批判思想,要结合当时俄国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进而体悟列宁评判传统文化的真实蕴意。20世纪的俄国各种矛盾纷繁复杂,沙皇政府制造民族仇恨,资产阶级自由派鼓吹民族文化愚弄人民,社会民主工党内的机会主义者趁机散布“民族主义”谬论,为了维护党内团结,唤醒民众,列宁批判并揭露了资产阶级所鼓吹的“民族文化”这一愚弄广大民众、制造思想混乱的伎俩,提出了著名的“两种文化”理论,主张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文化。列宁强调:“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一种是普利什凯维奇、古契柯夫和司徒卢威之流的大俄罗斯文化,但是还有一种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的名字为代表的大俄罗斯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在同前一种‘文化’作斗争时,总是要把后一种文化区别开来。”[1]134-135这就是列宁的两种文化理论。对于民族文化,我们必须进行区分,洞悉文化的阶级属性以及时代属性,我们继承的是优秀的民主的文化,封建的落后的文化成分是应该坚决摒弃的。普利什凯维奇、古契诃夫和司徒卢威之流的大俄罗斯文化是代表反动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我们必须把它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的名字为代表的先进的大俄罗斯文化区别开,因为后者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具有民主思想的文化。无产阶级要充分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成分,以此来对抗错误文化思想的侵蚀。
总之,辩证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在改造的基础上继承传统但并不拘泥于传统,吸收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先进成分以创造无产阶级国际文化,这种文化跨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界限、汲取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这种文化是建立在反对民族压迫、致力于民族平等、民主自由的文化思想之上的,这构成了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文化观。
三、列宁对俄国文化生态的意识形态建构
列宁秉承唯物史观对俄国的传统文化生态开展辩证分析,在洞悉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俄国文化生态进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
(一)正确认识文化同化,阐明文化发展规律
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发展必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列宁关于文化发展提出了许多科学论断,文化同化是一种根本规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掌握文化发展规律,是进行苏维埃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本前提。
第一,文化同化就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吸收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总趋势。1913年,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 列宁指出:“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有两种历史趋势。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 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 民族国家的建立, 这是其一。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 民族隔阂的消除, 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这是其二。”[1]129这两种趋势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性规律,分别在资本主义初期和成熟期占主导地位,也是文化发展的规律,第二种文化发展趋势为社会主义文化产生创造了条件。列宁批判崩得分子的民族主义、分离主义错误,重视民主条件下的文化同化,坚决抵制强制性或依靠特权的同化。他指出:“无产阶级不能支持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它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消除民族隔阂的措施,支持一切促进民族间日益紧密联系和促进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1]138要知道,文化同化是在民族平等条件下的一种自然的融合,不是强制性的文化归附。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本前提。列宁放眼世界,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科学审视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做出“俄国是文化落后的国家”的科学论断,并阐明了落后国家发展先进文化的路径选择。针对苏汉诺夫等人提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的错误观点,列宁提出先行确立社会主义的制度作为文明前提,再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策略。“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3]375文化的发展不必拘泥于教科书式的发展模式,政治和社会变革可以成为文化变革的先导,苏维埃俄国的文化水平极度贫困,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必须进行文化革命以改变俄国的文化现状。
第三,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工程,不可以急躁冒进。正是对形形色色错误文化观的批判中,在对旧文化的矛盾分析中,列宁深刻认识到文化发展任务的艰巨性。文化具有继承性,社会主义新文化必然带有旧时代的烙印,缘于新的文化创造主体在旧时代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所以新文化的建设注定充满曲折,甚至会出现倒退。“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我们许多年轻的著作家和共产党员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3]382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是愚昧无知的农奴制国家,各方面文化落后,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改变,文化建设必须要立足于文化发展的落后现实,与改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相结合。文化的改造还必须与物质生产条件相结合,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现实去发展先进文化是有害无益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决不能把这话理解为我们应当马上把纯粹的和狭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带到农村去。在我们农村中奠定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这样做对于共产主义可以说是有害的,可以说是致命的。”[3]363概言之,欲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重视文化发展规律,必须将文化发展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建构无产阶级的国际文化,提升群众文化水平
列宁对传统文化生态中消极因子的批判,对错误文化观的批判,以及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悉,其旨归是为了建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国际文化,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为此,列宁重视保护文化遗产,提出牢牢掌握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思想,主张发展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通过工农联盟以城市支援农村文化建设,进而扫除不适宜新政权的文化因子,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第一,列宁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组织人员保护一切艺术珍品。在人员安排和机构设置上,早在1917年10月,根据列宁的指示,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就委派了保护博物馆和宫殿的委员,同时组织艺术品接收委员会清点整理冬宫的珍品。同年11月,设立保护古代艺术品和古物的委员会。在制度保障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文物的法令。人民委员会批准了《关于特列嘉柯夫美术馆收归国有》《关于禁止将艺术品和古物运出国外》《关于登记、清点、保护属于私人、团体、机关的古代艺术品和古物》等法令。[11]41-42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都深蕴于古代的艺术珍品中,保护他们就是守护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之根。
第二,必须进行文化革命掌握文化领导权。在列宁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资产阶级从未放弃对苏维埃新生政权的责难与攻击,面对资产阶级疯狂的思想攻势,列宁保持高度的警惕,他提出必须加强无产阶级对文化的领导工作。“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而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抵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业狭隘性或行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的复发。”[12]85此外,新闻出版业要维护党的文化领导权,列宁指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3]93写作事业的目标和宗旨就是要“使群众摆脱僧侣和地主的影响”。[4]93
第三,重视发展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列宁把经济建设与文化的发展统一起来,他认为,苏维埃必须先普及教育,扫除文盲。针对扫除文盲,列宁提出了很多具体性的措施,比如增加教育经费,抽出工人的两小时工作时间加强文化学习,通过报纸、宣传册、通俗讲座等形式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如前文所述,列宁更为关注深层次的群众思想问题,而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扫除文盲,还在于克服“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5]443列宁对俄国 1922 年的教育状况是这样描述的: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几乎有五年了,但旧的资产阶级学者还在无产阶级的国立学校和大学里用旧的资产阶级破烂教育 (确切些说,腐蚀)青年,这是一种耻辱。”[3]50-51这说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文化的迫切性,也说明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巨大惯性,这就需要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化教育,提升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资建设。在旧社会的俄国,教师的地位非常低下,物质条件差,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强调提高教师的待遇,尊重教师的地位,“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3]362对于那些受到资产阶级蛊惑的教师,列宁主张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团结他们为苏维埃服务。只有教师才是提升群众文化水平的最直接的主力军,只有培养社会主义的新教师才能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第四,列宁提出城市支援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农村充斥着各种习惯保守势力,农民的文化极度贫困,由此列宁提出在城市工人中建立发展农村文化的团体,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是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片面发展观的极大超越。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是被剥削的对象,而在苏维埃俄国,工人成了在农村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旗手。
新的文化意味着新的道德观念、新的价值观、新的纪律,意味着人与人新的联系形式、新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意味着文明代替愚昧,先进代替落后。列宁对建构无产阶级国际文化的探索,时时刻刻都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为中心,切实保障了人民应有的文化发展权益,大大提升了苏联的综合国力。
四、现实启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汲取文化力量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列宁对传统文化生态的评判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诸多重要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
列宁从来都是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从扫盲运动到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这些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措施,列宁深知文化贫穷建不成社会主义,同样离开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同样建不成社会主义。
文化的传承在于教育。办好人民的教育,是提升人民文化水平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落后的乡村留不住师资,孩子的教育难以保障,必须加强对农村以及西部偏远地区的教育扶贫,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
人民是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先进文化的受众、享受者以及评判者。文艺创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极具社会效益的人民文学。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深刻意识到,当前的文艺界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文艺作品一味地迎合市场、迎合金钱,充斥着铜臭味、低级趣味的作品大行其道,严重背离了人民文学的本质,影响了我国文艺的发展,抛却人民情怀的文艺最终将被人民所抛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14]20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让人民在文化发展中获得精神的享受与快乐,增强文化自信。
(二)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列宁指出,“沙皇专制制度是全体人民的文化发展最凶恶和最危险的敌人”,[2]415要提高警惕,避免被旧文化所征服。纵观历史发展,相较于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意识形态的文化变革是更为深层次的变革。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深层次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时刻警惕“征服者被征服”①的旧的剥削阶级卷土重来,时刻警惕“死人抓住活人”②的旧文化糟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5]140当前世界各种文化思想激烈交锋,欲在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下站稳脚跟,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营造有利于改革稳步推进的舆论氛围。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错误思潮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探明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帮助人们认清错误意识形态的险恶用心,引导人民自觉抵制错误思潮,自觉鉴别错误思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捍卫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防止错误意识形态对国家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归根结底,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
历史向我们昭示,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意识形态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拥护,才可以让人民自觉信服。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始终把人民的诉求放在心上,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守护者,进而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伟力。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同时不应忽略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增强与少数民族联系的文化纽带,使人民共享我们中华文明多重文化样态的发展成果。传承传统不等于抱守传统、固步自封以及颂古非今,对文化复古主义要展开旗帜鲜明的批判,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与时俱进,恪守创新这一事关文化传承命运的金科玉律;其次,传承中国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究其精神基础就是深蕴执政党深处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的我们必须传承这些优秀文化,将革命的、先进的文化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最后,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必须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发展自己,不能盲目自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分析西方文化,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裹挟错误意识形态的糟粕思想。只有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在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汲取世界有益文明成果,方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繁荣。
注释:
(1)列宁认为,若出征民族的文化高于被征服的民族,被征服民族则被迫接受征服者的文化,反之,征服者则接受被征服民族的文化。由此列宁警醒党内干部要提升自身文化水平防止执政失败,警惕被征服的危险。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人的苦难源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进而得出了“死人抓住活人”的结论。列宁也有同样的说法,“老实说,是死人抓住了活人,死去的工人事业派的理论把新‘火星报’置于难以复生的死地了”。错误的文化糟粕会阻碍社会的建设发展,阻碍人的发展。